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陈贤达[1](2021)在《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ST康美财务舞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的顺利召开,表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迈向了更高的台阶,但我国上市企业的财务问题仍然屡见不鲜,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也经常出现。近十年来,獐子岛、雅百特、万福生科等失信公司利用虚构不实业务与收入;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空间,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延迟披露或隐瞒关键信息等手段粉饰财务报表,蒙蔽利益相关人,给我国市场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财务舞弊这种短视、投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上市公司形象,影响了公司的良性运转;侵犯了投资者利益,致使其失去对资本市场的信任;使市场纲纪废弛,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经营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解决,己经成为国内投资者及市场成长的刚性需求。本文有六部分:首先,绪论简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等,将国内外财务舞弊的文献进行梳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其次,阐明财务舞弊的定义、本文的理论基础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常应用到的手段。再次,对ST康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518)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对其财务舞弊手段进行了详细拆解与归类。进而,撷取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析为理论基础,分析发现ST康美舞弊的动因主要是:减轻市场竞争压力、满足激进战略、满足融资需求;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未发挥应有作用等,特别地,本文发现美化后的公司形象也有助于迷惑市场中的投资者,为财务舞弊提供掩护,减小暴露可能。接着,基于具体动因,提出财务舞弊防范的措施,主要包括:通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来减弱舞弊动机;通过提高道德水平与守法意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建立先进的新型资本文化来逐步提升管理者素质;通过制衡公司内部权力、保证券商及事务所的独立性、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来遏制舞弊投机;通过维护内部控制执行、提高审计质量、拓宽举报途径、利用好媒体的发展成果来提高舞弊暴露的可能性;通过提高处罚金额,扩展处罚形式;追究舞弊参与者的连带责任、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来严惩舞弊企业,提高舞弊成本。最后,总结研究结论,提出不足与展望。
许晓晨[2](2021)在《关联方交易视角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的体量逐渐增大,导致财务舞弊案件频繁发生,财务舞弊的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关联方交易因其隐蔽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常常成为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早期企业进行关联方交易是为了转移税负、偷税避税,企业利用母子公司之间便利的交易,将纳税比例较高企业的交易活动转嫁给税负比例较低的企业,以降低企业税负。后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有了更多的目的性: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了掏空公司进行资金转移,将公司的优质资源掏空,使其沦为空壳公司;企业为了通过IPO进行上市,需要更多资金粉饰报表,关联方交易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实现公司预期。本文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与关联方交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关联方交易的手段、动因与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将关联方交易与国内外财务舞弊相关理论结合,以康美药业为例,运用关联方交易理论与财务舞弊理论,以防范为目标,经过事件的梳理和剖析,研究康美药业此次进行关联方交易的目的、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动因、掌握其进行关联方交易的手段,并对后果进行分析,针对康美药业的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提出案例启示。
刘倩[3](2021)在《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与治理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以来,全球各国相继发生诸多起财务舞弊事件,国内外上市公司披露虚假财务信息,蒙骗社会公众的行为时有发生,舞弊案件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在2011-2019年间,国内的很多上市公司因为财务舞弊问题而被频繁调查,最终走向了声名狼藉、退市乃至破产的不归之路。上市公司的这些财务舞弊行为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破坏了市场秩序,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作。所以,管控与治理财务舞弊行为,是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所在。梳理分析各种财务舞弊的动机及原因,有利于制定出高效实用、科学合理的财务舞弊防治措施,从而健全市场秩序,刺激投资市场的活跃性,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GONE理论,选取2020年初最新爆出的财务舞弊公司--瑞幸咖啡为具体案例研究对象,以确保研究的时效性与代表性,依次从贪婪(G)、机会(O)、需要(N)和暴露(E)四个角度,细致地分析该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动因和手段,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财务舞弊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企业及监管部门完善内控机制、加强外部监管等提供借鉴与指引。
翟麟靓[4](2020)在《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保持着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资本市场在这一大环境下得以迅速壮大,“一带一路”等积极利好的政策更是助力企业扩大市场范围,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然而伴随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的还有层出不穷的问题,财务舞弊便是其中发生频率高、破坏力大的一个难题。尽管证券监管法律法规在不断改进,以适应和解决当下层出不穷的舞弊问题,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提高自身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学会根据行业发展阶段、经济政策和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相结合,及时掌握企业实施财务行为的动因,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财务舞弊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所以,基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背景探讨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是符合当下的现实需要的。理论方面:在阅读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后,论述了冰山理论、舞弊三角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GONE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在现实案例选择方面:近两年证监会披露的违法违规案例中,FR公司因舞弊金额大、持续时间长、市场影响恶劣,被证监会点名批评,并被处以顶额行政处罚,6名主要负责人被给予20-90万元的罚款和年限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FR公司财务舞弊事件作为案例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以及将公司财务数据进行横向与行业均值比较和纵向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运用财务舞弊动因的经典理论GONE,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对FR公司的案件发生和证监会对相关负责人的处罚结果进行回顾;其次,对FR公司的采用的财务舞弊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手段主要有虚构海外业务,虚增巨额利润,利用“非”关联方,隐蔽虚增收入的关联业务,如对外隐瞒重大借款和数亿元的担保等;再次,指出FR公司具有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高管接连辞职、买高额责任保险、审计费用成倍增加等舞弊特征,并以财务舞弊经典理论GONE为基础,从贪婪、机会、需要、暴露四个因子的角度剖析舞弊动因,识别出公司在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管理层素质等内在问题;最后,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范建议。旨在为投资者规避财务舞弊风险提供一定的借鉴方向,降低财务舞弊带来的损失。
占先红[5](2020)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分析及其治理建议》文中指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是指企业的经营层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采用的某种不恰当手段,使得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偏离公司真实业绩的行为。作为各行业企业的领头羊,上市公司如果公布粉饰后的报告,隐瞒实际财务状况,将导致国家主管部门决策时数据依据不实、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不均、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等不利影响。因此,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对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现状,剖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刘丁睿[6](2020)在《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中介制度,具有维护资本市场中资本商品交易秩序的重要作用。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各方参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信息媒介,也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演化,审计报告逐渐发展为标准化模式,自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传统标准化模式审计报告受到了诸多挑战,为满足使用者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日益增高的需求,国内外相关机构相继开展了审计报告改革工作,其中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是一项核心内容。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旨在通过提高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来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通过为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提供除审计意见以外的增量信息来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在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中,投资者是审计报告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服务对象,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是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的首要目的,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向投资者传递了怎样的增量信息,以及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增量信息是否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国内外审计报告演化历程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实施现状为背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特点,基于投资者视角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的增量信息内容和决策有用性进行研究。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全面实施以来,在现有研究中缺乏对投资者信息需求的深入理论分析,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以解释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同时缺乏对关键审计事项实施现状进行全样本的动态分析,也未对其信息含量与审计意见进行区分,难以得知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基础上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价值及决策有用性的差异。本文针对既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基于投资者视角构建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增量信息和决策有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其具体作用机理。在研究脉络上,本文首先从关键审计事项的改革需求、披露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综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其次,本文基于审计报告改革的脉络,对关键审计事项形成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并对2016-2018年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颁布以来的实施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本文基于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形成增量信息和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根据理论框架和实施现状提出研究假设;第四,采用我国新准则全面实施以来2017-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对关键审计事项在不同审计意见基础上具备的增量风险披露信息和决策有用性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形成以投资者视角为基础的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投资者在决策时需要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的双重风险信息。本文基于投资者视角,根据马克思资本商品理论对投资者决策信息需求进行分析。投资者的审计需求由资本商品的本质属性和定价机制决定,资本商品的价值并不完全由现有价值决定,而是根据未来价值决定,因此投资者在决策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信息具有双重需求,一方面投资者需要注册会计师合理保证历史会计信息的公允可靠,充分揭示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对投资的安全性和未来收益的可获得性进行判定,充分了解企业潜在的持续经营风险。同时投资者需要了解相关风险程度,以便在审计意见相同的公司中进一步筛选,进一步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收益。本文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动机探讨传统审计报告模式的不足和关键审计事项实现增量信息价值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和决策有用性奠定理论基础。(2)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披露能力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均显着正相关,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中,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与关键审计事项内容的多少无显着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风险信息,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风险披露维度,改善传统审计报告“二元化”或“一刀切”的结论模式,将“风险的有无”扩展为“潜在风险的高低”;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在审计结论已经具有重大风险指示作用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披露增量风险信息。(3)在不同类型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对于投资者决策具有负面影响,并能反映在股票价格之中;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投资者不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对关键审计事项产生额外的市场反应,关键审计事项不具有决策有用性。这说明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能够将增量信息有效传递至投资者,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负向的市场反应;而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所传递的风险信号作用弱于审计意见,投资者不再对其敏感,也不会左右投资者的决策意愿和行为,这说明非标准审计意见作为审计结论已经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风险的总和进行了概括,当审计意见披露风险足够重大时,关键审计事项无法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基础上提供增量决策相关信息,投资者不再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信息敏感,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难以体现。同时,本文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务所声誉和机构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效应调节作用不显着。本文研究表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产生差异,这与关键审计事项的增量信息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的差异相一致,说明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所传递的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能够有效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投资者在利用关键审计事项作出决策时,是建立在充分理解其信息含量的基础上的,表明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已经具备一定成熟度,资本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具有一定有效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现投资者对于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中风险信息敏感度可按照重大错报风险、重大持续经营风险(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财务信息质量风险和一般持续经营风险的顺序依次递减,相应地,不同审计意见和关键审计事项之间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也按照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关键审计事项、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顺序依次递减。因此,关键审计事项扩展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的风险区间,扩展了审计报告的信息披露层次,弥补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不足的缺陷。综上所述,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实施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实现了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决策有用性,但是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在不同审计意见下存在差异,在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下,进一步揭示了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风险信息并有效地将风险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辅助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在非标准审计意见下,由于风险信息已经通过非标准审计意见进行了传达,因此关键审计事项难以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向投资者进一步提供增量信息,难以影响投资者决策并产生相应市场反应。本文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制度理论,建立了关键审计事项在审计意见基础上实现信息增量价值和决策有用性的分析框架和具体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制度表征职能,弥合投资者的期望差距,对于审计报告模式的深化改革和资本市场体制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陈泽雨[7](2020)在《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屡禁不止,仅2019年一年间,中国证监会已开出136份行政处罚决定,每月平均发生11起舞弊案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违反市场“三公”原则,危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破坏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对于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降低市场风险意义重大。2019年,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浮出水面,查出舞弊金额近300亿元,被称为我国A股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务造假案,引发市场剧烈震动。本文围绕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事件,先梳理分析舞弊手段,接着运用风险因子理论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两个角度探究其财务舞弊的深层次动因,并据此提出防范和治理公司财务舞弊的具体对策。研究发现管理层道德品质扭曲、融资需求过大、股权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形同虚设、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不力,处罚力度过轻等问题是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的动因。依据分析出的舞弊动因,本文对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提高管理层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制定积极稳健的经营方案;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指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加大对财务舞弊的处罚力度;建立投资者索赔机制。
宋伊南[8](2020)在《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为核心,强调企业风险分析的系统观和战略观,针对识别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IPO审计具有周期长、工作量大、风险高的特点,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对IPO项目进行审计,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审计资源的分配、程序的设计以及具体的实施都是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而决定,因此准确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M会计师事务所对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过程。通过阐述M会计师事务所对此项目的风险评估现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风险评估程序设计过于简单、风险评估内容缺乏深度、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很好地指导风险应对。进而提出改进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并设计改进思路。本文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查阅公司的相关资料以及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方式了解H公司及其环境。利用PEST分析和波特五力分析法来识别H公司的外部风险,从公司性质、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舞弊三角模型的角度识别H公司的内部风险,运用COSO内控框架对H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以识别内控的设计和执行风险。然后将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划分为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评估指标设计的基础。之后引入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H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对指标的子项目赋予权重,将下级子项目得分汇总,得出上级项目得分,依次类推,得出三个级别指标项目得分。最后根据得分确定指标风险,从而得出H公司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为较高水平。结合各因素的得分结果划分风险等级,找出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较高的报表项目:存货、应收账款、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为M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重大错报风险应对措施方案,将H公司IPO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宋冬梅[9](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及资本市场都取得了快速前进。借助资本的力量,大量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选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基于上市高溢价的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给投资者利益带来了伤害,而且造成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破坏,严重打击了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不胜枚举,且愈演愈烈,尤其是2019年双康兄弟(康得新与康美药业)把整个A股搞得沸沸扬扬,引起了证券市场的巨大震荡,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欺骗性最强的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造假,探究其特点、发展阶段及常用手段。通过对康得新暴雷前多年的财务报表研究,揭示其财务舞弊的可能性,并结合康得新案进一步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及防范对策建议,进而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使得我国证券市场更加健康有序。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财务舞弊识别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进一步对本文研究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理论基础、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财务舞弊动因、手段予以剖析,尤其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舞弊,详细研究其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最常见手段。第三部分是康得新案例分析,介绍康得新发展历程、财务舞弊的始末,康得新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手段,并通过解读康得新财务舞弊曝光前的年报,识别出报表的“异常”,进而为本文识别财务舞弊提供一些借鉴。第四部分结合康得新案例总结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同时对其他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进行补充;并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康得新案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统计归纳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有关财务舞弊的国内外理论进行研究,并对财务舞弊的成因、手段、识别及防范措施进行总结。同时,本文对2013年至2019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IP0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对财务舞弊的动因和手段进行总结,并结合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康得新案,将财务舞弊理论在实例中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实例中对财务舞弊的成因、手段进行直接客观的剖析,同时结合康得新案例对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进行总结,进而有助于对财务舞弊识别方式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财务舞弊的防范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本文将财务舞弊与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错报、财务造假、报表粉饰、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等相关概念进行定义和区分;二是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识别难度最高的虚构经济业务型财务舞弊详细研究其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最常见手段,通过对虚构经济业务具体手段的深入剖析,更有利于提高对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三是结合康得新案例进行财务舞弊识别,进一步提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
李贞[10](2020)在《基于内控视角的医药企业财务造假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资本市场上造假事件频发,虚列资产、虚假陈述、虚构利润、重大遗漏和延迟披露等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突出。财务舞弊问题在各个行业均有发生,屡禁不止。尤其是医药行业。市场分散、周转流程纷繁、利润核算过程复杂,给财务监管产生了巨大的困难,也给财务舞弊行为创造了机会。同时作为高新技术类行业的医药业,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和创新。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医药行业的竞争较为激烈,企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获取商业利益及资本利益的动机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医药行业财务舞弊事件频繁发生。作为医药业“白马股”的康美药业连续多年进行财务造假,涉及上百亿元,反映出我国医药业资本市场信息效率较低、信息披露质量不佳的现状。本文以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为例,立足于国内外学者财务舞弊的研究成果,结合财务舞弊相关理论,首先对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过程进行介绍;其次是对康美药业内控五要素的分析,薄弱的内控环境导致董事长马兴田夫妇对公司几乎拥有完全的控制权,监事会等的监督权流于形式,内部控制更是“空中楼阁”;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导致关联方交易等重大风险项目上出现舞弊机会;控制活动缺失,进一步导致了财务报表造假等舞弊问题;不健全的信息与沟通制度,加剧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不合理性;内部监督失效导致财务舞弊行为无法及时监控。本文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导致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防范舞弊风险的有效措施。再次,本文基于分析结果,从完善内部建设的角度,对康美药业提出了防范治理财务造假行为的措施与建议,最后本文进行了展望与总结,认为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行为与医药行业财务造假的方式基本类似,通过对康美药业的剖析,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对提升医药行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减少财务造假行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试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ST康美财务舞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
1.3.2 财务舞弊手段研究 |
1.3.3 财务舞弊防范措施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的定义 |
2.2 财务舞弊的常见手段 |
2.2.1 虚增资产 |
2.2.2 虚增收入及利润 |
2.2.3 违规操作关联方交易 |
2.2.4 隐瞒关键信息 |
2.3 财务舞弊分析的理论基础 |
2.3.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2.3.3 沉默螺旋理论 |
3 ST康美财务舞弊案例简介 |
3.1 ST康美简介 |
3.2 财务舞弊事件经过及处理结果 |
3.2.1 ST康美被查事件经过 |
3.2.2 对ST康美的处罚决定 |
3.3 主要舞弊手段分析 |
3.3.1 虚增收入及利润 |
3.3.2 虚增货币资金 |
3.3.3 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 |
3.3.4 违规操作关联方交易 |
4 基于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
4.1.1 舞弊动机 |
4.1.2 管理者道德素质欠佳 |
4.2 一般风险因子分析 |
4.2.1 舞弊机会 |
4.2.2 暴露可能性小 |
4.2.3 暴露后受惩罚力度低 |
5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措施 |
5.1 削弱上市公司舞弊动机 |
5.1.1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
5.1.2 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 |
5.1.3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
5.2 提升管理层素质 |
5.2.1 提高管理层道德水平与守法意识 |
5.2.2 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
5.2.3 建立先进的新型资本文化 |
5.3 消除舞弊机会 |
5.3.1 制衡公司内部权力 |
5.3.2 增强券商及事务所的独立性 |
5.3.3 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
5.4 提高舞弊暴露可能性 |
5.4.1 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自查自纠 |
5.4.2 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 |
5.4.3 拓宽举报舞弊途径 |
5.4.4 利用媒体的发展成果 |
5.5 显着提高舞弊成本,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5.5.1 提高舞弊成本,扩展处罚形式 |
5.5.2 追究舞弊参与者的连带责任 |
5.5.3 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关联方交易视角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相关概述 |
一、关联方交易概述 |
二、财务舞弊概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盈余管理理论 |
四、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
五、GONE理论 |
第三节 关联方交易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分析 |
一、合规关联方交易对财务舞弊的影响 |
二、违规关联方交易对财务舞弊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案例介绍 |
第一节 康美药业公司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组织架构 |
三、公司股权结构 |
第二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情况 |
一、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情况 |
二、关联方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处罚结果 |
一、对公司的处罚 |
二、对公司相关人员的处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GONE理论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一、贪婪因子“G” |
二、机会因子“O” |
三、需要因子“N” |
四、暴露因子“E” |
第二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的手段分析 |
一、通过关联方账户买卖公司股票 |
二、与关联方企业进行虚假的业务往来 |
三、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违规 |
第三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后果分析 |
一、对企业的影响 |
二、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三、对经济市场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案例启示 |
第一节 对上市公司的启示 |
一、加强关联方交易风险管理 |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
第二节 对监管部门的启示 |
一、强化对企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事件的监管 |
二、加大对企业违反关联方交易规则的惩治力度 |
三、严格落实退市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与治理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点 |
二、财务舞弊与报表差错 |
三、财务舞弊与盈余管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冰山理论 |
二、舞弊三角理论 |
三、风险因子理论 |
四、GONE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瑞幸咖啡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第一节 瑞幸咖啡案例概述 |
一、瑞幸咖啡公司发展历程 |
二、瑞幸咖啡财务舞弊回顾 |
第二节 瑞幸咖啡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一、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
二、虚增成本费用扭曲毛利率 |
三、不正当的关联方交易 |
四、股权质押率过高进行套现 |
第三节 瑞幸咖啡财务舞弊的后果及影响 |
一、瑞幸咖啡财务舞弊的后果 |
二、瑞幸咖啡财务舞弊对关联方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ONE理论的瑞幸咖啡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基于“贪婪(G)”因子的动因分析 |
一、高管的贪婪 |
二、独立董事的贪婪 |
三、关联方的贪婪 |
四、投资者的贪婪 |
第二节 基于“机会(O)”因子的动因分析 |
一、内部控制不完善导致的机会 |
二、商业模式缺陷导致的机会 |
三、异地局限性导致的机会 |
四、第三方机构支持导致的机会 |
第三节 基于“需求(N)”因子的动因分析 |
一、保牌融资的需求 |
二、管理层提升股价的需求 |
三、避免监管机构关注的需求 |
第四节 基于“暴露(E)”因子的动因分析 |
一、暴露被察觉的可能性低 |
二、暴露被发现后的处罚较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建议 |
第一节 基于“贪婪(G)”因子的治理建议 |
一、强化高管和董事的商业伦理教育 |
二、关联方和投资者要提高风险意识 |
三、完善企业文化的建设 |
第二节 基于“机会(O)”因子的治理建议 |
一、优化内部权利制衡体系 |
二、设立内审机构 |
三、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 |
第三节 基于“需求(N)”因子的治理建议 |
一、合理制定业绩指标和绩效标准 |
二、扩大投资者获得信息的途径 |
三、改进监管机构监管资源的配置 |
第四节 基于“暴露(E)”因子的治理建议 |
一、营造完善的法治环境 |
二、加强内审的舞弊发现机制 |
三、完善证券发行相关机构的尽职调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财务舞弊动因 |
1.3.2 财务舞弊手段 |
1.3.3 财务舞弊治理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概述 |
2.1.1 财务舞弊概念的界定 |
2.1.2 常见的舞弊方式 |
2.2 GONE理论 |
2.2.1 GONE理论含义 |
2.2.2 驱动因素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FR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3.1 FR公司简介 |
3.2 FR公司舞弊事件回顾 |
3.2.1 舞弊过程分析 |
3.2.2 报表粉饰情况分析 |
3.3 FR公司财务舞弊表现形式 |
3.3.1 大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 |
3.3.2 企业高管接连辞职 |
3.3.3 陷入债务纠纷 |
3.3.4 审计费用成倍增加 |
3.3.5 财务预警模型中Z值急剧下降 |
3.4 FR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
3.4.1 虚构海外业务 |
3.4.2 利用“非”关联方虚增预付账款和资产 |
3.4.3 隐瞒借款和担保等重大事项 |
3.5 FR公司财务舞弊的影响 |
3.5.1 对FR公司的影响 |
3.5.2 对舞弊实施者的影响 |
3.5.3 对投资者的影响 |
3.5.4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四章 基于 GONE 理论的 FR 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贪婪因子分析 |
4.1.1 管理层道德水平低下 |
4.1.2 贪图政府补贴 |
4.2 机会因子分析 |
4.2.1 股权高度集中 |
4.2.2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
4.3 需要因子分析 |
4.3.1 并购产生的资金需要 |
4.3.2 规避退市需要 |
4.4 暴露因子分析 |
4.4.1 暴露可能性小 |
4.4.2 暴露后处罚力度弱 |
第五章 启示与借鉴 |
5.1 加强企业文化道德建设 |
5.1.1 提高管理层的道德素质 |
5.1.2 提高财务人员法律意识 |
5.2 减少企业舞弊机会 |
5.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2.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
5.2.3 完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 |
5.2.4 提高对跨国贸易监管力度 |
5.2.5 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能力 |
5.3 降低企业不良需要 |
5.3.1 拓宽融资渠道 |
5.3.2 优化市场评价标准 |
5.4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 |
5.4.1 加强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 |
5.4.2 提高舞弊惩罚力度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分析及其治理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意义 |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现状 |
1.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目的 |
2.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原因 |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
1. 对外部信息进行分析 |
2. 重点分析表内的项目与指标 |
3. 急切性分析 |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治理建议 |
1. 增强公司会计师的道德素养 |
2. 制定完善的会计准则 |
3.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
五、结语 |
(6)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审计报告模式改革的需求 |
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内容 |
2.3 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
2.4 关键审计事项对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
2.4.1 对审计师的影响 |
2.4.2 对上市公司治理当局的影响 |
2.4.3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和实施现状 |
3.1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的历史沿革 |
3.1.1 标准化审计报告主要内容的历史沿革 |
3.1.2 关键审计事项的形成 |
3.2 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
3.2.1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结构分析 |
3.2.2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内容统计 |
3.2.3 关键审计事项的行业特征分析 |
3.2.4 关键审计事项的会计师事务所特征分析 |
3.2.5 关键审计事项与审计意见类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1 基于资本商品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提供增量信息的机理分析 |
4.2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分析 |
4.3 基于青木昌彦制度理论的关键审计事项决策有用性分析 |
4.4 假设提出 |
4.4.1 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增量相关假设 |
4.4.2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相关假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的实证检验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5.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内生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实证检验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1.1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
6.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2 相关性分析 |
6.2.3 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
6.3 进一步研究 |
6.3.1 事务所声誉的调节作用 |
6.3.2 机构投资者的调节作用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内生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财务舞弊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财务舞弊手段的研究 |
1.2.3 关于财务舞弊治理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
2.1.1 财务舞弊定义 |
2.1.2 财务舞弊类型 |
2.1.3 财务舞弊危害 |
2.2 财务舞弊常见手段 |
2.2.1 利用信息披露舞弊 |
2.2.2 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 |
2.2.3 利用收入确认舞弊 |
2.2.4 利用成本费用舞弊 |
2.2.5 利用资产舞弊 |
2.2.6 利用会计政策舞弊 |
2.3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内部人控制理论 |
2.3.4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 |
3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事件始末 |
3.1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3.1.1 康美药业基本情况 |
3.1.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过程 |
3.1.3 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的处罚 |
3.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3.2.1 虚增存款 |
3.2.2 虚增存货 |
3.2.3 虚增销售凭证及发运凭证,增加营业收入 |
3.2.4 关联企业互相进行交易,占用巨资买卖本公司股票 |
4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个别风险因子分析 |
4.1.1 道德品质因子 |
4.1.2 动机因子 |
4.2 康美药业财务舞弊一般风险因子分析 |
4.2.1 舞弊机会因子 |
4.2.2 舞弊暴露的可能性因子 |
4.2.3 舞弊受惩罚程度因子 |
5 防范财务舞弊的对策及建议 |
5.1 关于控制个别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1.1 提高公司管理层道德品质及法律意识 |
5.1.2 制定积极稳健的经营战略 |
5.1.3 建立多元化考核指标 |
5.2 关于控制一般风险因子的治理对策 |
5.2.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2.2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
5.2.3 加强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 |
5.2.4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惩罚力度 |
5.2.5 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 |
5.2.6 建立投资者索赔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IPO审计相关概念 |
2.1.1 IPO审计的含义及特点 |
2.1.2 IPO企业财务报表中常见的错报领域 |
2.2 审计风险模型及重大错报风险相关概念 |
2.2.1 审计风险模型 |
2.2.2 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概念 |
2.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识别和评估 |
2.3.1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
2.3.2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 |
第三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现状 |
3.1 H公司IPO审计项目简介 |
3.1.1 审计主体 |
3.1.2 审计对象 |
3.1.3 计划审计程序及工作安排 |
3.2 事务所对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现状 |
3.2.1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内容 |
3.2.2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方式 |
3.2.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及应对措施 |
3.3 事务所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风险评估内容片面且缺乏深度 |
3.3.2 风险评估程序设计过于简单 |
3.3.3 风险评估结果未能很好地指导风险应对 |
3.4 改进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及思路 |
第四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
4.1 外部环境 |
4.1.1 宏观环境 |
4.1.2 行业环境 |
4.2 内部环境 |
4.2.1 公司性质 |
4.2.2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与运用 |
4.2.3 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
4.3 财务状况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4.3.3 盈利能力分析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4.4 内部控制 |
4.4.1 整体层面的内部控制 |
4.4.2 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 |
4.5 舞弊风险因素 |
4.6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风险识别结果 |
第五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 |
5.1 H公司IPO审计重大错报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1 构建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5.1.2 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权重分配 |
5.1.3 建立评价集和评价矩阵 |
5.1.4 进行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5.2 对H公司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及分析 |
5.2.1 重大错报风险总体水平 |
5.2.2 各层次风险水平 |
第六章 H公司IPO审计项目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6.1 总体应对措施 |
6.2 进一步审计程序 |
6.2.1 与存货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6.2.2 与应收账款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6.2.3 与营业收入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6.2.4 与营业成本有关的实质性程序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
1.2.2 财务舞弊手段研究 |
1.2.3 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
1.2.4 财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2 财务舞弊的相关概念 |
2.2.1 财务舞弊 |
2.2.2 会计信息失真、财务错报及财务造假 |
2.2.3 报表粉饰、盈余管理及利润操纵 |
2.3 财务舞弊动因 |
2.3.1 舞弊的动机或压力 |
2.3.2 舞弊的机会 |
2.3.3 舞弊的态度或借口 |
2.4 财务舞弊主要手段 |
2.4.1 虚构经济业务 |
2.4.2 其他方式 |
第3章 康得新案例分析 |
3.1 康得新公司介绍 |
3.2 康得新财务舞弊始末 |
3.2.1 事件曝光时间轴 |
3.2.2 财务舞弊事实及处罚 |
3.3 康得新财务舞弊动因及手段分析 |
3.3.1 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3.3.2 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3.4 康得新财务舞弊识别-基于年报 |
3.4.1 总体分析 |
3.4.2 同行业对比分析 |
3.4.3 重大事项关注分析 |
3.4.4 分析结论 |
3.5 康得新案例总结 |
第4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方式及防范对策 |
4.1 财务舞弊识别方式 |
4.1.1 通过康得新发现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 |
4.1.2 其他财务舞弊的识别方式 |
4.2 财务舞弊防范对策 |
4.2.1 加强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建设 |
4.2.2 加强对大股东监管及政府监督 |
4.2.3 加大处罚力度并健全民事赔偿机制 |
4.2.4 改变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关系并定期轮换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内控视角的医药企业财务造假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2.1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
1.2.2 关于财务造假理论研究 |
1.2.3 基于内控视角的财务造假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发展及相关理论综述 |
2.1.1 COSO理论的发展 |
2.1.2 内部控制五要素 |
2.1.3 内部控制的作用 |
2.2 财务造假基本理论 |
2.2.1 财务造假相关概念 |
2.2.2 冰山理论 |
2.2.3 舞弊三角理论 |
2.2.4 GONE理论 |
2.2.5 因子理论 |
2.3 内部控制与财务造假相关性分析 |
2.3.1 财务造假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作用 |
2.3.2 内部控制五要素与财务造假的关联性 |
3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介绍 |
3.1 公司简介 |
3.2 财务造假的报表分析 |
3.2.1 神乎其神的“差错更正” |
3.2.2 漏洞百出的“白马” |
3.3 财务造假的动机 |
3.3.1 竞争压力 |
3.3.2 内部控制失效 |
3.3.3 审计机构的失职 |
3.4 财务造假的手段 |
3.4.1 货币资金环节 |
3.4.2 投资环节 |
3.4.3 存货生产与保管环节 |
3.4.4 销售环节 |
4 基于内控视角的财务造假分析 |
4.1 内部控制环境恶劣 |
4.1.1 治理结构不合理 |
4.1.2 诚信文化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
4.2 缺乏合理的风险评估 |
4.2.1 风险辨识能力不足 |
4.2.2 风险评估程序执行不到位 |
4.3 控制活动失效 |
4.3.1 会计系统控制失效 |
4.3.2 资产盘点不到位 |
4.3.3 应收账款审批流程不规范 |
4.4 企业信息与沟通存在障碍 |
4.4.1 内外部信息不对称 |
4.4.2 信息披露不规范 |
4.4.3 公司内部沟通不畅 |
4.5 相关内部监督不到位 |
4.5.1 董事会的设置不合理 |
4.5.2 监事会的监督失效 |
4.5.3 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
5 基于内控角度的防治医药行业财务造假建议 |
5.1 优化控制环境 |
5.1.1 增加公众股比例,调整公司股权结构 |
5.1.2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推动制衡机制建设 |
5.1.3 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 |
5.2 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
5.2.1 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
5.2.2 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 |
5.3 强化控制活动 |
5.3.1 规范资产管理流程 |
5.3.2 提升会计系统控制的作用 |
5.4 规范内外部信息沟通 |
5.4.1 增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 |
5.4.2 注重管理层的诚信 |
5.4.3 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
5.5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 |
5.5.1 加大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 |
5.5.2 提高监事会独立履职的能力 |
5.5.3 优化内部审计环境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试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ST康美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 陈贤达.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关联方交易视角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D]. 许晓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基于GONE理论的财务舞弊动因与治理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D]. 刘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基于GONE理论的FR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研究[D]. 翟麟靓.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分析及其治理建议[J]. 占先红.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0(20)
- [6]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关键审计事项增量信息与决策有用性研究[D]. 刘丁睿. 吉林大学, 2020(01)
- [7]基于风险因子理论的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研究[D]. 陈泽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8]H公司IPO审计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研究[D]. 宋伊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研究 ——以康得新为例[D]. 宋冬梅.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基于内控视角的医药企业财务造假研究 ——以康美药业为例[D]. 李贞.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