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术三例

改良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术三例

一、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3例(论文文献综述)

郑明辉[1](2021)在《“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吻合口的质量与术后并发症联系紧密。胰液若从吻合口直接漏出至腹腔即发生胰瘘,可导致腹腔感染、腐蚀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018年之前,上海长征医院胰胆外科团队所采用的是目前应用较普遍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Cattell–Warren胰肠吻合)。应用Cattell–Warren胰肠吻合术后的患者,术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显着升高和胰瘘相关并发症的表现。为提高胰肠吻合口的质量,上海长征医院胰胆外科团队对传统胰肠吻合术进行了改进,设计出“Ω”胰肠吻合术。1、总结和阐述“Ω”胰肠吻合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2、分析评价“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研究方法】1、在手术组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对比分析两种胰肠吻合方式的手术录像,总结和阐述“Ω”胰肠吻合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2、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40例行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oduodenectomy,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2017年12月左右共233名患者接受传统胰肠黏膜吻合术(Conventional Duct-to-Mucosa Pancreatojejunostomy,CDMP),2018年1月?2019年12月左右共207名患者接受“Ω”胰肠吻合术(Omega-like Duct-to-mucosa Pancreatojejunostomy,ODMP),分为CDMP组和ODMP组。观察的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胰瘘(生化漏、Grade B胰瘘、Grade C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胆道感染、胃排空延迟、腹水;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指标包括: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动脉瘤等)、腹腔双套管引流使用率、术后发生1种或多种并发症的患者比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比例(Clavien-DindoⅢa或更高级)、接受介入或内镜治疗的患者比例、再次开腹率、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评价CDMP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结果】1、CDMP组的手术时间(P=0.664)、术中出血量(P=0.460)、术中输血率(P=0.343)与ODMP组无明显差异;CDMP组和ODMP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5±10.0d vs.19.7±12.3d,P=0.248)、住院费用(120,000±42,000¥vs.100,000±40,000¥)无统计学意义,但ODMP组的住院平均费用在数值上小于CDMP组。2、相比于CDMP组,ODMP组胰瘘发生率显着降低(42.9%vs.29.5%,P=0.008),ODMP组临床相关胰瘘(Grade B和C)发生率明显降低(18.5%vs.10.6%,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没有Grade C胰瘘发生。术后生化漏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4.5%vs.18.8%,P=0.154)。3、CDMP组和ODMP组相比较,术后分别有153名和99名患者发生1种或者多种并发症(65.7%vs.47.8%,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有25名和24名患者发生Clavien-DindoⅢa或更高分级的并发症(10.7%vs.11.6%,P=0.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有55名和30名患者接受了术后腹腔双套管引流(23.6%vs.14.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4名患者死亡(1.7%vs.1.9%,P=0.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40g/L(OR 1.84,95%CI 1.220?2.766,P=0.004)、CDMP(OR 1.76,95%CI 1.168?2.663,P=0.007)、胰管直径≤3mm(OR 1.61,95%CI 1.061?2.441,P=0.025)、胰腺质地软(OR 2.38,95%CI 1.420?3.995,P=0.001)、良性疾病(OR 2.30,95%CI 1.231?4.270,P=0.009)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术前血清白蛋白≥40g/L(P=0.002)、胰管直径≤3mm(P=0.001)、胰腺质地软(P=0.002)、患恶性疾病(P=0.023)、高胰瘘危险评分(P=0.015)的患者中,相比于CDMP,在降低胰瘘发生率方面ODMP更加具有优势。【结论】1、ODMP技术简单,易于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可行。2、ODMP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主要是Grade B胰瘘)发生率和其它术后并发症(主要是Clavien-DindoⅠ、Ⅱ)发生率,使患者术后康复更加顺利。3、在高胰瘘危险评分的患者(如胰管直径小、胰腺质地软等)中运用ODMP能明显降低胰瘘发生率。4、相比CDMP,ODMP能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周万邦[2](2021)在《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陈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并利用现有临床数据分析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共63例行P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陈氏胰肠吻合29例,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34例。对比分析术前、围术期及短期随访资料,比较两种吻合方式的优缺点,并根据收集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共有3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参与手术,围术期按常规胰腺术后流程执行。结果陈氏组糖尿病患者较多,两组患者其他基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陈氏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黏膜对黏膜组(368.1±108.8min VS 427.4±121.1min,P=0.047)。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2级(41.4%VS 67.6%P=0.037)、胰周引流管拔管天数(15.3±8.7 VS 20.6±9.5 P=0.026)、B/C级胰瘘率(10.3%VS 32.3%P=0.036)以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10.3%VS 32.3%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术后胰瘘(POPF)的单因素分析表明BMI(P=0.013)、胰腺质地(P=0.025)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P=0.022)则与POPF高度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证明BMI>21 kg/m2(OR,7.979;P=0.022)、胰腺质地软(OR,5.249;P=0.025)、术中出血>750ml(OR,10.722;P=0.006)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陈氏贯穿胰腺纵向“U”形缝合法相较传统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法在小胰管的PD术中有着更好地适用性,且PD术后严重胰瘘发生率更低,是一种可靠的胰肠吻合选择。BMI>21 kg/m2、胰腺质地软、术中出血>750ml是POPF的独立预后因素,术者应根据患者术前术中情况灵活个体化选择吻合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魏旭劲[3](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又称Whipple手术,常用于治疗累及Vater壶腹、胆总管下段、胰头或者十二指肠的良、恶性肿瘤,其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增加经济负担。本研究主要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等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各术后并发症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收集了2011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中国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139例在肝胆胰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整理其各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些患者术前临床指标、术中操作、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胰瘘、胃排空延迟等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胰瘘和胃排空延迟之间的共性与潜在关系。结果:在全部139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胰瘘39例,发生率28.06%(39/139);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44例,发生率31.65%(44/139)。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和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术后胰瘘(p=0.037,p=0.000)和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clinically relevant-delayed gastric emptying,CR-DGE)(p=0.020,p=0.042)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恶性肿瘤邻近侵犯(p=0.005)、传统套入式胰肠吻合(p=0.006)可能为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胰瘘与胆瘘、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存在相关性(p<0.05);生化漏或胰瘘与胃排空延迟具有显着的相关性(Kendall R=0.238,p=0.001)。结论:术后胰瘘和胃排空延迟仍然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病人健康恢复的严重早期并发症,且发生率高,二者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对于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通过围术期全程管理减少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陈圣雄,赵伟红,周泽高,段佳悦,徐晨,闫长青[4](2020)在《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同一治疗组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胰管捆绑外引流的胰肠吻合方式。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63.1±8.1)岁(范围:46~77岁),体重指数(24.8±3.2)kg/m2(范围:18.8~29.1 kg/m2)。合并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5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3例,合并乙肝肝硬化3例。结果本组中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均为胰管捆绑外引流式。手术时间(359.3±71.0)min,胰肠吻合时间(23.8±7.4)min,胰管直径(3.3±0.6)mm,术中出血量(247.6±90.1)ml,术后住院时间(13.7±4.9)d。术后出现B级胰瘘1例,未发生C级胰瘘,胰瘘发生率4.8%,术后发生胆瘘3例,切口感染1例,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积液1例,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结论胰管捆绑外引流的胰肠吻合方式简单、易操作,用于具有胰瘘高危因素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可减少术后胰瘘及相关并发症。

陈圣雄,赵伟红,周泽高,段佳悦,徐晨,闫长青[5](2020)在《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同一治疗组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胰管捆绑外引流的胰肠吻合方式。男性12例, 女性9例, 年龄(63.1±8.1)岁(范围:46~77岁), 体重指数(24.8±3.2)kg/m2(范围:18.8~29.1?kg/m2)。合并高血压病3例, 糖尿病5例, 同时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3例, 合并乙肝肝硬化3例。结果本组中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方式均为胰管捆绑外引流式。手术时间(359.3±71.0)min, 胰肠吻合时间(23.8±7.4)min, 胰管直径(3.3±0.6)mm, 术中出血量(247.6±90.1)ml, 术后住院时间(13.7±4.9)d。术后出现B级胰瘘1例, 未发生C级胰瘘, 胰瘘发生率4.8%, 术后发生胆瘘3例, 切口感染1例, 胃排空延迟2例, 腹腔积液1例, 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结论胰管捆绑外引流的胰肠吻合方式简单、易操作, 用于具有胰瘘高危因素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 可减少术后胰瘘及相关并发症。

孙筱强[6](2020)在《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一针法胰肠吻合、连续板层胰肠吻合及陈氏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实施LPD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一针法胰肠吻合术28例(A组),连续板层胰肠吻合术65例(B组),陈氏胰吻合42例(C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ASA分级等一般状况,术中胰肠吻合时间、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等,术后胰瘘、胆瘘、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并进一步对各组中胰管直径小于3mm患者(A组9例,B组16例,C组22例)进行上述指标的对比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即M(Q)表示,同时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进行分析,其余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胆道引流情况、AS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吻合所需时间B组(21.5±2.1min)较 A 组(27.5±2.4min)和 C 组(27.7±3.0min)少(P<0.05),三组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23.1%)与C组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7.9%、16.9%与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胃排空障碍、胆瘘、腹腔感染、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住院天数分别为A组13.0±0.8天、B组12.6±1.0天、C组12.6±1.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管直径小于3mm的患者中,陈氏胰肠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仅为4.5%,明显低于一针法胰肠吻合组44.4%及连续板层胰肠吻合组37.5%(P<0.05)。结论一针法胰肠吻合、连续板层胰肠吻合及陈氏胰肠吻合均是腹腔镜下安全可行的胰肠吻合方法,连续板层胰肠吻合操作更加简便,陈氏胰肠吻合可能对胰管纤细患者更有利。

朱洪银[7](2020)在《“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bot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R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治疗壶腹部周围癌的近期疗效。并介绍一种新的胰肠吻合方法,即“双U”三步法,并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92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入路均采用“G”形路径切除标本,胰肠吻合方式全部使用“双U”三步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为RPD组(n=49)和OPD组(n=43),比较并分析两组的手术参数及围手术期疗效。定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值比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PD组中手术时间为330(278,392)min,其中胰肠吻合时间为23.10(20.55,24.20)min,术中出血量为164.29(50,200)ml,输血率为18.4%(9/49),OPD组手术时间为241(200,400)min,胰肠吻合时间为9.10(8.10,9.50)min,术中出血量为355.14(100,500)ml,输血率为48.4%(21/43),两组相比,RPD组手术总时间及异常吻合时间长于OPD组,但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低于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PD组共有8例出现并发症,胃排空延迟共5例,胰瘘3例(均为B级),其中1例胰瘘合并胃排空延迟,1例胰瘘合并胆瘘后继发腹腔感染;OPD组共有1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单纯B级胰瘘1例,单纯胆瘘1例,单纯胃排空延迟5例,胃排空延迟分别合并胆瘘和胰瘘各1例,有2例出现C级胰瘘合并腹部感染,两组在胰瘘、胆瘘、胃排空延迟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生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B级胰瘘患者经抑制胰液分泌,延长腹腔引流时间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痊愈。RPD组中胰瘘合并胆瘘后继发腹腔感染的1例术中证实为胆肠吻合口撕脱,经再次吻合后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OPD组中的2例C级胰瘘为早期开展PD术式患者,经再次手术行胰肠吻合,术后充分引流后带管出院。RPD组和OPD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长分别为11(9,14)天、15(9.5,18)天,具有显着差异(P=0.002)。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操作简便,利于学习;吻合质量安全可靠,胰瘘发生率低;应用范围广,在开腹和微创手术均安全可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与OPD组疗效的对比,RPD具有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势,而且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周江[8](2020)在《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探讨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行P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为(60±7)岁,年龄范围为4l75岁。其中19例行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设为创新组;20例行黏膜对黏膜胰肠吻合设为传统组。对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创新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胰腺质地(软、硬),胰管直径,胰管拔除时间,使用生长抑素,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42±47)min,400ml(300ml,400ml),10、9例,3.1mm(2.9mm,3.4mm),37d(32d,63d),17例,18 d(15d,22d);传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2±95)min,400 ml(300ml,525ml),6、14例,3.6mm(2.6mm,4.2mm),43d(34d,49d),18例,24d(15d,27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胰腺质地(软、硬),胰管直径,胰管拔除时间,使用生长抑素,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创新组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传统组11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B级与C级胰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情况:39例患者中,33例获得术后随访(创新组18例、传统组15例),随访时间为3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创新组肿瘤复发转移死亡5例,术后34个月肿瘤复发1例,主胰管扩张且间断腹痛、腹胀1例,消化不良5例,后背疼痛1例,恢复良好5例;传统组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0例,主胰管扩张且间断腹痛、腹胀2例,消化不良2例,恢复良好1例。结论PD术中采用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可简化手术操作,降低对术者操作技术的要求,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B级和C级胰瘘并发症发生率。第二部分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模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动物模型,探讨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杂种犬建立模型,将1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各6只,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设为实验组,黏膜对黏膜胰肠吻合设为对照组。对围手术期(术前,术后7天、14天、30天)一般资料、生化指标以及术后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各有2只死亡。两组在术后死亡率B/C级胰瘘、术后体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肠吻合时间实验组13.9±1.4min,对照组18.6±3.7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生化指标:两组围手术期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淀粉酶、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时,实验组淀粉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0天组织病理学变化:实验组胰肠吻合口愈合较好,吻合口炎症反应较轻,胰腺及空肠侧无明显水肿,结构完整;HE染色可见胰腺及肠管组织结构完整,二者之间连贯且贴合紧密,吻合口两侧黏膜光滑平整连续,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连贯自然,少量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胰肠吻合口处胶原大量增生,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排列整齐,呈年轮状,吻合口愈合较佳。对照组胰肠吻合口愈合可,可见炎症反应较重,肠管及胰腺组织水肿明显,胰肠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HE染色可见部分胰腺组织坏死,胰腺与肠管之间贴合不紧密,组织结构较为紊乱,少量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胰肠吻合口处少量胶原增生,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分布不均、波浪样杂乱排列,吻合口愈合一般。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胰肠吻合口TGF-β1蛋白表达均为阳性,呈棕黄色颗粒,但实验组胰肠吻合口处TGF-β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胰肠吻合口处胶原纤维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RT-PCR结果显示,术前及术后两组组织标本中的IL-6、TNF-α和TGF-β1的m R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设计合理、操作简单,胰肠吻合用时短、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术后30天胰肠吻合口愈合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刘国华,谭小宇,戴东,钟国辉,梁晓路,杨均兴,李开锋[9](2020)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胰肠吻合技术与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尚未确定哪种胰肠吻合方式在降低术后PD的发生率上具有绝对优势,本研究探讨笔者团队设计的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PD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1月55例PD术中采用传统空肠套入式胰肠吻合的患者(传统组)与2017年2月—2019年8月53例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的患者(改良组)行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总手术时间、胰肠吻合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病理以及胆瘘、胃排空延迟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改良组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改良组生化漏4例(7.5%),B/C级胰瘘3例(5.7%);传统组生化漏12例(21.8%)、B/C级胰10例(18.2%);改良组术后无发生腹腔出血和腹腔感染的病例,且无死亡病例,而传统组腹腔出血8例,腹腔感染7例,死亡4例。结论:PD术中采用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可有效降低术后胰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这一结论仍需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作进一步评价。

刘少东[10](2020)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认为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胰壶腹部各类良恶性疾病的常用术式,随着临床处理技术的进步,PD术后并发症已相对减少,但术后并发症之一胰瘘(PF)依然是P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138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胰瘘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PD术的改进与减少并发症胰瘘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选择自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住院的138例行标准P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国际胰腺研究组(ISGPS)所颁布的胰瘘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胰瘘组(B/C级胰瘘)和非胰瘘组,对患者自身和围手术期的13个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术前合并贫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方式、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变部位进行单因素统计法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D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胰瘘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结果:138例行PD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50例(36.2%),发生胰瘘(B、C级胰瘘)26例(18.8%),其中B级胰瘘24例(17.4%),C级胰瘘2例(1.4%),无胰瘘112例(81.2%)。13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腹腔出血患者6例(4.3%),发生消化道出血患者32例(23.2%)、发生胆瘘患者5例(3.6%)、并发腹腔或肺部感染患者42例(30.4%),胰瘘合并其他并发症患者12例(8.7%)。二次手术患者3例(2.2%),术后死亡患者2例(1.4%)。经单因素分析可知,术后胰瘘的影响因素包括术前TBIL值、胰管直径、胰腺质地(P<0.05)。其余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贫血、术前Alb、手术时间、吻合方式、术中出血量、病变部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TBIL>171umol/L(OR=5.376,95%CI:1.569~18.422,P=0.007)、胰管直径≤3mm(OR=6.078,95%CI:1.548~23.865,P=0.010)、胰腺质地软(OR=15.755,95%CI:5.200~47.735,P<0.001)是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为根据建立PD术后胰瘘的预测模型,在单个因素预测模型中,胰腺质地指标预测性最强(AUC=0.803),术前TBIL值次之(AUC=0.630),胰管直径的预测性相对较低(AUC=0.624)。三者联合后,胰瘘预测效能达0.889。结论:术前TBIL>171umol/L、质软的胰腺、细小的胰管预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高。对于TBIL水平过高的患者,术前可采用减黄措施(药物、PTCD、ENBD等)降低TBIL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胰腺质地软、胰管细小可通过改进手术方式和胰腺吻合方法、放置胰管内支架来避免胰瘘的发生。胰腺质地、术前TBIL、胰管直径对POPF具有一定预测性,单个因素预测中,胰腺质地对POPF的预测效能较强;三个因素联合后,对POPF的预测效能最强。

二、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3例(论文提纲范文)

(1)“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两种胰肠吻合方式的步骤、特点与比较
    一、传统胰肠黏膜吻合术
    二、“Ω”胰肠吻合术
    三、两种胰肠吻合术的比较
第二部分 “Ω”胰肠吻合术的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 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发展现状
    一、胰瘘的定义与诊断
    二、胰瘘的影响因素
    三、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及争议
    四、根据特定患者采取相适应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
    五、胰管支撑管和生长抑素在降低胰瘘发生率中的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写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术前营养状况评估
    2.4 .胰腺质地界定
    2.5 .手术方法
        2.5.1 常规手术准备
        2.5.2 剖腹探查
        2.5.3 探查下腔静脉
        2.5.4 探查肠系膜上静脉
        2.5.5 探查门静脉
        2.5.6 切除病灶
        2.5.7 胰肠吻合
        2.5.8 胆管-空肠吻合
        2.5.9 胃-空肠吻合
        2.5.10 引流管放置
    2.6 .术后管理
    2.7 .定义与诊断
    2.8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比较
    3.2 .围手术期两组指标对比
    3.3 .胰瘘单因素分析
    3.4 .胰瘘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吻合手术方式的进展与选择
    参考文献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手术方法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后胰瘘
    3.2 胃排空延迟
    3.3 术后其他并发症
    3.4 胰瘘与胃排空延迟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管重建技术创新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肠吻合方法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手术步骤
    1.4 “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 手术相关指标
    2.3 术后并发症
        2.3.1 术后胰瘘(POPF)
        2.3.2 术后其它指标
    2.4 生存预后
3 讨论
    3.1 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
    3.2 术后胰瘘
    3.3 “双U”三步法
    3.4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优缺点
4 结论
    4.1 “双U”三步法的优势
    4.2 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与纳入标准
    1.2 分组及手术方法
    1.3 数据收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与术中相关观察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3 讨 论

(1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PD术后并发症诊断标准和研究对象的分组
    1.4 围术期处理
        1.4.1 术前准备
        1.4.2 术中情况
        1.4.3 术后管理
    1.5 参与研究的因素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概况
    2.2 138例患者PD术后胰瘘单因素分析
    2.3 138例患者PD术后胰瘘多因素分析
    2.4 PD术后胰瘘预测模型
3 讨论
    3.1 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
    3.2 胰腺质地对PD术后胰瘘的影响
    3.3 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对PD术后胰瘘的影响
    3.4 胰管直径对PD术后胰瘘的影响
    3.5 PD术后胰瘘危险因素的其他研究结果
    3.6 此次研究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改良捆绑式胰肠吻合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郑明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2]陈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D]. 周万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D]. 魏旭劲.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 陈圣雄,赵伟红,周泽高,段佳悦,徐晨,闫长青.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7)
  • [5]胰管捆绑外引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J]. 陈圣雄,赵伟红,周泽高,段佳悦,徐晨,闫长青.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7)
  • [6]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D]. 孙筱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7]“双U”三步法胰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朱洪银.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8]优化套入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D]. 周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J]. 刘国华,谭小宇,戴东,钟国辉,梁晓路,杨均兴,李开锋.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20(03)
  • [1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刘少东.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改良捆绑式胰空肠吻合术三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