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危害(论文文献综述)
叶莉[1](2020)在《空气质量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发展速度放缓,从2012年起,经历了由下降转为微弱增长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影响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现有的基于问卷调查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通过游客健康、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游客体验、旅游地形象等方式对入境旅游起到负向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下,生态环境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空气质量是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态环境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因此,在改善空气质量和发展入境旅游双重目标语境下,基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价探讨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空气质量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展开:第一,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我国入境旅游规模与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挖掘入境旅游和空气质量时空分布演化特征和规律,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提供经验支撑;第二,基于入境旅游发展的视角,通过运用旅游推-拉理论、旅游吸引物理论和旅游竞争力理论对空气质量是入境旅游的阻力因素还是引力因素的属性特征进行理论辨析,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感知、媒体信息影响、空气质量偏好、时间演化、地区差异等路径对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机理进行系统理论分析;第三,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以PM2.5、PM1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重等指标作为空气质量的代理变量,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即期效应、调节效应和滞后效应进行全样本的实证检验;第四,在全样本实证的基础上,分别从游客类别、时间演化、地区分类异质性视角对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即期效应、调节效应和滞后效应的差异性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第五,基于既有研究成果和本文的实证结果,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范式归纳总结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动力机制。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入境旅游和空气质量状态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高—低”或“低—高”对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二,全样本数据表明,在即期影响中,除了PM2.5的负向影响未通过统计显着性检验外,二氧化硫排放强度、PM10的负向效应以及达标天数比重的正向效应均较为显着,空气污染越严重,其作为“阻力”的属性将放大,对入境旅游的抑制作用就越明显,反之,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其“引力”作用就越大,对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就越显着;PM10、PM2.5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通过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向调节效应,达标天数比重则表现为正向调节效应;滞后效应结果表明,二氧化硫排放强度、PM10、PM2.5和达标天数比重变量滞后一期对入境旅游的负向或正向影响并不显着,以往持续大规模的媒体报道并未明显地影响当期入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空气污染对我国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即期负向效应。第三,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存在游客类别的异质性特征。在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比较中,即期效应表明,入境旅游市场对PM10和达标天数比重指标更加敏感,PM10污染或者空气质量改善都将引起入境旅游市场规模较大幅度的减少或增加变化;在影响的调节效应中,存在空气污染对旅游的负向或达标天数比重正向调节效应在入境旅游市场更加显着的特征;在滞后效应方面,空气质量对入境旅游影响的滞后效应小于国内旅游,空气质量对入境旅游市场没有产生明显的滞后效应。在外国旅游市场和港澳台旅游市场的比较中,总体而言,空气污染对外国旅游市场的负向影响更明显,表明外国旅游市场对空气污染的风险感知更敏感;但空气质量的调节效应在港澳台旅游市场更加明显,也即港澳台游客对空气污染作用于旅游资源、交通和人力资源的危害风险更加敏感;在滞后效应中,空气质量对两个市场的影响均主要体现在即期效应,并未因以往持续大规模的空气污染舆情报道宣传影响当期旅游决策。第四,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存在时间演化的异质性特征。把研究时期划分为2004-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7年三个阶段,从各个空气质量指标结果看,尤其核心指标PM2.5作用于入境旅游的结果,无论是即期效应、调节效应,还是滞后效应,均是在2013-2017年这个时间段的负向影响最明显,体现出了2013年雾霾天气爆发且备受关注后,空气污染的舆情报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第五,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存在地区差别的异质性特征。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中,尽管各个空气质量的指标影响有所差异,但是总体看,东部地区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在即期效应、调节效应和滞后效应都更加明显;在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中,总体而言,北方地区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在即期效应、调节效应和滞后效应更加明显,空气质量的“引力”作用在南方地区更显着。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空气质量具有“阻力”和“引力”双重属性,在空气污染已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负向影响的背景下,本文从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完善包括优质生态产品在内的旅游产品体系、围绕“美丽中国”国家形象进一步完善入境旅游营销推广体系、全方位修炼提升入境旅游吸引力等方面有针对性提出化空气质量“阻力”为“引力”以提振入境旅游之策,以期增强入境旅游的国际竞争力,并促进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
戎卿文[2](2020)在《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自1950年代由布兰迪(Cesare Brandi)引介入建筑保护领域,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始终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的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预防性保护理论自2009年左右引介入中国学界,历经十年的发展与实践,目前在政策制定、科研和工程实践层面逐渐成为我国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然而,国内存在的问题亦比较显着,包括:对预防性保护概念的片面化、碎片化认识,重技术、轻理念,重硬件、轻软件,重单体、轻区域,更有因时髦而冠“预防性”之名者。这些问题使得国家的文化遗产政策和基础科研投入面临着可预见的风险。因此,历史地、科学地、系统地重新认识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藉此建构中国的理论与方法,是建筑遗产保护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第1章首先系统整理和深入阐述了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基本廓清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揭示出相关话语体系与国际实践网络的生成过程。第2、3章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研究评述的解读,结合在欧洲相关国家与学术组织的实地调研与观摩,发现并提炼了1950年代以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2条主要原生路径:1.以科学归纳、区域巡检与整体规划为特征的规划式保护;2.以高频度巡检与反馈行动为特征的预防性维护。本文考证发现,前者主要以意大利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反映了意大利城市、建筑遗产思想的整体观;后者则主要以荷兰、比利时等国的理论与实践为代表,深层动因来自荷兰的社区联结运作模式和文化传统。1990年代以来,预防性保护与当代保护理论语境呈现出协同发展的趋势,更显着地呈现出其科学面向和工具理性的特点。在第4章,笔者洞悉到近三十年来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重构,其背后的趋势在于原生路径的交融与整合,以及对建筑保护运动在现当代发展的回应。本文提出并建构了P-MMI模式(P规划式—M监测、M日常维护、I巡检),对欧洲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项目进行评价,有效提炼出其发展路径与趋势;通过该模式观察到,1970年代的两条原生路径自199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交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综合性项目模式,包括:“风险地图”模式、“文化区”模式等,对中国形成了启发。面向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新时期,本文第5章回顾指出,预防性保护引介入中国十年以来,并未得到系统性的学习和推广,但由于理念新颖、科技色彩浓厚,且与国内偏重硬件投入的科研运作模式相契合,预防性保护在重点建筑的监测领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中国的预防性保护以对重点建筑的“科学保护”和预防监测见长,但忽视了区域面上的计划性预防,因此虽然在一些局部已具有“预防性”,但在宏观层面仍然是一种“应激性”保护;第5章后半部分进而以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行机制为基础,吸收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规律与进展,根据P-MMI模式,初步建构了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第6章以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结语总结了本文提出并建构的当前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路径:加强整体观,参照P-MMI模式,发展区域规划式预防性体系,保持硬件监测的优势,推动软件建设,强化巡检与日常维护行动,促使目前的“科技——应激——预防”模式向“科技——计划——预防”模式转化。本文成果既响应了国家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也为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
吴美萍[3](2020)在《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防性保护这个概念源自欧洲遗产保护领域,现今在博物馆馆藏文物领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规范性参考框架,而在建筑遗产领域则是相对比较新的概念,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作为专题研究被学术界讨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是在对建筑保护和建筑修复的长期争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概念,并历经多年实践逐渐自成体系而成为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一支。目前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本身虽尚未形成定论,但就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三个层次、重要组成部分和相关行动等方面已基本形成国际共识。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历史发展脉络可分成:奠定现代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197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1980-1990年代),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等四个阶段。在博伊托、布兰迪和费尔登等学者的保护理论的引领下,自197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方面进行了相关实践,UNESCO、ICCROM、ICOMOS等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风险灾害和建筑遗产本体损毁这两条主线开展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探讨行动,提炼各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通过国际行动和发布国际文件推广至全球。这些均促进了当今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成,其概念和框架还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贾慕昕[4](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建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平衡和大调整。自三峡工程2009年全面竣工以来,库区城市在经历移民迁居的动荡岁月后,开始进入新时期稳步发展的正常轨道。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相比于三峡工程建设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后三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调整转型,三峡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缓慢、生态问题频发、移民致富困难、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凸显等深层次问题。本文按照“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总体变迁着手,对三峡库区腹心城市丰都、忠县、万州的人口与城镇化情况、移民安居情况、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民生情况、生态环境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和典型问题,总结出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制约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因素,并从人地关系失衡、人地关系失序、人地关系失控三个方面阐述了库区城市人地关系的具体特征,进而将“人地和谐”作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基本理论,论文提出了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路径,在人地关系的语境下定义了人居环境的系统构成,同时运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确定了“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针对三个靶区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基于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引入人地和谐度的概念,发现库区三个城市人居环境的人地关系和谐程度差异显着,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因城施策,差异发展的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抓手的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最后依据优化思路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综合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提供较为科学的思路。文章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选题的缘起、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研究和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研究方法及主要框架内容。第二章:后三峡时期万州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三章:后三峡时期丰都和忠县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评述。涵盖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八个主要方面。第四章:“人地关系”视角下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过程与指标体系构建。第五章:针对丰都、忠县、万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系统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加以统计分析。第六章:构建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技术路线。提出对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及实施措施的一些探索。第七章:总结
魏国茹[5](2019)在《西安市居民对雾霾的感知与适应行为、支付意愿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化进程呈高速增长,然而困扰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空气污染问题却成为了我国近十几年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难题。在我国,空气主要污染物主由过去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收颗粒物(PM10)和污染气体(SO2),逐步转为由可吸入细颗粒物PM2 5和污染气体(O3、SO2、NOX)构成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别是2013年冬季以来,频繁的大面积、长时间、高浓度的雾霾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雾霾的污染物特征、来源及其与公众生理或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城市经济发展等的相互效应与社会舆论,不仅成为公众生产和生活的热点话题,更成为国内外学者科学研究的焦点和难点。虽然在过去的十多年国内学者在关于污染物研究的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水平,但关于公众雾霾感知研究中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仍有不足。鉴于此,本研究综合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结合监测数据与网络关注度指数,基于居民调查与个案访谈,运用Spline空间分析、描述统计、非参数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西安市2013年8月~2018年7月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居民对雾霾的感知、居民的适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希冀为我国管理部门和企业有效控制雾霾污染排放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为本文的研究结果:(1)污染物指数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好转。2013年~2018年,西安市AQI指数、PM10、CO、S02、PM2.5年平均浓度,经历“下降→上升→下降”的过程,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18%、14%、36%、75%、30%,但是仍然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浓度限值;CO低于国家浓度标准限值4mg/m3。研究时段内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的天数分别占总监测天数的47.1%、70.1%、58.5%、47.1%、48.2%;轻度污染天数分别占总监测天数的29.0%、21.1%、25.8%、28.2%、30.4%;中度污染天数分别占总监测天数的9.6%、5.2%、10.2%、8.8%、11.8%;~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分别占总监测天数的14.3%、3.6%、5.5%、15.9%、9.6%。季节上,各污染物浓度季节转变呈“U”型;季节性明显,“冬季高夏季低,春季和秋季为过渡阶段”。空间上,AQI、PM2.5、PM10指数五年平均值最高值在未央区,最低值在长安区,AQI自西南至东北方向呈“U”字形变化趋势;PM2.5与PM10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加,一直延伸到阎良区;SO2自西南向东北,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呈“N”字形变化趋势;NO2自东北、和东南向中心呈“聚合”状增加趋势。(2)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呈上升趋势。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2015~2016年前网络关注度增长较为缓慢,2015~2016年后迅速增加,呈波动上升;月度曲线“单峰”、“尖峰平谷”形态显着,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冬季(12月~1月);网络关注度与实测感知和污染物监测数据变化趋势相一致,网络关注度指数可以较为准确的表达居民对雾霾的关注度情况。(3)西安市居民对雾霾的整体感知度较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引导。居民对空气质量好转趋势的感知、雾霾发生的频率感知和首要污染物的感知与近五年来显示空气质量的实测数据相吻合,居民能够较准确的对雾霾变化情况进行感知。居民对雾霾健康、经济及生活影响有较高和较清晰的认知;居民工作单位健康方面福利的配置相对降低了居民因雾霾导致经济损失。(4)居民健康防护适应行为增加,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居民年龄与吃水果蔬菜数量和洗手洗衣服次数呈正相关;文化程度与居民戴口罩次数、关紧门窗次数、去医院就诊或体检次数呈正相关,与出门次数和洗手洗衣服次数呈负相关;居住时间与居民佩戴口罩次数、洗手洗衣服次数、使用空气净化器、和去医院体检次数呈正相关;家庭年收入、健康评价、户外暴露时间与居民佩戴口罩、关紧门窗、洗手洗衣服次数、使用空气净化器、去医院体检或就诊次数呈正相关,与出门次数呈负相关;女性健康防护适应行为积极性高于男性。(5)居民降污适应行为意愿高,受居民感知、社会属性的影响。居民降低污染物浓度的行动意愿积极性高;习惯雾霾可能会影响健康防护的积极性;对本地空气质量变好的趋势判断能有效提高居民参与降污适应行为的积极性;居民降污行为意愿与其对雾霾影响的感知呈正相关;AQI指数和PM2.5浓度的上升会降低居民采取降污适应行为的可能性。(6)居民的支付意愿需进一步提高,支付意愿受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愿意支付的人群接近四成,不足一半;不愿意的支付的人群多表现为,收入水平较低(38%),对政府工作的执行能力持怀疑态度(33%)。2018年居民平均愿意缴纳309元/户/年支持降污计划,较2014年增长显着。家庭年收入高、户外暴露时间短的居民支付意愿较强;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的付出意愿更强。
张惠程[6](2019)在《北京市大气污染对旅游影响及经济核算》文中研究表明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指标,空气质量事关人们生活质量,也是体现一个城市旅游吸引力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十分重视空气质量,十九大更是作出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要部署。大气污染已成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人们健康状况,还会对人们情绪、户外活动、消费出游等产生影响,从而削弱城市的经济活力。首先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当前北京市大气污染现状和特征,总结探析了北京市景点情况,分析出大气污染对景点旅游、交通出行和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其次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利用美团网上2017年和2018年景点旅游评论数和评分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来研究大气污染对于北京市景点旅游频数和评价影响。将旅游景点分为北京本地人旅游选择的景点和各地人旅游选择的景点进行分析。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空气质量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相应降低0.082个百分点的本地人旅游频数,年度本地人在京旅游因空气质量指数上升北京市景点旅游数约减少234.32万人次。年度本地人在京旅游因空气质量指数上升北京市景点收入减少6413.20万元;月度本地人在京旅游因空气质量指数上升北京市景点收入平均减少534.43万元;日度本地人在京旅游因空气质量指数上升北京市景点收入平均减少17.81万元。由空气质量指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会相应降低0.156个百分点的各地人来京旅游频数,年度因大气污染造成各地人来京旅游人次下降为1164.44万人次,年度收入损失为32490.34万元,月度平均收入损失为2707.53万元;日度平均收入损失为90.25万元。空气质量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旅游满意度就下降0.071个百分点。研究评估了大气污染对于社会经济活动和民众对大气污染规避意愿强度。这种规避意愿越高,政府改善大气污染问题带来收益越高。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对策。优化景点环境;进行宣传推广;治理大气污染,发展新能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北京市经济和环境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吕瑞亮[7](2019)在《环境空气污染物对文物贴金(金箔)的影响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文物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遗迹,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发掘量和馆藏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所凝结的文物价值必将在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污染事件频发,大气环境每况愈下,不仅对古建筑、古遗迹、金属铸造品、文物贴金等造成严重损害,还威胁到了文物的有效保存和保护。其中贴金文物破坏广受关注,因此研究不同大气污染因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文物贴金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文物贴金在大气环境中的腐蚀破坏行为,进而制定有效、科学的保护措施。本文以文物贴金(金箔)为研究对象,SO2、NO2、CO2为腐蚀性气体,落尘为贴金表面覆盖物,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单一污染气体、混合污染气体、落尘覆盖环境下金箔的腐蚀机理,同时改变模拟装置内的环境条件(气体浓度、落尘质量、温度、相对湿度、落尘含水率),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金箔腐蚀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单一气态污染物环境中:SO2气氛中:当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SO2浓度为650 mg/L时的腐蚀增重量达到最大为0.0856 g/cm2;当SO2浓度为650 mg/L,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大为0.9530 mm/a;当SO2浓度为650 mg/L,温度为30℃时。金箔在相对湿度为90%时,腐蚀状况最严重,腐蚀增重为0.0954 g/cm2,腐蚀速率为2.3000 mm/a。NO2气氛中:当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NO2浓度为575 mg/L时的腐蚀增重量达到最大为0.1528 g/cm2;当NO2浓度为575 mg/L,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大为1.171 mm/a;当NO2浓度为575 mg/L,温度为30℃时,金箔在相对湿度为90%时,腐蚀状况最严重,腐蚀增重为0.1001 g/cm2,腐蚀速率为3.0100 mm/a。CO2气氛中:当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CO2浓度为550 mg/L时的腐蚀增重量达到最大为0.0541g/cm2;当CO2浓度为550 mg/L,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小为0.6800 mm/a;当CO2浓度为550 mg/L,温度为20℃时,金箔在相对湿度为90%时,腐蚀状况最严重,腐蚀增重为0.0512 g/cm2,腐蚀速率为0.7001 mm/a。(2)混合气态污染物环境中:NO2/SO2气氛中:当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体积比为65%NO2+35%SO2时,腐蚀增重量达到最大为0.1658 g/cm2;当体积比为65%NO2+35%SO2,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大为1.3514mm/a;当最大腐蚀环境下(体积比65%NO2+35%SO2、30℃、相对湿度90%)腐蚀最严重,腐蚀增重为0.1945 g/cm2,腐蚀速率为2.5000 mm/a。SO2/CO2气氛中:当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体积比为50%SO2+50%CO2时,腐蚀增重量达到最大为0.0845 g/cm2;当体积比为50%SO2+50%CO2,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大为0.0953mm/a;在最大腐蚀环境下(体积比50%SO2+50%CO2、30℃、相对湿度90%)腐蚀最严重,腐蚀增重为0.0953 g/cm2,腐蚀速率为1.0253 mm/a。SO2/CO2/NO2气氛中:当温度为20℃,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体积比为40%SO2+30%NO2+30%CO2时,腐蚀增重量达到最大为0.0983 g/cm2;当体积比为40%SO2+30%NO2+30%CO2,相对湿度为5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大为0.0895 mm/a。在最大腐蚀环境下(体积比40%SO2+30%NO2+30%CO2、30℃、相对湿度90%)腐蚀最严重,腐蚀增重为0.1022 g/cm2,腐蚀速率为1.1625 mm/a。(3)落尘覆盖环境中:当温度为20℃,落尘含水率为10%,金箔在落尘质量为0.5g覆盖环境中质量达到最小为0.0361 g;当落尘覆盖质量为0.5 g/4cm2时,含水率为10%时,金箔在30℃下,腐蚀速率达到最大为0.0695 mm/a;当落尘覆盖质量为0.5 g/4cm2时,温度为30℃时,金箔在落尘含水率为30%时,腐蚀状况最严重,腐蚀后质量为0.0590g,腐蚀速率为0.0860 mm/a。针对不同的腐蚀破坏方式,提出以下保护措施:安装气体浓度监测装置,设置温控、湿控等设备,定期除尘,保持文物贴金表面干净。
王俊宇[8](2018)在《天津市“十三五”大气环保规划的费用效益分析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天津市作为北方传统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空间结构偏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异常艰巨,特别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大气生态环境已然成为严重影响天津市居民日常生活和阻碍天津市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突出短板。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费用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应用是为传统视角下的环保规划评价思路提供补充与参考,也是改善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和促进天津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比天津市“十三五”大气环保规划执行前和达到规划预期目标后的空气环境质量,然后综合运用意愿评价法、影响路径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和防护费用法评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在居民健康、农业、畜牧业、环境卫生、社会固定资产和文物古迹保护六大领域可实现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天津市实施“十三五”大气环保规划可实现居民健康改善的经济效益为2864.69亿元;提高农业产量的经济效益为14.18亿元;提高畜牧业产量的经济效益为8.20亿元;节省额外清洁支出的经济效益为241.7亿元;保护社会固定资产的效益为79.8亿元;保护文物古迹的效益为7.7亿元,规划效益总和达3216.27亿元。随后以大气环保专项资金和社会引致资金为主体,确定了规划总费用为927.93亿元。最后选取6%的贴现率将规划的费用和效益贴现并进行比较,得到规划的净效益为1940.86亿元,效费比高达3.4。由此可见,规划的预期实施效果良好,规划的实施将为天津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应用于天津市“十三五”大气环保规划的具体实际问题,研究成果可以为天津市制定环境政策及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促进环境资源有效配置,降低环境治理的管制成本,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对实现天津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促进作用。
马灯翠[9](2018)在《文化典籍新库房内环境污染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文中提出文化典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保护珍贵文化典籍,各地纷纷新建馆房,广泛使用空气调节装置,装修也越来越讲究。但是,因为经费、电力等多种原因,新建库房内环境相对封闭,造成污染源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文化典籍本体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详细调查其主要污染成因、危害,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侯越[10](2017)在《文物保管工作中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文物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对文物的妥善保管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创造了条件。然而,文物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当文物与空气中的污染源接触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对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要多角度了解空气污染对文物造成的影响,制定应对措施,从而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二、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危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质量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阐释 |
1.2.1 旅游产业 |
1.2.2 入境旅游 |
1.2.3 空气质量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空气质量对人类健康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
2.2 空气质量对旅游影响的研究 |
2.3 入境旅游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 |
2.4 空气质量对入境旅游影响的研究 |
2.5 国内外文献述评和研究机会 |
第三章 我国入境旅游与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 |
3.1 研究方法 |
3.2 入境旅游时空演化特征 |
3.2.1 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时空演化概况 |
3.2.2 入境旅游规模空间相关性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
3.3 空气质量时空演化 |
3.3.1 空气质量时空演化特征 |
3.3.2 空气质量空间相关性及其时空演化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理论分析 |
4.1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属性分析 |
4.1.1 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
4.1.2 基于旅游吸引物理论的分析 |
4.1.3 基于旅游竞争力理论的分析 |
4.1.4 空气质量影响旅游的属性特征 |
4.2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系统构建 |
4.3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机理分析 |
4.3.1 风险感知影响路径 |
4.3.2 媒体信息影响路径 |
4.3.3 空气质量偏好影响路径 |
4.3.4 时间演化差异影响路径 |
4.3.5 地区差异影响路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效应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OLS混合回归 |
5.1.2 面板数据模型 |
5.2 模型构建 |
5.2.1 即期影响效应模型构建 |
5.2.2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2.3 滞后效应模型构建 |
5.3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1 变量选取 |
5.3.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分析 |
5.4.1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即期效应 |
5.4.2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调节效应 |
5.4.3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滞后效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的异质性评价 |
6.1 基于游客类别的影响异质性评价 |
6.1.1 模型构建 |
6.1.2 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规模的异质性分析 |
6.1.3 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规模的异质性分析 |
6.2 基于时间演化的影响异质性评价 |
6.2.1 模型构建 |
6.2.2 时间差异分析 |
6.3 基于地区分异的影响异质性评价 |
6.3.1 模型构建 |
6.3.2 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分析 |
6.3.3 南北方地区差异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7.1 旅游发展动力机制要素构成 |
7.2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 |
7.2.1 入境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
7.2.2 空气质量影响入境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传导路径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入境旅游和空气质量分布具有一定的“高-低”或“低-高”对应特征 |
8.1.2 空气污染已对我国入境旅游产生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 |
8.1.3 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存在游客类别的异质性特征 |
8.1.4 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存在时间演化的异质性特征 |
8.1.5 空气污染对入境旅游的负向影响存在区域差别的异质性特征 |
8.1.6 控制变量对入境旅游发展的正向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特征 |
8.1.7 空气质量的双重属性是入境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重要构成 |
8.2 政策启示 |
8.3 对策建议 |
8.3.1 多举并措加强环境空气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
8.3.2 构建完善包括优质生态产品在内的旅游产品体系 |
8.3.3 围绕“美丽中国”国家形象进一步完善入境旅游营销推广体系 |
8.3.4 全方位修炼内功助力入境旅游吸引力提升 |
8.3.5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促入境旅游发展 |
8.4 创新之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
8.4.1 创新之处 |
8.4.2 研究的局限性 |
8.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与由来 |
0.2 研究意义 |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4 研究方法 |
0.5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1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时空网络生成:概念、话语与定义 |
1.1 两个关键词:“预防性(preventive)”与“规划式(planned)” |
1.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与可移动文物、考古遗址预防性保护的区别 |
1.3 定义的认识变迁与内涵的进一步界定 |
1.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发展的时间脉络 |
1.5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国际网络的生长 |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话语以及国际网络的生成 |
2 从整体规划控制出发:欧洲“规划式”预防性保护的原生路径 |
2.1 艺术作品的潜在统一性:布兰迪的艺术与史实评价 |
2.2 突破单一对象的保护思路:从布兰迪到乌勒巴尼 |
2.3 新世纪的可持续综合性设计方法:斯特法诺·戴拉·托雷的“文化区”理念与实践 |
2.4 1964和1975——意大利预防性保护思想与威尼斯宪章、整合式保护的时间耦合 |
小结:“规划式”——整体性思维下的预防性保护 |
3 从行动与反馈出发:欧洲预防性维护方法的原生路径及其多元求解 |
3.1 百年修复实践为根基:荷兰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
3.2 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英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
3.3 文物古迹监护组织最成功的追随者:比利时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实践 |
3.4 德国和丹麦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与实践简述 |
3.5 预防性维护路径的适应性推行:“MOWA现象”与不同借鉴者 |
小结: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两条重要的原生路径 |
4 批判性反思: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
4.1 199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运动的衍变与重构 |
4.2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反思与转变 |
4.3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科学面向与工具理性 |
4.4 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模式建构与模式整合 |
小结: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衍变与P-MMI模式建构 |
5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初步建构的尝试 |
5.1 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 |
5.2 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的回顾:基于P-MMI模式的观察 |
5.3 规划式预防性保护(P)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与总体框架 |
5.4 巡检(I)理论与方法的初步建构 |
5.5 培育日常维护(M)的制度与支撑体系 |
5.6 监测(M)体系的适应性建设策略 |
5.7 中国背景下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PPC)框架延展的思考 |
小结:国际语境中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P-MMI框架初步建构的思考 |
6 北京昌平区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实践应用研究 |
6.1 北京昌平区作为预防性保护实践案例的意义和代表性 |
6.2 北京昌平区规划式的预防性保护框架构思 |
6.3 北京昌平区遗产风险地图绘制与生态敏感性初步评价 |
6.4 由北京昌平区推及一般情形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P-MMI思考 |
小结:基于保护管理规划的预防性保护构思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的主要国际会议 |
附录2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1-8 中与建筑预防性保护或其强调的风险防范、监测等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 |
附录3 欧盟系列研发框架计划(FP)以外的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主要研究项目 |
附录4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相关研究与实践大事记 |
附录5 “全球战略”的提出到“5C”目标的确定 |
附录6 荷兰乌特勒支省文物古迹监护组织(MOWA-Utrecht)的检查记录样本(建筑平面标示) |
附录7 比利时MOWAv(安特卫普)和英国Maintain our Heritage使用的检查清单 |
附录8 比利时MOWAv的培训方案 |
附录9 译文:文化遗产的风险地图 |
附录10 建筑遗产预防性与规划式维护典型工作流程 |
图表来源 |
参考文献 |
1 )中文文献 |
2 )德文文献 |
3 )英文文献 |
4 )意大利文文献 |
5 )荷兰文文献 |
6 )西班牙文文献 |
7 )法文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范畴 |
二、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脉络简述 |
(一)19世纪中叶-1960年代:奠定现代理论基础 |
(二)1970年代:现代实践摸索之始——文物古迹监护和计划性保护 |
(三)1980-1990年代:保护的重新定义和新技术方法的纳入 |
(四)21世纪逐渐自成体系 |
三、不同国家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 |
(一)意大利 |
(二)比利时 |
(三)英国 |
四、国际联合实践和研究 |
(一)国际联合实践 |
1. 国际联合实践一:针对环境灾害的风险防范和灾害管理 |
2. 国际联合实践二:针对本体损毁风险的监测、预防性维护和预防性保护 |
(二)国际联合研究项目 |
1. 国际联合研究项目概述 |
2. 基于数字技术的工具软件开发和基于成功实践的专业模式推广 |
五、结论 |
(4)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缘起 |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1.2.1 研究对象的学术内容 |
1.2.2 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
1.2.3 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 |
1.3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1.3.1 基本概念阐述 |
1.3.2 相关基础理论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
1.4.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2 万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
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
2.1.1 人口变化分析 |
2.1.2 城镇化水平分析 |
2.2 移民安居情况 |
2.2.1 城市住区分类 |
2.2.2 移民住区调研 |
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
2.3.1 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 |
2.3.2 城市用地规模分析 |
2.3.3 城市用地布局分析 |
2.3.4 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2.3.5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
2.4 民生情况 |
2.4.1 经济发展分析 |
2.4.2 产业结构分析 |
2.4.3 人民收入分析 |
2.5 生态环境情况 |
2.5.1 城市生态格局 |
2.5.2 现状环境质量 |
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2.6.1 交通基础设施 |
2.6.2 市政基础设施 |
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
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
2.9 本章小结 |
3 丰都、忠县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情况定性评述 |
3.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
3.1.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
3.1.2 移民安居情况 |
3.1.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
3.1.4 民生情况 |
3.1.5 生态环境情况 |
3.1.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1.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
3.1.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
3.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情况调查研究 |
3.2.1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
3.2.2 移民安居情况 |
3.2.3 城市规划建设情况 |
3.2.4 民生情况 |
3.2.5 生态环境情况 |
3.2.6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2.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
3.2.8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
4.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与问题总结 |
4.1.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共性特征 |
4.1.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典型问题 |
4.2 基于人地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
4.2.1 人地关系的基础认知研究 |
4.2.2 人地关系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同 |
4.2.3 人地关系视角下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模型设计 |
4.2.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建设要素的确定 |
4.2.5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方法的确定 |
4.3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3.2 评价指标体系借鉴 |
4.3.3 具体评价指标释义 |
4.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4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调查问卷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后三峡时期丰都、忠县、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
5.1 丰都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
5.1.1 人类社会系统 |
5.1.2 地域环境系统 |
5.1.3 支撑体系系统 |
5.2 忠县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
5.2.1 人类社会系统 |
5.2.2 地域环境系统 |
5.2.3 支撑体系系统 |
5.3 万州人居环境建设评价与分析 |
5.3.1 人类社会系统 |
5.3.2 地域环境系统 |
5.3.3 支撑体系系统 |
5.4 评价结论 |
5.4.1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5.4.2 人地和谐程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与提升策略研究 |
6.1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优化思路 |
6.2 丰都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
6.2.1 提质挖潜: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城市转型 |
6.2.2 文化引领:发扬传统文化,营建尚善鬼城 |
6.2.3 新旧协同:新区集约发展,旧城有机更新 |
6.3 忠县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
6.2.1 生态保育: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补偿 |
6.2.2 功能提升:改善基础设施,补齐城市短板 |
6.2.3 错位发展:依托城市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
6.4 万州人居环境提升策略与措施 |
6.4.1 山水融城:美化山水环境,重塑三峡客厅 |
6.4.2 空间整合: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多规融合 |
6.4.3 品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内涵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C指标参考标准及依据 |
D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
E调查问卷设计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西安市居民对雾霾的感知与适应行为、支付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雾霾 |
1.3.2 感知、适应行为的研究对象 |
1.3.3 感知、适应行为的研究内容 |
1.3.4 感知、适应行为的研究区域 |
1.3.5 感知、适应行为的研究方法 |
1.3.6 雾霾影响的感知与适应行为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及战略地位 |
2.2 数据来源 |
2.2.1 实测数据 |
2.2.2 网络数据 |
2.2.3 实地调研数据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研究法 |
2.3.2 实地调研 |
2.3.3 统计分析 |
2.3.4 GIS方法 |
第3章 雾霾污染特征 |
3.1 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
3.1.1 污染物浓度年变化特征 |
3.1.2 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
3.2 污染物浓度空间变化特征 |
第4章 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与感知特征 |
4.1 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演变特征 |
4.1.1 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年度变化特征 |
4.1.2 居民雾霾网络关注度月度变化特征 |
4.2 网络关注度与调查数据特征分析 |
4.3 居民对雾霾的感知 |
4.4 居民对雾霾影响的感知 |
4.4.1 健康影响的感知 |
4.4.2 经济影响的感知 |
4.4.3 生活影响的感知 |
第5章 居民的适应行为、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
5.1 居民适应行为特征 |
5.1.1 健康防护适应行为变化特征 |
5.1.2 降低污染物适应行为变化特征 |
5.1.3 支付意愿变化特征 |
5.2 居民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 |
5.2.1 健康防护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 |
5.2.2 降低污染物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 |
5.2.3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北京市大气污染对旅游影响及经济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 |
1.3.1 大气污染现状特征研究 |
1.3.2 大气污染对身体健康和心理情绪影响研究 |
1.3.3 大气污染对于旅游影响研究 |
1.3.4 大气污染对于旅游经济影响研究 |
1.3.5 景点游客人数和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大气污染相关概念 |
2.1.1 空气质量指数 |
2.1.2 各项污染物 |
2.2 “旅游”及“旅游经济”相关概念 |
2.3 “旅游经济损失”相关概念 |
2.4 “消费城市”理论 |
2.5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6 “消费者剩余”理论 |
3 北京市大气污染状况及对旅游影响分析 |
3.1 北京市大气污染现状分析 |
3.1.1 空气质量标准 |
3.1.2 北京市空气质量指数情况 |
3.1.3 各项污染物情况 |
3.2 北京市旅游景点分析 |
3.3 大气污染对旅游影响分析 |
4 大气污染对旅游影响实证分析 |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4.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3 面板数据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模型形式检验 |
4.4 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5 结论及其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优化景点环境,提高景点出游率 |
5.2.2 加大宣传推广,恢复景点形象 |
5.2.3 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环境空气污染物对文物贴金(金箔)的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环境空气污染物 |
1.2.1 环境空气污染物的组成及特点 |
1.2.2 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危害 |
1.2.3 环境空气污染物污染现状分析 |
1.3 文物贴金(金箔)及其病害简介 |
1.3.1 贴金种类及性质 |
1.3.2 贴金工艺介绍 |
1.3.3 贴金病害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问题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制备 |
2.2.3 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测定 |
2.2.4 环境空气污染物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第三章 单一气态污染物对文物贴金(金箔)的影响机理研究 |
3.1 SO_2 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3.1.1 不同SO_2浓度对金箔的影响 |
3.1.2 不同温度条件下SO_2对金箔的影响 |
3.1.3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SO_2对金箔的影响 |
3.1.4 SO_2 对文物贴金腐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3.2 NO_2 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3.2.1 不同NO_2浓度对金箔的影响 |
3.2.2 不同温度条件下NO_2对金箔的影响 |
3.2.3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NO_2对金箔的影响 |
3.2.4 NO_2 对文物贴金腐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3.3 CO_2 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3.3.1 不同CO_2浓度对金箔的影响 |
3.3.2 不同温度条件下CO_2对金箔的影响 |
3.3.3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CO_2对金箔的影响 |
3.3.4 CO_2 对金箔腐蚀影响的特殊情况说明 |
3.3.5 CO_2 对文物贴金腐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气态污染物对文物贴金(金箔)的影响机理研究 |
4.1 NO_2/S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4.1.1 不同NO_2/SO_2 体积比对金箔的影响 |
4.1.2 不同温度条件下NO_2/S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 |
4.1.3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NO_2/S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 |
4.2 SO_2/C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4.2.1 不同SO_2/CO_2 体积比对金箔的影响 |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SO_2/C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 |
4.2.3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SO_2/C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 |
4.3 SO_2/NO_2/C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4.3.1 不同SO_2/NO_2/CO_2 体积比对金箔的影响 |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SO_2/NO_2/C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 |
4.3.3 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SO_2/NO_2/CO_2 混合气体对金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落尘对文物贴金(金箔)的影响机理研究 |
5.1 落尘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5.1.1 不同落尘质量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5.1.2 不同温度条件下落尘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5.1.3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落尘对金箔的影响机理 |
5.2 落尘对金箔影响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5.3 落尘对文物贴金腐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天津市“十三五”大气环保规划的费用效益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费用效益分析研究 |
1.3.2 大气环境保护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1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 |
2.1.2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理论 |
2.1.3 费用效益分析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
2.2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的理论基础 |
2.2.1 大气环境基础 |
2.2.2 环境保护规划基础 |
2.2.3 环境价值及其外部性理论 |
2.3 大气污染的危害分析 |
2.3.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情况 |
2.3.2 对农业的危害情况 |
2.3.3 对畜牧业的危害情况 |
2.3.4 对环境卫生的危害情况 |
2.3.5 对社会固定资产的危害情况 |
2.3.6 对文物古迹的危害情况 |
2.4 环境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
第三章 天津市大气环境质量概况与规划目标 |
3.1 规划执行前的大气环境状况 |
3.2 规划拟定的终期目标 |
3.3 规划执行的中期评估情况 |
3.3.1 规划指标的完成情况 |
3.3.2 规划任务与工程的推进情况 |
3.3.3 主要存在问题 |
3.4 费用效益分析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实践 |
4.1 效益分析 |
4.1.1 人体健康改善的效益 |
4.1.2 农业损失减少的效益 |
4.1.3 畜牧业损失减少的效益 |
4.1.4 节省额外清洁支出的效益 |
4.1.5 保护社会固定资产的效益 |
4.1.6 保护文物古迹的效益 |
4.1.7 效益分析小结 |
4.2 费用分析 |
第五章 费用和效益的综合比较 |
5.1 费用和效益的贴现 |
5.2 费用和效益的比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研究结果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文化典籍新库房内环境污染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库房内环境污染成因及特性 |
2 新库房内环境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3 新库房内环境污染现状 |
4 新库房内空气污染防治 |
5 结语 |
(10)文物保管工作中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空气污染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 |
1.1 灰尘漂浮物对文物的影响 |
1.2 硫化物对文物的影响 |
1.3 硫化物、氯化物对文物的影响 |
2 如何在文物保管工作中降低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破坏力度 |
2.1 降低与室外空气的流通频率 |
2.2 合理选择通风时间 |
2.3 配置专业空气过滤设备 |
3 结语 |
四、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危害(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质量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D]. 叶莉. 广西大学, 2020(07)
- [2]欧洲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中国实践[D]. 戎卿文. 东南大学, 2020
- [3]欧洲视野下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概述[J]. 吴美萍. 中国文化遗产, 2020(02)
- [4]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评价研究 ——以丰都、忠县、万州为例[D]. 贾慕昕. 重庆大学, 2019(01)
- [5]西安市居民对雾霾的感知与适应行为、支付意愿研究[D]. 魏国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北京市大气污染对旅游影响及经济核算[D]. 张惠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环境空气污染物对文物贴金(金箔)的影响机理研究[D]. 吕瑞亮. 长安大学, 2019(01)
- [8]天津市“十三五”大气环保规划的费用效益分析研究[D]. 王俊宇.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9]文化典籍新库房内环境污染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J]. 马灯翠. 化工管理, 2018(09)
- [10]文物保管工作中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 侯越. 艺术科技,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