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的一点经验

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的一点经验

一、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经验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治[1](2019)在《大型电力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波局放特高频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是导体间绝缘仅部分被击穿的电气放电过程,在电气设备的绝缘系统中,类似于“恶性肿瘤”,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长期的放电将导致绝缘的进一步劣化,最终将导致设备整个绝缘系统的失效,因此开展电力变压器,尤其是大型电力变压器,PD绝缘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特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电磁脉冲检测技术的PD检测法由于具有抗干扰能力强、非接触式测量等优点而在电力设备PD绝缘检测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围绕“大型电力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波局放特高频检测技术研究”这一课题,利用国内大型电力变压器箱体和顶盖之间或者箱体和底座之间的绝缘衬垫缝隙可以泄漏电磁波这一特性,对大型电力变压器PD检测技术开展了详细研究:(1)对泄漏电磁波缝隙传播特性开展研究,以振子天线作为电磁波信号辐射的载体,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不同方向下PD源辐射电磁波信号在变压器缝隙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缝隙高度和深度两个因素对电磁波在变压器缝隙中传播特性的影响,并在真实变压器箱体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缝隙中的电磁波强度远大于箱体外电磁波强度,不同方向PD源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在缝隙中传播特性具有较大的差别,在变压器缝隙高度合理范围内,随着缝隙深度的减小,缝隙内电磁波强度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缝隙尾部(缝隙和变压器外自由空间连接处)有强度增加的趋势。(2)对缝隙UHF天线传感器开展研究,基于泄漏电磁波单向传播特性、电磁屏蔽和便于天线传感器安装固定等方面的考虑,利用有限元法优化设计了适用于缝隙PD检测的二维对拓Vivaldi天线传感器,通过采用线性渐变微带巴伦有效改善了天线传感器UHF频带的回波损耗,使其工作频段为807MHz-3GHz,最大增益为9.4dB,通过谐振腔原理设计了双层金属盒屏蔽外壳,并在变压器PD实验平台上对设计天线的接收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本文设计的对拓Vivaldi缝隙天线对UHF信号的响应幅值远远大于外置式常用的螺旋天线。(3)针对受噪声干扰导致多样本定位的PD源结果存在奇异值、三维空间难以剔除奇异值和三维空间剔除奇异值会造成有效数据被浪费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奇异值剔除的PD数据集筛选算法,将PD源三维坐标样本集映射到一维坐标,在一维坐标上利用改进的箱线图法进行奇异值的剔除,采用循环渐进式最小二乘法求真实PD源最优坐标解,将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的定位精度从dm级提高至cm级。(4)针对变压器缝隙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定位PD源结果的z坐标存在较大波动误差的问题,分析了天线阵列布局与PD源z坐标波动误差之间的关系,得出PD源z坐标误差较大的原因是UHF天线阵列平面布局导致变量z在优化方程中占比降低的结论,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的变压器PD源z坐标阶梯式计算方法,将PD源z坐标的获取转变为单变量方程的求解,研究结果表明,阶梯式计算方法可以将PD源z坐标的波动方差从0.6降低至0.2,在时差样本≥10时,z坐标的平均绝对误差从约0.4m降低至0.1m以内。(5)针对内容(4)提出的基于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的变压器PD源z坐标阶梯式计算方法在时差样本集较小时存在PD源z坐标计算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基于黄金分割树优化算法的小样本PD源定位方法,将一维黄金分割算法引入到三维立体空间,实现全局范围内的全局-局部交替寻优,最后分析了黄金树深度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发现在设备运算效率允许的情况下,黄金分割树的优选深度为N,N>8。(6)对PD模式识别工作开展研究,针对PD模式识别用统计特征量需要依赖专家经验而缺乏一定的泛化性问题和CNN卷积神经网络模模式识别算法缺乏PD图谱时序特征信息的问题,构建了基于CNN-LSTM网络的PD PRPD图谱模式识别模型,模型综合了CNN网络善于挖掘PRPD图谱局部空间信息的优点和LSTM长短时记忆网络善于挖掘PD图谱时序特征信息的优点,同时提取PRPD图谱的局部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通过Softmax分类器进行模式识别,并与CNN和LSTM对比,结果表明CNN-LSTM网络的整体识别性能优于CNN和LSTM。

陈霄霄[2](2016)在《面向QualNet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仿真技术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而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技术是网络仿真评估的重要方法。常用的网络仿真软件在记录仿真数据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多数网络仿真软件存放仿真数据的文件都只能用该软件打开,不具有通用性。面向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的需求,本论文对面向QualNet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个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软件。首先,为QualNet网络仿真软件设计了一个接口,在仿真开始之前获取仿真场景的静态信息,在仿真过程中周期性的获取仿真场景的动态信息,并将其用Socket接口发送到数据库中。其次,为了解决数据库可视性较差,查看数据较为繁琐的问题,利用Qt图形化界面开发软件开发了一套用户交互界面,可以较为便捷的查看数据库中存储的仿真信息。最后,还利用二维地图,对仿真场景进行了回放。本文对设计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软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软件能准确对QualNet网络仿真软件中仿真场景的数据进行记录。所开发的用户交互界面可以接收用户对于数据库的命令,并作出正确的操作,优化了用户与数据库的交互体验。仿真回放模块利用2D地图还原仿真场景的地理信息,同时在仿真节点附近添加文本显示框以显示节点的基本信息。以上技术为网络分析和优化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毛雨华[3](2015)在《CPT燃气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CPT燃气集团的各部门垂直建设了用户管理、生产运营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为各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持。各系统由于版本各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业务竖井。虽然通过各种接口技术实现了彼此间的通信,但要获得整个企业全面、统一的信息视图非常苦难。CPT燃气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MDM)的建设旨在帮助CPT燃气集团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的现状,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案来解决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层面不一致的问题。同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搭建一个高扩展性的数据管理平台。本文介绍了 CPT燃气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与方法。该系统采用UniEAP业务基础平台,使用Eclipse开发工具,Oraclellg数据库,通过Web serveice进行数据交互,选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系统实现了主数据模型管理、主数据对象管理、工作流程管理等主要功能,将用户、应用、数据交换、数据存储进行了集成。实现了企业数据资源的全生命周期规范化、集中化管理,提升了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降低了数据管理维护的成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项目背景、系统开发的目的和目标,并给出了论文结构安排;然后,论文介绍了系统使用的相关技术与系统分析,包括系统的相关技术和开发环境,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和功能模块划分;之后阐述了系统的设计,该部分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然后对各子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介绍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接口设计,给出了设计的部分E-R图和数据库表;再后介绍了系统的实现,详细介绍了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实现以及其中使用的关键流程。最后介绍了系统测试,详部分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测试目的、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给出了测试结论;最后,对本文工作做了总结,并进行了下一步工作展望。

罗健[4](2015)在《一种数据库复制数据流框架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数据库管理(Database Management)领域,实时或者近实时的数据库数据复制(Real Time or Near Real Time Database Replication)始终是企业级数据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数据库管理领域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设计一种高性能数据库复制数据流框架,基于该框架的数据库复制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软件、硬件的技术进步,从而提供高速的数据库数据复制服务。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并发执行的子任务流水线架构,以此实现高性能的数据库复制系统。从系统开发角度,子任务是完成数据复制的分解步骤的过程描述,与具体的运行线程隔离,从运维角度,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同时执行的子任务的个数来调控数据库复制的性能和计算资源占用的关系。2.研究分析了不同事务之间数据变更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无依赖的变更并发复制到目标数据库中,充分利用了目标数据库自身的并发处理能力,从而提高了数据复制的性能。3.设计了一种可以计算一段时间内所有事务净变更的计算方法,从而减少了需要写入目标数据库的变更操作个数,提高了特定场景下的数据复制的性能。4.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自动调节事务提交尺寸的算法,提高了数据库的事务吞吐量,并进行了单项性能测试。5.研究了特定数据库编程接口对数据复制性能的影响,包括预编译SQL接口和BULK LOAD接口,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6.通过记忆数据库对象的复制状态、机器结构的变更历史,实现了真正的数据库日志重播功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据库复制数据流框架,能够提高数据库复制的吞吐性能,与基准系统的性能相比较,在不同的测试实验中均取得2倍至10倍的性能提升。

王海龙[5](2013)在《行政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软件技术和文档管理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也促使用户对于文档管理系统的服务要求也逐渐增强,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文档管理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和合理的文档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根据获得的企业行政文档管理的需求,设计开发了行政文档管理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和用户沟通以及解决方案的讨论,对行政文档管理系统的进行了详细的业务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其次,根据行政文档管理系统的业务需求分析,进行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完成了系统的详细设计,包括:后台DataBase的设计,前台用户Interface的设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将整个系统共划分为8个功能模块,然后对系统的数据项和数据流进行了分析。再次,对于已经设计和开发完的系统进行测试,首先,对系统的测试目的、测试原则和测试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然后,对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测试,测试主要包括功能性测试和性能测试。最后,对整个行政文档管理系统进行总结和展望,主要是对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兰鑫[6](2012)在《银行网点布局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研究并论述了银行网点布局优化系统项目的意义。随后,本文对网点布局优化系统的调研分析进行了概述。通过严格的软件工程的流程,经过了系统需求分析,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和系统测试过程。文章完整地描述了整个系统的框架和具体实现过程。其中,重点研究了以下部分:1)提出与银行网点布局有关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思路和方法。2)通过引入GIS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来研究银行网点的选址以及优化问题。3)获取城市规划数据,市场调查数据,统计数据和城市地理数据是和银行网点选址以及优化最相关的四种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现有的信息水平,对项目各数据的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获取方式等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4)提出区位评价模型。本文介绍的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将使银行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银行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外,本系统不仅适用于银行业,同样可以应用于各种连锁店选址,可节省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

张丽[7](2011)在《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给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一次高等教育收益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参与在线实践共同体已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崭新方式,成为促进个人职业发展、集体智慧发展、组织绩效提升的有效途径。如何清晰认识在线实践共同体并有效培育它的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工作者开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论文以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研究—模型设计—技术实现—实践检验—理论总结”的研究思路,探索如何设计和构建有效的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四个方面:1.对国内外在线实践共同体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论文从概念变迁角度对实习场、实践共同体和在线实践共同体进行概述;从在线实践共同体与成人学习、职业发展、技术运用等角度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培育角度梳理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研究现状。论文形成如下观点:在线实践共同体已成为成人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有效的在线实践共同体才能支持成人职业发展;在线实践共同体离不开技术的合理支撑;在线实践共同体需要培育。但目前尚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培育策略模型,缺乏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培育策略。2.梳理和阐释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理论基础。为设计和构建有效的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模型,论文对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阐释。首先梳理了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之相关理论,其次分析了在线实践共同体学习之内涵特征,再次阐释了在线实践共同体生命周期之规律,最后探讨了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与学习环境之关系。3.设计和构建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模型。作为设计和构建培育策略模型的基本依据,论文首先提出七条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原则。在培育原则指导下,论文根据在线实践共同体生命周期之规律提出了4WHV培育策略模型。该模型由形成阶段---规划策略、发展阶段---设计策略、成熟阶段---维护策略和转变阶段---调整策略构成。每种策略的具体构建围绕六个同样问题展开,即When策略生效时间、Who参与成员、What阶段目标、(by) Which技术选择和应用、How具体措施和Value价值体现。4.将培育策略模型应用于一个案例在线实践共同体,以验证该模型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将培育策略模型中的规划策略和设计策略分别应用于案例在线实践共同体,以检验形成阶段的培育措施和发展阶段的设计方案及功能架构。研究证明,论文提出的4WHV培育策略模型能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在线实践共同体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培育策略,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有效性,能支持更多在线实践共同体的有效形成和发展。

林磊胤[8](2010)在《基于IVR用户行为的满意度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满意度体现了用户对企业服务的评价指标。对于满意度的评估可以基于调查问卷也可以基于用户行为分析。一般说来,用户行为分析比起调查问卷更具有客观性,因为它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实际感受。IVR(互动语音响应平台)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工具,主要承载呼叫中心的自助业务,许多企业会把公司重要业务放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因此,用户对于IVR的满意度也就决定了他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本论文从分析IVR中的用户行为入手,设计了两个评估用户满意度的分析模型,并实现了一个分析用户满意度的系统。利用此系统采集了某电信运营企业的基础数据,从而该企业的IVR服务质量做了评估,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本论文结合满意度理论以及呼叫中心系统结构,为满意度分析系统建立了实时观测与历史分析两个基础模型,确立了两种模型的基本属性和研究方法。实时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方程组的拟合,根据呼叫中心平台“运行正常”、“运行异常”、“业务高峰”三种场景,建立“输入-输出”类型的多元一次方程模型。该模型能够用来实时监测呼叫中心某一时间点上的真实运行情况。历史模型利用“模糊评判分级法”评估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对企业的满意度,尤其对于那些业务随时间变化频繁的企业,它能客观地反映用户的真实感受。以上述模型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分析用户满意度的系统平台,该平台提取用户在IVR平台的具体行为信息作为原始数据,将原始数据作为两种分析模型的输入条件。经过实时模型的计算后,得到三个评估值,该评估值的结果体现了用户满意度与用户行为间的关系。经过历史模型的计算后,得到一个评分值,该评估值的结果体现了当用户行为随时间变化时,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用户满意度。本系统一方面能体现用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又能说明了呼叫中心自身运营状态。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扩充了企业获取用户满意度的渠道,同时也解决数据质量偏主观化的问题,为企业下一步改进管理、促进营销、改善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与空间。

王占平[9](2011)在《基于WebService的承德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学习是信息时代的主旋律,培训是加强学习的重要手段。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近年来,承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干部的综合素质、思想观念、执政能力、工作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亟需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加以转变和提高。目前常用的培训方式虽然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时间、人数、经费等限制,不适合大规模培训的需求。因此实现一种更方便有效的培训模式显得尤为重要。WebService是Internet上新兴的应用通信和集成技术,具有松耦合、跨平台、易扩展等特点,它克服了传统的信息集成技术(如:DCOM、CORBA和Java RMI等)对网络环境依赖性过强、必须通过特定端口进行通信、扩展性不强等缺点。WebService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在各种异构的平台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通用的与平台、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应用都可以靠这个技术层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本文提出一套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多系统数据集成方案,通过讨论基于WebService的系统集成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基于WebService的在线网络教育平台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中,将整个系统分为功能需求、技术需求和安全需求三大类,具体涉及学习管理、考试管理、培训管理、跟踪评价、系统管理等其他功能模块。采用B/S架构体系结构,利用比较成熟的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以及CGI、PHP及Java Server Page(JSP)动态网页技术,提供了较完整的网络教学环境。该系统兼容AICC、SCORM国际标准课程和流媒体、文档等非标准课程,特别是针对非标准课程的管理技术是核心技术优势之一。本文建立的网络教育平台,采用基于WebService的系统集成技术来处理系统模块间控制和数据的集成,很大程度提高了系统数据的通用性,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程度,从而提高了网络教育系统的扩展性、伸缩性和兼容性,便于系统分担负载,提高网络教育系统的服务质量。同时,承德干部在线教育系统作为现代网络在线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使干部们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解决工学矛盾,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实现全员培训、全面提高的总目标。有效地牵引着教育资源的优化,给教育思想与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孙凯[10](2010)在《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上科学信息资源是人们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支撑,还是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能力。研究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形成的过程,确定这一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建立一套可靠的质量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不同的开发、使用与管理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不同的质量环节,不同的研究与管理方法。本论文以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质量保障机制的全局视野和集成架构。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技术、经济、人文和社会等多维视角出发,研究质量各个环节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明确了不同要素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通过文献分析、架构设计与集成、定性、定量评价、数学模拟等方法以及各种工具的运用,归纳提炼出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质量保障机制应用实施的策略,提出质量保障机制应用的前景和构想。第1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点。首先对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特征、类型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客体范围。然后对深度利用的概念、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途径,明确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的重要性。最后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模式入手,分析了传统质量保障模式的特点,指出传统质量保障模式在应对网上科学信息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信息生命周期模式在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方面的应用优势。第2章构建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通过对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组成要素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了其生命周期中的生产发布、采集、组织、开发、利用、沉淀等六大要素。分析了其中各环节的重要程度。然后从网上科学信息主体者的角度出发,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划分为三大层次:包括存储层、管理层和应用层。在另一个视角上揭示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结构。最后确立了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以及所包含的内容,为建立质量保障机制框架奠定基础。第3章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特点进行分析。以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为基础,分析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质量约束条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信息质量保障政策以及相关研究论文提出的40多组标准加以归纳总结,将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划分为技术手段、经济成本、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等4个维度。其中,技术手段和经济成本是从微观角度提出的影响因素,属于对网络科学信息本身特质的考察;用户需求和社会环境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提出的影响因素,即主要考察外部环境影响。通过对这4个维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讨论,提出影响网上科学信息质量因素的初始集合,为建立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提供参考。第4章构建网络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标准框架。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确立质量保障标准体系。调查问卷运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测度专家对于网上科学信息质量重要性和适用性感知。以调查对象对网上科学信息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感知为观测值,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提炼出关联度最强、能够较好反应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结合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模型,最终得到涵盖4个影响维度、21个质量保障指标的体系,实现质量影响因素初始集合的优化。确定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完成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初步构建。第5章探讨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应用策略。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入手,分别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不同层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里,主要强调政府要行使引导、监督的质量保障行为。把握网上科学信息整体质量状况,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的提高,保证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有效进行。在微观层面里,指出微观组织是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环节中参与程度最大的主体。依据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标准体系,对网上科学信息采取分级开发利用的策略,能够有效的保障其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网上科学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最后确定质量保障机制框架运行的整体策略方案。第6章提出网络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应用的前景和构想。选取中国科技论文发表在线网站为对象,应用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框架,设计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质量保障系统。达到提高网上发表学术论文质量,满足人们对网络学术论文需求的目的。突出说明了系统的开发需求、设计方案以及具体实施的技术手段。第7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经验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经验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电力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波局放特高频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变压器PD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1.2 变压器PD UHF定位研究现状
        1.1.3 变压器PD模式识别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泄漏电磁波缝隙传播特性研究
    2.1 电磁波缝隙传播特性理论研究
        2.1.1 边缘绕射
        2.1.2 基尔霍夫衍射理论
        2.1.3 电磁波在变压器缝隙中的传播特征
    2.2 电磁波缝隙传播特性仿真研究
        2.2.1 三维电磁场仿真模型的搭建
        2.2.2 仿真结果分析
    2.3 电磁波缝隙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2.3.1 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波实验平台的搭建
        2.3.2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缝隙对拓Vivaldi天线传感器研究
    3.1 天线传感器基本原理及主要参数
        3.1.1 天线的辐射特性
        3.1.2 天线的阻抗特性
        3.1.3 天线的回波损耗
        3.1.4 天线的方向图及增益
        3.1.5 周围金属对天线的影响
    3.2 Vivaldi天线传感器设计
        3.2.1 对跖Vivaldi天线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3.2.2 渐变函数的确定
        3.2.3 巴伦结构的设计
        3.2.4 辐射区域的优化
        3.2.5 Vivaldi天线传感器金属外壳设计
    3.3 Vivaldi天线传感器性能测试
        3.3.1 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脉冲接收性能测试
        3.3.2 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脉冲图谱特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变压器缝隙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的PD源定位研究
    4.1 变压器缝隙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PD源定位理论分析
        4.1.1 基于时差的网格搜索牛顿迭代联合求解非线性方程组
        4.1.2 UHF天线阵列平面布局与PD源定位精度关系的理论分析
        4.1.3 基于缝隙泄漏电磁波检测的变压器 PD 源定位实验
    4.2 基于奇异值剔除的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PD源定位数据集筛选研究
        4.2.1 PD源样本集的映射
        4.2.2 改进的箱线图法
        4.2.3 最优PD源坐标的求解
        4.2.4 实验测试
    4.3 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PD源 z坐标阶梯式计算方法
        4.3.1 平面布局UHF天线阵列定位PD源 z坐标误差分析
        4.3.2 PD源 z坐标阶梯式计算方法
        4.3.3 实验测试
    4.4 基于黄金分割树优化算法的小样本PD源定位方法
        4.4.1 黄金分割法优化原理概述
        4.4.2 黄金分割树优化算法
        4.4.3 实验测试
        4.4.4 黄金树深度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NN-LSTM的变压器PD模式识别研究
    5.1 CNN卷积神经网络
    5.2 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
    5.3 CNN-LSTM混合网络
        5.3.1 CNN-LSTM混合网络架构
        5.3.2 网络的训练
        5.3.3 算法流程
    5.4 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波模式识别实验
        5.4.1 变压器典型缺陷模型
        5.4.2 实验方法和步骤
    5.5 识别结果及性能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面向QualNet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面向QUALNET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框架设计
    2.1 面向QualNet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总体框架设计
    2.2 数据记录接口框架设计
        2.2.1 QualNet网络仿真软件离散事件处理机制
        2.2.2 数据记录接口
    2.3 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交互软件框架设计
        2.3.1 主窗口界面框架设计
        2.3.2 仿真回放模块设计
    2.4 数据库结构设计
        2.4.1 仿真场景数据库命名规则
        2.4.2 仿真场景数据库各表结构
        2.4.3 仿真场景数据库表间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记录接口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记录接口模块分割
    3.2 数据记录接口交互报文格式
        3.2.1 DRP初始化请求报文格式
        3.2.2 DRP静态接口请求报文格式
        3.2.3 DRP静态子网请求报文格式
        3.2.4 DRP动态节点请求报文格式
        3.2.5 DRP应答报文格式
    3.3 数据记录接口实现原理
        3.3.1 数据记录外部接口使用条件
        3.3.2 数据记录接口注册
        3.3.3 数据记录接口回调函数注册
        3.3.4 数据记录外部接口工作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交互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Qt与 MySQL
        4.1.1 Qt
        4.1.2 MySQL数据库
        4.1.3 Qt编译MySQL驱动
    4.2 设计模式与软件结构
    4.3 软件设计与实现
        4.3.1 UML顺序图
        4.3.2 UML类图
        4.3.3 开发环境
        4.3.4 软件效果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测试
    5.1 应用实例
    5.2 功能测试
        5.2.1 等待提示框功能测试
        5.2.2 打开数据库功能测试
        5.2.3 回放功能测试
        5.2.4 删除数据库功能测试
    5.3 时延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数据记录接口报文代码
附录 B 报文解析核心函数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3)CPT燃气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1.1 集团信息化规划及现状
        1.1.2 集团主数据管理现状
    1.2 系统的开发目的
    1.3 课题的提出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UniEAP业务基础平台
    2.2 UniEAP V4 WorkShop
    2.3 工作流(Workflow)
    2.4 IOC机制
    2.5 ODI
    2.6 Web Service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分析
    3.1 主数据概述
    3.2 系统总体流程
        3.2.1 集团原有的数据管理状况
        3.2.2 改造后的数据管理状况
    3.3 系统的具体功能
    3.4 系统开发环境
        3.4.1 系统架构
        3.4.2 开发语言
        3.4.3 开发工具
        3.4.4 数据库
    3.5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5.1 组织机构主数据管理
        3.5.2 客商主数据管理
        3.5.3 项目主数据管理
        3.5.4 地址主数据管理
        3.5.5 设备主数据管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逻辑架构设计
        4.1.2 主功能架构设计
        4.1.3 技术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1 主数据维护
        4.2.2 主数据建模
        4.2.3 统计与分析
        4.2.4 工作流程管理
    4.3 外部接口设计
    4.4 XML文件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E-R图
        4.5.2 数据库表设计
    4.6 系统安全性设计
    4.7 系统软硬件配置
        4.7.1 开发环境
        4.7.2 生产环境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主数据维护功能的实现
        5.1.1 主数据查询功能的实现
        5.1.2 主数据编辑功能的实现
        5.1.3 主数据审核功能的实现
        5.1.4 主数据日志功能的实现
        5.1.5 主数据分发功能的实现
    5.2 数据模型管理功能的实现
        5.2.1 主数据属性管理功能的实现
        5.2.2 主数据校验规则管理功能的实现
    5.3 统计与分析功能的实现
    5.4 工作流程管理功能的实现
        5.4.1 待办事项功能的实现
        5.4.2 资源管理功能的实现
        5.4.3 流程监控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定义及其目的
    6.2 测试方法
        6.2.1 静态测试
        6.2.2 动态测试
    6.3 测试环境
    6.4 测试内容
        6.4.1 单元测试
        6.4.2 集成测试
        6.4.3 情景测试
        6.4.4 性能测试
    6.5 测试结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一种数据库复制数据流框架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有数据库复制产品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课题研究目标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结构安排
2 数据库复制原理和技术
    2.1 基于数据库恢复日志的数据库复制的基本原理
    2.2 源数据库、日志捕获和复制和目标数据库的隔离
    2.3 数据库复制的初始化原理
    2.4 Fork-Join并发编程框架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总体设计概述
    3.1 系统软、硬件环境说明
    3.2 目标应用场景
    3.3 总体流程概述
    3.4 日志抓取阶段
    3.5 日志抓取进程与数据库复制系统的通讯命令协议设计
    3.6 入站磁盘队列和入站内存队列
    3.7 选择需要复制的表对象
    3.8 事务排序
    3.9 事务复制、提交阶段
    3.10 日志抓取点和避免事务的重复提交
    3.11 本章小结
4 关键技术的设计和实现
    4.1 版本化管理数据库对象复制状态以及结构信息
    4.2 连续事务的并发式提交的设计和实现
        4.2.1 保证并发提交的事务不互相死锁
        4.2.2 乐观的事务并发复制
        4.2.3 悲观的事务并发复制
        4.2.4 保证事务提交顺序
        4.2.5 理想条件下乐观和悲观并发复制的性能特点
        4.2.6 关联事务的并发复制
    4.3 合并提交事务
        4.3.1 提交命令对事务复制的性能影响
        4.3.2 存储设备的性能和数据库刷新日志记录性能的关系
        4.3.3 数据库提交性能评价
        4.3.4 自动选择合并后事务的尺寸的算法
        4.3.5 单项性能测试
    4.4 采用预编译SQL提交增删改操作
    4.5 采用BULK LOAD接口执行连续的数据插入
    4.6 关联事务的净数据变更(Net Data Change)的计算
    4.7 本章小结
5 数据复制性能对比测试设计
    5.1 数据复制性能测试基本原理
        5.1.1 数据库复制性能指标
        5.1.2 数据库复制性能测试原理
    5.2 性能测试实验设计
        5.2.1 实验目的
        5.2.2 复制性能测试以及不同的事务产生模型
        5.2.3 可伸缩性性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结果
        5.3.1 复制性能测试结果
        5.3.2 可伸缩性性能测试结果
    5.4 实验结果分析
6 总结
    6.1 论文的主要贡献
    6.2 存在的不足
    6.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行政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关键技术介绍
    2.1 C/S与B/S架构
        2.1.1 C/S和B/S体系结构
        2.1.2 C/S和B/S混合结构
    2.2. NET平台技术
    2.3 Web Service技术
    2.4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
    2.5 MD5数据加密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建设目标
    3.2 功能需求分析
        3.2.1 基本信息管理
        3.2.2 文档分类管理
        3.2.3 文档资料管理
        3.2.4 文档信息检索
        3.2.5 文档审批管理
        3.2.6 文档借阅管理
        3.2.7 文档统计分析
        3.2.8 系统管理设置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技术架构
    4.3 系统功能架构
        4.3.1 基本信息管理
        4.3.2 文档分类管理
        4.3.3 文档资料管理
        4.3.4 文档信息检索
        4.3.5 文档审批管理
        4.3.6 文档借阅管理
        4.3.7 文档统计分析
        4.3.8 系统管理设置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E-R图
        4.4.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4.3 数据库连接设计
    4.5 系统网络设计
    4.6 系统界面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1.1 基本信息管理
        5.1.2 文档分类管理
        5.1.3 文档资料管理
        5.1.4 文档信息检索
        5.1.5 文档审批管理
        5.1.6 文档借阅管理
        5.1.7 文档统计分析
        5.1.8 系统管理设置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目的
    6.2 系统测试原则
    6.3 系统测试方法
    6.4 系统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银行网点布局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课题研究背景
    1.1 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2.1 课题研究意义
        1.2.2 课题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点布局优化系统的调研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区位论
        2.1.2 网点选址
        2.1.3 GIS 理论原理
        2.1.4 空间决策理论原理
        2.1.5 GIS 与空间决策系统的关系
    2.2 银行网点的选择决策过程
        2.2.1 网点设立的原则
        2.2.2 网点优化要遵循的原则
        2.2.3 银行网点的选址目标和原则
        2.2.3.1 费用最小化原则
        2.2.3.2 重视客户的需求
        2.2.3.3 符合银行的市场定位
    2.3 系统设计方案调研
    2.4 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
        2.4.1 区位评价
        2.4.2 市场前景预测
        2.4.3 网点绩效考核评价
    2.5 系统的实施步骤
        2.5.1 区位数据收集与网点确认
        2.5.2 网点绩效考核分析
        2.5.3 市场前景分析
        2.5.4 提出网点布局以及优化建议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背景介绍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地理信息系统
        3.2.2 地图功能
        3.2.3 数据处理功能
        3.2.4 提供现有网点信息的模型
        3.2.5 提供网点的绩效考核评价
        3.2.6 提供网点布局优化方案
    3.3 其它功能需求
        3.3.1 支持系统
        3.3.2 支持多数据库
        3.3.3 支持多浏览器
        3.3.4 提供地图服务
        3.3.5 实时性
    3.4 系统性能需求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平台设计
        4.1.1 系统支持平台
        4.1.2 框架结构
        4.1.3 系统业务框架
    4.2 系统总体设计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系统的包结构设计
        4.3.2 GIS 窗口布局
        4.3.3 GIS 的基本操作
        4.3.4 网点信息管理
        4.3.5 网点配置及运营信息管理
        4.3.6 网点绩效考核分析
        4.3.7 市场前景预测分析
        4.3.8 安全管理
        4.3.9 系统日志管理
    4.4 数据库设计
        4.4.1 地图相关数据库设计
        4.4.2 网点布局及优化模块设计
        4.4.3 银行业务数据模型设计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
        5.1.1 项目准备开始阶段
        5.1.2 主要阶段介绍
        5.1.2.1 开始阶段
        5.1.2.2 细化阶段
        5.1.2.3 完成阶段
        5.1.2.4 系统交付阶段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实现地图数据预处理模块
        5.2.2 数据导入功能
        5.2.3 数据管理功能
        5.2.4 汇集区操作功能
        5.2.5 汇集区管理功能
        5.2.6 市场前景分析
        5.2.7 绩效管理功能
        5.2.8 网点布局优化功能
        5.2.9 日志管理功能
    5.3 系统主要部分的实现代码
    5.4 系统各部分效果图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制定测试计划
        6.1.1 系统配置
        6.1.2 构架测试系统
        6.1.3 测试流程
        6.1.4 测试范围
        6.1.5 测试的评价指标
        6.1.6 测试方案
    6.2 具体测试用例介绍
        6.2.1 地图模块测试用例
        6.2.2 其它模块测试用例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1 测试结果
        6.3.2 分析测试结果
    6.4 系统稳定测试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有待完善之处
    7.3 成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概念变迁
    2.2 在线实践共同体与成人学习
    2.3 在线实践共同体与职业发展
    2.4 在线实践共同体与技术应用
    2.5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的理论探究
    3.1 支撑理论
    3.2 学习特征
    3.3 生命周期
    3.4 学习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模型构建
    4.1 培育原则的制定
    4.2 培育策略模型的构建
    4.3 规划策略
    4.4 设计策略
    4.5 维护策略
    4.6 调整策略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模型运用——"Sybase在线"
    5.1 案例简介
    5.2 研究设计
    5.3 研究过程
    5.4 案例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回顾
    6.2 主要贡献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形成阶段"Sybase在线"用户调查表
    附录2:"Sybase在线"用户访谈提纲
    附录3:"参与动机"调查量表设计及理论依据
    附录4:"社区意识"调查量表设计及理论依据
    附录5:"价值体现"调查量表设计及理论依据
    附录6: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IVR用户行为的满意度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 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第二章 用户行为满意度与呼叫中心的相关基础
    2.1 用户行为满意度研究的基础与进展
    2.2 用户满意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各类商业模型应用
        2.2.1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
        2.2.2 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ECSI)
        2.2.3 特定环境下的用户体验模型
        2.2.4 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CCSI)
        2.2.5 关联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模型
        2.2.6 比较与分析
    2.3 各类呼叫中心的商业模式和系统结构
    2.4 呼叫中心结构的剖析
        2.4.1 纯自助型平台
        2.4.2 纯人工型平台
        2.4.3 自助、人工混搭型平台
        2.4.4 三种平台的比较
第三章 基于IVR 用户行为的满意度分析系统设计
    3.1 分析流程
        3.1.1 数据分类
        3.1.2 数据分析
        3.1.3 采集方式
    3.2 设计系统
        3.2.1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3.2.2 采集模式的定义
        3.2.3 数据分析系统的设计
        3.2.4 分析模式的定义
    3.3 建立模型
        3.3.1 模型输出的结果类型
        3.3.2 研究模型的方法
第四章 满意度分析系统的实现
    4.1 数据采集实现
        4.1.1 准备基础数据
        4.1.2 分析基础数据
    4.2 分析模型实现
        4.2.1 利用MATLAB 实现实时模型
        4.2.2 利用分级评判法实现历史模型
    4.3 软件实现部分
        4.3.1 数据抽取部分
        4.3.2 模型计算部分
    4.4 数据验证部分
    4.5 举例改进建议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方向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符号与标记(附录I)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WebService的承德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关键技术
    2.1 概述
        2.1.1 WebService 主流技术路线介绍
        2.1.2 软件架构技术路线介绍
        2.1.3 JSP 技术
        2.1.4 Struts 2 技术的技术优势
    2.2 数据集成和分布式计算技术
        2.2.1 组件技术
    2.3 关键的技术方案
        2.3.1 关键技术体系
        2.3.2 关键技术分析
第三章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学习管理功能
        3.1.3 考试管理功能
        3.1.4 培训管理功能
        3.1.5. 跟踪评价功能
        3.1.6 系统管理功能
        3.1.7 其他功能
        3.1.8 技术需求
        3.1.9 基于WebService 的系统集成分析
        3.1.10 安全需求
        3.1.11 网络与系统安全
        3.1.12 应用安全
    3.2 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系统解决方案设计
    4.1 在线学习系统设计原则
        4.1.1 先进性和开放性
        4.1.2 具备极高的安全性
        4.1.3 可靠性/稳定性
        4.1.4 可扩展性/可伸缩性
        4.1.5 易维护性
        4.1.6 标准性和开放性
        4.1.7 经济性
        4.1.8 集成性与开放性
        4.1.9 快速部署
    4.2 系统设计方法
        4.2.1 统一编码
        4.2.2 人员编码
        4.2.3 课程信息编码
        4.2.4 投资保护性和经济性
    4.3 技术方案组成
    4.4 流媒体播放引擎的选择
        4.4.1 Windows Media Technology
        4.4.2 MPEG-4
    4.5 网络和硬件和系统集成设计方案
        4.5.1 系统设计要求
        4.5.2 系统设计原则
        4.5.3 建设规模设计
    4.6 系统安全性设计
        4.6.1 系统安全要求
        4.6.2 硬件安全性设计
        4.6.3 网络安全性
    4.7 学习管理平台安全设计
        4.7.1 统一身份认证
        4.7.2 功能目标
        4.7.3 业务模型
        4.7.4 凭证设计
        4.7.5 使用原则
        4.7.6 密码服务系统
    4.8 数据备份和存储系统的设计
        4.8.1 备份系统设计方案、数据存储设计
        4.8.2 存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9 WebService 系统平台功能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成果展示
    5.1 登录系统
        5.1.1 管理员菜单
    5.2 退出系统
    5.3 用户管理
        5.3.1 用户管理
        5.3.2 用户查询
        5.3.3 删除用户
        5.3.4 修改用户
        5.3.5 移动用户
        5.3.6 指定权限
        5.3.7 用户组管理
        5.3.8 职级管理
    5.4 在线学员管理
    5.5 教学管理
        5.5.1 学习管理
        5.5.2 按课程管理
        5.5.3 按学员管理
    5.6 消息系统
        5.6.1 通知发布
        5.6.2 通知整理
    5.7 统计分析
        5.7.1 学习报告
        5.7.2 用户学习报告
        5.7.3 学分统计分析
        5.7.4 课程统计分析
    5.8 课程管理
        5.8.1 课程分配
第六章 承德在线学习系统的特点总结分析
    6.1 系统优势对比
        6.1.1 核心开发理念是“以学员为中心”
        6.1.2 直观易用
        6.1.3 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营支持
        6.1.4 高性能
        6.1.5 系统支持高并发数,支持分布式集群服务和重定向流量负载匀衡
        6.1.6 超强稳定性
        6.1.7 系统提供视频文件格式转换功能
        6.1.8 实时带宽流量优化(核心技术优势之一)
        6.1.9 提供强大的实时监控服务(核心技术优势之一)
    6.2 内容服务网关CSG (CONTENT SERVICE GATEWAY) (核心技术之一)
    6.3 课程内容学习服务引擎(核心技术之一)
    6.4 支持远程培训的有关国际和国内标准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现状述评
    0.3 研究目标、内容和论文的基本结构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结构
    0.4 研究方法
    0.5 创新点
1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机制的理论思考
    1.1 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特征及内容划分
        1.1.1 网上科学信息的概念
        1.1.2 网上科学信息的特征
        1.1.3 网上科学信息的类型
        1.1.4 网上科学信息的价值
    1.2 信息深度利用的概念和特征以及途径
        1.2.1 信息深度利用的概念
        1.2.2 信息深度利用的特征
        1.2.3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一般途径
    1.3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的合理性
        1.3.1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传统模式
        1.3.2 面向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质量保障模式
    1.4 本章小结
2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生命周期模型
    2.1 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组成要素
        2.1.1 网上科学信息的生产与发布
        2.1.2 网上科学信息的采集
        2.1.3 网上科学信息的组织
        2.1.4 网上科学信息的开发
        2.1.5 网上科学信息的利用
        2.1.6 网上科学信息的沉淀
    2.2 网上科学信息生命周期的主体层次
        2.2.1 存储层
        2.2.2 管理层
        2.2.3 应用层
    2.3 网上科学信息的生命周期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机制特点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质量的概念
        3.1.2 信息质量的特征
        3.1.3 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机制特点
    3.2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3.2.1 生产发布环节的质量保障
        3.2.2 网上科学信息采集环节的质量保障
        3.2.3 网上科学信息组织环节的质量保障
        3.2.4 网上科学信息开发环节的质量保障
        3.2.5 网上科学信息利用环节的质量保障
        3.2.6 网上科学信息沉淀环节的质量保障
    3.3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影响因素
        3.3.1 技术手段
        3.3.2 经济成本
        3.3.3 用户需求
        3.3.4 社会环境
    3.4 网上科学信息的质量保障链
    3.5 本章小结
4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构建
    4.1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要求
    4.2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的体系设计
    4.3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指标选取方法
    4.4 质量保障机制框架指标选取调查的实施
        4.4.1 调查目的
        4.4.2 调查对象范围
        4.4.3 调查问卷结构
        4.4.4 调查方法介绍
    4.5 问卷调查分析
        4.5.1 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5.2 调查对象对网上科学信息质量认知的基本情况
        4.5.3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的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的策略分析
    5.1 宏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策略分析
        5.1.1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组织保障策略
        5.1.2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标准约束策略
        5.1.3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信息素养策略
        5.1.4 质量保障机制中的资金激励策略
    5.2 微观层面的质量保障机制策略分析
        5.2.1 微观层面的策略需求动力
        5.2.2 微观层面的策略实施方式
    5.3 质量保障机制的整体策略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中质量保障机制的应用构想
    6.1 应用背景
    6.2 系统开发环境需求分析
        6.2.1 现有系统开发平台分析
        6.2.2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用
    6.3 系统开发设计方案
        6.3.1 系统开发的总体原则
        6.3.2 系统开发的设计模块极其功能
        6.3.3 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维度调查表
    附录2 指标调查对象表
    附录3 英文缩略表
    附录4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调查
    附录5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指标的旋转成分矩阵
    附录6 网上科学信息质量保障机制标准体系指标适用性得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四、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经验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电力变压器缝隙泄漏电磁波局放特高频检测技术研究[D]. 张国治. 武汉大学, 2019(06)
  • [2]面向QualNet的仿真数据记录与回放技术研究[D]. 陈霄霄.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3]CPT燃气集团主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毛雨华. 东北大学, 2015(06)
  • [4]一种数据库复制数据流框架设计和实现[D]. 罗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5]行政文档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海龙. 山东大学, 2013(04)
  • [6]银行网点布局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兰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7]在线实践共同体培育策略研究[D]. 张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基于IVR用户行为的满意度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磊胤. 上海交通大学, 2010(02)
  • [9]基于WebService的承德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占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10]网上科学信息深度利用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 孙凯.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AIX平台上SYBASE系统管理的一点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