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一、“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薛兰[1](2019)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的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思政课程的战略定位,也透射出习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学子真心、真情的关爱。在“拔节孕穗期”的紧要关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引领初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底塑形的重要责任,更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使命。目前,走向“核心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助力初中学生在“拔节孕穗期”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关键所在。文章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设问串起整个研究的逻辑结构,从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的创新研究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的创新研究概述,界定相关核心概念,阐明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式,梳理出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德育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误区。第三部分:从教师、学生和其他客观因素三个角度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失衡的原因。第四部分:进行策略探寻,从立足生活体验、彰显价值引领、焕发艺术气息、完善评价体系四个层面进行了思考与架构。不走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旧生态,《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没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精准灌溉”,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拔节孕穗”;不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生态,《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就会南辕北辙,越改越“离心”!

赵娇[2](2016)在《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回归生活,希望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与课堂,并通过有效运用各种生活和教学资源,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疏远生活和社会的症结: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拘泥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等等。如何改变这些现状,使高中历史课能够“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根本”,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而“教育回归生活”作为新课改理念,符合这一思路,所以,历史生活化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性,走出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在参考有关“生活化教学”和“历史生活化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诸多教学案例,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一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概念界定。主要对生活、生活化教学、历史生活化教学三者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意义。主要包括推进新课改顺利发展,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价值,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四个方面。第三部分,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包括调查结果统计及对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两个方面。第四部分,提高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历史教师生活化教学技能、加强中学生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构建生活化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以及提高学校软硬件条件四个方面。

刘岩[3](2005)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告诉我们,在有意识地遵循认识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提高学生心理技能,发挥学生心理机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有资料表明,我国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严重,有许多中学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感到缺少对策。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在初中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符合了新的教育形势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同时也为中学政治学科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借鉴有关研究成果,从心理教育入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中学政治课渗透心理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

丁爱平[4](2003)在《“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师爱”是政治课教师的根本素质,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内因作用的动力。

颜苏勤[5](2002)在《加强情感教学 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文中研究说明 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中专生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这一情况主要反映在政治课上,学生有厌倦情绪。笔者对一个班级37名中专生的调查证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有97%的学生表示对政治课没有兴趣,认为没必要上这门课。因此,在上政治课时,搞笑、听随身听,与教师公然顶撞,弄得教师下不了台。教师对学生唉声叹气,学生对教师牢骚满腹,降低了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政治课教师应转变传统的

刘书兵[6](2019)在《新课改背景下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承德天卉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分层教学就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备课、授课、习题练习、教学评价环节的开展都是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满足不同学习个体的学习需求。而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得不同学习基础、学习需求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存在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了解承德天卉中学的分层教学实施状况,分析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教学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策略。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对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进行解析,阐述分层教学的内涵。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承德天卉中学的分层教学实施状况,分析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影响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针对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访谈以及作者本人的教学经验,总结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对策。针对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应用策略。

王光茹[7](2017)在《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徐州市推行的“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过去长期存在的学生主体性不高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大成效,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可贵探索。但是,这一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并没有自觉建立在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必然会存在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视角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任平教授在师生交往实践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分析的基本视野和依据,这一理论认为:第一,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间交往活动,即师生“主—主”间的交往活动,绝不“主—客”之间单向度活动;第二,这一交往活动又不是完全任意、差异化的活动,而是受共同客体底板(教材内容)约束的活动,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其基本结构是“主——客——主”结构,而不是“主—主”结构;第三,师生主体间存在双向整合,双向建构的维度。它是师生双主体面对共同客体底板,进行双向互动、双向建构和整合,并进而整合、改变师生教学关系的过程。其整合和建构的内容不仅涉及知识维度,而且内涵着情感、价值、意义的维度。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角度,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欠缺。一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单一主体性,教师主体性受到削弱,一定程度上以学生的参与代替教师的作用。二是课堂教学中更多是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使得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三是部分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少部分学生参与较少或不参与,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阐述了研究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了“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内涵、主要特征等。为了深入了解在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视角前提下,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问卷调查,探讨存在的问题有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参与度不够。上述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有应试制度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解决不合理师生关系,对于推进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积极意义。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视野,通过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对策,主要有改善师生交流方式,教师继续深化转变观念,学生不断更新观念三个方面。

郑荣久[8](2015)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是一个永恒话题,而相关的生命教育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的生命教育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地方。有的把生命教育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本领;有的生命教育课程更注重生活的真实体验和孩子个性的培养,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国外生命教育的研究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吸收。然而,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的生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而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很少,而以普通高中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更少,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将生命教育理论应用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试图通过调查了解高中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将生命教育理论运用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强化生命意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查询法、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从以下几个部分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通过查询文献,梳理出生命教育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归纳,学术界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论基础、目标、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等内容。可喜的是,我国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在实践中探索了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生命教育途径,为进一步进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参考。但在研究中也发现以下问题,如一些研究比较侧重理论研究,操作性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数研究注重于生命教育的倡导,缺乏相应的实践建议;即使有些研究对生命教育进行实践探讨,但所采用的措施也比较单一,不利于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关于以生命教育来指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则更不多,由此提出了将生命教育理论应用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本文主要介绍生命教育应用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相关概念及依据,重点阐述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具体内涵,并归纳提炼了当前关于该研究的国内外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着重分析生命教育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运用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本人通过对现有状况的了解,剖析问题背后存在的的原因,并进一步明确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所应达到的目标。针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积极探讨,并总结了可行性的教学操作策略,如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实施和拓展生命内涵;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滋润的生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拓展生命空间;构建特色的教育体系,感悟生命的教育真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生命的意义,利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强化生命教育的意义。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归纳出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期望为专注在此方面研究的教师、学者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最后,本文在回顾总结研究内容的同时,还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史璐[9](2015)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探究》文中提出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把“知识就是力量”信奉为教育理想,也把其作为实践指南。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且暴露出很多的局限性。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施行起,就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新的教学理念应用而生,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一些类似于探究性学习、情境教学等新的理念出现在人们眼前。新课改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学活动不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活动。思想政治课是一个让人“成为人”的课程,在社会和学校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作用和任务,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一些传统应试教育因素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效果并不明显,这门课程也被很多学生拒之于心门之外。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等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所以思想政治课需要情境教学,当前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但是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形式单一、实际效果不明显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将对情境教学的一般概况就简单介绍,并且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是问题的提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概念的界定,主要界定了情境教学的涵义和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涵义这两个概念,通过基本概念的理解为本文后来的内容做一个基础和铺垫。文章第二部分讲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就目前思想政治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作为文章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后一个内容,是基于前面的问题、原因等而提出的一些具体实施对策,旨在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对课堂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高祝华[10](2015)在《当代中职生赏识教育探究》文中指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声中度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生活的。他们生活、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水平较低。而以关爱、尊重、理解、欣赏为核心思想的赏识教育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确定目标,找回自信。然而,学校和教师的重重压力导致学校缺乏对赏识教育理念的倡导,教师缺乏对赏识教育的激励策略,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教育技巧存在误区。本文笔者试图通过对中职生在思想政治课和班级管理中进行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说明对中职生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提高中职生赏识教育的实施对策。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大多来自学校和家长的批评方式,这是导致其学习自信心不高、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赏识教育能够弥补批评教育的不足,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增强自信心。由于种种原因,赏识教育践行不利。对此,需要以中职思想政治课和班级管理为平台,尝试进行赏识教育的实践,以证明赏识教育的价值和有效对策。论文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这部分阐述了有关赏识教育的现状、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部分分析了赏识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三部分分析了中职生实施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对提高中职生赏识教育实施策略对策进行归纳。第五部分通过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说明在中职学校中实施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 关于教学生态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 主要创新点
        2. 存在的不足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创新研究的概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1.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旧生态的概念界定
        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生态的概念界定
    (二) 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 多元智能理论
        3. 生活教育理论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直击课堂: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现状分析
    (一)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调查
        1.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调查概述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教师的调查概述
    (二)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误区缕析
        1. 重“形式”轻“实效”:泛用电教,眼花缭乱
        2. 重“广度”轻“深度”:肆意拓展,不见主干
        3.重“分数”轻“素养”:茫茫题海,应试至上
        4. 重“经验”轻“创新”:安常习故,怠于突破
三、理性追问: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失衡之原因剖析
    (一) 教师层面因素分析
        1. 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2. 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职业情智有待提高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参差不齐
    (二) 学生层面因素分析
        1.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不足
        2. 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有限
    (三) 其他客观因素分析
        1. 不同版本教材更新仓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 教学评价制度与课堂教学本意相背离
四、寓思于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创新之策略探寻
    (一)求真:立足生活体验,让核心素养“接地气”
        1. 选用生活素材,创设真情境
        2. 链接生活热点,设计真问题
        3. 投身生活实践,开展真探究
    (二) 崇善:彰显价值引领,让核心素养“扬正气”
        1. 爱满天下,引领善的价值认同
        2. 碰撞思维,引领善的价值判断
        3. 正面示范,引领善的价值行为
    (三) 尚美:焕发艺术气息,让核心素养“显灵气”
        1. 锤炼教学语言,焕发意境美
        2. 弘扬传统文化,焕发经典美
        3. 妙设课堂留白,焕发和谐美
    (四) 互动:完善评价体系,让核心素养“有生气”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生活化
    (二)生活化教学
    (三)历史生活化教学
二、新课程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顺利发展
    (二)有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
    (三)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养
    (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1、问卷设计
        2、调查结果
    (二)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历史教师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施
        2、学生缺乏生活化教学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3、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仍存在影响
        4、学校软硬教学条件的限制
四、提高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普通高中历史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技能
        1、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理念
        2、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
        3、历史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二)转变学生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错误认识
    (三)改变普通高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
        1、贯穿生活于历史课堂的每个要素之中
        2、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四)提高学校软硬件建设
    (五)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后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正文---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一、序言
    (一) 心理教育的提出
    (二) 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和成因分析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情绪方面
        2、意志力方面
        3、承受力方面
        4、交往能力方面
        5、应试能力方面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2、环境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一)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二)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1、这是由政治课教学的地位和内容决定的
        2、政治课学科教学本身具备或包含了心育内容
        3、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决定了政治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育
        4、从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来看,政治学科教学更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
        1、依据学生的情绪状况,政治课中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实施愉快教学
        2、依据学生的意志力状况,在政治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理想
        3、依据学生的承受力状况,在政治课中重视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
        4、依据学生的交往能力状况,在政治课中多渠道多角度多方法对学生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5、依据学生的应试能力状况,在政治课中帮助学生转变应试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四、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一) 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教师的智力因素
        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二) 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法与端正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
    (三) 教师采取的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氛围
五、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 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2、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
    (二) 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
        1、要讲究有机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3、要讲究灵活渗透
结论
英文摘要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新课改背景下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承德天卉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分层教学的内涵解读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影响分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分层教学观念缺失
    (二)教师精力有限,对学生分层把握不准确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四)分层教学实施的外部环境
三、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对策
    (一)更新教学观念、遵循分层教学原则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实施
    (三)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分层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及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
        一、“学讲计划”产生的背景
        二、“学讲计划”的主要内涵
        三、“学讲计划”的实施效果
        四、“学讲计划”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交往型师生关系的概述
        一、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交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三、交往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和问题表现
    第一节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交往型师生关系视野下,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问题表现
        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参与度不够
        二、小组间活动不均衡,学生参与度不高
        三、“以学生为中心”,部分内容掌握不透彻
        四、“高分低能”或“高分低情”现象严重
第三章 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问题产生的成因
    第一节 应试制度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
        一、“分数决定一切”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二、行政命令强制限制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忽视校际间差距,统一要求是阻碍
        四、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缺乏一致性
    第二节 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对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消极影响
        一、“学生中心论”的师生观及其消极影响
        二、不合理师生关系的阶段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解决不合理师生关系,对于推进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的积极意义
        一、高考制度存在的长期性
        二、改变师生关系的可操作性及其意义
第四章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理论,完善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的对策
    第一节 改善师生交往方式
        一、把握高中生心理特点,交往方式得当
        二、教师学会欣赏,合理期望,慎用批评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节 教师继续深化转变观念
        一、教师应坚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要内容合理化、方法多样化
        三、巧用教学机智,增强师生沟通艺术
    第三节 学生不断更新观念
        一、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交往能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论文数据集

(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研究的缘起
    (二) 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范围
        1. 本文研究的思路
        2. 本文研究的方法
        3. 本文研究的范围
    (五)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其研究依据
    (一) 生命教育的概念
        1. 生命
        2. 教育
        3. 生命教育
        4. 普通高中
    (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依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
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调查的基本概况
        1. 调查的对象
        2. 调查的方法
        3.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4. 调查的结果
    (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描述
        1.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生命教育
        2. 过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3. 课堂缺乏因材施教策略教学针对性不强
    (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2. 学校因素的影响
        3. 教师方面的影响
        4. 学生方面的影响
        5. 教学方法影响
        6. 相关生命教育理论尚不完善
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 重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理念
    (二) 重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1. 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2. 感恩生命,爱护自然
        3. 超越生命,实现自我
    (三)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 立足学科教学本身,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2.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生命教育视野
        3.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4. 促进生命健康成长,走进生活重视实践
    (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 重视体验式教学
        2. 加强对话式教学
        3. 开展情境式教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9)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情境教学的涵义
        1.2.2 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涵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发展史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2.1 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理论依据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人本主义理论
        2.1.4 多元智力理论
        2.1.5 李吉林等国内学者情境教育理论
    2.2 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现实意义
        2.2.1 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意义
        2.2.2 从教学角度出发的意义
第3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目前的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取得的成绩
        3.1.1 教师理念发生变化
        3.1.2 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3.1.3 教学设计更为丰富
    3.2 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3.2.1 在课前创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2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3 在教学反思、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3 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存在问题原因
        3.3.1 主观因素
        3.3.2 客观因素
第4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
    4.1 情境教学的创设
        4.1.1 以教育目标、教材内容为导向的创设情境
        4.1.2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
        4.1.3 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依托创设情境
        4.1.4 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
    4.2 情境教学的实施
        4.2.1 以不同方式展现情境
        4.2.2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
        4.2.3 循序渐进运用情境
        4.2.4 情境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4.3 情境教学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当代中职生赏识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选题意义
    (二) 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
        1. 研究现状
        2. 研究现状分析
    (三) 理论依据
        1. 陶行知赏识教育思想
        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 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
    (四) 创新点
    (五)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问卷调查法
        3. 访谈法
一、赏识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
    (一) 赏识教育的提出与概念界定
        1. 赏识教育的提出
        2. 赏识教育的概念
    (二) 赏识教育的本质
    (三) 赏识教育的特点
        1. 突出主体性
        2. 把握整体性
        3. 强调针对性
    (四) 赏识教育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
        2. 有助于挖掘学生潜能
        3. 有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中职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中职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缺乏对赏识教育理念的倡导
        2. 教师缺乏对赏识教育激励策略的研究
        3. 家长缺乏对赏识教育技巧的研究和运用
    (二) 中职生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赏识教育的实施
        2. 单一制评价体制,制约了教师进行激励策略的研究
        3. 家长的教育能力,制约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和运用
三、提高中职生赏识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 提高对赏识教育价值的认识
        1. 学校树立现代教育观,确立赏识教育理念
        2. 学校运用赏识教育理念管理教师
        3. 提升家长赏识教育素养
    (二) 中职生赏识教育实施的原则
        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2. 以素材生活化为依托
        3.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4. 学校、家庭共同实施
    (三) 中职生赏识教育实施的方法
        1. 教育学生赏识别人和自我赏识的统一
        2. 教师赏识和家长赏识的统一
        3. 物质奖励和精神赏识的统一
        4. 激励赏识和惩罚教育的统一
    (四) 营造赏识教育的生态环境
        1. 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2. 优化校园赏识教育环境
        3. 创设虚拟赏识教育环境
四、中职生赏识教育实践的成功案例
    (一) 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成功运用
        1.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确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2. 丰富教学模式,营造赏识教育的课堂氛围
        3. 构建具有激励功能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赏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成功运用
        1. 班主任以爱凝聚学生
        2. 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
        3. 对班干部的赏识教育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态的创新研究[D]. 薛兰. 苏州大学, 2019(03)
  • [2]普通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 赵娇. 延安大学, 2016(02)
  • [3]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D]. 刘岩. 辽宁师范大学, 2005(03)
  • [4]“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丁爱平.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S1)
  • [5]加强情感教学 提高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J]. 颜苏勤.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2)
  • [6]新课改背景下分层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承德天卉中学为例[D]. 刘书兵. 宁夏师范学院, 2019(07)
  • [7]高中思政课“学讲计划”教学模式中的问题研究 ——基于交往型师生关系的视角[D]. 王光茹. 江苏师范大学, 2017(10)
  • [8]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探究[D]. 郑荣久.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 [9]中学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探究[D]. 史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当代中职生赏识教育探究[D]. 高祝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师爱”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