一、Auto CAD辅助设计中的二次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熊红亮[1](2021)在《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通过学习相关的电气知识,人为地读取各类复杂的建筑图纸,然后结合相应国家电气类规范才可完成设计。目前,建筑电气设计主要以设计二维平面图为主,并处于半人工手绘阶段,存在设计效率低、易发生人为错误等弊端。同时,在实际工程中,二维平面设计图呈现信息的方式单一、可读性差,导致施工效率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实现二维建筑图纸三维可视化的同时完成建筑电气设计自动化的研究方案。首先,以二维建筑图纸为基础,识别图纸中的注释文字以及建筑结构,结合提取的信息将二维图纸三维可视化,然后进行通过优化设备数量及布线方式,实现三维电气图纸自动设计。方案旨在提高建筑电气图纸设计的效率及其可读性,为实际工程提供便利。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课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的研究框架,并依次以各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步完成方案的研究。(2)为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建筑结构信息,分别对建筑图纸进行预处理、墙体识别、字符识别,最终完成建筑信息提取并以仿真实验确定了该方案的可行性。(3)为完成墙体的三维重建可视化,开发了基于Auto CAD的墙体三维重建程序,同时为实现电气设备的自动计算功能,开发了基于MATLAB的照度计算程序和插座计算程序,并以Excel文件作为桥梁实现两部分的信息交换。(4)为完成电气设计自动布线,建立了三维空间下的电气布线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房间属性的回路划分策略,并通过混合粒子群算法实现设备间的导线连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可行性后,在三维重建程序基础上开发了三维电气自动布线程序。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实现墙体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方案能实现较好的可视化和自动化设计,为今后建筑电气设计制图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程晓斌[2](2021)在《钢结构焊接路径规划的UG二次开发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焊接作为一种基本的加工连接方法,应用相当广泛,与钢结构工程的发展有直接关系,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焊接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它在钢结构工程中的优越性。但CAD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钢结构焊接系统。目前,焊接路径规划主要采用手工方式和以体作为输入自动规划路径的阶段,前者效率低下,后者失误很大,在实际设计中,往往差强人意。因此,研究和改进以关键点为输入的焊接路径自动规划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钢结构特点的分析和空间几何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以角点作为输入的全新算法以处理复杂钢框架结构的焊接路径规划问题,并基于UG对焊接路径规划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究。采用NX 12.0设计环境,运用VS2017开发平台,采取四层六模块化架构编制了系统菜单和输入对话框开发。结合钢结构焊接工艺和钢结构连接特点,设计了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算法,分三步自动规划钢结构的焊接路径,最后对获得的焊接路径做焊接属性支持。该系统操作简便,用户界面友好,通过楼梯和赛车底盘模型与焊接助理进行实例对比,该系统规划焊接路径更快更准确,满足设计需求,解决了钢结构焊缝规划准确率较低和不规范的问题,投入实际使用后达到了预期效果。
李锐[3](2021)在《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及校验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CAD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其人机结合的设计方法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设计效率。连接器作为电器元件间的连接件,起着连接或断开电流或者信号的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气线路中。当企业在运用CAD技术对大量相同类型不同规格的连接器CAD图进行重复性绘制时,绘制过程繁琐复杂、易出错以及耗时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严重地影响到了连接器CAD图的绘制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企业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本文面向连接器CAD图快速设计系统开展了研究,针对CAD图自动快速生成、信息提取和检验校核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及校验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方法。基于连接器CAD图的特点和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越性,本文利用Auto CAD的二次开发接口Object Arx,提出了一种通过读取存储有连接器数据的Excel文件,进行信息的输入,并根据“块”工具的应用,实现连接器CAD图自动生成的方法。(2)提出了一种连接器索引信息的自动生成方法。基于自动生成的连接器CAD图,本文提出了一种连接器索引图幅和索引查询界面的自动生成方法,通过获取的连接器名称、类型和所在图幅位置等信息,生成连接器目录信息,并实现连接器CAD图的自动快速定位和连接器目录信息的输出存储。(3)提出了一种连接器CAD图的文本信息自动提取校核方法。基于自动生成的连接器CAD图,以及块、多段线和窗口选择集等工具,针对图幅信息、连接器数据信息以及标题栏明细表等信息进行提取,并与原Excel文件匹配校核,以实现自动生成的连接器CAD图的准确性检验。(4)基于开发的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及校验工具系统,进行了连接器CAD图和连接器索引信息的快速自动生成示例,以及连接器CAD图的信息自动提取和输出校核的验证示例。通过实例的快速自动生成和信息的自动提取输出校核展示了该工具系统的运用,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创建方法和具体操作。本研究的连接器CAD图自动生成及校验的方法和工具系统实现了连接器CAD图的快速化自动生成及校核检验,加快了连接器CAD图的绘制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绘制成本,使得设计人员专注于那些更具创造性、创新性和和发散性的高层次思维活动中而非图形绘制、重复性设计操作等,实现人才的最大化利用。
贾清振[4](2021)在《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船舶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合理使用CAD技术,可有效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缩短设计周期。计算机辅助技术在船舶领域应用不断深入,但通用商业设计软件对船舶设计适用性较低,且未集成所需的性能计算。因此,针对设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设计与性能计算结合是有必要的。船体首尾处曲率变化较大,采用蒙皮方式直接建立整船曲面,首尾部光顺性较差。本文基于Auto CAD型线图,通过ObjectARX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对各水线及甲板线进行非均匀插值,将加密后的型值点导入到CATIA,分区域建立船体曲面,细化首尾部曲面的生成,以保证其光顺性。传统的船舶分舱大多通过二维图纸表达,直观性较差,且未将分舱参数与模型绑定,不能快速修改。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基于CATIA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发了三维分舱程序。程序中定义了两种方式建立三维内壳边线:基于Auto CAD内壳折角线,通过Object ARX提取坐标,再通过CSharp导入CATIA建立各边线;基于内壳边线位置和尺寸参数,生成各边线。通过横舱壁肋位、纵舱壁及垂向分舱特征数,实现货舱区快速分舱及舱室模型自动生成。基于CATIA知识工程,在模型文件中添加分舱参数,通过公式将其与对应特征绑定,实现了尺寸驱动,便于分舱方案的修改,提高了模型复用性;还定义了规则约束参数边界,提高了分舱方案的容错性。船舶破舱稳性常用二维数值积分方法实现,计算繁琐,计算误差取决于积分精度。本文使用CSharp对CATIA开发,基于船体、船舱三维模型实现破损浮态、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基于船舱三维实体模型计算不同装载率不同横倾角下的倾斜力矩,取最大力矩,用于自由液面修正。通过多线程编程,将浮态、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计算整个任务划分为多个子任务,减少了求解时间。基于AutoCAD型线图,完成了型值点坐标的提取并基于CATIA完成船体曲面模型光顺性优化;通过定义三维分舱参数,与内壳折角线结合,实现了船舶快速分舱;基于CATIA知识工程,实现了分舱方案的快速修改;减少了重复工作耗时,提高了设计效率。基于三维模型,通过CSharp编程实现了破损稳性的自动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并通过多线程对程序优化,提高了程序计算效率。本文开发的程序将船舶总体设计与性能计算结合,有较大的实用性。
许健雄[5](2020)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流量大幅度增加。为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线路设计任务也越来越重。在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线路走向方案通常难以得到稳定,这更加重了设计者的负担和影响项目的进度。众所周知,要选出一条合理可行的方案,不仅需要设计者在考虑了各个的因素情况下仔细地研究众多方案,而且需要专业工程师和评审专家对设计者提出的每个方案进行认真的研讨和审批。然而在研究方案过程中设计者的想法和灵感常常因不能实时地反映在电子地图中而消逝,以及专家组对方案的研讨意见也因不能快速直观地展示在电子地图中而难以被证明就是合理可行的。故轨道交通选线中众多方案的研究、探讨和评审需要一个直观、实时地表达设计人员和评审专家设计思想的平台,以提高选线方案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综合运用铁路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拟合技术,研究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详细地总结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和工作方式,为系统交互式平台比选提供了依据。同时研究了SMART白板与AutoCAD软件的关联操作,为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2)本文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计算方法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算法主要由基于曲率元的线形特征方法、基于曲率元的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方法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直线和圆曲线拟合算法组成。通过算法设计者可以从一条电子白板样条曲线中得到线路中的各交点坐标、半径以及缓和曲线长等,进而确定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3)本文以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为基本理论,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交互硬件,以Visual Studio 2008、AutoCAD 2010为开发平台,C++和ObjectARX 2010为开发语言及工具,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论证平台系统。该系统包含的线路绘图功能、拟合功能以及交互功能以及可视化操作界面,促进了轨道交通选线的直观性和实时性。最后本文以实例验证的方式,成功地证实了系统的可行性,同时也证明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原理的正确性。
唐路明[6](2020)在《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当今我国当今公共交通运输的重点,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轨道车辆外形的设计水平,为造型设计师提供有力的设计工具,本文在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及要素、参数化CAD技术及交互式遗传算法(IGA)的理论基础上,以Rhinoceros软件和Corel Draw软件为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出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通过对现有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现状以及列车CAD技术的研究,结合设计师们在设计前期的草图绘制、模型构建及设计评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设计需求,总结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素。并将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划分为造型设计与色彩设计两部分,通过亲和图法(KJ法)归纳整理了相关设计要素,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设计角度的指导,同时探索了列车头部造型曲面的建模方法,为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指导。结合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将系统分为二维生成工具和三维生成工具,为设计师提供不同角度的辅助路径。选用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和二维绘图软件Corel Draw作为开发平台。基于Rhino Common对Rhinocero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列车车身整体造型设计、特征曲面造型设计、细节组件设计以及方案评价功能模块;基于VBA语言对Corel Draw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三维模型快速生成、列车正面方案生成及列车侧面方案生成三种功能模块。开发的系统功能丰富,操作简单,人机界面良好。该系统极大程度减少了造型设计师的工作量,将重复繁杂的设计工作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完成,提高了产品设计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基于设计师与智能技术的合理分工拓展了概念方案搜索的广度。
李玉虎[7](2020)在《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桥式起重机作为当前工业上的重要物流运输设备应用十分广泛,全球对于桥式起重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起重机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桥式起重机设计生产的效率。目前我国的起重机设计正朝着定制化、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快速的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企业对桥式起重机设计效率低、设计周期较长的问题,结合企业需求,研究开发了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起重机和CAD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分析了桥式起重机的整体组成及机构的选型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计算。将蝙蝠算法引入到主梁的截面尺寸优化设计中,并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可行性。3、根据企业的需求,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进行功能分析,对其进行框架设计、流程设计、模块设计等。4、对AutoCAD、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桥式起重机重要部件的二维生产图和三维模型的自动生成,采用参数化建模的方式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利用SQL Server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数据储存管理。5、利用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将各部分进行统一整合,最终完成对桥式起重机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通过实例验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的桥式起重机CAD系统以集成的方法,将参数化技术应用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中,使得桥式起重机的设计变得更加快速化、智能化,减少了设计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对于桥式起重机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
韩林凯[8](2020)在《基于电子白板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选线是城市轨道交通勘测设计中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相关的选线工作当中,必须综合考量各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和技术条件进行多次的线路方案比选,且经过多方的汇报和研讨后修改并挑选出较为合理的线路方案。因此,一个能够在研讨工作会议环境中实现线路方案设计思想以及修改意见的较为准确的表达,能够即时地实现并展现出修改意见内容的交互式设计环境,是目前选线总体组迫切希望实现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这一构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它具有“技术集成高、资源整合强、交互功能好”的优势,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互动式的课堂环境,同时可以适应商务会议、日常工作等多种工作环境,因此它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开发了能够在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中对手绘坡段进行坡段拟合的拟合算法和拟合程序,使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选线设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用户可以利用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完成线路纵断面手绘设计,且可将纵断面设计成果以设计单位常用的DWG格式输出,使城市轨道交通选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快捷方便。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1.利用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内置的与Microsoft办公软件以及Auto CAD等软件的软件接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实现两种软硬件设备的更深层次的交互操作,包括根据平面图信息绘制包含基础信息的纵断面图,手绘绘图操作、利用板擦实现删除操作等。2.在学习Auto CAD Object ARX(VC)开发基础上掌握了一些二次开发实例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Auto CAD中能够实现的操作功能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拓展,新增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纵断面坡段拟合功能和纵断面坡段要素标注功能。3.本文参考了西南交通大学张睿陶编写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样本曲线的拟合算法。该算法主要是在欧氏距离的拐点检测算法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等拟合方法,同时结合三次抛物线型缓和曲线参数方程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拟合线路所需的各个功能。但由于该算法针对的是铁路线路平面设计,因此对该算法进行了改编,以确保能够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功能。改写主要包括:确定坡段变坡区间,确定变坡点,计算纵断面坡段中各个竖曲线半径,确定纵断面各控制点,绘制坡段直线段、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要素标注。4.按照改写后的纵断面坡段拟合算法,以Visual Studio 2008、Auto CAD2010和Object ARX2010为开发平台,编写纵断面手绘坡段的拟合程序,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升级后的易思蓉教授团队已有的杨利开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选线系统相融合,以达到手绘纵断面线路设计的目标。用户可通过命令和菜单项,实现手绘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图,并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樊超[9](2020)在《带式输送机智能辅助设计及总图绘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式输送机是广泛用于矿业、粮食、港口等行业的散粒物料的运输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输设备。带式输送机的部件有几十种,每种又有多种型号分组,同时设计计算过程需要考虑如地形、输送量、物料属性、环境工况等多种因数,导致带式输送机的设计选型过程耗时较大,且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有很强的订制性,一机一设计的设计特点使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成本居高不下。因此,进行带式输送机智能辅助设计研究对带式输送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特点入手,仔细探究讨论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过程,提出三层架构为软件总体架构设计思路,同时根据功能需求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设计过程分为用户登录、基础参数输入、设计计算、部件选型、结果输出五大模块。同时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底层数据支持平台,并介绍了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思路和搭建过程。最后根据软件运行后的选型数据进行选型表的输出和总图的绘制。软件在设计过程中针对数据库的需要更新问题设计了数据库更新功能,同时考虑到用户对软件的特殊需求设计了选型数据Excel表导入功能。论文所开发的带式输送机智能辅助设计软件采用C#编程语言,内部连接并调用Auto CAD软件和Excel软件,实现带式输送机从输入基础数据、理论计算、设备选型到选型结果的输出和总图绘制的一体化。有效缩短了带式输送机的设计周期,同时显着降低了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成本,具有很好的社会实用性。
朱昊然[10](2020)在《基于Civil 3D+Dynamo的道路设计应用研究》文中指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概念被提出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为工程设计行业的设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能。BIM技术在建筑和景观桥梁等专业应用较为广泛,多有将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结合的实践案例。与BIM技术平台关联的可视化编程,既可以作为二次开发手段弥补BIM技术软件的功能不足,也可以作为参数化设计的载体实现设计和建模功能。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可视化编程与道路BIM结合的研究和应用案例,本文探索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的应用,为BIM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论文梳理了BIM技术概念的源起和沿革,分析了BIM技术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主流道路BIM技术平台,以道路BIM技术软件Civil 3D为基础,研究了BIM技术在道路三维设计与建模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BIM技术与CAD技术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各自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指出Civil 3D存在的部分功能短板可以通过可视化编程弥补。论文分析了可视化编程的特点和功能,以关联Civil 3D的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 for Civil 3D为基础,研究了可视化编程辅助BIM技术在道路建模、辅助道路设计和数据管理三个方面的应用,运用Dynamo for Civil 3D二次开发了多个节点程序,实现了基于外部数据快速建模、批量生成道路辅助设施模型、翻模过程中辅助平曲线定线、参数化调整横断面部件设计、批量创建采样线以及本地化输出设计数据表等功能。基于编程实践,总结了Dynamo辅助BIM技术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应用的工作流程和节点程序设计方法,分析了其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了南京S340项目,运用Civil 3D完成道路的三维设计与建模,使用编制的Dynamo节点程序,实现了符合中国习惯的直曲表、逐桩坐标表输出,实现了道路标线在道路模型上自动化批量生成,验证了节点程序的适用性。
二、Auto CAD辅助设计中的二次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 CAD辅助设计中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图纸的三维重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图纸的电气自动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建筑图纸的三维重建方法 |
2.1.1 承重墙的识别方法 |
2.1.2 普通墙的识别方法 |
2.1.3 窗、门的识别方法 |
2.1.4 三维重建技术 |
2.2 电气设备的计算方法 |
2.2.1 照明灯具数量的计算方法 |
2.2.2 照明灯具的布置方法 |
2.2.3 插座的布置方法 |
2.3 电气回路的布线方法 |
2.3.1 电气回路的划分要求 |
2.3.2 相关布线方法 |
2.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纸信息提取 |
3.1 建筑图纸的预处理 |
3.1.1 图像二值化 |
3.1.2 图像倾斜校正 |
3.2 建筑墙体的识别 |
3.2.1 承重墙的识别 |
3.2.2 普通墙体的识别 |
3.3 建筑信息的提取 |
3.3.1 字符图元的提取和规范化处理 |
3.3.2 建筑房间类型的识别 |
3.3.3 建筑标高的识别 |
3.4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重建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
4.1 AutoCAD的二次开发 |
4.1.1 二次开发的语言 |
4.1.2 Visual LISP的应用 |
4.2 基于AutoCAD的三维重建程序设计 |
4.2.1 AutoCAD的三维设计 |
4.2.2 墙体的三维重建算法 |
4.2.3 墙体的三维重建程序设计 |
4.3 基于MATLAB的照明和插座的计算程序 |
4.3.1 基于MATLAB的参数化设计 |
4.3.2 照明和插座计算程序的实现 |
4.4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图纸的电气优化布线设计 |
5.1 三维电气布线模型的建立 |
5.1.1 三维电气布线的内容及过程 |
5.1.2 三维电气布线模型的设定 |
5.1.3 电气回路布线的目标函数建立 |
5.2 基于混合粒子群的布线优化算法 |
5.2.1 电气回路划分策略的提出 |
5.2.2 混合粒子群算法介绍 |
5.2.3 算法设置 |
5.3 仿真实验验证 |
5.3.1 算例描述 |
5.3.2 参数设置及模型改进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电气自动布线程序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钢结构焊接路径规划的UG二次开发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钢结构焊接概述 |
1.2 CAD技术在焊接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
1.2.1 CAD技术的应用 |
1.2.2 行业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UG二次开发研究现状 |
1.3.2 焊接仿真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背景 |
1.4.3 研究目的 |
1.4.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UG二次开发技术 |
2.1 UG概述 |
2.2 UG二次开发技术 |
2.2.1 开发技术简介 |
2.2.2 UG/OPEN Menu Script |
2.2.3 UG/OPEN UIStyler |
2.2.4 UG/OPEN API |
2.3 系统结构框架介绍 |
2.4 UG中形体表示方法 |
2.5 UG的对象 |
2.6 本章小结 |
3.钢结构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设计开发 |
3.1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结构设计 |
3.1.1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总体框架 |
3.1.2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各模块功能 |
3.1.3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开发流程 |
3.2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开发 |
3.2.1 系统菜单设计 |
3.2.2 对话框设计 |
3.3 生成源码 |
3.4 设置对话框属性及数据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算法研究 |
4.1 计算机空间几何理论基础 |
4.2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技术要求 |
4.3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算法输入选取 |
4.4 焊接路径自动规划几何算法实现 |
4.4.1 获取拐角上所有的型材的边缘 |
4.4.2 获取规则选取的焊接路径 |
4.4.3 筛选重复的焊接路径 |
4.5 焊接属性支持 |
4.6 本章小结 |
5.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测试与实验验证 |
5.1 系统测试 |
5.1.1 测试目的与原则 |
5.1.2 测试内容 |
5.1.3 测试方法与步骤 |
5.1.4 测试结论 |
5.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2.1 实验一:钢结构楼梯的焊接路径自动规划 |
5.2.2 实验二:赛车管状底盘的焊接路径自动规划 |
5.3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焊接路径自动规划系统集成测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及校验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3 项目支持 |
1.2 工程CAD图自动生成与提取的研究综述 |
1.2.1 工程CAD图的发展及应用 |
1.2.2 工程CAD图自动生成与信息提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工程CAD图自动生成与提取的不足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 |
2.1 连接器CAD图自动生成原理 |
2.2 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方法及流程 |
2.2.1 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方法 |
2.2.2 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流程 |
2.3 连接器CAD图中块的创建生成 |
2.3.1 连接器CAD图中块的创建方法 |
2.3.2 连接器CAD图中块的插入方法 |
2.4 连接器CAD图幅自动生成方法及流程 |
2.5 连接器CAD图的Excel文件读取 |
2.6 本章小结 |
3 连接器CAD图索引信息的自动生成 |
3.1 连接器CAD图索引信息的自动生成原理 |
3.2 索引图幅的生成方法及流程 |
3.3 索引查询界面的生成方法及流程 |
3.3.1 索引查询界面中连接器目录信息的生成 |
3.3.2 索引查询界面中连接器CAD图的自动定位 |
3.3.3 索引查询界面中连接器目录信息的导出 |
3.4 本章小结 |
4 连接器CAD图的信息自动提取及输出校核 |
4.1 连接器CAD图的信息自动提取和输出校核原理 |
4.2 图幅信息的提取方法及流程 |
4.3 连接器CAD图中文本信息的提取方法及流程 |
4.3.1 面向多CAD图纸的文本信息自动提取方法 |
4.3.2 多CAD图幅文本信息自动提取流程 |
4.4 连接器CAD图中明细表和标题栏的提取方法和流程 |
4.4.1 标题栏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及流程 |
4.4.2 明细表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及流程 |
4.5 连接器CAD图提取信息的输出及校核 |
4.6 本章小结 |
5 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与校验系统 |
5.1 连接器CAD图自动生成与检验系统关系模型 |
5.2 连接器CAD图启动模块 |
5.2.1 连接器CAD图自动生成菜单 |
5.2.2 连接器CAD图信息提取校核菜单 |
5.3 连接器CAD图自动生成模块 |
5.4 连接器CAD图索引生成模块 |
5.5 连接器CAD图信息提取模块 |
5.6 连接器CAD图提取信息的输出及校核模块 |
5.6.1 提取信息的输出模块 |
5.6.2 提取信息的校核模块 |
5.7 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与检验系统的实现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本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2 稳性计算原理及开发技术 |
2.1 坐标系定义 |
2.2 浮态计算原理 |
2.2.1 矩阵法求解完整浮态 |
2.2.2 矩阵法求解破损浮态 |
2.2.3 初稳性公式计算破损浮态 |
2.3 破损稳性计算原理 |
2.3.1 固定纵倾法计算 |
2.3.2 自由浮态法计算 |
2.4 自由液面修正 |
2.5 二次开发技术 |
2.5.1 Auto CAD开发方式介绍 |
2.5.2 Object ARX使用流程 |
2.5.3 CATIA二次开发 |
2.6 本章小结 |
3 船体建模优化 |
3.1 基于Object ARX的 AutoCAD型线插值 |
3.2 CATIA船体建模 |
3.2.1 船体线框建模 |
3.2.2 船体曲面建模 |
3.2.3 船体实体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4 船舶舱室划分及建模 |
4.1 3D内壳边线特征提取及模型建立 |
4.2 船舱划分 |
4.2.1 货舱划分 |
4.2.2 边舱划分 |
4.2.3 首尾尖舱划分 |
4.3 基于知识工程的参数化 |
4.4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破损稳性计算及自由液面修正 |
5.1 浮态计算 |
5.1.1 完整浮态计算 |
5.1.2 破损浮态计算 |
5.2 大倾角破损稳性计算 |
5.2.1 最小稳性计算 |
5.2.2 程序实现及实例计算 |
5.3 基于舱室3D模型的自由液面修正 |
5.3.1 最大倾斜力矩计算 |
5.3.2 实例计算 |
5.3.3 规范计算值与3D模型计算结果对比 |
5.3.4 修正后的复原力臂曲线对比 |
5.4 程序多线程优化 |
5.4.1 浮态、稳性计算优化 |
5.4.2 自由液面修正程序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线路CAD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
1.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
1.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研究发展概况 |
1.4.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概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论文结构 |
1.6.1 论文技术路线 |
1.6.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算法 |
2.1 电子白板上笔绘信息的获取 |
2.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计算 |
2.2.1 线路平面设计计算 |
2.2.2 线路平面规范性检验 |
2.3 线路平面线形识别与分段 |
2.3.1 基于曲率元的线形特征方法 |
2.3.2 基于曲率元的线路平面线形分段方法 |
2.4 线路平面拟合 |
2.4.1 圆曲线拟合 |
2.4.2 直线拟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系统开发技术 |
3.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简介 |
3.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3.2.1 ObjectARX开发工具安装配置 |
3.2.2 AutoCAD数据库 |
3.3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与AutoCAD的关联操作 |
3.4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系统核心程序 |
3.4.1 获取电子白板样本点并计算曲率元 |
3.4.2 电子白板样条曲线分段 |
3.4.3 确定线路平面基本设计参数 |
3.4.4 计算线路其他参数 |
3.4.5 绘制线路平面 |
3.4.6 文件的导入与导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论证平台系统 |
4.1 系统主要功能 |
4.1.1 线路拟合功能 |
4.1.2 编辑线路功能 |
4.1.3 文件操作功能 |
4.2 实例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现状 |
2.1.1 国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 |
2.1.2 国内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发展 |
2.1.3 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总结 |
2.2 参数化CAD系统概述 |
2.2.1 机车外形CAD技术 |
2.2.2 参数化技术概述 |
2.3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方法 |
3.1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流程 |
3.2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要素 |
3.2.1 造型设计要素 |
3.2.2 色彩设计要素 |
3.3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设计原则 |
3.3.1 经济实用 |
3.3.2 外形美观 |
3.3.3 融合创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设计 |
4.1 系统开发软件的选择 |
4.1.1 三维建模软件的选择 |
4.1.2 二维绘图软件的选择 |
4.2 软件平台的二次开发方法 |
4.2.1 Rhinoceros二次开发方法 |
4.2.2 Corel Draw二次开发方法 |
4.3 系统总体规划 |
4.3.1 二维生成工具设计 |
4.3.2 三维生成工具设计 |
4.4 城市轨道车辆头部曲面造型编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开发 |
5.1 三维生成工具 |
5.1.1 编码设计 |
5.1.2 车身整体造型设计 |
5.1.3 方案曲线曲面细节处理 |
5.1.4 特征曲面造型设计 |
5.1.5 细节组件设计 |
5.2 二维生成工具 |
5.2.1 三维模型快速生成模块 |
5.2.2 列车正面方案生成模块 |
5.2.3 列车侧面方案生成模块 |
5.3 系统应用特点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局限性与展望 |
6.3.1 系统局限性 |
6.3.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起重机研究现状 |
1.3 CAD研究现状及发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桥式起重机设计理论 |
2.1 机构零部件选型设计概述 |
2.1.1 吊钩组 |
2.1.2 钢丝绳 |
2.1.3 卷筒 |
2.1.4 电动机 |
2.1.5 减速器 |
2.1.6 制动器 |
2.2 基于改进BA算法的主梁优化设计 |
2.2.1 最小二乘法的孪生有界支持向量机 |
2.2.2 BA算法 |
2.2.3 BA算法的改进 |
2.2.4 主梁优化分析 |
2.2.5 主梁优化前后的静力学分析 |
2.2.6 主梁的校核 |
2.3 端梁设计校核 |
2.4 本章小结 |
3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 |
3.1 系统开发环境及目标 |
3.1.1 系统开发目标 |
3.1.2 系统开发环境 |
3.2 系统总体框架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系统模块设计 |
3.4.1 机构设计模块 |
3.4.2 结构设计模块 |
3.4.3 三维模型模块 |
3.4.4 数据库模块 |
3.4.5 二维工程图模块 |
3.4.6 计算书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4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4.1 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
4.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1.3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理论研究 |
4.1.4 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应用 |
4.2 参数化建模技术研究 |
4.2.1 参数化建模理论 |
4.2.2 系统模型库的建立 |
4.3 SQL Server技术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桥式起重机CAD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
5.1 系统流程设计 |
5.2 设计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电子白板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1.2.1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1.2.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1.3 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
1.3.1 国外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计算机辅助选线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
1.4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
1.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发展历程 |
1.4.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交互式平台比选 |
2.1 常用的交互设计系统的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 |
2.1.1 普通计算机及其输入输出设备及其特点 |
2.1.2 手写绘图输入设备 |
2.1.3 光笔 |
2.2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技术分类及其特点 |
2.2.1 压感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2.2 电磁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2.3 超声波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2.4 红外式交互式电子白板 |
2.3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软硬件介绍 |
2.3.1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介绍 |
2.3.2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软件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二次开发技术 |
3.1 交互式电子白板二次开发中开发软件比较 |
3.1.1 Auto LISP语言(Auto LIST Processing Language) |
3.1.2 ADS(Auto CAD Development System)开发工具 |
3.1.3 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开发工具 |
3.1.4 Object ARX开发工具 |
3.2 Auto CAD开发环境配置 |
3.3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的升级 |
3.3.1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升级思路 |
3.3.2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升级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方法 |
4.1 交互式电子白板线路纵断面设计系统 |
4.1.1 纵断面设计系统的整体设计 |
4.1.2 纵断面设计系统的模块化 |
4.2 线路纵断面拟合算法 |
4.2.1 样本点的选取 |
4.2.2 坡段变化区间以及竖曲线半径的确定 |
4.2.3 变坡点的确定 |
4.2.4 竖曲线的特征要素的确定 |
4.3 纵断面坡段线拟合程序研发 |
4.3.1 程序中主要参数、数据类型、功能函数及数据库连接简介 |
4.3.2 程序功能和程序结构介绍 |
4.4 工程应用实例验证 |
4.4.1 城市轨道交通纵断面设计系统的验证 |
4.4.2 坡段拟合程序的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带式输送机智能辅助设计及总图绘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状况 |
1.2.1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 |
1.2.2 带式输送机的优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CAD技术的发展现状 |
1.3.2 带式输送机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理论及软件总体架构 |
2.1 C#语言的发展与特点 |
2.2 软件总体架构 |
2.2.1 三层架构在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
2.2.2 软件中三层架构程序设计规则 |
2.3 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理论与软件设计 |
2.3.1 核算输送能力与软件设计 |
2.3.2 圆周驱动力的理论计算与软件设计 |
2.3.3 输送带张力的理论计算与软件设计 |
2.3.4 逐点张力的理论计算与软件设计 |
2.3.5 线路布置图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底层数据库的结构设计与搭建 |
3.1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3.1.1 SQL Server数据库的特点 |
3.2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3.2.1 设计计算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3.2.2 部件选型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
3.3 软件底层数据库的搭建 |
3.3.1 设计计算数据库的搭建 |
3.3.2 选型设计数据库的搭建 |
3.3.3 软件与数据库的连接 |
3.4 数据库的更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模块化思想的软件设计与开发 |
4.1 用户登录模块的设计 |
4.2 基础数据输入模块的设计 |
4.2.1 基础数据的输入设计 |
4.2.2 输送带预选设计 |
4.3 设计计算模块的设计 |
4.4 带式输送机相关部件组成与软件部件选型模块 |
4.4.1 输送带 |
4.4.2 传动滚筒 |
4.4.3 改向滚筒 |
4.4.4 电动机与驱动装置 |
4.4.5 托辊 |
4.4.6 拉紧装置与清扫器 |
4.4.7 结构件 |
4.5 结果输出模块的设计 |
4.5.1 NPOI技术的特点 |
4.5.2 软件与Excel的连接和选型数据的输出 |
4.5.3 选型数据的导入 |
4.5.4 软件与Excel的连接和选型数据的输出 |
4.5.5 绘图环境的初始化 |
4.5.6 绘图中的函数部分 |
4.5.7 基本图形元素的程序绘制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实例运行测试 |
5.1 软件运行实例与操作说明 |
5.2 软件运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Civil 3D+Dynamo的道路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BIM技术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可视化编程与BIM技术结合应用于设计和建模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IM技术与可视化编程概论 |
2.1 BIM的概念 |
2.1.1 BIM概念的沿革 |
2.1.2 BIM的定义 |
2.2 BIM技术特点 |
2.3 BIM设计平台概述与对比 |
2.3.1 BIM设计平台 |
2.3.2 道路BIM软件对比 |
2.4 BIM技术衍生的可视化编程 |
2.4.1 可视化编程概念 |
2.4.2 BIM环境下的可视化编程 |
2.4.3 可视化编程软件对比与选择 |
2.4.4 Dynamo for Civil 3D概述 |
2.4.5 可视化编程辅助道路BIM技术潜在应用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技术在道路三维设计中应用的研究 |
3.1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设计理念 |
3.2 地形曲面建模 |
3.2.1 地形曲面的创建 |
3.2.2 地形曲面的应用 |
3.3 平曲线设计 |
3.4 纵断面设计 |
3.5 横断面设计 |
3.5.1 装配式横断面设计 |
3.5.2 代码 |
3.5.3 部件 |
3.5.3.1 部件概念 |
3.5.3.2 预定义部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5.3.3 连接部件和条件连接部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5.4 基于部件编辑器的部件参数化设计方法 |
3.5.4.1 部件编辑器 |
3.5.4.2 部件参数化设计应用实例 |
3.5.4.3 部件参数化设计思路 |
3.5.4.4 基于部件编辑器的设计方法与传统的部件设计方法的比较 |
3.5.5 基于BIM的道路横断面参数化设计思路的研究 |
3.6 基于设计规范的设计自检 |
3.7 BIM技术与CAD技术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对比 |
3.8 对于BIM技术在道路设计中应用的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视化编程在道路设计与建模中应用的研究 |
4.1 道路建模方面应用的研究 |
4.1.1 基于外部设计数据快速建模 |
4.1.2 批量建模 |
4.2 辅助道路设计方面应用的研究 |
4.2.1 辅助平曲线设计 |
4.2.2 辅助横断面部件设计 |
4.2.3 批量生成采样线 |
4.3 数据管理方面应用的研究 |
4.3.1 本地化输出逐桩坐标表 |
4.3.2 本地化输出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
4.4 工作流程和节点程序设计方法 |
4.4.1 工作流程 |
4.4.2 节点程序设计方法 |
4.5 Dynamo for Civil 3D的优势 |
4.6 Dynamo for Civil 3D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ivil 3D+Dynamo在S340项目中的道路建模实践 |
5.1 项目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技术指标 |
5.2 创建数字地面模型 |
5.3 平曲线设计 |
5.4 纵断面设计 |
5.5 横断面设计 |
5.6 道路模型的创建 |
5.7 施工图出图 |
5.8 部分节点程序在项目中的实践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Auto CAD辅助设计中的二次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D]. 熊红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钢结构焊接路径规划的UG二次开发系统技术研究[D]. 程晓斌. 中北大学, 2021(09)
- [3]连接器CAD图的自动生成及校验研究与系统实现[D]. 李锐. 四川大学, 2021(02)
- [4]基于CATIA的三维船舶建模及破舱稳性计算[D]. 贾清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城轨交通线路平面定线技术研究[D]. 许健雄.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轨道车辆外形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唐路明.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桥式起重机CAD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玉虎. 中北大学, 2020(09)
- [8]基于电子白板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纵断面设计技术研究[D]. 韩林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带式输送机智能辅助设计及总图绘制[D]. 樊超.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10]基于Civil 3D+Dynamo的道路设计应用研究[D]. 朱昊然. 东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