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草原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我国有草原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一、我国有了草地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索南邓登[1](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周柳[2](2019)在《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大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出现,特别是由于生境破坏及资源过度利用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人们深感忧虑。在此背景下,作为植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野生植物,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确保新千年粮食安全的关键资源,因而备受关注。湖南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境内各种生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境内植物区系复杂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是我国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严重滞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调查研究成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亦属空白。因此,开展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无论对摸清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家底,特别是查清其种类、分布及生存状况,为我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还是对深化我省农业野生植物多样性及价值的认识,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种类组成研究表明,湖南省有重要农业野生植物819种(含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27科,392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的44种,湖南特有、特色农业野生植物37种。含种类数目较多位列前五位的科分别是:兰科Orchidaceae、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2.生长型、生活型、分布格局及保护价值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生长型以草本植物居多,有433种,占总数的52.87%。生活型以隐芽植物居多,有204种,占总数的24.91%。分布格局中以湘南、湘西及湘东山地所含种类较多,相对而言,以湘北洞庭湖区及湘中、湘东丘陵区种类较少。保护价值及用途中,以绿化、观赏植物种类最多,共有326种,占总数的39.80%,其次是食用植物种类较多,共有298种,占总数的36.38%。3.濒危性特征对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的受威胁状况(濒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819种湖南重要农业野生植物中受威胁的种类有314种(极危57种,濒危103种,易危154种),占总数的38.34%。接近受威胁的种类(近危)有141种,占总数的17.22%;无危的种类有351种,占总数的42.86%。4.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构建构建了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该库包括物种数据库、词条检索、分布点检索、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及各模块的子库,包含约26万字字符信息、数据信息、地理信息和图片信息等,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储量大等特点。通过该数据库可以不断上传或更新本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研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成果,为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实现对全省农业野生植物信息在线查询与监管,最终实现信息开放与共享。5.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区系新发现本研究发现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种1个,即:长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longiloba L.Zhou&J.Tian。新纪录种6个,即: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封怀凤仙花Impatiens fenghwaiana、平坝凤仙花Impatiens ganpiuana、弯管马铃苣香 Oreocharis curvituba、莲花卷瓣兰Bulbophyllum hirundinis、中华叉柱兰Cheirostylis chinensis。珍稀濒危农业野生植物新居群2个,即:粗梗水蕨Ceratopterispteridoides和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居群。

石红霄,陈志宏,李志勇,李鹏,杨文才,拾涛,刘文辉,吴新宏[3](2018)在《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文中提出为了摸清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初步开展了西藏自治区中南部雀麦属种质资源的考察和收集工作。共收集到无芒雀麦、雀麦、旱雀麦、华雀麦、细雀麦、大序雀麦、篦齿雀麦、总状雀麦、大麦状雀麦等9种73份资源。其中,发现《西藏植物志》未记载的新记录种4个,分别是雀麦、篦齿雀麦、总状雀麦和大麦状雀麦,并发现了西藏特有种华雀麦。相较原有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保存的西藏地区雀麦属1种1份,极大地丰富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为深入研究西藏自治区野生牧草资源奠定了数据和物质基础,为下一步青藏高原野生牧草的驯化与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

储嘉琳[4](2016)在《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禾本科牧草颖果的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牧草种质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设立了一些机构进行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工作。中国农业部也高度重视牧草种子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特设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从全国各市县收集大量牧草种子。但由于各地人员植物识别水平不一,库里收集的牧草种子出现大量错误鉴定。另外牧草种子种类繁多,可利用的形态特征相对较少,可参考的资料相对贫乏,此项工作在基层检验机构中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工作。目前,对库内的牧草种质资源深入系统的研究鉴定相对缺乏,不能充分利用,所以说这方面的潜力较大。因此牧草种质资源的快速鉴定筛选和利用迫在眉睫,以便挑选出大量的可以直接利用的牧草种子,培育出大量的新品种来满足生产的需要。本研究针对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340份,52属的禾本科牧草颖果,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学研究,发现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实际有292种禾本科牧草种子。首先,通过查阅河南农业大学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以及文献资料,结合野外禾本科颖果的标本收集,然后用解剖镜对颖果形态进行观察和拍照,对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所有的果实材料进行一一鉴定。结果发现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存在多花剪股颖、短芒披碱草和纤毛鹅观草等错误鉴定种30种。本研究主要从颖果的形态方面进行观察鉴定,发现大小、颜色、形状、腹面形态、种脐形态、果端是否被茸毛、有无花柱基、与内外稃的粘离这些微观形态特征,可以把禾本科牧草颖果区分到属乃至种,且可以成为快速鉴定种子的分类依据。研究表明任何一个单独的性状都不可能成为划分属种的主要依据。例如,各个种果实大小的变化幅度相当严格稳定,但其数值也有交叉部分,所以果实大小对类群的划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虽然颖果颜色各异,但因其成熟度不一样,所以颜色对于颖果果实的划分也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任何两个果实的形状都不一样,但其类群中形状也存在重叠部分,且果实的形状较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单纯靠颖果特征区分较难,所以要借助其它性状。因此要达到所有性状相辅相成。最后,借助这些性状,对每个属的颖果果实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属下每种颖果果实特征进行逐一描述,且对各个属及属下近缘种进行检索表的编制,使属种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划分,并对错误鉴定种进行订正。利用解剖镜观察,便于各市县基层人员对颖果特征的辨识及鉴定,使工作又好又快的开展,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库存种质资源的潜在价值,使其在草地建设、开发饲草饲料、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该研究不仅为我国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保护牧草种质资源提供重要信息和科学依据,而且对我国优良新品种的开发、牧草种子和草产品生产及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发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充分发掘利用牧草种质资源及育种提供依据,并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科学收集、有效保护、评价鉴定和划区种植提供重要指导,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郭子良[5](2016)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三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刘维佳[6](2013)在《黄土高原生态畜牧业雁门关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畜牧业作为畜牧业的新型业态,国内、外均有多种不同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路径。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发展历经12年,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可供借鉴的雁门关模式。本文以生态脆弱地区为研究背景,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为研究线索,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实践为研究对象。从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困局入手,对雁门关区域的生态条件及产业特征进行历史性剖析,梳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建设思路、扶持政策、科技支撑、工程布局、实施效果和成功经验。用样板评估的视角,概括生态优先战略和草业先行路径,先草、再灌、后林生态恢复建设的规律。围绕雁门关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这个重点,提出畜禽种质资源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和战略资源,盘点了区内独特而宝贵的畜禽种质资源及开发潜力。强调畜禽良种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网络化重建的重要性,肯定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大范围推广的积极作用。主张通过务实改良和渐进变革,来推进草食畜乃至畜牧经济生产方式转变,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激进“革命”。把雁门关模式定位为生态恶化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农林草牧耦合型”生态畜牧业,并给出此模式的产业、政策、利益3大支撑点。研究认为,雁门关模式可以作为黄土高原治理的样板,黄土高原治理应当走雁门关之路,因为它能够给生态畜牧业拓展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遏制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环境恶化的态势,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意义。

徐娜[7](2011)在《根茎冰草新品系生物学性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2010年以根茎冰草栽培新品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栽培试验,对根茎冰草新品系株丛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和生产性能进行了测试,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分结果表明根茎冰草新品系是一个性状优良的栽培材料,具有良好的培育前景。结果如下:根茎冰草新品系株高平均在50~80cm之间,最高可达92.5cm。叶舌膜质,长1mm左右,叶片扁平,长9~13cm,宽4~5mm,小穗颜色呈灰绿色,长1.0cm,宽0.5cm,小穗数平均25~33个,含5~7个小花,颖背部脊上被长毛,先端具长约2mm的芒尖,第一颖长0.3~0.5cm,第二颖长0.3~0.4cm;外稃披针形,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被毛。草层重量结构的分层主要集中在以0~40cm,生物量达45.95g,占总生物量的55.95%,其中茎的比例占40.19%,叶片的比例为28.16%。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其中根茎数量为34条。营养成分比较结果显示根茎冰草新品系与其他材料相比,粗蛋白含量最低,仅为15.3%;达到开花期时,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从抽穗期的15.3%降低到9.3%。根茎冰草新品系干草产量达8500kg/hm2。在表现种子产量为1385.6kg/hm2。根茎冰草新品系的结实率较低,仅为20%。在耐旱性方面当土壤含水量为12%时,根茎冰草新品系幼苗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自然条件下根茎冰草新品系叶片含水量最高达75%,根冠比值为12:1。

陈智华[8](2009)在《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是多年生优质禾本科牧草,在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选择了30个性状对54份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进行形态学分析;利用醇溶蛋白指纹图谱法及SRAP、RAPD和SSR三种分子遗传标记研究60多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采集自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及新疆的54份材料进行形态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0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1605,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118,显示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将形态变异数据在NTsys-pc V2.1软件中基于欧式距离进行不加权成对群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可聚为植株低矮、中等、高大几种类型。经主向量分析,发现前8个主向量特征值较高,其分布能解释总变异的76.67%,其中株高、茎长、中部小穗长、底部小穗长、外颖长、外稃长、外稃宽、内稃宽这8个形态性状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征向量值,它们基本可以揭示垂穗披碱草形态总体变异的趋势。2、对采集自中国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的64份垂穗披碱草野生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多态性分析。64份材料分离出42条带,多态率达90.4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化范围为0.320-1.000,平均GS值为0.631。说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对所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GS值为0.69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为六类,基本上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主向量分析(PCA)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3、在SRAP分子标记研究中,20对引物共扩增出49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4.75条,其中多态带425条,平均每对引物为21.25条,多态率达85.39%;样本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374-0.997,平均值为0.745;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7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四类,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呈现出较好的地域性分布规律。4、在RAPD分子标记研究中,20对RAPD引物共扩增出443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2.15条,其中多态带407条,平均每对引物20.35条,多态率达91.86%。样本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化范围为0.265-0.987,平均值为0.733,说明供试垂穗披碱草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经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发现,在GS值为0.75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五个类,大部分来自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为一类,表明供试材料的聚类和其生态地理环境间有一定的相关性。5、利用SSR标记对67份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为:(1)筛选的11对小麦SSR引物共扩增出了225条带,其中224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99.1%。垂穗披碱草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幅为0.192到0.872,平均值为0.596。(2)聚类分析将材料在GS=0.45的水平分成五类,材料间的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主向量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3)本文分析了小麦SSR标记引物在垂穗披碱草中运用的可行性。6、对四种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醇溶蛋白与SRAP标记之间r=0.4787,p=0.001;醇溶蛋白与RAPD标记之间r=0.4373,p=0.001:醇溶蛋白与SSR标记之间r=0.2691,P=0.001;SRAP与RAPD标记之间r=0.8179,p=0.001;SSR与RAPD标记之间r=0.4306,P=0.001:SRAP与SSR标记之间r=0.4789, P=0.001。Mantel检测结果显示四种方法之间呈显着相关。综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在形态水平、醇溶蛋白水平以及DNA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遗传变异和它们的形态以及生长的生态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论文可以和垂穗披碱草种质资源在农艺学等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选育出生产性能优异、生态适应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潜力的种质资源,以满足牧草生产需要。

赵来喜[9](2009)在《优异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的潜力及对策》文中认为阐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特点与优势,论述了收集、评价利用的现状、技术需求及其发展潜力,分析了牧草种质资源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祁娟[10](2009)在《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生境多样,适应性强,形态变异较为复杂。针对披碱草属植物形态多变适应性强的特点,本文以6种38份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以来自试验地周边天然草原的披碱草和老芒麦野生种质为对照),从地理分布、表型、生理生态、解剖结构以及分子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揭示披碱草属植物生态适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营养器官、穗部性状和种子性状均存在广泛的遗传分化。据主成分分析得出,株高、穗长、穗轴第一节间长、旗叶长、旗叶宽、外颖长、内稃长、颖宽、颖芒长、穗型、种子宽、千粒重、种子长、穗宽、穗节数和颖芒长等16个主要特征是确定优异种质和居群间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不同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其中株高、旗叶长、旗叶宽、旗叶至穗基部长、颖芒长和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穗部特征性状指标的多样性指数较低。2.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在试验地气候条件下均能完成生育期,但不同种质材料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生育期有明显差异。生长动态分析表明,株高于拔节期到抽穗期增幅较大,叶面积于分蘖期到拔节期增幅较大;不同种质材料牧草产量差异显着;大部分种质材料茎叶比在1.0-2.0之间;生产性能较好的种质材料有来自内蒙的圆柱披碱草(NMC32)、北京的麦宾草(BJT37)、青海的披碱草(QHD19)、山西的披碱草(SXD36)、新疆的披碱草(XJD11、XJD5和XJD15)、新疆老芒麦(XJS8)、新疆麦宾草(XJT2)和新疆的肥披碱草(XJE13);牧草产量与鲜干比、种子产量和旗叶长之间显着相关。3.在干旱胁迫下,所分析披碱草属种质材料株高、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电导率、脯氨酸、SOD和POD含量明显上升。经抗旱隶属度综合分析,来自新疆的老芒麦(XJS17)、内蒙的披碱草(NMD30)、新疆的披碱草(XJD14和XJD11)属弱抗材料,来自内蒙的披碱草(NMD33)和新疆的麦宾草(XJT10)为不抗材料,其余材料抗旱性较强。对抗旱性影响显着的指标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面积、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4.披碱草属不同种质材料叶片解剖结构组成相似,但结构组织量化指标有明显差异。变异系数最大的为中脉厚(38.706%),其次为叶厚(33.843%),变异系数最小的为表皮细胞数(14.134%)。形态解剖结构变异作用较大的指标有:维管束高、维管束宽、叶厚、气孔长宽比、长细胞长、气孔数、上表皮厚、下表皮厚、中脉厚、气孔宽、导管宽、短细胞长及垂周壁形状。5.披碱草属模式种老芒麦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其他种也有类似现象。老芒麦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和大气CO2浓度Ca显着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气温Ta相关性不显着。对蒸腾速率影响较大的因子是Ta,其次是Ca。6.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分离出56条谱带,多态性比例为92.801%,居群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376-0.946,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多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7.67%和52.33%;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4个引物,共检测出165条谱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谱带为142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87.57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60.494%,居群内的遗传分化系数为39.57%。这两种结果均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该属植物的主要变异来源,并且内蒙和新疆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同一种类相同地理来源的材料首先聚在一起,但种间也有明显的交叉现象,说明居群间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总体研究结果表明,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披碱草属植物解剖结构具有相似性;无论表型、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还是遗传结构与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具有趋同性适应特征;披碱草属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态特性、农艺性状所表现的适应性是比较一致。这些研究结果为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披碱草属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有了草地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有了草地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农业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研究概况
    1.3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湖南省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水文
    2.6 生物资源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及馆藏标本研究
        3.2.2 野外实地调查
        3.2.3 构建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
4. 结果与分析
    4.1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调查与分析
        4.1.1 种类组成
        4.1.2 分布格局
        4.1.3 生长型和生活型
        4.1.4 保护利用价值
        4.1.5 濒危性分析
        4.1.6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新发现
    4.2 湖南省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
        4.2.1 技术路线
        4.2.2 模块结构
        4.2.3 模块功能
        4.2.4 信息录入
5. 讨论
    5.1 有关农业野生植物概念问题
    5.2 农业野生植物数据库构建相关问题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湖南省部分农业野生植物图片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Ⅲ 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名录
致谢

(3)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收集方法
    1.1 调查方法
    1.2 考察和资源采集方法
        1.2.1 考察原则
        1.2.2 考察路线制定
        1.2.3 采集方法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西藏雀麦属种质资源分布情况
    3.2西藏雀麦属种质资源调查收集情况
3 讨论
    3.1 雀麦属种质资源特性及分布情况
    3.2 雀麦属种质资源收集情况
    3.3 下一步工作计划

(4)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禾本科牧草颖果的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英文摘要
摘要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牧草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概况
        2.1.1 牧草种质资源的作用
        2.1.2 国内外种质资源的研究
        2.1.3 牧草的收集工作
        2.1.4 牧草种质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2.2 禾本科牧草颖果形态研究状况
    2.3 禾本科花粉形态研究
    2.4 禾本科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状况
    2.5 分子系统学研究
    2.6 牧草种子的搜集,以及存在的问题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鉴定术语
        4.1.1 形态
        4.1.2 颜色
        4.1.3 花柱基
        4.1.4 果端被毛
        4.1.5 数量性状
        4.1.6 盾片形态
        4.1.7 鳞被
        4.1.8 腹面形态
    4.2 属检索表
        4.2.1 各个属颖果的形态描述
    4.3 近缘属下分种检索表
        4.3.1 各个属下个各种颖果的形态描述
    4.4 主要分类学依据
        4.4.1 果实性质
        4.4.2 果实大小
        4.4.3 果实形状
        4.4.4 颖果种脐与腹面形态
        4.4.5 花柱及果端茸毛
        4.4.6 颜色
        4.4.7 内外稃粘离程度
    4.5 错误鉴定种的讨论
    4.6 属间讨论
    4.7 研究性差异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研究进展
    1.3.1 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方法
    1.3.2 生境廊道设计
    1.3.3 小结
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2.1 引言
2.2 原则
    2.2.1 区划原则
    2.2.2 命名原则
2.3 区划依据
    2.3.1 地貌区划依据
    2.3.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依据
2.4 区划方法
    2.4.1 地貌区划
    2.4.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2.5 地貌区划系统
    2.5.1 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
    2.5.2 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
    2.5.3 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
    2.5.4 南海诸岛地貌大区
2.6 基本地理单元数量分类结果
2.7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2.7.1 东北温带区域
    2.7.2 华北暖温带区域
    2.7.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2.7.5 内蒙古温带区域
    2.7.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2.7.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2.7.8 南海诸岛热带区域
2.8 结论与讨论
    2.8.1 地貌区划
    2.8.2 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 3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结果
    3.3.1 自然保护区的级别
    3.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3.3.3 自然保护区的规模
    3.3.4 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
    3.3.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4 结论与讨论
    3.4.1 结论
    3.4.2 讨论 4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分析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总体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3.1 自然保护地理区域和地带
    4.3.2 自然保护地理区
    4.3.3 自然保护地理小区
4.4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域保护有效性和保护空缺
    4.4.1 东北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2 华北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5 内蒙古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空缺
4.5 结论与讨论
    4.5.1 结论
    4.5.2 讨论 5 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植被区域和植被地带
    5.3.2 植被区和植被小区
    5.3.3 植被群系的保护
    5.3.4 各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域的垂直覆盖差异
    5.3.5 中东部24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带的垂直保护空缺
    5.3.6 我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5.3.7 自然保护区对不同山地的保护有效性
5.4 结论与讨论
    5.4.1 结论
    5.4.2 讨论
    5.4.3 建议 6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研究
6.1 引言
6.2 陆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方法
    6.2.1 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评估
    6.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2.3 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评估
6.3 案例研究
    6.3.1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3.2 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6.4 结论与讨论
    6.4.1 结论
    6.4.2 讨论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
7.1 引言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
    7.2.3 优化布局原则
7.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优化布局建议
    7.4.1 东北温带区域
    7.4.2 华北暖温带区域
    7.4.3 华东、华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4 华中、西南热带亚热带区域
    7.4.5 内蒙古温带区域
    7.4.6 西北温带暖温带区域
    7.4.7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7.4.8 总体布局
7.5 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布局建议
    7.5.1 自然保护区域建设
    7.5.2 自然保护区群建设
    7.5.3 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
    7.5.4 自然保护区合并
7.6 结论与讨论
    7.6.1 结论
    7.6.2 讨论 8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国作物种质资源 附录2 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级前后对比 附录3 建议优先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域和自然保护区群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黄土高原生态畜牧业雁门关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产业发展理论与生态产业
        1.2.2 国内外生态畜牧产业政策
        1.2.3 由生态学派生和延伸的生态农业理论
        1.2.4 生态畜牧业案例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思路脉络
    1.5 本研究可能被视为创新的一些内容
        1.5.1 提出了生态友好型畜牧业概念和农林草牧耦合理论
        1.5.2 提炼了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雁门关模式
        1.5.3 揭示了黄土高原治理的产业方向
        1.5.4 盘清了雁门关区特有畜禽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现实困局
    2.1 黄土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1.1 关于黄土成因说
        2.1.2 我国专家多旋回理论的突破
        2.1.3 “新风成说”的贡献
    2.2 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
        2.2.1 黄土塬—面积较大的黄土台地
        2.2.2 黄土墚—长条状延伸的墚状地形
        2.2.3 黄土峁—顶部浑圆呈穹隆状
        2.2.4 黄土沟谷和黄土潜蚀地貌
    2.3 水土严重流失的高原
        2.3.1 面积最大、堆积最深、流失最广
        2.3.2 流失的是熟土,入河的是泥沙
        2.3.3 切割高密度、强深度、危害大
    2.4 黄土高原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2.4.1 地理位置特殊植被破坏严重
        2.4.2 生态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4.3 治理成功的范例罕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土高原上的雁门关区
    3.1 雁门关区域及涵盖范围
        3.1.1 地理位置和土地面积
        3.1.2 涵盖的行政区域范围
        3.1.3 “天下九关,雁门为首”
        3.1.4 文化地理和军事地理的标志物
        3.1.5 生态地理和经济地理的分界点
    3.2 历史上3次大规模屯垦的重灾区
        3.2.1 第一次滥伐滥垦发生在两汉时期
        3.2.2 第二次滥伐滥垦发生在明朝
        3.2.3 第三次滥伐滥垦发生在清代
    3.3 我国中西部牧农交错区和过渡带
        3.3.1 畜牧业与种植业交错发展地区
        3.3.2 以牧为主到以耕为主的过渡
        3.3.3 雁门关区以耕为主是历史性错误
        3.3.4 生态变化规律决定产业发展规律
    3.4 袭击京津风沙的通道与源头
        3.4.1 来自西北部的风沙通道
        3.4.2 居高临下的风沙源头
        3.4.3 土地“三化”不断为风沙提供“弹药”
        3.4.4 区内各市县深受风沙之害
    3.5 煤炭资源富集的重点开采基地
        3.5.1 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禀赋
        3.5.2 无限制的挖煤使生态雪上加霜
        3.5.3 资源依赖演变成“资源诅咒”
    3.6 集中连片长期无法脱贫的贫困地区
        3.6.1 黄土高原贫困带的重点区
        3.6.2 “穷根”扎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上
        3.6.3 多年的扶贫效果不理想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雁门关区建设构想和工程项目安排
    4.1 大灾后的反思,贫困中的突围
        4.1.1 生态环境阈值到了极限
        4.1.2 晋西北连续3年大旱最终压倒了“骆驼”
        4.1.3 生态危机因“外部性”而爆发激化
    4.2 抢抓机遇应运而生的生态畜牧经济区
        4.2.1 中部地区的“典型西部”
        4.2.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雁门关区的不二选择
        4.2.3 政府主导,统筹布局,强势启动
    4.3 三位一体的目标设计
        4.3.1 设法恢复植被,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4.3.2 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草食畜
        4.3.3 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靠产业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4.3.4 设计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4 把握关键,推进转变
        4.4.1 准确把握生态和畜牧的融入点
        4.4.2 夯实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4.5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10年建设规划
        4.5.1 紧锣密鼓节奏感很强的“3步棋”
        4.5.2 雁门关区10年规划的样板价值
        4.5.3 规划理念和方向路径
        4.5.4 规划执行到位
    4.6 政府充分运用4大杠杆要素
        4.6.1 第1杠杆——科技进步
        4.6.2 第2杠杆—资源配置
        4.6.3 第3杠杆——产业化经营
        4.6.4 第4杠杆——市场导向
    4.7 环环相扣功能互补的工程建设
        4.7.1 国家生态建设工程
        4.7.2 省级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4.7.3 雁门关区专项工程
        4.7.4 区内各市县的工程项目
    4.8 “各炒各的菜,共做一桌席”
        4.8.1 项目打捆,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4.8.2 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瑕不掩瑜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态优先战略和草业先行路径
    5.1 我国草地资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5.1.1 草地资源分布、数量、质量的特殊性
        5.1.2 草地资源“家底”的统计背景及其复杂性
        5.1.3 山西省及雁门关区草地资源的特点
    5.2 大面积草地减少和退化严重
        5.2.1 “大跃进”拿草地开刀
        5.2.2 世纪之交北方草地面积锐减
        5.2.3 草地资源迅速减少和退化的原因
    5.3 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5.3.1 国内对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不够
        5.3.2 牧草草种资源“出口转内销”问题突出
        5.3.3 国内自主育成的草种数量很少
    5.4 具有战略眼光的正确决策
        5.4.1 生态修复治理优先为3大任务之首
        5.4.2 草业发展先行的路径选择
        5.4.3 种草植灌造林步步为营
    5.5 先草、再灌、后林,恢复生态的科学依据
        5.5.1 黄土高原亟需草灌植被
        5.5.2 选择草灌是理性和明智的
        5.5.3 草灌结合“1+6”种植法
    5.6 雁门关区生态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5.6.1 大规模、立体式、草灌林相结合的生态建设
        5.6.2 大平台、多渠道、多元化的生态建设
        5.6.3 雁门关区生态建设成效显着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雁门关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
    6.1 世界畜禽种质资源状况
        6.1.1 畜禽种质资源是稀缺资源、战略资源
        6.1.2 全球畜禽种质资源濒临危机
        6.1.3 我国畜禽种质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6.2 雁门关区独特而宝贵的畜禽种质资源
        6.2.1 留存下来的“土种”
        6.2.2 经过改良的“良种”
        6.2.3 与引进品种杂交的“新种”
    6.3 雁门关区省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品种
        6.3.1 马身猪
        6.3.2 广灵驴
        6.3.3 临县驴
        6.3.4 广灵大尾羊
        6.3.5 吕梁黑山羊
        6.3.6 灵丘青背羊
        6.3.7 右玉边鸡
        6.3.8 晋岚绒山羊
    6.4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6.4.1 珍稀畜禽种质资源濒临灭绝
        6.4.2 地方品种濒危或灭绝的原因及危害
        6.4.3 杂交改良品种“喧宾夺主”
        6.4.4 引发种质资源问题的复杂背景
        6.4.5 畜禽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
    6.5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开发措施
        6.5.1 畜禽种质资源调查
        6.5.2 抢救性留种保种
        6.5.3 处理对外引种与对内保种的关系
        6.5.4 提纯复壮与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良种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网络化重建
    7.1 网破线断人散的推广及防疫体系
        7.1.1 走了一段不短的弯路
        7.1.2 “三缺”问题非常突出
        7.1.3 网络化重建势在必行
    7.2 项目资金不多但用在了“刀刃”上
        7.2.1 克服“撒胡椒面”的思维惯性
        7.2.2 在良种推广和防疫手段的硬件上务实投入
        7.2.3 好钢用到“刀刃”上,钱少投到关键处
    7.3 重新布局150个畜牧兽医中心站
        7.3.1 区域化、专业化布局
        7.3.2 摆脱行政区划的限制
        7.3.3 服务与防疫一体化
        7.3.4 畜牧产业技术与防疫网络衔接配套
    7.4 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
        7.4.1 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7.4.2 大力推广胚胎移植技术
        7.4.3 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和动力效应
    7.5 市县乡村4级防疫网络全覆盖
        7.5.1 构建体系健全统筹互动的防疫网络
        7.5.2 加大投入抓好增量,盘活资源放开存量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草食畜生产方式的改良和渐进变革
    8.1 突出的矛盾及其平衡点的选择
        8.1.1 绕不过去的两大矛盾
        8.1.2 寻找缓解突出矛盾的平衡点
    8.2 从漫山遍野放养到舍饲半舍饲
        8.2.1 原始落后的放养习惯
        8.2.2 先易后难的路线图
        8.2.3 建立利益吸引机制形成正确导向
    8.3 从随意放牧到封山禁牧
        8.3.1 牛羊无限制放养对生态造成破坏
        8.3.2 封山禁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8.3.3 分区域分阶段实行封山禁牧
    8.4 从分户少量散养到规模集约养殖
        8.4.1 养殖大户向专业合作方向发展
        8.4.2 规模养殖场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8.4.3 养殖小区建设向标准化规模化
    8.5 养殖、加工、销售、品牌一体化推进
        8.5.1 以养殖生产为基础夯实畜牧产业
        8.5.2 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
        8.5.3 畅通销售渠道,主打北京市场
        8.5.4 “雁门关牌”畜禽产品渐成气候
    8.6 借鉴国际经验引进先进技术
        8.6.1 到澳大利亚进行业务培训
        8.6.2 日本养殖技术合作项目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态畜牧业比较分析与雁门关模式
    9.1 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多样化
        9.1.1 畜牧业发展模式要素构成
        9.1.2 生态畜牧业已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9.1.3 各国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
    9.2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主要类型
        9.2.1 生态较好地区的“绿色生态畜产品开发型”
        9.2.2 农牧业主产区的“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整治跟进型”
        9.2.3 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型”
    9.3 “综合治理与农林草牧耦合型”雁门关生态畜牧业模式
        9.3.1 修复林草植被是战略突破口
        9.3.2 治理水土流失贯穿全过程
        9.3.3 种植结构调整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服务
        9.3.4 宜草还草种草、宜灌种柠条沙棘、宜乔种适宜树种
        9.3.5 突出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4大品种
    9.4 雁门关模式的3大支撑点
        9.4.1 产业支撑点——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畜牧业
        9.4.2 政策支撑点——通过实施各种扶持政策推动建设
        9.4.3 利益支撑点——确保生态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
    9.5 雁门关模式的4项重大举措
        9.5.1 生态功能区与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9.5.2 移民并村、扶贫开发、产业集聚的相辅相成
        9.5.3 从农耕胁迫畜牧到种植促进养殖
        9.5.4 整合各方面资金和各层级项目
    参考文献
第十章 黄土高原治理应走雁门关之路
    10.1 黄土高原治理的重大意义
        10.1.1 黄土高原治理能够给生态畜牧业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10.1.2 黄土高原治理有利于遏制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环境恶化的态势
        10.1.3 黄土高原治理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10.1.4 雁门关是黄土高原的雁门关
    10.2 确立科学务实统筹的治理目标
        10.2.1 治理目标要形成体系
        10.2.2 要以生态建设目标为首
        10.2.3 要以产业发展目标为重
        10.2.4 要以农民增收目标为落脚点
    10.3 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的科学性和工程性措施
        10.3.1 生态植被恢复工程
        10.3.2 水土保持控制工程
        10.3.3 农林草牧耦合工程
        10.3.4 生态健康规模养殖工程
    10.4 可以用于黄土高原的治理政策
        10.4.1 重点突出的农林草牧补贴政策
        10.4.2 整合项目资金的集中投入政策
        10.4.3 扶持治理主体和市场主体的产业化政策
        10.4.4 有区别并分步实施的封山禁牧政策
    参考文献
Abstract
结束语

(7)根茎冰草新品系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研究概述
    1.2 牧草种质资源鉴定内容及评价
    1.3 野生牧草栽培驯化目标及意义
        1.3.1 栽培驯化的概念与目标
        1.3.2 野生牧草栽培驯化意义
    1.4 冰草属研究进展
        1.4.1 冰草种质资源分类与分布
        1.4.2 冰草引种栽培研究进展
    1.5 根茎冰草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试验地概况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根茎冰草
    3.2 品比材料
    3.3 试验小区设置与种植管理
        3.3.1 田间试验
        3.3.2 室内试验
        3.3.3 种植管理
        3.3.4 数据处理方法
4 试验研究内容及方法
    4.1 株丛形态及结构观察测定
        4.1.1 株丛形态观察
        4.1.2 株丛结构测定
    4.2 生长发育特征
        4.2.1 物候期
        4.2.2 株高
        4.2.3 生长速度
    4.3 生产性能测定
        4.3.1 草产量与鲜干比
        4.3.2 种子产量
        4.3.3 结实率
    4.4 营养成分测定
        4.4.1 粗纤维
        4.4.2 粗灰分
        4.4.3 粗蛋白质
        4.4.4 粗脂肪
    4.5 耐旱性测定
        4.5.1 新品系幼苗耐旱性测定
        4.5.2 叶片相对含水量
        4.5.3 根冠比
5 结果与分析
    5.1 新品系株丛形态特征测定
        5.1.1 新品系单株株丛形态特征
        5.1.2 四种冰草材料主要形态特征比较
        5.1.3 四种冰草材料种子品质比较
    5.2 新品系株丛结构特征测定
        5.2.1 新品系草层分层测定
        5.2.2 新品系根系分层测定
    5.3 生长发育
        5.3.1 物候期
        5.3.2 种子出苗数
        5.3.3 生长速度的测定
        5.3.4 生产性能测定
    5.4 营养成分的测定
    5.5 耐旱性能测定
        5.5.1 新品系幼苗耐旱性测定
        5.5.2 叶片相对含水量
        5.5.3 根冠比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披碱草属的分类与地理分布
        1.1 披碱草属的分类
        1.2 披碱草属的地理分布
    2 遗传多样性概述
    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1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
        3.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
        3.3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蛋白质水平遗传多样性
        3.4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的目的意义
        4.3 研究内容
        4.3.1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表型变异研究
        4.3.2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
        4.3.3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4.4 研究技术路线
    4.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形态变异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播种及移栽
        2.3.2 形态学性状测量
        2.3.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3.2 聚类分析
        3.3 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研究方法
        2.3.1 醇溶蛋白样品提取
        2.3.2 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醇溶蛋白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类和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
第四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SRAP标记反应体系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SRAP标记引物筛选
        2.3.4 SRAP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种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种质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RAP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种质的分类和地理类群的遗传分化
        4.3 SRAP标记的特点及其在牧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RAPD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RAPD标记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RAPD标记引物筛选
        2.3.4 RAPD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RAPD遗传多态性
        3.2 垂穗披碱草的RAPD遗传相似性
        3.3 垂穗披碱草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和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RAPD遗传多样性
        4.2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的分类
        4.3 RAPD标记在垂穗披碱草种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第六章 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垂穗披碱草种质SSR标记反应体系
        2.3.3 垂穗披碱草种质SSR标记引物筛选
        2.3.4 SSR扩增与电泳检测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垂穗披碱草的SSR遗传多态性
        3.2 供试材料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垂穗披碱草的聚类及主向量分析
        3.4 垂穗披碱草的主向量分析
    4 讨论
        4.1 垂穗披碱草的SSR遗传多样性
        4.2 垂穗披碱草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化
第七章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标记之间的比较分析
    1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四种标记间的相关性
    2 醇溶蛋白、SRAP、RAPD和SSR四种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3 四种标记检测青藏高原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披碱草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2.1 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试验附图
附件1 主要试剂配制
附件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9)优异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的潜力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的特点与收集
    1.1 主要特点
        1.1.1 牧草种类极为丰富
        1.1.2 牧草类型极为多样
        1.1.3 不同气候带的优良牧草应有尽有
        1.1.4 优良栽培牧草的野生种、近缘种及逸生种非常丰富
        1.1.5 种内的遗传类型丰富
        1.1.6 特有种很丰富
    1.2 收集情况
        1.2.1 国内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
        1.2.2 国外牧草种质资源的引种与收集
2 评价利用的工作基础及发展潜力
    2.1 评价利用的基本概况
    2.2 评价利用的需求
        2.2.1 牧草育种的需求
        2.2.2 草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需求
        2.2.3 本学科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
3 收集、评价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收集数量少, 重点不够突出, 范围不够广泛, 基因多样性丧失严重
    3.2 一大批收集到的牧草遗传资源尚未鉴定编目和入库保存
    3.3 鉴定、评价不够全面深入, 缺乏创新, 利用不够广泛
    3.4 标准、规章不健全, 一些关键技术亟待解决
    3.5 信息与实物共享程度低, 资源优势和价值未能发挥实际作用
4 收集、评价利用的对策
    4.1 明确收集的方向、优先收集的地区和对象
    4.2 建立健全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配套机制与管理制度
    4.3 加强优异牧草种质资源的深入与创新研究
    4.4 制订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实现收集、评价利用的标准化, 提高共享利用效率
    4.5 建立牧草种质资源长效研究与业绩评价体系

(10)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披碱草属植物研究概况
        1.1.1 披碱草属植物形态特征
        1.1.2 披碱草属植物自然分布概况
        1.1.3 披碱草属植物分类概况
        1.1.4 披碱草属植物细胞学水平的研究
        1.1.5 披碱草属植物生化水平的研究
        1.1.6 披碱草属植物 DNA 分子水平的研究
        1.1.7 披碱草属植物生态特性
        1.2 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及适应性研究
        1.2.1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概况
        1.2.2 对适应性概念理解
        1.2.3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方法
    2 立题依据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内容
        4.1.1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表型多样性
        4.1.2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生产性能评价
        4.1.3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抗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4.1.4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4.1.5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生态解剖学研究
        4.1.6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醇溶蛋白研究
        4.1.7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分子水平的研究
        4.2 研究技术路线
    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表型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处理
        1.4.1 数据的标准化
        1.4.2 基本统计量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表型变异
        2.1.1 营养器官性状变异
        2.1.2 穗部性状变异
        2.1.3 种子性状变异
        2.2 披碱草属种质材料不同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指数比较
        2.3 不同地理来源披碱属植物种质材料多样性指数比较
        2.4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2.5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6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披碱草属植物野生种质材料生产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田间试验设计
        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1.3.1 物候期及生长速度观测
        1.3.2 产量测定
        1.3.3 茎叶比
        1.3.4 种子产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1 灰色系统理论的计算方法
        1.4.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物候期及其生长速度分析
        2.2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株高及叶面积生长动态
        2.3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产量分析
        2.4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茎叶比及鲜干比
        2.5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种子产量比较
        2.6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7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产量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披碱草属野生种质材料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旱性综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
        1.3.2 叶片相对含水量
        1.3.3 脯氨酸含量
        1.3.4 POD 活性
        1.3.5 SOD 活性
        1.3.6 叶绿素含量测定
        1.3.7 电导率
        1.4 抗旱性隶属函数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干旱胁迫对株高及叶面积抗旱指数影响
        2.2 土壤干旱胁迫对披碱草和老芒麦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3 干旱对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2.4 干旱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5 干旱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6 干旱对酶活性的影响
        2.7 38 份材料抗旱性综合评价
        2.8 各项指标与其抗旱隶属度的相关性分析
        2.9 各材料抗旱隶属度与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生态解剖结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叶下表皮特征
        2.1.1 叶表皮气孔长、宽、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的比较
        2.1.2 叶下表皮长细胞与短细胞比较
        2.2 披碱草属植物叶横切面结构特征
        2.2.1 披碱草属不同材料叶片角质层比较
        2.2.2 披碱草属植物上下表皮厚度及叶片厚度比较
        2.2.3 披碱草属植物叶片主脉维管束及导管大小比较
        2.3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叶片解剖特征因子分析
        2.4 披碱草属植物叶解剖结构与原生境生态因子之间关系
        2.5 披碱草属植物不同种质材料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
        2.6 基于解剖结构的披碱草属6 种植物聚类分析
        2.7 基于叶解剖结构的隶属度值与抗旱胁迫隶属度值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披碱草属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及方法
        1.2.2 产量测定
        1.2.3 比叶面积
        1.2.4 叶绿素测量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芒麦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
        2.1.1 主要气象因子日变化分析
        2.1.2 老芒麦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日变化
        2.2 披碱草属四种植物对模拟光辐射强度的响应
        2.2.1 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
        2.2.2 水分利用效率
        2.2.3 气孔导度
        2.2.4 胞间CO_2 浓度
        2.2.5 叶面饱和蒸汽压亏
        2.2.6 四种植物主要光合参数的比较
        2.2.7 光响应曲线
        2.3 38 份披碱草属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比叶面积及光合色素
        2.4 38 份披碱草属种质材料最大净光合速率与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性状之间关系
        2.5 38 份披碱草属植物日动态中最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叶解剖结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种子醇溶蛋白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醇溶蛋白实验方法
        1.2.1 溶液的配制
        1.2.2 试验操作步骤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醇溶蛋白谱带的多态性
        2.2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的醇溶蛋白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2.3 基于 Nei—Li(Dice)遗传相似系数的聚类分析
        2.4 不同来源披碱草属材料遗传参数分析
        2.5 各地理群体的聚类分析
        2.6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八章 ISSR 分子标记对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配制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随机引物及序列
        1.2 试验方法
        1.2.1 取样
        1.2.2 DNA 粗提
        1.2.3 DNA 纯化
        1.2.4 DNA 含量、纯度和完整性检测
        1.2.5 DNA 定量
        1.3 ISSR 分析
        1.3.1 PCR 扩增
        1.3.2 ISSR 扩增产物检测
        1.3.3 ISSR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材料DNA 完整性检测图谱
        2.2 不同ISSR 引物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2.3 披碱草属植物种质材料遗传参数分析
        2.4 披碱草属植物地理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2.5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生态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2.6 依据ISSR 标记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取得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录

四、我国有了草地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2]湖南省重要农业野生植物及数据库构建[D]. 周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3]西藏自治区雀麦属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J]. 石红霄,陈志宏,李志勇,李鹏,杨文才,拾涛,刘文辉,吴新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04)
  • [4]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库禾本科牧草颖果的分类学研究[D]. 储嘉琳.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6]黄土高原生态畜牧业雁门关模式研究[D]. 刘维佳.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2)
  • [7]根茎冰草新品系生物学性状的研究[D]. 徐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8]青藏高原野生垂穗披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智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5)
  • [9]优异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利用的潜力及对策[J]. 赵来喜. 中国草地学报, 2009(04)
  • [10]披碱草属(Elymus L.)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研究[D]. 祁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我国有草原资源牧草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