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枯病和黄萎病的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

新疆棉枯病和黄萎病的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

一、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赵娅馨[1](2021)在《大丽轮枝菌与棉花互作中棉花抗病性变异及重要次生代谢产物》文中提出

张迎春[2](2021)在《棉花黄萎病菌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大丽轮枝菌是土传型的维管束真菌病害,可引起棉花黄萎病,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大丽轮枝菌与寄主互作时,会分泌一些β-1,4-内切木聚糖酶。这些酶为植物细胞壁降解酶,降解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聚糖,促进病原真菌的入侵。目前,已在番茄灰霉病中证实β-1,4-内切木聚糖酶与病原真菌致病力相关。本研究对大丽轮枝菌数据库中的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并对大丽轮枝菌Vdxyn1基因功能进行分析,探索β-1,4-内切木聚糖酶在大丽轮枝菌与寄主互作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对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数据中的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进行初步的生物学信息分析,利用基因同源重组敲除技术和HIGS技术对其中一个潜在致病因子Vdxyn1进行初步的功能验证。【结果】1.从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11个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包括4个GH10家族成员,5个GH11家族成员和2个GH43家族成员。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VDAG_03790、VDAG_03808、03809、05043和06165这5个基因的明显受到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的诱导表达,表明它们可能与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性相关。2.与野生型V592和互补体菌株ECVdxyn1相比,Vdxyn1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的产生较少的白色菌丝,黑色素形成延迟,孢子萌发率降低,产孢量减少,菌丝上未形成正常的轮状分生孢子梗,穿透力下降;伤根法侵染棉花后,敲除突变体菌株接种的棉花发病明显较轻、病情指数茎段中分离出的菌体量和真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野生型V592和互补体菌株接种的棉花。3.利用HIGS技术成功抑制大丽轮枝菌中Vdxyn1基因的表达后,p TRV2:00和p TRV2:Vdxyn1处理棉株的发病症状、病情指数、茎段中分离出的菌体量和真菌生物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从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并获得11个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其中Vdxyn1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的诱导。Vdxyn1基因参与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和黑色素的形成,该基因缺失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减弱。利用HIGS技术抑制Vdxyn1基因的表达对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没有影响。

王春艳[3](2020)在《放线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生防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棉花黄萎病在我国植棉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本实验室前期筛选获得一株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放线菌菌株LG-9,探索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目的:以菌株LG-9为试验材料,研制该菌株的固体菌剂,测定菌株LG-9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的作用效果,探讨利用生防菌固体菌剂防控棉花黄萎病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筛选菌株LG-9最适固态发酵培养基配方、优化固体发酵条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抑制微菌核萌发法和棉花幼苗活体接菌测定生防菌LG-9与棉花黄萎病菌形成的微菌核之间的拮抗作用;通过棉花盆栽试验测定固体菌剂的生防效果,明确固体菌剂的用量及施用时期。结果:确定生防菌LG-9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为:每100 g小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加入5.0%蔗糖,6.0%蛋白胨,1.5%CaCl2,接种量15.0%,初始固料:水=10:6,温度28℃,p H值7.5,发酵9 d时,菌体含量达到1.52×108个/g。放线菌LG-9可抑制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菌株LG-9发酵液无菌滤液原液处理微菌核150min,微菌核萌发率为0;无菌滤液原液及菌株LG-9菌体可以抑制微菌核侵染棉花幼苗。固体菌剂用量在0.5%~1%之间培育棉苗,对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不影响棉苗的生长;菌剂量为5%、10%和15%,生防效果达到100%,可增加棉花幼苗的叶片数、株高和茎粗,但菌剂使用量大于10%时会降低棉苗的出芽率。用5%的菌剂拌土培育棉苗可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防治效果为100%,对棉花幼苗的叶片数、株高及茎粗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同时接种黄萎病菌和放线菌固体菌剂,发病率较对照降低55.56%;先接种黄萎病菌的孢子悬浮液,5d后穴施5%放线菌固体菌剂,防效为64.29%。结论:初步确定菌株LG-9的固态发酵培养基质为小米,添加的营养成分为蔗糖、蛋白胨和CaCl2;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5.0%,初始固料:水=10:6,温度28℃,pH值7.5,发酵9 d,明显增加的菌体的数量。菌株LG-9可抑制黄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该菌株的发酵液无菌滤液原液可抑制黄萎病菌微菌核萌发,无菌滤液原液及菌株LG-9菌体可以减轻微菌核对棉花幼苗的危害。用5%生防菌剂拌土培育棉花幼苗,能显着降低黄萎病菌的发病率,对棉花幼苗的茎粗、株高和叶片数有一定的促作用,菌剂用量超过10%会抑制棉花幼苗的发芽率。

陈巧玲,范燕敏,武红旗,杨强军,王德俊,邓亚辉,王舂霞[4](2020)在《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特征分析及其严重度估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利用遥感手段对棉花黄萎病不同严重度进行估测的可行性,为大面积监测棉花黄萎病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石河子市惠远种业大丽轮枝菌黄萎病病圃试验田为研究区,利用地物光谱仪分别采集的2019和2020年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数据,结合棉花黄萎病严重度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病害严重度估测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去包络线处理等数学变换,分析棉花黄萎病不同严重度之间的光谱特征,得到相应光谱特征波段,建立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棉花黄萎病严重度估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黄萎病严重度的棉花在近红外及可见光波段表现不同特征;基于去除包络线后的光谱反射率数据与病害严重度之间的相关性最高,380~780 nm为去除包络线光谱病害敏感波段区间,其中380~600 nm、615~695 nm波段与病害严重度相关系数达到0.8,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为棉花黄萎病病害严重度敏感波段;构建的基于去包络线光谱数据的偏最小二乘回归估测模型R2达到0.764,为病害严重度估测的最佳模型。

张国丽,谢宗铭,冯自力,李全胜,朱荷琴,吕宁,孙国清[5](2020)在《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新疆不同地区造成棉花萎蔫,维管束变褐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生现状,本研究对新疆47个主要植棉区有萎蔫症状且维管束变褐的棉花病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快速分离鉴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南疆20个地点,得到358个纯化菌株,黄萎病菌占81.8%,枯萎病菌占18.2%;北疆27个地点,得到495个纯化菌株,黄萎病菌占93.9%,枯萎病菌占6.1%。南北疆均以黄萎病为主,枯萎病南疆重于北疆。维管束病害的快速分离方法每分离一个样品只需2 min,污染率仅为6.7%。

蔡梦杭[6](2019)在《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近5年棉花黄萎病发展更为迅速,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态势,严重威胁到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亟需明确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在棉田的发生与分布、病原物的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分化,因此本研究在新疆不同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菌,进行了落叶型、非落叶型以及交配型、生理小种的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类型的分布情况、选取代表菌株对其培养性状及对棉花的致病力进行了比较,主要结果如下:1.从新疆不同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852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852个病株中分离的菌株都是大丽轮枝菌。利用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65.3%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7%为非落叶型菌系,7.0%菌株不能归类,表明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67.9%,表明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2.对140个棉花大丽。轮枝菌代表菌株进行生理。小种、交配型鉴定,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交配。型均为MAT1-2型。菌株分离初期,对400个菌株的培养表型进行统计,菌核型菌株占比79.2%,中间型占比17.2%,菌丝型仅占3.6%。同时发现来自同一单孢的菌株,其菌落存在表现型变异现象。对23个代表性菌株的培养性状进行进一步测定,结果表明,23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3.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侯仙[7](2018)在《棉花黄萎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阿拉尔16团和沙湾144团连作10年以上且棉花黄萎病发病严重的棉田区采集24份棉花根际土,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对土样进行分离、筛选棉花黄萎病的拮抗菌,并通过PCR扩增该拮抗菌NJZ12-2的ITS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用MEGA 5.0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生理生化指标,确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主要取得结果如下:(1)从棉花根际土中分离获得397个菌株,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是176株、151株、52株,分别占总分离菌株的46.4%、39.8%、13.7%。结果表明: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细菌的数量最多,而真菌、放线菌相对较少。(2)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5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抑菌圈直径≥10mm有6株。拮抗作用最明显的是菌株NJZ12-2,抑菌圈直径为20.3 mm。从棉花不同发育期筛选获得微生物及拮抗菌数量分析表明:棉花根系土中的微生物种类及数量会随着棉花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棉花苗期时根际土中的微生物及拮抗菌数量最多。(3)菌株NJZ12-2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拮抗菌NJZ12-2对棉花黄萎病菌丝生长抑菌率为58.67%。(4)对筛选获得的拮抗作用最强的菌株NJZ12-2进行鉴定。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最终鉴定菌株NJZ12-2为Acremonium sp。(5)对菌株NJZ12-2进行室内盆栽防效试验表明:菌株NJZ12-2可以推迟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率,由SPSS数据分析表明菌株NJZ12-2的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为52.41%-54.81%左右。本研究表明菌株NJZ12-2对棉花黄萎病具有潜在的生防价值。

刘海洋[8](2018)在《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新疆是我国的棉花主产区,棉花黄萎病危害严重,防治困难,是制约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论文对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及落叶型菌系的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分析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新疆棉区2015年棉花黄萎病田的比例达50%以上,其中阿克苏市、博乐市以及石河子市等传统棉区病田比例已经超过70%,而病情指数超过20的重度发病田比例达10.8%。阿克苏地区黄萎病的始发期提前,月积温与该病的发生明显相关,全生育期只有一个发病高峰。从培养性状来看,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以菌核型为主,比例为70.1%;从落叶类型来看,落叶型菌系比例达50%以上,在新疆棉区已经广泛分布。遗传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存在稳定的遗传差异,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与其培养性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2.人工接种黄萎病菌短期内未对棉田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造成明显影响。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主要由土壤肥力水平决定。细菌的丰度、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总盐量显着负相关,与全钾、有机质、全氮、全磷量正相关,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RDA分析表明,土壤中大部分细菌种群与土壤有机质、全盐、全氮含量明显相关,而与黄萎病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聚类分析表明,土壤中细菌群落受不同采样时期影响显着。人工接菌棉田土壤与对照中细菌群落首先表现为明显的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而自然棉田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则首先表现为明显的空间趋向性,其次是时间趋向性。3.自然重病田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均于对照田,部分时期达显着差异。人工接种重病田与其对照田土壤中真菌数量无显着差异。土壤中真菌的数量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集中分布在0~20cm耕层中,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程度显着正相关。发病棉株根围土壤中微菌核含量显着高于健康棉株:品种抗病性越高,土壤中微菌核数量越低。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与微菌核、有机质、全氮量呈正相关,与全钾量呈显着负相关,与pH值、盐分、全磷量相关性不明显。RDA分析表明,土壤中优势真菌群落与有机质、全氮量、全盐有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区域土壤中真菌群落在一定时期具有相似性。人工接种棉田与其对照土壤中的真菌群落首先表现出明显的时间趋向性,其次是空间趋向性。4.感病品种军棉1号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高于耐病品种新植棉2号。棉花受到黄萎病菌侵染后,其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下降,多样性上升,两个棉花品种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度在门、目、属分类水平上的变化存在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军棉1号、新植棉2号的健康棉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相似性,而受棉花黄萎病菌侵染后,军棉1号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变化幅度大于新植棉2号。

马依努尔·米吉提[9](2018)在《新疆东部棉花苗期病害调查及组合防病效果》文中认为棉花是新疆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苗期病害是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为明确新疆东部棉花苗期病害种类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查证两种潜在危险性病害在新疆的发生有无,分析主要苗期病害对产量的影响,研究针对主要病害的防控方法,为棉花病害的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新疆东部棉花种植区进行了苗期病害的调查,并利用病原菌特异性引物对采自新疆东部的棉花病样进行了四种常见根茎部病害的PCR检测,同时针对两种潜在危险性病害将全疆采集的土样和病样进行了PCR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接种水培法,分析了两种根腐类病害对棉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通过人工接菌后的田间防控试验对两种根腐类病害高效防控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新疆东部棉花种植区主要棉花苗期根茎部病害有枯萎病、立枯病、黄萎病,主要茎叶部病害有炭疽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其中枯萎病在新疆东部的发生最为普遍,立枯病次之,黄萎病发生相对较少,调查过程中未发现红腐病,其他病害仅有零星发生。2.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新疆东部棉区的棉花根茎部病样中可检测到主要苗期根茎部病害病原菌有3种,分别为尖孢镰孢霉、立枯丝核菌、大丽轮枝菌。其中尖孢镰孢霉在22份混合病样中的检出率最高,是优势菌;立枯丝核菌次之、大丽轮枝菌较低,而拟轮枝镰孢霉的检出率为0%。3.针对两种潜在危险性病害(黑色根腐病和德克萨斯根腐病)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结果显示:从新疆土样及病株样品中均未检测到黑色根腐病菌和德克萨斯病根腐病菌。说明这两种危险性棉花病害在新疆暂无发生或发生极少。4.接种立枯病菌和红腐病菌后,无论抗、感品种棉株体内各指标较对照都有大幅降低,且接菌后感病品种各指标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抗病品种,说明这两种病害均对棉株生理生化过程有很大影响,并对感病品种影响更大。5.立枯病和红腐病混发条件下的产量损失分析结果显示:棉花三叶期病情与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损失关系呈正相关,在三叶期病情指数5%—52%范围内病情与棉花籽棉和皮棉产量损失率关系接近于直线正相关。6.膜下滴灌条件下对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的化学防控研究结果显示:种子包衣基础上苗期进行二次施药处理可显着提高防病效果,种子包衣基础上苗期进行一次施药处理相对于只有种子包衣的处理也有明显的防效提升。

万刚[10](2017)在《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棉花品种抗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新疆农业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病害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黄萎病,已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的生产。控制黄萎病的流行、蔓延,培育抗病品种(系)己成为保证棉花行业生产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刻不容缓任务。因此摸清棉花黄萎病的流行趋势及品种的抗病性,在没有抗病品种、耐病品种不足,又没有有效防治药剂的情况下,应用农业栽培措施控制病害的蔓延或抑制黄萎病的发生,对指导大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进行了这项研究,并取得如下结论:1、对垦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团场进行棉花黄萎病普查,结果证明:垦区已有75.47%的棉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黄萎病,与七年前相比,黄萎病的发病面积增加了130.13%,其中发病率在10.120%的面积增加了264.24%,发病率在20.130%的面积增加了256.77%,需引起有关方面足够重视。因此选育棉花黄萎病抗(耐)病品种已成为当前棉花生产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2、棉花黄萎病主要影响棉花单株结铃数、铃重,从而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对耐病品种石惠11号、石惠12号的2年研究表明,一般棉花黄萎病发病越早,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越大。随着病情的加重,纤维长度、整齐度逐渐降低,衣分有所上升,对伸长率影响不大,比强度则因品种而有所不同。3、农业栽培措施与黄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试验证明,播期、覆膜栽培、打顶时间不仅可以影响棉花产量、纤维品质,还可以影响黄萎病的发病程度。在正常年份下,播期越早,黄萎病发生越重,故适期晚播对控制黄萎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覆膜栽培不仅可提高地温,促进棉花生长,同时也利于黄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使黄萎病发病提前,病情加重,并影响产量和纤维品质;对耐病品种石惠11号、石惠12号开展打顶试验研究表明,适时打顶可控制棉花营养生长,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提高结铃率,但由于营养生长的减弱,对黄萎病的抗性也有一定减弱,故随打顶时间的推迟,黄萎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逐渐减低,所以在石河子垦区以7月5日10日打顶单株结铃数最多,产量最高,品质也较好。4、本文对气温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研究,调查结果表明,7、8月份正当棉花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持续高温会明显抑制黄萎病菌的生长,使黄萎病的发生明显减轻,特别是7、8月份≥27℃的日均温频次或≥35℃的最高温度频次对黄萎病发生的抑制程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2015年7、8月份石河子地区持续高温,黄萎病的发生明显减轻,一些感病品种调查为耐病品种。同时持续高温还会明显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其高温持续期越长,蕾铃脱落率越高,单株结铃数越少,并使绒长变短、马克隆值、短纤维指数增加,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5、本研究对北疆近几年审定的17个棉花品种进行抗黄萎病鉴定,结果表明,2015年在中等致病性病圃中进行鉴定,17个品种中没有抗病品种,耐病品种达13个,其余为感病品种;2016年在强致病性病圃中进行鉴定,不仅没有一个免疫、高抗及抗病品种,甚至连一个耐病品种也没有,全为感病品种。两年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是由于病圃的病原致病性不同造成的,因此在开展棉花黄萎病抗病性鉴定时应在强致病性病圃中鉴定为宜。同时2015年7、8月石河子垦区出现连续高温天气,黄萎病病情减轻,因此在进行棉花品种(系)抗黄萎病鉴定时,不能仅凭1年的鉴定结果确定品种的抗病性,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鉴定才能说明其是抗病、耐病或感病。另外在本试验中还开展了耐病材料后代(10代)抗病稳定性观察,结果表明,黄萎病在通过系统选择进行抗病育种时,必须经过多年的连续选择才能使其抗病性得到巩固。

二、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棉花黄萎病菌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黄萎病及其危害
    1.2 大丽轮枝菌研究进展
        1.2.1 大丽轮枝菌生物特性与侵染机制
        1.2.2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3 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
        1.3.1 生长发育致病相关的基因
        1.3.2 致病相关的分泌蛋白
    1.4 β-1,4-内切木聚糖酶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β-1,4-内切木聚糖酶结构与功能
        1.4.2 病原真菌分泌β-1,4-内切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5 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在真菌病害中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鉴定及编码蛋白的生理生化分析
        2.1.3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2.1.4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结构和染色体定位分析
        2.1.5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对不同棉花抗感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响应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鉴定与命名
        2.2.2 β-1,4-内切木聚糖酶蛋白序列多重比对分析
        2.2.3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进化关系分析
        2.2.4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分布分析
        2.2.5 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对不同抗感棉花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响应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木聚糖酶基因Vdxyn1 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1.3 Vdxyn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及敲除突变体菌株的获得
        3.1.4 Vdxyn1 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及互补体菌株的获得
        3.1.5 不同菌株中Vdxyn1 基因的表达分析
        3.1.6 不同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3.1.7 不同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Vdxyn1 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2.2 Vdxyn1 基因互补体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2.3 不同菌株中Vdxyn1 基因的表达分析
        3.2.4 不同菌株形态特征分析
        3.2.5 不同菌株致病力的测定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 HIGS 技术的 Vdxyn1 基因在大丽轮枝菌致病过程中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处理
        4.1.2 大丽轮枝菌的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4.1.3 HIGS载体的构建
        4.1.4 HIGS载体侵染棉花
        4.1.5 棉花发病症状调查
    4.2 结果与分析
        4.2.1 HIGS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4.2.2 棉花的注射及表型观察
        4.2.3 HIGS处理植株的病情调查
        4.2.4 靶基因沉默效果检测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放线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生防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其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防治措施
        1.2.1 选育抗病作物品种
        1.2.2 农业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防治应用
    1.4 微生物发酵体系概况
        1.4.1 液态发酵
        1.4.2 固态发酵
        1.4.2.1 固态发酵的参数控制
        1.4.2.2 发酵工艺优化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固态发酵条件对放线菌LG-9 产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放线菌LG-9 活化及种子液的制备
        1.2.2 放线菌产孢计测
        1.2.3 菌株LG-9 固态培养基质的筛选
        1.2.4 营养成分对菌株LG-9 产孢的影响
        1.2.5 菌株LG-9 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1.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LG-9 固态培养基质的筛选
        2.2 营养成分对菌株LG-9 产孢量的影响
        2.2.1 碳源及其浓度对菌株LG-9 产孢量的影响
        2.2.2 氮源及其浓度对菌株LG-9 产孢量的影响
        2.2.3 无机盐及其浓度对菌株LG-9 产孢量的影响
        2.3 菌株LG-9 固态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2.3.1 接种量对放线菌LG-9 产孢量的影响
        2.3.2 初始含水量对放线菌LG-9 产孢量的影响
        2.3.3 温度对放线菌LG-9 产孢量的影响
        2.3.4 初始p H对放线菌LG-9 产孢量的影响
        2.3.5 培养时间对放线菌LG-9 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放线菌LG-9 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供试培养基与药品
        1.2 方法
        1.2.1 微菌核制备
        1.2.2 菌株LG-9 菌种活化与无菌发酵滤液制备
        1.2.3 菌株LG-9 对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1.2.4 菌株LG-9 无菌发酵滤液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
        1.2.5 菌株LG-9 无菌发酵液原液及菌体处理微菌核对棉花危害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LG-9 对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 菌株LG-9 无菌滤液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
        2.2.1 菌株LG-9 无菌滤液浓度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
        2.2.2 菌株LG-9 无菌滤液处理时间对微菌核萌发的影响
        2.3 菌株LG-9 及其代谢产物处理微菌核对棉花危害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放线菌LG-9 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
        1.1.2 培养基
        1.1.3 盆栽土壤准备
        1.1.4 棉花品种及处理
        1.2 方法
        1.2.1 棉花黄萎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2 菌株LG-9 诱导棉花抗性的检测
        1.2.3 菌株LG-9 菌剂不同施用量对棉苗黄萎病防效及棉苗生长影响
        1.2.4 菌株LG-9 菌剂不同施用时期对棉苗黄萎病防效及棉苗生长影响
        1.2.5 病情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LG-9 发酵液诱导棉花抗性的检测
        2.2 LG-9 生防菌剂用量对棉花出苗率影响
        2.3 菌株LG-9 固态菌剂不同用量对棉苗黄萎病防效和棉苗生长影响
        2.3.1 菌株LG-9 固态菌剂不同施用量对棉苗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2.3.2 菌株LG-9 固态菌剂不同施用量对黄萎病棉苗的生长影响
        2.4 菌株LG-9 固态菌剂不同施用时期对棉苗黄萎病的防效和棉苗生长影响
        2.4.1 菌株LG-9 固态菌剂不同施用时期对棉苗黄萎病的防病效果
        2.4.2 菌株LG-9 固态菌剂不同施用时期对黄萎病棉苗的生长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特征分析及其严重度估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设计
    1.2 病害严重度分级
    1.3 高光谱数据采集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特征
    2.2 不同棉花黄萎病病害严重度冠层光谱反射特征
    2.3 病害严重度敏感波段的提取
    2.4 田间棉花黄萎病病害严重度估测模型的建立
3 讨论
4 结论

(5)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验方法
        1.2.1 常规组织分离法和改进方法比较
        1.2.2 新疆不同地区棉花病株的分离鉴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花枯、黄萎病田间主要症状
    2.2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菌的发生情况
    2.3 棉花枯、黄萎病改进分离方法与常规组织分离方法比较
3 讨论
    3.1 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情况
    3.2 棉花枯、黄萎病菌分离方法

(6)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与分布
    1.2 轮枝菌属的分类
        1.2.1 轮枝菌属的分类
        1.2.2 大丽轮枝菌的分类
    1.3 大丽轮枝菌的遗传与变异
        1.3.1 大丽轮枝菌的致病类型
        1.3.2 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小种
        1.3.3 大丽轮枝菌的交配型
        1.3.4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特性变异
        1.3.5 大丽轮枝菌的生理型变异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的分子鉴定及田间地块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的采集
        2.1.2 培养基的配制
        2.1.3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离、培养和纯化
        2.1.4 棉花黄萎病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2.1.5 大丽轮枝菌及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致病型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2.1.6 田间条田类型的划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种类鉴定
        2.2.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分子检测结果
        2.2.3 新疆棉花黄萎病不同致病型菌株的分布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交配型的鉴定及菌落培养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的配备
        3.1.3 棉花黄萎病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特异性引物的选择
        3.1.4 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子检测结果
        3.2.2 棉花黄萎病菌交配型的分子检测结果
        3.2.3 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表型的初步统计
        3.2.4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菌落培养性状的观察
        3.2.5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菌落平均生长速度的测定
        3.2.6 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培养性状的变异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病菌及植物材料
        4.1.2 温室苗期棉花的培育及黄萎病菌株的接种
        4.1.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苗浸根接种时间的确定
        4.2.2 棉苗浸根接种浓度的确定
        4.2.3 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株的棉花苗期致病力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棉花黄萎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棉花黄萎病的发现及分布情况
    1.2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新趋势及发病原因分析
        1.2.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新趋势
        1.2.2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原因分析
    1.3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概述及致病机制
        1.3.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地位
        1.3.2 大丽轮枝菌的形态
        1.3.3 致病机制
    1.4 棉花黄萎病防治现状
        1.4.1 抗病育种
        1.4.2 农业防治
        1.4.3 化学防治
    1.5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及生物防治在棉花黄萎病上的应用
        1.5.1 拮抗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5.2 生物防治在棉花黄萎病上的应用
第2章 棉花黄萎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土样采集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供试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2.2.2 拮抗菌的初筛
        2.2.3 拮抗菌的复筛
        2.2.4 拮抗菌 NJZ12-2 对棉花黄萎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
        2.3.2 拮抗菌的初筛
        2.3.3 拮抗菌的复筛
        2.3.4 拮抗菌NJZ12-2对棉花黄萎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拮抗菌NJZ12-2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菌的形态学观察
        3.2.2 生理生化特征
        3.2.3 菌株NJZ1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3.2.4 菌株NJZ12-2的r DNA-ITS扩增
        3.2.5 切胶回收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3.2.6 构建系统发育树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NJZ12-2形态特征
        3.3.2 生理生化特征
        3.3.3 菌株NJZ12-2的ITS区段的PCR扩增
        3.3.4 菌株NJZ12-2ITS测序结果
        3.3.5 菌株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
        3.3.6 构建系统发育树及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拮抗菌NJZ12-2对棉花黄萎病防效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棉花品种
        4.1.3 供试土壤和营养钵
    4.2 方法
        4.2.1 拮抗菌菌悬浮液制备
        4.2.2 病原菌菌悬液的制备
        4.2.3 棉种处理
        4.2.4 棉苗的种植和培育
        4.2.5 棉苗接种
        4.2.6 温室病情调查和统计
        4.2.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拮抗菌的温室防效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危害
    1.2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变异
        1.2.1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1.2.2 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变异
    1.3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微菌核动态
        1.3.1 土壤中微菌核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1.3.2 减少微菌核数量的措施
    1.4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4.1 作物品种
        1.4.2 长年连作
        1.4.3 栽培模式
        1.4.4 转基因作物
        1.4.5 土壤肥力
        1.4.6 土壤改良剂
        1.4.7 其它因素
    1.5 影响植物根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因素
        1.5.1 生物入侵
        1.5.2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
        1.5.3 内生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1.6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危害调查
        1.8.2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1.8.3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
        1.8.4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病原菌鉴定及ISSR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引物
        2.1.3 培养基
        2.1.4 试剂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阿拉尔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调查
        2.2.2 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
        2.2.3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观察与分子检测
        2.2.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ISSR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
        2.3.2 阿克苏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
        2.3.3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与分子检测
        2.3.4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遗传变异的ISSR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土壤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及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土壤养分分析
        3.2.2 棉花黄萎病菌发酵上清液对AL7生长的影响
        3.2.3 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检测
        3.2.4 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与扩增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养分化验分析
        3.3.2 棉花黄萎病菌发酵液对AL7生长的影响
        3.3.3 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3.3.4 土壤养分与细菌、放线菌的相关性分析
        3.3.5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3.3.6 土壤中细菌群落属分类水平物种分布
        3.3.7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3.3.8 土壤中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
        3.3.9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显着差异分析
        3.3.10 土壤中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差异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真菌群落多样性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品种
        4.1.2 供试土壤
        4.1.3 培养基
        4.1.4 试剂及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土壤中真菌数量检测
        4.2.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分离
        4.2.3 土壤样品总DNA的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中的可培养真菌数量
        4.3.2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分析
        4.3.3 可培养微生物的相关性分析
        4.3.4 土壤中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4.3.5 不同处理组在各水平上优势真菌菌群的差异
        4.3.6 土壤中真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4.3.7 土壤中真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的RDA分析
        4.3.8 土壤中真菌群落的丰度显着差异
    4.4 小结
第五章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品种
        5.1.2 试剂及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取样方法
        5.2.2 基因组DNA的提取、扩增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分析
        5.3.2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组成
        5.3.3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Beta多样性分析
        5.3.4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与品种抗性的RDA分析
        5.3.5 棉花根部内生细菌群落的显着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新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菌分子鉴定与遗传变异
        6.2.2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6.2.3 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6.2.4 棉花黄萎病株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疆东部棉花苗期病害调查及组合防病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棉花苗期病害研究现状
    1.2 主要棉花苗期病害的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1.3 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研究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新疆东部棉花苗期病害种类及其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两种潜在危险性棉花病害的分子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接种立枯病菌和红腐病菌后对棉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立枯病和红腐病混发条件下的产量损失估计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棉花立枯病和红腐病组合防病效果比较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疆东部棉田信息
附录2 根串珠霉、瘤梗孢菌的检测结果
致谢
作者简历

(10)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棉花品种抗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1.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性演变及田间症状
    1.3 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1 不同发病时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2 不同发病程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 农业栽培措施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1 不同播期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2 不同打顶时间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覆膜与不覆膜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4 其他农业措施对黄萎病发生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 棉花品种(系)抗病性
    1.6 高温对棉花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普查
    2.2 棉花黄萎病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2.2.1 不同发病时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2 不同发病级别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 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1 不同播期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2 覆膜与不覆膜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打顶时间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4 棉花品种抗病性试验
        2.4.1 近几年新疆北疆片区选育的棉花新品种鉴定
        2.4.2 耐病材料后代病、健单株抗性稳定性观察
    2.5 持续高温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系及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5.1 供试材料
        2.5.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普查
    3.2 棉花黄萎病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3.2.1 不同发病时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2.2 不同发病程度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 农业栽培措施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3.3.1 不同播期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2 覆膜与不覆膜对黄萎病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4 棉花品种抗病性试验
        3.4.1 近几年新疆北疆片区选育的棉花新品种鉴定
        3.4.2 耐病材料病、健单株后代稳定性观察
    3.5 持续高温与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系及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5.1 温度与棉花黄萎病菌生长的关系
        3.5.2 高温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影响
        3.5.3 高温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5.4 高温对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丽轮枝菌与棉花互作中棉花抗病性变异及重要次生代谢产物[D]. 赵娅馨.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棉花黄萎病菌β-1,4-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初步研究[D]. 张迎春.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放线菌LG-9对棉花黄萎病生防效果的研究[D]. 王春艳.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4]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特征分析及其严重度估测模型的建立[J]. 陈巧玲,范燕敏,武红旗,杨强军,王德俊,邓亚辉,王舂霞.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20(04)
  • [5]新疆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现状及其快速分离技术[J]. 张国丽,谢宗铭,冯自力,李全胜,朱荷琴,吕宁,孙国清. 植物保护, 2020(03)
  • [6]新疆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D]. 蔡梦杭.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棉花黄萎病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防效研究[D]. 侯仙.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8]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D]. 刘海洋.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9]新疆东部棉花苗期病害调查及组合防病效果[D]. 马依努尔·米吉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棉花品种抗病性研究[D]. 万刚. 石河子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新疆棉枯病和黄萎病的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