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一、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高丽[1](2020)在《转型期县域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类型及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取得巨大进步,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6%,成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国家。但长期以城镇发展为主,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难题。为此,党和政府不断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战略方针,乡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此时,城乡资本、物质、劳动力等要素快速的流动,中国逐步进入城乡融合发展转型期。在这一阶段,乡村社会空间、经济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均出现分化现象,部分欠发达地区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等新问题,乡村空间异质性、混杂性凸显。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是解决这一时期乡村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江苏省欠发达县份-徐州市丰县为案例点,其城镇化水平刚过50%,县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其乡村发展与苏北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共性,因此研究丰县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类型及路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梳理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研究成果基础上,详细分析村庄发展水平和村庄发展潜力对村庄未来发展路径的影响。其次,结合丰县城乡发展特征,在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取性、科学性的基础上,选取了9个指标,采用多层次空间分析法分析了丰县各村域在农业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完善水平的差异,同时利用Arc GIS和Geo DA软件,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的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村域发展水平在空间集聚的特征。再次,立足城乡发展转型趋势,综合选取了9个村庄未来发展资源因子,运用多因子空间叠合评价法来分析村庄未来发展潜力。最后通过行政村和自然村两个层面采用“村域现状水平+村庄未来潜力”上下联动的分析方法判断村庄差别化发展类别,并针对不同发展类型提出发展路径,弥补了现有评价方法仅定位到行政村尺度的不足。研究表明:村域发展水平高低是对村庄发展现状判别,村庄发展潜力大小为乡村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明确的指导,两个指标体系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异,二者均对于村庄差别化发展路径选择存在重要意义,不可分割。丰县村域发展水平一般,四成乡村属于欠发达地区,整体村域发展水平空间特征明显;丰县村域多元发展能有效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各村庄所具备的发展潜力大小差异较大,布局在主干道路周边的村庄发展潜力较高,欢口镇、王沟镇、范楼镇低发展潜力村庄数量较多。未来乡村发展路径主要分为五类:特色保护型村庄、集聚提升型村庄、搬迁撤并型村庄、整治优化型村庄和其他一般型村庄。

邵宁平,王筱婧[2](2019)在《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GI农产品)是特定区域内特有农产品标志,GI农产品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产生的社会及经济价值都是巨大的。本文基于历年宁夏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及宁夏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数据,围绕宁夏GI农产品,采用数据统计、GIS空间分析、聚类分析、匹配度测算等方法,描绘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分析其存在种植分散粗放,集约化程度低,部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单瑛[3](2019)在《常见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及风险预警》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强调食品安全战略,就是要让人民吃得放心。近两年我国食品安全的抽检结果显示,形势总体平稳,样品抽检合格率稳中有升。与此同时,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不容小觑。蔬菜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药残留风险隐患一直是政府和国民关心的重中之重。贵州省一直开展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已积累了数年的检验检测数据,这些数据中隐含了巨大的潜在的可利用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预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以2014-2016年贵州省常见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 10.2建立蔬菜农残地理空间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核密度分析、区域分析了解贵州省蔬菜中农药残留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将对农药种类和样品名称进行聚类,找出相近农药残留种类的蔬菜品种的集合,以及主成分分析对各种类蔬菜的农药残留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蔬菜中农药的残留程度进行评分排序;使用OpenGeoDa软件,构造空间回归模型,探索了气象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贵州省蔬菜中农药残留时空分布的影响强度。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贵州省蔬菜中农药残留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和区域差异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超标率较高的聚集区主要在黔西南州一带,而遵义、安顺地区的蔬菜安全性相对较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通过探索性的主成分降维分析,发现众多种类蔬菜中四季豆的农药残留污染最严重,提示消费者应减少采买该类蔬菜;从食品安全监管角度来看,贵阳市的白云区作为农残超标蔬菜的聚集区,应该加强该地区的监管力度;从农药的施用角度来看,克百威和甲拌磷等农药超标的情况更为严重。从风险因素研究来看,主要气象因素中月平均温度与蔬菜农药残留量存在正相关,降水量、高温日照数则呈现负相关。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密度与蔬菜的农药超标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在未来实际的农药残留监管控制工作中应该根据各因素影响力大小实施针对性的预警防控策略,另外,决策者在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时,应因地制宜,合理分配资源。

邵宁平,王筱婧[4](2018)在《宁夏GI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宁夏统计局农产品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了宁夏GI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集约化生产、完善GI农产品营销体系、多样化营销手段、开发GI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提升和保护GI农产品的对策建议。

雷金银,吴霞,王长军,樊丽琴[5](2017)在《1980-2015年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以1980-2015年宁夏农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6年来宁夏农作物总种植面积增长显着,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不明显。其中小麦种植面积呈快速降低趋势,玉米、薯类、蔬果等作物种植面积均呈快速增长趋势。2)宁夏主要农作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水稻主要分布在引黄灌溉区且种植比例和空间分布变化不明显;随着玉米种植比例和种植范围的迅速扩张,小麦的种植比例和分布区域明显缩小;薯类作物主要分布于宁夏南部山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扩展到中部干旱区;蔬果类作物种植比例和分布区域扩张最为迅速。3)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逐渐从单一型向多元组合型发展,种植结构类型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

原伟鹏[6](2017)在《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由耕地资源稀缺性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人口数量、资源利用、生态平衡多重发展矛盾和压力交织下,伴随着经济稳定、协调的新常态化发展,中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化肥、农膜、农药的投入数量和施用强度不断提高,频现资源供需矛盾激化、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开发利用强度过猛等现象,直接导致耕地面源污染问题尤为严峻,而且在未来发展中还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农业粮食安全于首位,特别强调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三位一体”,尤其是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和落实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耕地面源污染进行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估,才能更好地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形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产品绿色安全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本研究基于负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环境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在实地调研数据、昌吉州历年面板数据和耕地的时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以新疆昌吉州耕地作为研究区域和对象,通过对新疆昌吉州耕地化肥、农药、农膜等面源污染风险源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污染源与耕地的相互关系,确定当前污染水平下评价区域内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异规律。文本亦通过对引起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生态风险一系列相关基础数据进行质性研究和量化分析,掌握昌吉州不同县市耕地面源污染影响程度、状况差异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耕地面源污染存在的差异化问题,探究结果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初步构建预防和控制耕地面源污染源的防控体系,针对性地提出十条防控耕地面源污染的具体对策与建议,对于加快昌吉州耕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高效种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结果表明:第一,造成新疆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化肥、农药、农膜的风险源数量、分布、影响程度及状况在2004-2014年时序段各有差异;第二,通过主成分-聚类-集对模型构建并实证分析评价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得出新疆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及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区差异化;第三,根据分析结果的相对风险层次情况,对于昌吉州各县市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防控,建立包括无间断垂直性刚性管控政策、全过程平行性柔性引导措施和公众主动参与监督的系统全面、纵横交错的防控体系。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政府立场和微观施行视角提出十项具体的措施,以供环保、发改、农业、水利等有关主管部门用以参考和借鉴。

席一欣[7](2017)在《丰都县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国家发展议程,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生态环境治理倒逼,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加大。重庆市丰都县地处三峡库区中心,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又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发展任务艰巨。2016年丰都县政府提出“生态涵养,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提升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因此,以围绕丰都县农用地利用为核心内容,研究其协调发展程度,不仅可以评价目前农业发展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为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以实现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本文以土地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理论为根据,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际调研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在厘清丰都农用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农用地资源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建设、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5个方面12项指标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丰都农业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评价2006年—2015年丰都农用地生态经济协调度变化情况。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丰都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丰都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第五部分为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丰都县2006—2015年农用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丰都县农用地生态子系统综合指数由2006年的0.25上升到2015年的0.54,2009年涨幅最快,2010年略有下降,2011年之后呈上升趋势;农用地经济子系统由2006年的0.29上升到0.55,呈上升趋势;生态综合指数上升速度大于经济指数上升趋势,说明政府在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单位GDP用水量、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环境治理费占GDP比重等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显着。2.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由0.42上升到0.72,协调类型由濒临协调生态滞后型发展为中级协调经济滞后型。这说明丰都县在2006—2015农业生态经济体系成效显着,以肉牛为主导、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仅促进了丰都县农业经济发展,也符合丰都县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用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不足之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良性互动机制还欠缺,资源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生态服务效益还不够明显。3.本研究从转变发展观念、加强农用地利用规划的作用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注重资源功能分区,保护生态资源环境;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力争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并行。

黄思宇[8](2016)在《华南地区马铃薯典型种植区面积和生长进度遥感监测方法》文中指出农情信息有效快速的获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大量的农情信息,依赖的还是传统的报送方式,政府部门所得到的农情信息不准确不及时,而且无法提供农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状况,不利于农业管理的实施。因此农业管理部门有快速准确监测农作物的迫切需求。我国利用遥感监测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研究区域集中在华北、华东以及东北,也有一部分研究区是在西北和西南,多具有连片大范围的特征。然而,国内鲜有对多云多雨、耕地地块破碎的华南地区农作物的遥感监测研究。马铃薯是华南地区的特色冬种农作物,其地块“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三季轮作模式具有其特有的植被指数时间序列特征。利用这一特征,本论文提出基于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和光谱角度匹配(Spectral Angle Mapping,SAM)方法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有效提取研究区的冬种马铃薯种植区面积。并提出基于植被指数标准差的时间序列数据节点简化方法,在获取少量但关键的时间节点数据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较高精度的结果。获得面积提取结果后,初步探索基于EVI数据的马铃薯生长进度遥感监测方法。本论文以广东省惠州市稔平半岛为研究区,以马铃薯种植面积和生长进度为研究对象,使用的植被指数是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和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主要方法和结论如下:(1)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曲线能有效反映物候规律和生长进度把多时相植被指数(NDVI和EVI)图像以时间为坐标轴排列成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数据集,在其中提取训练样本点的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曲线,求平均后得到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参考曲线。该参考曲线与实地调研所了解到的物候规律一致,不仅能够反映马铃薯种植区域“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三季轮作模式,而且能够体现不同区域马铃薯生长进度的差异。(2)提出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数据和SAM的农作物面积提取方法使用光谱角度匹配(SAM)方法,计算每一个像元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曲线与参考曲线夹角值,输出Rule图像(光谱夹角值图像);计算每一个训练样本点的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曲线与参考曲线的夹角,并计算夹角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平均值和标准差的线性组合作为阈值,在Rule图像中提取目标像元,从而达到提取马铃薯种植面积的目的。(3)提出基于植被指数标准差的时间序列数据节点简化方法根据训练样本点植被指数(NDVI和EVI)在每个节点的标准差大小,简化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数据,使得获取少量但关键的时间节点(年度天数大约第8、105、144、214、261、312天)数据的情况下,使用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数据和SAM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仍能有效提取马铃薯种植面积。简化后相比简化前,正确率提高了11.54%-20.19%,错误率下降了9.1%-18.2%。(4)对基于植被指数的四种马铃薯种植面积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提取结果包括:(1)基于简化前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SAM提取结果,(2)基于简化前EVI时间序列数据的SAM提取结果,(3)基于简化后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SAM提取结果,(4)基于简化后的EVI时间序列数据的SAM提取结果;从4个角度进行精度验证:Ⅰ基于马铃薯种植区样本点的正确率分析;Ⅱ基于非马铃薯种植区样本点的错误率分析;Ⅲ基于统计数据的相对误差分析;Ⅳ基于空间分布情况的补充分析。分析表明:无论是基于NDVI数据还是基于EVI数据,简化后的精度比简化前的精度普遍要高;基于简化后EVI时间序列数据和SAM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是四种方法组合中最能有效提取研究区的马铃薯种植区面积的方法,其总体正确率为92.31%,错误率为9.1%,相对误差为9.47%。(5)基于EVI数据的农作物生长进度遥感监测方法的初步探索以基于简化后EVI时间序列数据和SAM的马铃薯面积提取结果作为感兴趣区,以马铃薯种植期的多时相EVI数据作为待处理数据,叠加相交得到感兴趣区域的多时相EVI数据。设定EVI值与颜色的映射关系,制作马铃薯生长进度遥感监测的时间序列专题图作为遥感监测结果。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能够从时间-空间,整体-局部角度直观地反映马铃薯生长进度的时空变化。

金光益[9](2013)在《农村地域类型与农业形态变化研究 ——以延龙图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传统农业保护政策的萎缩,如果要摆脱狭隘的传统农业政策,应立足使各种非农业的农村综合潜力达到最大化,因此,政府需要基于农村各地区的实际综合予以制定相关政策。但仅靠单一农业已很难发展农村经济,传统的单一农业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政策愈来愈暴露其固有的缺陷,利用传统的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力等手段来改善农业结构外,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发挥区位优势搞活农村特色经济成为搞好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经之路。随着农村地域所呈现出的特征比过去变得多样化,农村政策的转变迫在眉睫。针对上述背景,对研究延龙图地区农村地域类型及农业形态变化的进行研究。目前延龙图地区的广大农村,社会、经济体系存在的差异、农业形态如何划分等级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进而对延龙图地区农村地域多样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以延龙图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区位特征、人口变化等特征,结合延龙图实例地区的农村土地所有形态、农业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结构等对延龙图地区农业形态变化的类型及农业形态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可直接为制定各类型区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对延龙图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延龙图地区农村的土地所有形态、农业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经营特性等分析研究表明:1.以2000-2010年延龙图地区人口变化数及农户变化数为指标,延龙图地区及周边农村地区农村地域类型可以划分为四种:城市化加速型农村、商业化近郊型农村、集中商业型农村、城乡混合型农村。其农业形态变化为三种:传统农业维持型、农业退化型与农商混合型。这种性质变化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因素有:交通便利程度、城市化进程、非务农人口的流动、农业劳动力结构与土地生产的自然背景等。以上结果显示,同样一个城市周边农村也根据性质进行的农业形态也迥异,特别是通过该研究发现,中等规模城市周边农村与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有着不同形式的发展形态。2.通过分析延龙图地区实证地区的农业形态,从土地所有形态来看,延龙图地区周边农村的土地基本都处于当地农民手中,但是从农村耕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农田都以租赁或者承包的方式转租给他人来耕作。这说明在土地利用情况中延龙图地区不像其他大城市那样把大部分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用地更改为建筑用地,而是部分农地转向为建筑用地。3.对比其他城市,延龙图地区农村在劳动力的结构上大致相同,剩余劳动力基本都是已经丧失部分劳动力的高龄人群。但是在数量上,延龙图地区在“出国热”等大量人口的迁出活动影响下,人口的急剧减少使得延龙图地区比其他城市人口数量少。人口大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今后延龙图地区农村发展路线,使延龙图地区农村从传统农业向机械农业、商业化农业等方向发展。4.从延龙图地区农村农作物的类型来看,延龙图地区周边农村几乎属于单一农作物生产,大量的蔬果都是通过航运、陆运的方式收购进来,延龙图地区周边农村所生产的农作物无法满足地区快速发展对农作物的需求,可见延龙图地区规模的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的影响较为微弱。

罗其友[10](2010)在《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国家战略。开展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研究,对于引导农业区域分工,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升农业整体配置效率,统筹推进我国区域现代农业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模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我国农业区域的划分和农业区域的协调性评价,探讨了我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定位和制度变革方向。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首先,建立了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两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农民的收入差距的变化方向不是确定的,差距可能增大,也可能缩小。随着分工模式变化,农业区域差距呈现波浪式的变化。影响演化路径的是地区的交易效率等条件。政府调控通过影响交易效率等相关参数变化,可以影响农业区域之间的协调程度。第二,以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存保障、文化传承和观光休闲以及生态调节等功能指标的聚类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各项功能的空间尺度特征和重要程度,以及农业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的空间差异,综合确定农业区域界限。本文将全国划分为4个一级农业区9个二级农业区。第三,构建了由4个指标组、12个指标构成的农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定量评价1995-2008年我国农业区域协调性变化过程。测算结果表明:(1)我国四大区域的农业区域协调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协调度从1995年的0.5142降到2000年的0.448,之后上升到2008年的0.5141。(2)四大区域间的各单项协调性指标变化规律不同,其中“产业协调性”和“制度协调性”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资源协调性”和“社会协调性”呈现先降后升趋势。第四,分析确立了我国不同农业区域的主导功能配置方向。(1)东部区是以生态调节、观光休闲为主导功能,同时承担国家级部分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2)中部区是以承担国家级主要大宗农产品供给为主导功能,同时还有显着的生态调节功能和就业与文化传承等功能;(3)西部区是以承担国家级部分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生活保障和文化传承为主导功能,同时具有重要生态调节功能;(4)青藏区是以农业文化传承为主导功能,同时具有提供区内部分农产品供给和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以及重要生态调节功能。第五,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区域协调的公共政策建议。(1)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化;(2)增加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中青藏和中西部地区的比例;(3)实施不同农业主导功能区域的差别化支持政策;(4)完善和实施不同农业主导功能区域绩效考核体系。

二、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期县域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类型及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空间发展是转型期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1.1.2 空间差别化发展是解决转型期乡村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1.1.3 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有待深入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乡村空间
        2.1.3 转型期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
    2.2 国内外乡村分类发展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乡村发展类型研究
        2.2.2 国内外乡村发展模式研究
        2.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区域转型期城乡经济发展特征及空间格局
    3.1 丰县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特征
        3.1.1 丰县人口流失现象严重,人口老龄化趋势显着
        3.1.2 丰县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特色空间格局逐渐凸显
        3.1.3 丰县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3.2 丰县城乡空间格局及其特征
        3.2.1 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空间分异明显
        3.2.2 丰县中心城区凝聚力远高于乡镇中心
        3.2.3 丰县乡村聚落占地面积广但利用率低
第四章 丰县村域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4.1 村域发展水平评价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数据无量纲化
        4.1.3 确定权重
        4.1.4 评价结果确定
    4.2 村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析
        4.2.1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4.2.2 空间关联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丰县村庄发展潜力差异分析
    5.1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方法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5.1.3 评价分析方法
    5.2 村庄发展潜力因子特征分析及确定赋值
        5.2.1 农业生产方式
        5.2.2 工业产业规模
        5.2.3 区位条件
        5.2.4 乡村人口
        5.2.5 建设潜力
        5.2.6 设施承载力
        5.2.7 交通条件
        5.2.8 人文生态资源
        5.2.9 生态服务价值
    5.3 丰县村庄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丰县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类型及路径探讨
    6.1 丰县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类型划分逻辑
        6.1.1 提取特色保护类乡村
        6.1.2 依据发展水平和村庄发展潜力确定村庄分类发展类型
        6.1.3 村庄差别化发展类型划分结果及分布特征
    6.2 村庄差别化发展空间布局及路径探讨
        6.2.1 特色保护型村庄
        6.2.2 集聚提升型村庄
        6.2.3 搬迁撤并型村庄
        6.2.4 整治优化型村庄
        6.2.5 其他一般型村庄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获取
    1. 研究方法
        (1)数据统计分析
        (2)快速聚类分析
        (3)空间分析
        (4)匹配度测算方法
    2. 数据来源
二、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现状
三、结果与分析
    1. 宁夏GI农产品结构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 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 宁夏GI农产品规模匹配度特征分析
四、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
    1. 种植分散粗放,集约化程度低
    2. 部分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
    3. 数量和品质无法协调
    4. 品种及熟期不合理、上市过于集中
五、对策
    1.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
    2. 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3. 建立健全标准化种养殖体系
    4. 发展早、晚熟品种,提高均衡上市能力

(3)常见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及风险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蔬菜农药残留相关概念
        1.2.2 国内外农药残留监管体系现状
        1.2.3 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特色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监测数据研究方法
    2.1 多元统计方法
        2.1.1 聚类分析法
        2.1.2 主成分分析法
    2.2 空间统计分析法
        2.2.1 空间自相关
    2.3 核密度估计法
        2.3.1 时空扫描分析
        2.3.2 区域分析
    2.4 监测数据分析方法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的描述
    3.1 数据概况
    3.2 数据预处理
    3.3 研究区域
    3.4 描述性分析
        3.4.1 从不同农药种类分析
        3.4.2 从不同蔬菜样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元统计结果分析
    4.1 聚类分析
    4.2 主成分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时空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5.1 空间点模式的风险预警分析
        5.1.1 核密度估计结果
    5.2 空间面数据的风险预警分析
        5.2.1 区域分析结果
        5.2.2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5.3 空间回归模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建议
    6.2 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宁夏GI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GI农产品发展总体概况
2 宁夏GI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2.1 政府政策导向
    2.2 宁夏GI农产品产业初具规模
3 宁夏GI农产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3.2 销售模式单一, 流通体系不畅
    3.3 GI品牌提升经济效益不明显
    3.4 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粗放式经营管理占主导
    3.5 GI农产品产业链条短, 深度开发仍然不足
4 宁夏GI农产品发展对策分析
    4.1 培育龙头企业, 推动集约化生产
    4.2 完善GI农产品营销体系, 多样化营销手段
    4.3 加强GI农产品品牌建设, 扩大GI知名度
    4.4 加大创新投入, 开发GI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5 结论

(5)1980-2015年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数据统计分析法
        1.3.2 快速聚类分析法
        1.3.3 GIS空间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宁夏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特征
    2.2 宁夏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变化特征
    2.3 宁夏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空间变化特征
    2.4 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时空变化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6)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面源污染风险源的机理分析
第3章 研究区耕地面源污染的风险源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耕地面源污染形势分析
第4章 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宏观尺度实证分析
    4.3 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生态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与防控措施
    5.1 生态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原则
    5.2 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5.3 生态风险宏观防控措施
    5.4 生态风险微观防控措施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丰都县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经济协调
        2.1.2 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
        2.1.3 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
    2.2 理论依据
        2.2.1 土地生态学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系统理论
3 丰都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
        3.1.2 社会经济
        3.1.3 生态环境
    3.2 农用地利用现状
        3.3.1 农用地类型现状
        3.3.2 农业产业现状
        3.3.3 农用地污染现状
    3.3 农用地利用问题分析
        3.3.1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地利用方式不合理
        3.3.2 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环境污染问题较突出
        3.3.3 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4 丰都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
    4.1 协调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生态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1.3 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4.2 协调度实证研究
        4.2.1 协调度测算数据来源
        4.2.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4.2.3 指标权重确定
        4.2.4 协调度测算公式
        4.2.5 协调度等级划分
    4.3 协调度分析
        4.3.1 农用地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分析
        4.3.2 农用地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分析
        4.3.3 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注重环境功能分区,保护生态资源
        5.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5.2.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华南地区马铃薯典型种植区面积和生长进度遥感监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进展
        二、基于物候特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进展
        三、农作物长势和生长进度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多源数据应用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总体技术路线
        三、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集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数据源
        一、遥感影像数据
        二、统计数据
        三、实地测量数据
    第三节 光谱角度匹配方法
        一、光谱匹配分类模式的基本概述
        二、光谱角度匹配(SAM)的原理
    第四节 植被指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第一节 数据预处理
    第二节 物候期与年度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曲线的对应分析
        一、研究区物候期
        二、影像选取依据
        三、基于样本点的参考曲线建立
        四、物候期与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曲线关联性分析
    第三节 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EVI)时间序列数据和SAM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法
        一、光谱角度匹配
        二、阈值选择原则
        三、马铃薯种植面积提取
    第四节 基于植被指数标准差的时间序列数据节点简化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简化的具体步骤
        三、简化后的面积提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积提取结果的精度验证
    第一节 基于马铃薯种植区样本点的正确率分析
    第二节 基于非马铃薯种植区样本点的错误率分析
    第三节 基于统计数据的相对误差分析
    第四节 基于空间分布情况的补充分析
    第五节 误差原因分析
        一、植被指数自身的属性导致误差
        二、数据集简化前后导致的误差
        三、其他误差原因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VI数据的农作物生长进度遥感监测初探
    第一节 数据
    第二节 原理与方法
    第三节 生长进度遥感监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农村地域类型与农业形态变化研究 ——以延龙图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农村地域变化相关研究
    2.1 农村地域的概念及范围界定
    2.2 农村人口变化
    2.3 经济发展变化
    2.4 产业结构变化
第三章 延龙图地区农村发展现状
    3.1 区位特征
    3.2 人口及农业结构变化特征
    3.3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第四章 延龙图地区农村地域类型的变化研究
    4.1 变化类型划分指标与划分方法
    4.2 各种变化类型的特征
    4.3 各种变化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五章 延龙图地区不同农业形态之间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研究区域的农业形态特征
    5.2 实证研究区域的农业形态组成要素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10)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机制和模型
    2.1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
        2.1.1 区域与区位
        2.1.2 农业与农业区域
        2.1.3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2.1.4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2.2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
        2.2.1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
        2.2.2 农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机制
        2.2.3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
    2.3 农业区域协调机制模型
        2.3.1 基本假定和现实意义
        2.3.2 市场结构和图形解释
        2.3.3 图形与结构
        2.3.4 角点均衡
        2.3.5 一般均衡及其比较静态分析
第三章 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区域框架
    3.1 农业区域划分
        3.1.1 农业区域划分的思路
        3.1.2 农业区域划分的方法
        3.1.3 农业区域框架
    3.2 农业区域特征
        3.2.1 东部区
        3.2.2 中部区
        3.2.3 西部区
        3.2.4 青藏区
第四章 农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4.1 农业区域协调的标志
        4.1.1 各区域发展的资源协调
        4.1.2 各区域发展的产业协调
        4.1.3 各区域发展的制度协调
        4.1.4 各区域发展的社会协调
    4.2 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指标与模型
        4.2.1 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4.2.2 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4.2.3 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模型
    4.3 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的指标与权重
        4.3.1 评价指标选择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度评价结果
        4.4.1 区际农业区域协调度
        4.4.2 省际农业区域协调度
    4.5 农业区域协调性特征与问题分析
        4.5.1 区际和省际农业区域总协调性呈改善态势
        4.5.2 农业生产的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产业区域分工逐步优化
        4.5.3 区域间财政能力差距增大,中央支农资金地区配置不够合理
        4.5.4 区域间农民教育水平差异明显,收入差距逐渐增大
第五章 基于区域协调目标的农业功能空间配置
    5.1 农业功能空间配置的准则
        5.1.1 比较优势原则
        5.1.2 完善市场原则
        5.1.3 政府引导原则
        5.1.4 经济补偿原则
        5.1.5 多目标统筹原则
    5.2 农业区域主导功能定位
        5.2.1 东部区
        5.2.2 中部区
        5.2.3 西部区
        5.2.4 青藏区
    5.3 农业区域产业拓展和发展战略
        5.3.1 东部区
        5.3.2 中部区
        5.3.3 西部区
        5.3.4 青藏区
    5.4 农业区域协调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5.4.1 基本经验
        5.4.2 主要启示
    5.5 推动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取向
        5.5.1 建立和完善农业功能区政策
        5.5.2 建立和实施农业功能区绩效评价制度
        5.5.3 加强农业功能区相关立法
        5.5.4 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化
        5.5.5 增加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中青藏和中西部地区的比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交易效率改善是农业区域协调的基本动力
        6.1.2 公共政策的主要方向是创造条件减小生产和交易成本
        6.1.3 我国农业主导功能呈现显着的空间差异
        6.1.4 1995-2008年我国农业区域协调性总体改善
    6.2 讨论
        6.2.1 在报酬递增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市场和政府调控的互相作用机制
        6.2.2 农业区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
        6.2.3 农业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动态变化机制和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期县域乡村空间差别化发展类型及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为例[D]. 高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宁夏GI农产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 邵宁平,王筱婧. 商场现代化, 2019(18)
  • [3]常见蔬菜中农药残留状况及风险预警[D]. 单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4]宁夏GI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 邵宁平,王筱婧. 中国市场, 2018(29)
  • [5]1980-2015年宁夏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雷金银,吴霞,王长军,樊丽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12)
  • [6]昌吉州耕地面源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 原伟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7]丰都县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研究[D]. 席一欣.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 [8]华南地区马铃薯典型种植区面积和生长进度遥感监测方法[D]. 黄思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6(09)
  • [9]农村地域类型与农业形态变化研究 ——以延龙图地区为例[D]. 金光益. 延边大学, 2013(01)
  • [10]农业区域协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罗其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1)

标签:;  ;  ;  ;  ;  

利用星座图聚类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