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应用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长春[1](2019)在《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春大豆品种川豆16为材料,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配制种衣剂,种子包衣后分别进行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生物种衣剂对春大豆种子活力、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适于大豆生产的复合种衣剂最佳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未包衣种子(CK1)相比,包衣种子的发芽势可增加8.7%-13.0%,发芽率增加5.0%-8.8%,发芽指数可增加3.5%-12.5%,活力指数比对照增加显着,增幅可达12.6%-28.3%,发芽末期的形态指标也有较大优势。不同处理的种子SOD、POD、CAT活性有较大提高,其中CAT活性比对照差异极显着,MDA含量可降低5.8%-30.0%。表明用复合生物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可以避免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与种子贮藏物质的降解。(2)各处理种子田间出苗率比未包衣种子(CK1)增加5%-9.3%,幼苗干重最高增加20.3%,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也比对照有所提高。表明复合生物种衣剂能促进大豆种子出苗与调节幼苗的生长。种衣剂处理后,大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关键农艺经济指标增加幅度大,实际产量比未包衣种子高5.0%-23.0%。(3)建立不同指标与变量的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及因素贡献分析。结果显示种衣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影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减。种子田间出苗受变量的影响最大,所以选择田间出苗率作为寻找最优配比的主要依据。(4)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田间出苗率为试验结果建立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方程模型,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可靠性。三因素中对结果影响大小顺序为辛硫磷(X2)>芽孢杆菌(X3)>钼酸铵(X1)。三者最优组合为: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田间出苗率最大为77.3%。(5)最终得到适于大豆生产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最佳配比: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聚乙烯醇4g/100mL、壳聚糖1.5g/100mL、山梨酸钾0.5 g/100mL、胭脂红0.6 g/100mL。
蒋敏,张小祥,黄年生[2](2016)在《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机插秧种衣剂使用后能在种子表面形成吸水膨胀而不被溶解的种衣膜,并通过其自身所含的农药和种肥等物质缓慢释放而达到治虫防病的效果。使用种子包衣技术,减少了机插秧田间育秧操作程序,省工节本,是水稻机插秧生产优质高效高产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研究概况、组份及其应用效果,介绍了种子包衣的技术优势及作用机理,讨论了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期为种衣剂在水稻机插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张梦晗[3](2016)在《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产量及品质至关重要,不仅关系着种植户的经济利益,更与人们自身的安全息息相关。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防治小麦病虫害的主要方法依然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农药的乱用滥用已经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吡虫啉能够有效防治水稻、小麦、甜菜、蔬菜等作物苗期害虫,尤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戊唑醇可有效的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采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是农业上防治小麦病害虫常用的措施。本研究以11个河南省常见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和戊唑醇湿拌种剂处理前后小麦出苗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统计结果分析,选定矮抗58品种为进一步研究的试验材料;研究了田间不同浓度吡虫啉种衣剂和戊唑醇种衣剂对小麦出苗、生长以及抗性的影响;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进行了吡虫啉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室内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会延迟种子的出苗,但对小麦种子最终出苗率影响很小。种衣剂处理对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会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与所用种衣剂浓度有关。2、种衣剂对大田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种衣剂包衣会提高小麦的出苗率,但过高的使用剂量会抑制小麦出苗;使用种衣剂处理后,小麦幼苗各项生长指标受到的影响不大,但高浓度的种衣剂明显地抑制幼苗生长。因此在生产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种衣剂的种类,科学合理的使用种衣剂才能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对照组小麦蚜虫发生量和纹枯病发生率均明显大于处理组,可知种衣剂处理不仅可以有效防治靶标生物,还可提高小麦植株的抗性。3、采用沙培法和纸培法分别研究了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67 g制剂/kg种子和13.34 g制剂/kg种子两个处理剂量对小麦种子吸水性、萌发及萌发相关酶(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根系活力的影响。发现种衣剂对种子吸水有抑制作用且与剂量有关,使用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吡虫啉种衣剂影响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剂量处理导致小麦种子中这两个酶的活性下降;种衣剂处理后小麦幼苗根系活力增加,并且根系活力与种衣剂剂量有关,剂量越高,根系活力越强。4、进一步探究了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生长影响的分子机理。采用Trizol法提取样品RNA,实时荧光定量仪检测氮循环过程中相关酶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并测定了NR、NiR、GS、GOGAT和GDH等相关酶活性,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茚三酮显色法检测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吡虫啉种衣剂可能通过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从而促进植物对氮源的吸收和利用而使得细胞中蛋白质及其底物的含量增多,为小麦植株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提供保障。
崔华威,马文广[4](2015)在《种子包衣剂及包衣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种子包衣剂及包衣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种子包衣剂的种类和不同的包衣方法,阐述了目前包衣剂及包衣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种子包衣剂和包衣方法研发提供参考。
李静静,贾述娟,何睿,白润娥,赵晨,闫凤鸣[5](2013)在《我国种衣剂研究及应用概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对种衣剂的概念、分类、组成、特性、功能、作用原理和主要技术要求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国内外种衣剂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当前我国种衣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并对今后我国种衣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对于种衣剂的研究方向以及科学利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崔华威[6](2012)在《低温干旱胁迫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起源于热带,对水分要求很高。我国大部分烟区尤其是西南山区,干旱缺水常成为制约烟草种植和品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另外,烟草是喜温作物,对低温胁迫耐受力较差。低温冷害影响烟草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最终降低烟叶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提高烟草种子和幼苗的耐寒和耐旱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干旱和低温胁迫下20个烟草品种的耐寒和耐旱性进行了鉴定。对不同耐寒和耐旱品种生理生化特性和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和观察。然后,尝试用浸种处理来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的抗寒和抗旱性。最后,利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和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AMPS)来开发出新的智能型烟草丸化种子,以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寒和抗旱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个烟草品种发芽和苗期的耐寒性进行了鉴定。在变温(20-30℃)和低温(11℃)胁迫下测定了种子发芽特性以及幼苗素质等指标,将各性状低温与常温下测定值的比值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地上部高、相对幼苗干重之间显着相关,是较好的耐寒性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品种分为耐寒型(MS云烟85、NC102、云烟97、TN86-8和红花大金元)、中等耐寒型(NC55、RGH51.巴斯玛11号、V2、NC297、云烟201和云烟202)和低温敏感型(MD-609、MS云烟87、MS K326、云烟203、云烟100、G-28、K346和TN90)3类。研究结果将为烟草抗寒性机理研究和育种提供选材依据。2.对20个烟草品种发芽和苗期的耐旱性进行了鉴定。测定了正常供水和15%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下烟草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和苗期生理变化,结合各性状在正常供水与干旱胁迫下相对值,将20个品种分为耐旱型(MS云烟85、NC102、云烟97、TN86-8和红花大金元)、中等耐旱型(NC55、NC297、V2、云烟202、RGH51、巴斯玛11号、云烟201、TN90和K346)和干旱敏感型(MD-609、MS云烟87、MS K326、云烟203、云烟100和G-28)3类。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幼苗鲜重和相对幼苗干重之间显着相关,是较好的耐旱性评价指标。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分别选用低温敏感和干旱敏感品种、中等耐寒性和中等耐旱性品种以及耐寒性和耐旱性品种,测定其幼苗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H2O2、O2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并使用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H2O2、O2-浓度升高,而叶绿素a和b浓度降低。耐寒(旱)性品种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浓度高于低温(干旱)敏感品种,耐寒(旱)性品种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H2O2、O2-、叶绿素a和b浓度低于低温(干旱)敏感品种。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叶肉细胞中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向细胞中央移动,同时伴随有嗜锇颗粒增多和淀粉颗粒减少现象,并且这种变化在低温(干旱)敏感品种中比耐寒(旱)性品种更为明显。4.研究了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11℃低温逆境下不同耐寒力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脯氨酸、水杨酸、氯化钙、甘油、二甲基亚砜、乙二醇、聚乙二醇、丙二醇、多效唑、脱落酸浸种处理低温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寒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测定了低温逆境下不同烟草品种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脯氨酸、水杨酸、氯化钙、二甲基亚砜和聚乙二醇5种药剂浸种能显着促进烟草种子发芽,提高了低温逆境下幼苗根长、苗高、幼苗干鲜重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其中10g/L脯氨酸、120mg/L水杨酸、15mg/L氯化钙、30ml/L二甲基亚砜和100ml/L聚乙二醇综合效果较好,可以作为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抗寒性的处理方法。5.研究了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力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多效唑、氯化钙、脯氨酸和水杨酸浸种处理干旱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旱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用15%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测定了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品种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多效唑(PP333)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红花大金元和MS K326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能提高干旱胁迫下幼苗APX、CAT、POD和SOD活性。氯化钙、脯氨酸和水杨酸3种药剂浸种能显着促进红花大金元和MS K326种子发芽,提高干旱胁迫下幼苗根长、全苗长、幼苗干鲜重以及APX、CAT、POD和SOD活性。其中80mg/L水杨酸浸种效果最好,可以作为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抗旱性的处理方法。6.利用在种衣剂中添加温敏材料N-异丙基丙烯酰胺与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NIPAm-co-BMA),制备了一种智能型烟草丸化种子以提高其抗寒性。将水杨酸作为测试样品装载进PNIPAm-co-BMA,装载水杨酸的PNIPAm-co-BMA置于清水中,测定了变温条件下水杨酸从PNIPAm-co-BMA中释放速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水杨酸从PNIPAm-co-BMA中释放速率随清水温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最后,将装载水杨酸的PNIPAm-co-BMA粉末添加到种衣剂中用于低温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寒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丸化,测定了11℃低温胁迫下丸化种子的发芽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温敏材料丸化型种子能够显着提高两个品种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根长、幼苗干重以及POD活性,并且显着降低MDA含量。采用温敏材料控制水杨酸进行释放的智能丸化种子可以提高烟草种子和幼苗的抗寒性。7.研究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高吸水树脂(PAMPS树脂),并对配方进行了优化。然后,对PAMPS树脂的红外光谱、吸水速率、保水性能以及在土壤和污泥中的降解率等特性进行了测定。最后,将干燥PAMPS粉末在水杨酸(SA)溶液中充分溶胀,干燥、粉碎后得到装载SA的PAMPS粉末,并在模拟干旱条件下,观察了装载SA的PAMPS粉末作为种衣剂抗旱成份用于干旱敏感品种MS K326和耐旱品种红花大金元种子丸化,对干旱胁迫下烟草丸化种子出苗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和度为60%,反应条件为55℃(7h)时AMPS同KPS和Bis最佳配比为1g:0.0004g:0.001g,在此条件下合成的PAMPS高吸水树脂室温下在去离子水和0.9%NaCl溶液中吸液倍率分别为4306g/g及373g/g,吸液率远高于其他吸水树脂。在此条件下聚合的PAMPS高吸水树脂的吸液速率、保水能力以及在土壤和污泥中的降解率等特性优良。将装载SA的PAMPS粉末用于烟草种子丸化,显着提高了干旱胁迫下2个烤烟品种种子的出苗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根长和全苗长以及幼苗干重、鲜重,是一种可行的提高烟草种子及幼苗抗旱能力的种子处理方法。
王娜[7](2011)在《戊唑醇微囊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玉米安全性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戊唑醇是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用量低,内吸性强,适用范围广对小麦白粉病、玉米丝黑穗病防效好,用作种子处理效果好,但是高浓度会破坏种子并降低发芽率,对作物有药害。微胶囊技术可以将有效成分进行微囊化包裹,进而控制释放,起到缓释的作用。将戊唑醇进行微囊化处理,用作种子处理,可有效减少药剂对种子的直接接触,从而减轻或消除其对作物的药害。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醋酸丁酸纤维素(CAB),乙基纤维素(E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为壁材,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对戊唑醇进行微囊化,制备戊唑醇微胶囊种衣剂,该方法制备微囊粒径小,操作简便,成本低。用激光粒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微胶囊粒径,不同壁材对微囊粒径影响较大,微囊粒径范围在0.5-14μm之间,壁材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影响较大,EC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大,CAB(35-39)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最小。将不同壁材的微囊种衣剂分散到水环境中进行包覆率及缓释测定,用高效液质联用仪检测微胶囊壁外及整体戊唑醇含量,测定不同壁材微胶囊对戊唑醇的包覆率,各壁材包覆率均大于90%,壁材间差异不是很大,显示出较高的囊化水平。以PMMA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包覆率最高(96.80%),EC壁材的微胶囊包覆率最低(90.63%)。戊唑醇从壁材中释放到水环境符合Fickian扩散,各壁材控制扩散速率不同,以EC为壁材的微胶囊释放最快,PMMA释放最慢,均无突然释放,都达到了控制释放的目的。戊唑醇作用于植物体内异戊二烯的代谢过程,抑制赤霉素(GA)的生物合成,抑制脱落酸(ABA)分解代谢,改变了植株体内激素平衡,从而通过激素水平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选用CAB, EC, PMMA等壁材的微囊种衣剂对玉米种子包衣处理,通过对玉米幼苗出苗率、株高、茎重、叶重、根重等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非缓释种衣剂高浓度处理对玉米幼苗出苗和生长初期有严重抑制作用,微囊种衣剂能够有效缓解其抑制作用。通过测定玉米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来评价戊唑醇对幼苗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通过测定玉米幼苗茎、叶、根中的GA和ABA含量,发现非缓释种衣剂高浓度对玉米幼苗茎中的GA和根内ABA影响较大,微囊种衣剂处理能有效缓解戊唑醇对玉米幼苗激素水平的影响。
肖晓,王权,张海清[8](2008)在《水稻种衣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种子包衣技术是实现作物良种标准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以及农业生产增收节支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科技农业过度的桥梁之一。采用种子包衣,减少了田间操作工序,节省了劳力和生产成本,是水稻优质、高效、轻型栽培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水稻种衣剂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分类情况,并对水稻种衣剂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水稻种衣剂的发展方向。
黄年生,张洪熙,戴正元,赵步洪,李育红,吴政[9](2007)在《高吸水种衣剂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高吸水种衣剂种子包衣,研究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高吸水种衣剂包衣稻种能提高塑盘旱育秧苗成秧率;减轻恶苗病、立枯病、稻蓟马病虫危害率;减少串根;增加秧苗叶绿素含量、植株相对含水率、植株可溶性糖及含氮量、植株根叶SOD活性;提高光合速率;提高发根率;促进立苗;提高分蘖速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增产效果显着。
陈炳光[10](2007)在《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初步研究与效果》文中指出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3种不同浓度梯度的诱抗剂和复配制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确定诱抗剂及其复配制剂的适宜浓度;将初试筛选的诱抗剂及复配剂按试验的适宜浓度组配到浸种型种衣剂成膜基料中,研制出诱抗种衣剂,然后对诱抗种衣剂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研究了诱抗种衣剂对水稻的生物学效应及与其它种衣剂的应用效果比较。第三部分以金优974和湘早籼31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2种诱抗种衣剂在室内常温和低温,田间盖膜与未盖膜低温胁迫下对秧苗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保护酶系统活性、丙二醛含量等5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诱抗剂(YKJ)、和复硝基酚钠(SNC)的使用浓度分别以2000mg/L、10mg/L和1000mg/L为宜,YKJ作为水稻诱抗剂使用时,与SNC复配效果更好。2、诱抗剂YKJ、YKJ+SNC与自配的种衣剂成膜基料均配伍性良好。经检测,诱抗种衣剂的理化特性符合企业标准Q/OUHN010-2000。3、YKZYJ种衣剂对湖南常见的14个稻瘟病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75%~93.75%,比对照提高25.5~31.25个百分点,说明其诱导抗性具有广谱性;抗性诱导效果达74.81%~80.57%。诱导抗性效果在杂交稻上优于常规稻。因此,YKJZYJ不仅可用于苗期抗寒,还可用于苗期防治稻瘟病。用YKJ和YKJZYJ两种种衣剂包衣的3个早稻品种,直播后成秧率显着提高(比对照高出10~11.6个百分点),烂种死苗率明显降低,秧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抗除草剂和抗低温损伤的能力明显增强(受害株率比对照低53.9~63.7个百分点),比对照增产8.2%~17.6%。供试3种种衣剂中,以YKJZYJ处理的效果最佳。YKJZYJ在常规条件下应用,其效果优于生产上应用的国产种衣剂江苏华农和四川红种子及进口种衣剂适乐时。4、研制的2种诱抗种衣剂在常温下明显提高了秧苗根系活力、叶绿素的含量、脯氨酸含量、生长类激素的含量以及POD、CAT、SOD的活性,降低了苗体内MDA的含量,因而为培育壮秧,增强秧苗的适应性奠定了生理学基础。在低温胁迫下,能够维持秧苗较高的根系活力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为保持秧苗正常的营养吸收和生长、维持正常的光合生产能力、增强秧苗的抗逆性提供了保障;通过促进诱抗性保护物质-糖、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的大量积累,以及减少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从而使膜系统受到保护,为增强秧苗的抗寒性奠定了生理基础。减轻或延缓了SOD和CAT等酶活性的下降,使得氧自由基维持在一个低水平,膜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积累减少,生理生化代谢得以正常进行,最终植株免受低温伤害。对5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的综合评价,发现2种供试种衣剂中,以YKJ+SNC种衣剂的总的诱抗效果较好。
二、水稻应用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应用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种衣剂及其研究进展 |
1.2.1 种衣剂 |
1.2.2 国外种衣剂研发现状 |
1.2.3 我国种衣剂研发现状 |
1.2.4 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
1.3 种子包衣与作物生产 |
1.3.1 种子包衣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种子包衣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效果 |
1.3.3 种子包衣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大豆种子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物种衣剂的配制与包衣 |
2.2.2 包衣种子活力测定 |
2.2.3 包衣种子保护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4 田间试验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活力及萌发的影响 |
3.1.1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种子活力 |
3.1.2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幼苗形态 |
3.1.3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
3.2 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3.1 种衣剂处理后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表现 |
3.3.2 种衣剂处理对川豆16 产量的影响 |
3.4 各指标回归方程显着性分析 |
3.5 各因素贡献分析 |
3.6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优化 |
3.6.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3.6.2 效应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
4.1.2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4.1.3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4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1.5 复合生物种衣剂优化配比 |
4.1.6 大豆种子包衣的实际意义 |
4.2 结论 |
4.2.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复合生物种衣剂的最佳配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2)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研究概况 |
1.1 机插秧种衣剂在国外研究概况 |
1.2 机插秧种衣剂在国内研究概况 |
2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组份及作用机理 |
2.1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组份 |
2.2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3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应用效果 |
3.1 机插秧种衣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3.2 机插秧种衣剂对秧龄的影响 |
3.3 机插秧种衣剂对秧苗病虫害的影响 |
3.4 机插秧种衣剂对产量的影响 |
3.5 机插秧种衣剂对环境的影响 |
4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研究展望 |
4.1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农药制剂研究深化 |
4.2 水稻机插秧种衣剂非活性成分研究 |
4.3 特用型种衣剂的开发 |
4.4 全面发展综合功能的水稻机插秧种衣剂 |
(3)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种衣剂概况 |
1.1.1 种衣剂的概念 |
1.1.2 种衣剂的组成 |
1.1.3 种衣剂的类型 |
1.1.4 种衣剂的特点 |
1.1.5 种衣剂的作用机制 |
1.2 种衣剂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我国种衣剂的应用研究情况 |
1.3.1 我国种衣剂的应用现状 |
1.3.2 防病治虫效果 |
1.3.3 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1.3.4 对作物生理机制的影响 |
1.4 种衣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1.1 剂型单一 |
1.4.1.2 生产技术落后,质量粗糙 |
1.4.1.3 产生药害 |
1.4.2 对种衣剂技术应用的展望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3.1.1 室内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3.1.1.1 供试小麦品种 |
3.1.1.2 供试药剂 |
3.1.1.3 处理方法 |
3.1.1.4 试验方法 |
3.1.2 大田中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3.1.2.1 供试小麦品种 |
3.1.2.2 供试药剂 |
3.1.2.3 处理方法 |
3.1.2.4 田间试验设计 |
3.1.2.5 生长情况调查 |
3.1.2.6 病虫害情况调查 |
3.1.3 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
3.2 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 |
3.2.1 生理机制研究 |
3.2.1.1 供试小麦品种 |
3.2.1.2 供试药剂 |
3.2.1.3 处理方法 |
3.2.1.4 试验方法 |
3.2.2 分子机理研究 |
3.2.2.1 供试小麦品种 |
3.2.2.2 供试药剂 |
3.2.2.3 处理方法 |
3.2.2.4 主要仪器设备 |
3.2.2.5 氮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量测定 |
3.2.2.6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3.2.2.7 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
3.2.3 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4.1.1 室内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4.1.1.1 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1.2 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2 大田中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4.1.2.1 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2.2 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2.3 对小麦靶标生物及抗性的影响 |
4.2 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影响的机理研究 |
4.2.1 生理机制研究 |
4.2.1.1 对种子吸水量的影响 |
4.2.1.2 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4.2.1.3 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4.2.1.4 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2 分子机理研究 |
4.2.2.1 对氮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2.2.2 对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2.2.3 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明确了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5.2 初步明确了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机理 |
5.2.1 生理机制 |
5.2.2 分子机理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录1:文中缩写词 |
附录2: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种子包衣剂及包衣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剂的类型及效果 |
1. 1 物理型 |
1. 1. 1 固体型 |
1. 1. 2 凝胶型 |
1. 2 生长调节型 |
1. 2. 1 肥料型 |
1. 2. 2 生长调节剂型 |
1. 2. 3 延缓发芽型 |
1. 2. 4 根瘤菌型 |
1. 2. 5 磁粉型 |
1. 3 抗非生物胁迫型 |
1. 3. 1 抗旱型 |
1. 3. 2 抗寒型 |
1. 3. 3 抗盐碱型 |
1. 3. 4 pH 调节型 |
1. 3. 5 降除草剂残效型 |
1. 3. 6 增氧型 |
1. 4 抗生物胁迫型 |
1. 4. 1 农药型 |
1. 4. 2 植物源抗病型 |
1. 4. 3 生物型 |
1. 4. 4 除草剂型 |
1. 5 防伪型 |
1. 6 综合型 |
2 种子包衣方法类型及效果 |
2. 1 自然释放型包衣 |
2. 1. 1 均一型 |
2. 1. 2 分层型 |
2. 2 缓释型包衣 |
2. 2. 1 超细粉体缓释型 |
2. 2. 2 高分子膜缓释型 |
2. 2. 3 微囊缓释型 |
2. 2. 4 絮凝缓释型 |
2. 3 智能控释型包衣 |
3 问题与展望 |
(6)低温干旱胁迫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次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低温胁迫对种子发芽和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1.1 低温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1.2 低温胁迫对幼苗生物膜的影响 |
1.3 低温胁迫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低温胁迫对幼苗呼吸作用的影响 |
1.5 低温胁迫对幼苗内源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1.6 低温胁迫对幼苗可溶性糖的影响 |
2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和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势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水气交换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2.4 干旱胁迫对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2.5 干旱胁迫对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
2.6 干旱胁迫对幼苗渗透调节的影响 |
3 低温胁迫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 |
3.1 细胞核的变化 |
3.2 线粒体的变化 |
3.3 其他细胞器的变化 |
4 干旱胁迫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 干旱胁迫下细胞壁和细胞膜超微结构变化 |
4.2 干旱胁迫下细胞器超微结构变化 |
4.2.1 叶绿体 |
4.2.2 线粒体 |
4.3 其他结构 |
5 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5.1 种子包衣技术的分类 |
5.1.1 种子丸化技术 |
5.1.2 种子包膜技术 |
5.2 种子包衣的效果 |
5.3 种子包衣新技术 |
5.3.1 超细粉体种衣剂包衣 |
5.3.2 双重包衣技术 |
5.3.3 凝胶包衣技术 |
5.3.4 低温包衣技术 |
5.3.5 磁粉包衣技术 |
6 温敏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研究进展 |
6.1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温敏特性及原理 |
6.2 PNIPAm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
7 高吸水性树脂研究进展 |
第二章 20个烟草品种低温胁迫下发芽和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耐寒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低温发芽试验 |
1.2.2 幼苗低温生长试验 |
1.2.3 烟草品种耐寒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胁迫下不同烟草种子发芽特性的变化 |
2.2 低温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2.3 低温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变化 |
2.4 不同耐寒性烟草品种的聚类分析 |
2.5 烟草品种耐寒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20个烟草品种干旱胁迫下发芽和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及耐早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干旱胁迫下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试验 |
1.2.2 烟草品种耐旱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种子发芽特性的变化 |
2.2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2.3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2.4 不同耐旱性烟草品种的聚类分析 |
2.5 烟草品种耐旱性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干旱和低温胁迫下烟草苗期生理和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条件 |
1.2.2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理特性测定 |
1.2.3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烟草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 |
2.2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幼苗H_2O_2和O_2~-含量的变化 |
2.3 低温和干旱胁迫下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浸种处理和低温胁迫发芽 |
1.2.2 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浸种对低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浸种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1 低温胁迫下不同药剂浸种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3 讨论 |
第六章 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干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种子浸种处理和干旱胁迫发芽 |
1.2.2 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1.2.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药剂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 不同药剂浸种对干旱胁迫下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1 干旱胁迫下不同药剂浸种烟草幼苗素质的变化 |
2.2.2 干旱胁迫下不同药剂浸种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3 讨论 |
第七章 一种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烟草抗寒型丸化种子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PNIPAm-co-BMA共聚物制备 |
1.2.2 PNIPAm-co-BMA的LCST测定 |
1.2.3 PNIPAm-co-BMA扫描电镜观察 |
1.2.4 PNIPAm-co-BMA红外光谱分析 |
1.2.5 变温条件下水杨酸从PNIPAm-co-BMA凝胶中的释放速率测定 |
1.2.6 种衣剂制备 |
1.2.7 丸化种子制备 |
1.2.8 低温胁迫下不同丸化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试验 |
1.2.9 低温胁迫下不同丸化种子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NIPAm-co-BMA共聚物制备 |
2.2 PNIPAm-co-BMA扫描电镜观察 |
2.3 PNIPAm-co-BMA红外光谱分析 |
2.4 变温条件下PNIPAm-co-BMA对水杨酸的释放速率调控 |
2.5 不同丸化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6 不同丸化处理对低温胁迫下烟草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 |
第八章 一种高吸水树脂的制备及其在烟草抗旱型丸化种子中的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PAMPS高吸水树脂的合成 |
1.2.2 PAMPS高吸水树脂性能测定 |
1.2.3 种衣剂制备 |
1.2.4 丸化种子制备 |
1.2.5 干旱胁迫下烟草丸化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试验 |
1.2.6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AMPS扫描电镜观察 |
2.2 PAMPS红外光谱分析 |
2.3 PAMPS吸液性能、保水性能和样品降解率 |
2.4 干旱胁迫下不同烟草丸化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和专利 |
(7)戊唑醇微囊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玉米安全性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种衣剂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
1.2 种衣剂的组成及分类 |
1.3 种衣剂的生物学效应及应用 |
1.3.1 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的影响 |
1.3.2 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增产丰收 |
1.3.3 节省种子和药肥,降低生产成本 |
1.3.4 提高种子质量,便于机器播种 |
1.3.5 种衣剂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6 种衣剂的发展趋势 |
1.3.6.1 高毒向低毒方向发展 |
1.3.6.2 向多种剂型发展 |
1.3.6.3 生物防治剂将大量引入到种衣剂中 |
1.3.6.4 开发具有多种功能的种衣剂 |
1.4 控制释放技术 |
1.4.1 控制释放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
1.4.2 控制释放技术的应用 |
1.4.3 控制释放的体系及相应剂型 |
1.4.3.1 基质式物理法控制释放体系 |
1.4.3.2 贮库式物理法控制释放体系 |
1.4.3.3 溶剂渗透控制释放体系 |
1.4.3.4 化学法控制释放体系 |
1.5 微胶囊种衣剂 |
1.5.1 微胶囊种衣剂的意义 |
1.5.2 微胶囊技术 |
1.5.3 微囊化方法 |
1.5.3.1 化学法制备微胶囊 |
1.5.3.2 物理化学法 |
1.5.3.3 物理法 |
1.5.4 微胶囊壁材 |
1.5.4.1 天然或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
1.5.4.2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
1.5.5 微胶囊功能 |
1.6 三唑类种衣剂的应用及对幼苗的安全性 |
1.7 戊唑醇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微胶囊种衣剂的制备 |
2.3.2 微胶囊粒径测定及粒径分布 |
2.3.3 微胶囊包覆率 |
2.3.4 微胶囊缓释测定 |
2.3.5 种子处理 |
2.3.6 微囊种衣剂对玉米的安全性 |
2.3.6.1 播种及出苗 |
2.3.6.2 幼苗生长情况测定 |
2.3.6.3 幼苗叶绿素的测定 |
2.3.6.4 幼苗PAL活性的测定 |
2.3.6.5 幼苗激素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 |
3.2 微胶囊的包覆率 |
3.3 戊唑醇微胶囊在水环境中的缓释动态 |
3.4 戊唑醇种衣剂对玉米幼苗的影响 |
3.4.1 出苗率 |
3.4.2 幼苗株高 |
3.4.2.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处理幼苗株高 |
3.4.2.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株高 |
3.4.2.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的幼苗株高 |
3.4.3 幼苗茎重 |
3.4.3.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茎重 |
3.4.3.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茎重 |
3.4.3.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茎重 |
3.4.4 幼苗叶重 |
3.4.4.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重 |
3.4.4.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重 |
3.4.4.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重 |
3.4.5 幼苗根重 |
3.4.5.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根重 |
3.4.5.2 CAB(35-3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根重 |
3.4.5.3 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根重 |
3.4.6 幼苗叶绿素含量 |
3.4.6.1 非缓释和CAB(16.5-19)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绿素含量 |
3.4.6.2 EC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叶绿素含量 |
3.4.7 幼苗PAL的活性 |
3.4.7.1 非缓释和EC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PAL活性 |
3.4.7.2 CAB(16.5-19)和PMMA微囊种衣剂处理幼苗的PAL活性 |
3.4.8 幼苗中GA含量 |
3.4.8.1 非缓释处理幼苗GA含量 |
3.4.8.2 微囊处理幼苗GA含量 |
3.4.9 幼苗中ABA含量 |
3.4.9.1 非缓释处理幼苗ABA含量 |
3.4.9.2 微囊处理幼苗ABA含量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水稻种衣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种衣剂技术研究进展 |
1.1 国外水稻种衣剂研究应用现状 |
1.2 我国水稻种衣剂研究应用现状 |
2 水稻种衣剂研制与推广的技术难点 |
3 水稻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4 种衣剂在水稻栽培上的应用效果 |
4.1 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
4.2 对成秧率的影响 |
4.3 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4.4 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
4.5 对水稻的增产作用 |
5 展望与建议 |
(9)高吸水种衣剂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水稻品种及药剂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 测定项目: |
2)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吸水种衣剂对出苗的影响 |
2.2 高吸水种衣剂对苗期病虫害的影响 |
2.3 高吸水种衣剂对秧苗串根的影响 |
2.4 高吸水种衣剂对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2.5 高吸水种衣剂对发根力的影响 |
2.6 高吸水种衣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
2.7 高吸水种衣剂对立苗速度的影响 |
2.8 高吸水种衣剂对抛后茎蘖动态的影响 |
2.9 高吸水种衣剂对抛后大田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2.10 高吸水种衣剂对抛后大田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11 高吸水种衣剂对产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10)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初步研究与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水稻种衣剂的发展概况 |
2 水稻种衣剂的类型、组成及其发展 |
2.1 水稻种衣剂的组成及其发展 |
2.1.1 活性成份 |
2.1.2 非活性成份 |
2.2 水稻种衣剂的类型及其发展 |
2.2.1 按组成成分分类 |
2.2.2 按功能分类 |
2.2.3 按使用对象分类:分为旱田种衣剂、水田种衣剂 |
2.2.4 按防治对象分类 |
3 水稻种衣剂的功能特点 |
3.1 种子保健消毒、预防种传病害的传播 |
3.2 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持效期长 |
3.3 促控秧苗生长,提高产量 |
3.4 省种、省药、省工、降低生产成本 |
3.5 减少农药公害 |
3.6 促使良种标准化,提高种子商品化程度 |
4 水稻种衣剂的作用机理 |
5 水稻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 开题设想 |
7.1 诱抗水稻种衣剂的研制 |
7.1.1 诱抗剂的筛选与复配研究 |
7.1.2 诱抗剂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研究 |
7.2 诱抗种衣剂对水稻秧苗诱抗效果的研究 |
7.3 诱抗种衣剂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7.3.1 诱抗种衣剂(YKJ+SNC)对接种苗期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
7.3.2 在直播早稻上抗寒的应用效果研究 |
7.3.3 诱抗种衣剂在促长、增产效果方面的研究 |
7.4 诱抗种衣剂对提高水稻秧苗诱抗性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二章 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抗寒剂的筛选与复配:将各供试药剂分别配制成3种不同浓度梯度 |
1.2.2 诱抗剂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 |
1.2.3 诱抗种衣剂理化特性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诱抗剂用量实验 |
2.2 SNC与诱抗剂的复配试验 |
2.3 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 |
2.4 诱抗种衣剂的理化特性 |
3 讨论 |
3.1 诱抗剂的筛选 |
3.2 诱抗剂的复配 |
3.3 与成膜基料的配伍性 |
3.4 理化特性 |
4 小结 |
第三章 诱抗种衣剂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品种和菌株 |
1.1.2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对接种苗期稻瘟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
1.2.2 在直播早稻上的应用研究 |
1.2.3 不同种衣剂的比较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兼抗接种苗期稻瘟病的效果 |
2.2 诱抗种衣剂在直播早稻上的应用效果 |
2.2.1 诱抗种衣剂对水稻成秧率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
2.2.2 种衣剂对早稻秧苗抗除草剂损伤、耐低温能力的影响 |
2.2.3 诱抗种衣剂对3个早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
2.3 诱抗种剂与其它水稻种衣剂的应用效果比较 |
2.3.1 水稻种衣剂对秧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2 水稻种衣剂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 |
2.3.3 种衣剂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4 种衣剂对秧苗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5 种衣剂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接种苗期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3.2 诱抗种衣剂在直播早稻上的应用效果 |
3.3 与其它水稻种衣剂的应用效果比较 |
4 小结 |
第四章 诱抗种衣剂抗寒作用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1.1 材料 |
1.1.2 处理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2.1 常规生理指标的测定 |
1.2.2 酶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诱抗种衣剂对低温胁迫下秧苗受害率的影响 |
2.2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5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体内POD、CAT、SOD活性的影响 |
2.6 诱抗种衣剂对秧苗体内的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水稻应用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D]. 钟长春.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水稻机插秧种衣剂的研究进展[J]. 蒋敏,张小祥,黄年生. 耕作与栽培, 2016(06)
- [3]种衣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张梦晗.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4]种子包衣剂及包衣方法研究进展[J]. 崔华威,马文广. 种子, 2015(01)
- [5]我国种衣剂研究及应用概况[A]. 李静静,贾述娟,何睿,白润娥,赵晨,闫凤鸣.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3
- [6]低温干旱胁迫对烟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及提高其抗寒抗旱性的研究[D]. 崔华威. 浙江大学, 2012(12)
- [7]戊唑醇微囊种衣剂的制备及其对玉米安全性机理[D]. 王娜.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4)
- [8]水稻种衣剂研究进展[J]. 肖晓,王权,张海清. 作物研究, 2008(S1)
- [9]高吸水种衣剂在水稻塑盘旱育抛秧上的应用研究[J]. 黄年生,张洪熙,戴正元,赵步洪,李育红,吴政.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04)
- [10]诱抗型水稻种衣剂的初步研究与效果[D]. 陈炳光.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