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如何正确使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一、如何正确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会萌[1](2022)在《结构优化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意义和应用》文中认为在建筑工程设计中持续开展结构优化设计工作,不断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功能性和经济性,能够有效提高人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的品质。本文首先就结构优化设计的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对结构设计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在如何开展结构优化设计工作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本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张雪媛[2](2021)在《无线电动阀结构的设计及其控制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设备的智能化、无线化是我国农业设备未来的趋势,国家“十三五”规划多次提出“智慧农业”后,越来越多的人也关注到农业领域的“智慧灌溉”的问题。目前我国农田灌溉仍然采用人工控制阀门的方式,此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人力的同时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本论文设计了一款无线电动阀,并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对无线电动阀的各个性能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无线电动阀总体结构设计:对无线电动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确定阀类型并通过理论研究对无线电动阀的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并计算,确定无线电动阀的基本尺寸、材料的选型、主要零部件设计与计算,绘制总体的三维结构图。(2)阀体部分的仿真分析:对无线电动阀阀体的部分进行了静力学和流体力学的仿真,通过静力学分析得出对阀体部分施加约束力为1MPa时阀体部分的最大位移量为0.24473mm、阀芯部分为0.005014mm,阀体部分的最大应力3.9125 MPa,结果符合硬质PVC材料性能。其次对阀门在20%、40%、60%、80%、100%开度下进行速度矢量、XZ截面等压、XZ截面等速、XY截面等压、XY截面等速五个方面研究阀体内部的流动状态,结果显示当阀中有液体流过时,最大速度分布在阀体的进出口处;开启角度越大压降越小,流体流动变得平缓,开启角度越小,阀腔内湍流效果越明显;不管开启角度如何,阀芯顶部受到流体冲击力最明显。(3)无线电动阀控制器的研究:通过对无线电动阀控制器实现的功能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确定了阀控制器的总体设计方案。核心处理模块选取了STM32 F101R6模块作为控制器部分的核心微处理器,通信模块采用了基于Lo Ra调制方式的SX1262无线通信方式,并对其他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绘制了相应的电路图包括:电机驱动模块、电源模块、阀位置检测模块等,并对无线电动阀控制器的总电路原理图进行绘制并设计相应的PCB图,结合控制器的硬件部分确定软件流程图通过keil软件对阀的电机的转动程序进行编写。(4)无线电动阀性能试验分析:对无线电动阀稳态和不同启闭时间下(15s、30s、45s)下的流阻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流量系数会随着阀开度的增加而增加,阻力系数会随着阀开度的增加而减小,都存在着急速区及缓慢区域,出现拐点的位置也都大概在45%左右。经过实地测验,无线电动阀在空旷的地面上5km以内都能接收到信号,2.5 km以内的准确率为99%以上,对四次试验数据拟合后的结果显示最佳安装位置为2km。

司敬庭[3](2021)在《汽车门锁的轻量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汽车门锁作为车门组件中的重要部件,其性能要求直接影响到乘客人身安全和车内财产安全。当今随着国家对汽车轻量化的不断重视,如何在保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对汽车结构的轻量化,这就对汽车上的零部件提出了更高的结构要求,汽车门锁作为安全件也首当其冲。由于我国对汽车门锁的研究起步较晚,传统的汽车门锁结构在重量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所以,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前提下,了解汽车门锁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从设计建模、装配配合、受力分析、有限元分析、拓扑优化和性能验证这六个方面对汽车门锁的结构展开了轻量化设计研究。首先,将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复杂汽车门锁结构用运动链系统表示出来,绘制出了汽车门锁的功能示意图,介绍了一般汽车门锁的组成部分、功能要求、设计要求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汽车门锁的锁紧机构、外开启机构、内开启机构、外锁止机构和内锁止机构进行结构设计,绘制三维模型并进行装配。对汽车门锁结构中可以进行优化的零部件进行受力分析,简化受力情况并绘制受力分析图。其次,建立了以结构单元相对密度为设计变量,以结构柔度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变密度法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汽车门锁的棘轮棘爪、外开摇臂、释放推杆、内控臂和外锁止摇臂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到了各个零件对应的应力分布云图和位移分布云图,确定各个零件的薄弱位置和可优化区域。在静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变密度法对各个零件进行了拓扑优化,并对零件进行了重新设计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最后,对优化后的汽车门锁的锁紧机构进行了必要的纵向和横向方向的载荷试验,试验数据表明新的锁紧机构满足强度性能要求。对整个汽车门锁系统进行简化分析,绘制出用于计算耐惯性力的分析图,计算结果表明新的汽车门锁结构符合国家规定的耐惯性力要求。

梁梦涛[4](2021)在《基于北斗短报文的空情应急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如何实现空中情报的可靠传输是保证空中与地面安全的前提。但传统通信方式由于受到信号覆盖面积小等条件限制,无法实现长距离稳定传输,所以设计一款应急空情传输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具有全时段、全国覆盖的通信优势,非常适合作为一种应急通信的手段。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空情应急传输系统,并对传输系统结构与组成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了传输系统的雷达组网结构与通信协议。首先分析了短报文通信的相关功能与检错性能,短报文通信容量小,在通信发送时需进行数据压缩,接收后再解压缩数据,同时,空情传输系统是多部雷达对一部指挥系统进行数据传输,需在指挥系统实现发送方的识别。本文分析了传输系统的结构,再根据系统结构设计了系统通信协议,并分析了数据处理算法的流程,为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奠定基础。(2)设计了空情传输系统数据处理模块的硬件系统。为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数据处理模块采用了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硬件系统中选用了STM32系列芯片作为中央控制器,同时配备了串口通信转换电路、电源降压电路等外部电路,确保硬件系统可实现与北斗系统、预警雷达以及指挥终端连接与正常使用,为软件算法的实现提供硬件支持。(3)设计了空情传输系统数据处理模块的软件算法。数据处理模块的软件算法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发送方数据处理与接收方数据处理,两者的功能不同,发送方数据处理的主要功能为数据分批、威胁判断与数据压缩,而接收方数据处理的主要功能为数据解压缩与数据上传,针对不同的功能对应设计了相应的软件算法。(4)完成了系统的搭建与验证。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对空情传输系统进行了实地测试,首先测试了北斗短报文通信的可靠性,其次通过将系统与雷达、指挥终端相连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了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与运行的可靠性。

陈文渊[5](2021)在《基于声学超材料的低频吸声结构与自适应吸声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航空航天飞行器、高速列车、汽车、舰船等大型运载装备的轻量化设计与高速化的发展,引发的噪声问题十分突出。强烈的噪声危害驾乘人员的听力和健康,影响仪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大型运载装备噪声的研究与控制是装备降噪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利用共振吸声结构对大型运载装备噪声进行吸收是一种简单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方式,但存在低频吸声效果不佳,自适性吸声性能不足的问题。近年来,声学超材料概念的提出为实现低频噪声的有效吸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小尺寸控制大波长”的声学特性能帮助结构以远小于工作频率处声波波长的厚度实现对低频噪声的有效吸收,适用于狭小空间等复杂环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工程使用价值。因此,本文针对大型运载装备低频噪声难吸收,自适应吸声性能不足的问题,基于声学超材料开展低频吸声结构与自适应吸声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与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微缝与卷曲通道耦合低频吸声结构设计研究。将微缝与卷曲通道两种声学超材料进行耦合设计,首次提出了一种微缝卷曲通道低频吸声结构;建立了其吸声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运用阻抗分析法、反射系数复频率面分布图解法对其吸声性能,吸声机理,吸声频带调控规律与吸声带宽进行了研究;最后设计加工了实验样件进行实验测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低频吸声性能,可在λ/85的深亚波长结构厚度下实现对137Hz的近完美吸声;结构具有丰富的可调性,可通过改变微缝宽度,卷曲通道的数量与宽度实现吸声频带调节;通过并联的方式将结构的相对吸声带宽由39%拓宽至54%;实验测量结果良好,证明了所设计吸声结构的正确性与可行性。(2)基于微穿孔板的低频宽带吸声结构设计研究。通过优化单个吸收峰吸声带宽,同时又在低频引入第二阶吸收峰的方式,基于微穿孔板设计了一种低频宽带吸声结构;同样也是建立了其吸声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运用阻抗分析法、反射系数复频率面分布图解法对其低频宽带吸声机理,吸声频带调控规律与吸声带宽进行了研究;最后进行了实验测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结构具有双吸收峰吸声特性,低频宽带吸声性能良好;其中吸声结构1,在λ/15的亚波长尺度下,相对吸声带宽达152%,在258-815Hz频带内平均吸声系数为0.82;吸声结构2,在λ/12的亚波长尺度下,相对吸声带宽达159%,在295Hz-945Hz频带内平均吸声系数为0.83;结构1与结构2并联后的相对吸声带宽达172%,在258Hz-936Hz频带内平均吸声系数为0.87;实验测量结果良好,证明了所设计结构的正确性与可行性。(3)基于微穿孔与微缝的自适应吸声系统设计研究。基于微穿孔与微缝吸声结构共振吸声频率受背腔高度控制的原理,运用主被动吸声相结合的方式开发设计了一套自适应吸声系统,完成了系统的自适应吸声结构、数据采集系统、控制系统与驱动系统的设计并进行了仿真测试研究;搭建了自适应吸声系统实验测试平台并开展自适应吸声验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自适应吸声系统在224Hz-818Hz频率范围内,能进行自主噪声识别,自动调节吸声结构背腔高度,改变自身共振吸声频率,实现对目标噪声的自适应有效吸收。

郑羽姣[6](2021)在《供电公司地调调度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成为重要的公用事业。社会对电力供应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供电的安全可靠性不断提高。电网调度是电网运行的核心环节,起着“大脑”支配着“全身”的作用,调度自动化、信息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热点与重点的问题。作者所在的公司目前的调度过程管理办公模式是处于人工和有纸化的方式,这种工作模式效率低下,需要更多的人工和材料,纸质资料也难以保存和快速查找,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对电网调度管理工作进行智能化改造,以现代通讯和软件技术来作为技术支撑,满足智能电网发展,从而提高电网调度管理的水平,有效推动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让电网更好的服务社会发展。本文为以作者所在公司调度过程管理系统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设计和实现一套软件系统提高电网调度过程管理的效率,更好的推动公司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目的。研究内容:通过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国内外本领域的现状,确定本研究最终是设计电网调度过程管理系统。选择.NET平台、C#,Web服务器工作方式,以及对SQL SERVER数据库,基于理论基础,进行数据建模。结合实际调度业务,分析调度管理遇到的问题、难点,确定系统需要实现哪些功能。进一步确定系统的设计原则,分析并设计系统网络构架和功能构架。设计出系统的调度日志管理、缺陷管理等四大核心功能模块。然后是结合实际实现系统的四大功能。采用系统测试的黑白盒测试方法对系统的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测试。最后,在系统分析设计的实践基础上,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意义,不足之处,对未来发展改进的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卢奔[7](2021)在《球头立铣刀设计检测与性能建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指引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金属切削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金属切削刀具一直以来被形象的喻为数控机床的“牙齿”,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零部件的加工质量。本文针对金属切削领域中使用广泛的整体硬质合金球头立铣刀展开研究。本次课题研究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理论分析针对球头立铣刀结构进行分析,建立刀具数学模型,包括球头立铣刀的横截面数学模型、端刃、周刃、螺旋槽以及退刀槽数学模型;2)数学建模与三维参数化建模在立铣刀结构分析以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基础上,通过UG NX11.0建模软件,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三维参数化建模,为球头立铣刀铣削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提供仿真模型;3)球头立铣刀磨制与检测对整体硬质合金球头立铣刀的磨制进行分析与模拟加工,制定刀具磨制工艺,使用ANCAFX7五轴数控工具磨床对设计的球头立铣刀进行磨制,为后续试验提供铣削刀具;4)有限元模拟仿真与铣削实验确定刀具和工件材料特性,在ABAQUS中建立球头立铣刀铣削有限元仿真模型,以刀具前角、一次后角和螺旋角作为影响因素,设计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表,进行铣削有限元模拟仿真和实际铣削实验,获取铣削力样本数据;5)铣削力性能模型建立目标优化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刀具铣削力关于角度的预测模型,对该铣削力性能模型进行目标优化,利用MATLAB遗传工具箱,以铣削力最小,在设计的角度范围内寻找球头立铣刀最优的关键角度组合,提高刀具切削效率。本次课题研究结论表明球头立铣刀的铣削力和刀具的关键几何角度参数之间存在定量的二次非线性函数关系;另一方面表明在针对具体材质刀具(YG8)特定加工材料(A17075)时,刀具前角、第一后角以及螺旋角之间存在最优匹配关系。在铣削力最小目标下,球头立铣刀前角10.37°、第一后角14.56°、螺旋角34.53°为最优组合,使得铣削力最少降低了 0.6%,最多降低了 20.3%。本次研究提出刀具从结构设计检测到性能建模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对其他复杂刀具的设计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双超[8](2021)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实用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问题是几何非线性问题,即荷载与变形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为线性关系。通常使用两类方法来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一类是直接法,即有限元软件计算,直接得到二阶内力;另一类是间接法,即计算二阶效应放大系数(内力和变形的放大系数),通过对一阶内力放大间接得到二阶内力,这也是目前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使用的方法,最后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二阶内力小于一阶抵抗进行强度和配筋计算。以上计算方法存在一些的问题:有限元的结果是否正确;在计算二阶时叠加原理失效,该如何考虑;如何从一阶内力得到二阶内力;如何准确的将结构层次计算转化为杆件层次计算;如何得到实用的计算方法;如何考虑抵抗端和作用端分开计算产生误差。这些即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基础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规范需要补充完善的内容。因此本文采用结构到杆件再到截面的实用方法进行研究:在结构层次上,本文提出一新的计算模型—“弹簧-摇摆柱模型”来计算结构的临界承载力,通过原结构向扩展结构的转化,将临界力与刚度联系到一起,将原本计算临界力的超越方程变成了代数方程,能考虑同层柱间的相互支援作用以及层与层间的支援作用,弥补了规范中计算长度系数法的不足。在杆件层次,通过模型柱的曲率假设将杆件层次转化为截面层次。在截面层次上,通过应变—应力—一阶承载力—二阶承载力的流程进行计算,计算中采用应变法进行公式推导。与传统的应力法比较,其优势在于可以考虑材料完整的本构关系,可以将作用端与抵抗端耦合计算,同时本文的应变法无需进行等效矩形应力换算,计算公式为代数方程,无需迭代。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利用弹簧—摇摆柱模型定义了结构内刚度和外刚度的概念,并进一步推导了分离柱内、外刚度的计算公式。利用K-P模型(K代表弹簧,P代表摇摆柱Pendulum)来建立的框架临界方程为代数方程,求解十分简单。K-P模型的核心是:不在框架自身上(原结构上)建立临界方程,而是将框架上的荷载移到附加的摇摆柱上(扩展结构上)建立临界方程。这样可使得框架整体稳定临界力的求解得到极大的简化。该方法的求解思路明确,计算公式是代数方程,能考虑同层柱之间的相互支援作用以及层与层的支援作用,弥补了规范计算长度系数法的不足。(2)通过挠度法将框架结构临界力的求解转化为计算结构特殊点的位移,推导了单层及多层框架计算长度系数的公式,最后根据欧拉公式便可以求得框架每根柱的临界力。本方法是以整个框架结构为对象进行研究,可以很好的考虑框架中各柱的相互作用,推导的公式对于单层或多层,单跨或多跨或是不对称荷载,框架参数不均匀等都有着很好的适用性。(3)基于完整的混凝土和钢筋本构关系,可以利用混凝土和钢筋的全部应变,无需进行等效矩形应力的换算,推导了矩形截面一阶承载力的应变法,是由应变计算应力,进而计算得到内力的方法;在计算二阶承载力时,分别采用数值积分法和模型柱法两种方法,得到了矩形截面柱的荷载—挠度曲线和轴力—弯矩相关曲线,最后基于构件的极限状态,推导了截面极限曲率的简化公式,得到了二阶承载力计算的简化公式和诺谟图,可以根据外荷载计算配筋,也可以根据截面参数预估构件的承载力,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以及对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正确性进行验证。(4)用解析方法推导了圆形截面相应的计算公式,据此得到了实用计算图表(诺谟图)。推导中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和钢筋本构关系的相关规定,针对短柱和细长柱均分别划分了5个极限应变区域,进而可由应变确定应力及内力,推导了截面的二阶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因采用无量纲推导,本文公式可以适用于不同钢筋级别以及C50以下所有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50的混凝土构件,仅仅只需要替换文中的本构关系,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以及对于有限元软件计算的结果正确性进行验证。(5)使用应变法进行计算矩形截面双向偏压承载力,所谓应变法就是从应变出发,通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给出的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得到极限应变图,即应变已知,后通过应变—应力—承载力的流程进行计算,避免了须迭代求解的问题,在公式推导中使用合力矩及对应的斜放截面求解这种计算问题,避免了叠加问题。公式推导及诺谟图的制作均采用无量纲形式,具有适用性强,计算快速方便等特点,是双向偏心受压截面配筋计算或强度验算很好的实用计算工具。

苗钰婧[9](2021)在《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社会,安全稳定的电力系统是保障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条件。早期的电网调度工作依靠人工作业完成,现代电网调度工作已具有综合管控能力,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日益成为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电网调度的自动化设备借助于当前的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自动化等科技力量不断升级,同时电网调动自动化系统也因此而不断优化。对于电力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也发挥出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而可以看出当前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所设计的系统,在总结相关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分析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调度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开展和功能要求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功能实现其中电网调度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遥测数据、报警、遥测设备、报表和系统管理。本系统依据SCADA的数据对电网运行的自动调度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系统采用基于.NET开发平台的开发技术架构,使用SQLServer数据库来存储与数理数据。系统设计中按照基本功能需求,从总体架构和数据库两个大的方面考虑,系统架构采用B/S架构,软件设计使用MVC设计模式,最后依照设计结果进行编码实现,从功能细分、实现流程、代码类图和实效的效果几个方面介绍具体过程。系统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所设计的功能,能够促进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完善和升级,提高电力信息服务系统质量和运行效率。

白杨[10](2021)在《基于JAVA的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电力系统的体制改革和市场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电力系统安全运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监督管理系统在各电压等级电网运行维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电力安全监督体系的发展再信息化管理上需要再完善、再优化,因此需要开发一套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来优化当前的电力安监管理模式,提升电力安监管理水平。运用SAAS技术构建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实现电力公司各种安监管理与运营保障信息内容完整、合理和维护成本可控。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本文以电力公司电网、人员和设备安监管理为应用基础,分析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主要内容、方向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2、安监管理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主要从用户角色、管理功能需要、安全性和数据流等方面着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包括安全统计分析功能、安全隐患管理功能、安全监督管理功能和班组安全建设功能等方面;并对安监管理系统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运用SAAS技术实现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设计,主要对系统架构、系统网络、安全保障、接口以及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分析了系统内部各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联通,选取的架构是B/S架构,选区的开发技术是JAVA,采用的数据库是SQL Server 2018,流程推进的涉及过程采用通过节点驱动控制;4、以流程为核心,对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如何实现和完成进行了必要的详细介绍;5、通过搭建和部署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从功能和性能出发,在两个维度开展了测试,对系统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最终验证了本文设计的系统可满足电力用户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基本使用需求。总之,该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可以使电力公司安全管理精益化水平得到提高,规范性得到加强、降低电网运行管理风险,为同类安监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如何正确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正确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结构优化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意义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构优化设计的含义
2 结构优化设计的意义
    2.1 结构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2.2 结构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功能性
    2.3 结构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性
3 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结构设计方案欠合理
    3.2 造价管控力度不足
4 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点及具体措施
    4.1 优化结构设计方案
    4.2 提高结构设计手段
    4.3 提高设计的标准化程度
结语

(2)无线电动阀结构的设计及其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阀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控制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线电动阀的总体设计
    2.1 无线电动阀设计需求分析
    2.2 无线电动阀类型的确定及优势
    2.3 无线电动阀总体方案的确定
        2.3.1 无线电动阀材料及参数的确定
        2.3.2 无线电动阀总体结构工作说明
        2.3.3 阀体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2.3.4 无线电动阀控制器结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电动阀阀体性能仿真分析
    3.1 阀体静止时受力分析
        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2 网格划分
        3.1.3 约束力及载荷的施加
        3.1.4 仿真结果分析
    3.2 阀体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计算
        3.2.1 CFD在阀体分析中的应用
        3.2.2 三维模型的预处理及网格划分
        3.2.3 流体分析模型
        3.2.4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的设置
    3.3 不同开启角度对阀腔内部冲击结果分析
        3.3.1 20%开度下结果分析
        3.3.2 40%开度下结果分析
        3.3.3 60%开度下结果分析
        3.3.4 80%开度下结果分析
        3.3.5 100%开度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电动阀控制器设计与研究
    4.1 无线电动阀控制器系统方案的确定
    4.2 控制器硬件部分选型与设计
        4.2.1 核心控制模块
        4.2.2 无线通信模块
        4.2.3 电机驱动模块
        4.2.4 电源模块
        4.2.5 阀位检测模块
    4.3 控制器原理图及PCB板
    4.4 控制器软件部分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电动阀性能试验分析
    5.1 无线电动阀的性能试验
        5.1.1 无线电动阀的试制
        5.1.2 试验台的搭建及试验步骤
        5.1.3 无线电动阀性能试验的基本参数
    5.2 无线电动阀性能结果分析
        5.2.1 无线电动阀稳态工况下性能分析
        5.2.2 无线电动阀瞬态工况下性能分析
        5.2.3 无线通信节点传输距离及稳定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导师评阅表

(3)汽车门锁的轻量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轻量化设计简介
    1.3 拓扑优化方法的国内外理论和应用研究概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门锁的性能要求和工作原理
    2.1 汽车门锁的基本介绍
    2.2 汽车门锁的功能要求和设计要求
        2.2.1 汽车门锁的功能要求
        2.2.2 汽车门锁的设计要求
    2.3 汽车门锁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门锁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3.1 汽车门锁重要机构的设计与建模
        3.1.1 锁体外壳的结构设计与建模
        3.1.2 锁紧机构的设计与建模
        3.1.3 外开启机构的设计与建模
        3.1.4 内开启机构的设计与建模
        3.1.5 外锁止机构的设计与建模
        3.1.6 内锁止机构的设计与建模
        3.1.7 汽车门锁的整体设计与装配
    3.2 汽车门锁的机构受力分析
        3.2.1 锁紧机构受力分析
        3.2.2 外开启机构受力分析
        3.2.3 内开启机构受力分析
        3.2.4 外锁止机构受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变密度法的汽车门锁结构拓扑优化研究
    4.1 拓扑优化数学模型及优化准则的建立
        4.1.1 拓扑优化基本理论
        4.1.2 基于变密度法的拓扑优化理论
        4.1.3 变密度法插值模型
        4.1.4 变密度法求解算法
        4.1.5 优化准则法的求解流程
    4.2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4.3 汽车门锁机构轻量化设计
        4.3.1 锁紧机构轻量化设计
        4.3.2 外开启机构轻量化设计
        4.3.3 内开启机构轻量化设计
        4.3.4 外锁止机构轻量化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门锁的性能验证
    5.1 汽车门锁的载荷试验
        5.1.1 试验一般要求及其具体方法
        5.1.2 试验数据
    5.2 汽车门锁的耐惯性力计算验证
        5.2.1 耐惯性力计算方法难点与解决方法
        5.2.2 汽车门锁耐惯性力计算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北斗短报文的空情应急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通信领域研究现状
        1.2.2 北斗短报文通信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空情应急传输系统结构设计
    2.1 空情应急传输系统总体结构
    2.2 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分析
        2.2.1 北斗短报文通信流程分析
        2.2.2 北斗短报文通信协议分析
        2.2.3 北斗短报文“校验和”检错能力分析
        2.2.4 北斗短报文通信干扰因素分析
    2.3 空情传输系统雷达组网功能分析
        2.3.1 雷达数据特点分析
        2.3.2 空情威胁度判断
        2.3.3 空情数据压缩
        2.3.4 空情数据解压缩
        2.3.5 数据加密、解密处理
    2.4 空情传输系统通信协议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情传输系统硬件系统设计
    3.1 主芯片模块分析与设计
    3.2 串口模块设计
    3.3 电源模块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情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初始化设计
        4.1.1 系统初始化配置
        4.1.2 GPIO口驱动LED灯配置
        4.1.3 中断配置
        4.1.4 串口配置
    4.2 雷达端发送方数据处理算法
        4.2.1 雷达数据接收与存储
        4.2.2 数据分批算法
        4.2.3 威胁判断算法
        4.2.4 数据压缩、数据加密与上传算法
    4.3 指控系统端接收方数据处理算法
        4.3.1 数据接收、解密与解压缩算法
        4.3.2 数据定时发送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情传输系统系统搭建与验证
    5.1 北斗短报文通信性能测试
        5.1.1 短报文性能测试系统搭建
        5.1.2 短报文通信性能测试
    5.2 空情传输系统搭建与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声学超材料的低频吸声结构与自适应吸声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声学超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适应吸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声学基本理论
    2.1 声波与声压的基本概念
        2.1.1 声波的基本概念
        2.1.2 声压的基本概念
    2.2 声阻抗与声阻抗率的定义
    2.3 微缝板声阻抗率
    2.4 微穿孔板声阻抗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微缝卷曲通道耦合低频吸声结构设计研究
    3.1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模型的建立
        3.1.1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结构模型
        3.1.2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理论模型
        3.1.3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数值模型
    3.2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吸声性能与吸声机理分析
        3.2.1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吸声性能初步验证
        3.2.2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低频吸声机理分析
    3.3 结构参数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3.1 微缝宽度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3.3.2 卷曲通道数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3.3.3 卷曲通道宽度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3.4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吸声带宽的拓宽
    3.5 微缝卷曲通道吸声结构实验验证
        3.5.1 实验样件设计与加工
        3.5.2 实验测试原理
        3.5.3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穿孔板的低频宽带吸声结构设计研究
    4.1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模型的建立
        4.1.1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结构模型
        4.1.2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理论模型
        4.1.3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数值模型
    4.2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吸声性能与吸声机理分析
        4.2.1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吸声性能初步验证
        4.2.2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低频宽带吸声机理分析
    4.3 结构参数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4.3.1 孔径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4.3.2 穿孔率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4.3.3 板厚变化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4.4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吸声带宽拓宽
    4.5 微穿孔板低频宽带吸声结构实验验证
        4.5.1 实验样件的设计与加工
        4.5.2 实验测试原理
        4.5.3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缝与微穿孔的自适应吸声系统设计研究
    5.1 自适应吸声机理
    5.2 自适应吸声系统设计
        5.2.1 自适应吸声结构设计
        5.2.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2.3 控制系统设计
        5.2.4 驱动系统设计
    5.3 自适应吸声系统仿真测试研究
        5.3.1 单吸收峰自适应吸声仿真测试研究
        5.3.2 双吸收峰自适应吸声仿真测试研究
    5.4 自适应吸声系统实验测试研究
        5.4.1 自适应吸声实验样件的设计与加工
        5.4.2 自适应吸声实验方案设计
        5.4.3 自适应吸声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6)供电公司地调调度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现状
        1.2.2 国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电力调度管理的概述
    2.2 B/S网络模式
    2.3 .NET Web开发技术
        2.3.1 .NET平台概述
        2.3.2 ASP.NET技术
        2.3.3 C#技术
        2.3.4 ADO.NET技术
    2.4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开发目标
    3.2 业务建模分析
    3.3 系统功能需求
        3.3.1 调度日志管理
        3.3.2 缺陷信息管理
        3.3.3 信息查询、统计管理
        3.3.4 系统管理
    3.4 系统性能需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网络架构设计
        4.1.2 功能结构设计
    4.2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2.1 调度日志管理模块功能
        4.2.2 缺陷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4.2.3 信息查询管理功能模块
        4.2.4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
    4.3 数据库设计
        4.3.1 逻辑结构设计
        4.3.2 物理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1.1 用户登陆
        5.1.2 调度日志管理模块
        5.1.3 缺陷信息管理模块
        5.1.4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实现
        5.1.5 系统管理功能实现
    5.2 系统测试
        5.2.1 黑盒测试
        5.2.2 白盒测试
        5.2.3 测试环境
        5.2.4 测试内容
        5.2.5 测试结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球头立铣刀设计检测与性能建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金属切削刀具发展现状
        1.3.2 球头立铣刀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3 铣削力与有限元仿真研究现状
        1.3.4 整体立铣刀刃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球头立铣刀结构设计与参数化建模
    2.1 引言
    2.2 球头立铣刀简介
        2.2.1 铣刀的分类
        2.2.2 球头立铣刀结构分析
    2.3 球头立铣刀刃线数学建模
        2.3.1 数学建模简介
        2.3.2 球头立铣刀横截面线型建模
        2.3.3 球头立铣刀刃线数学建模
    2.4 球头立铣刀刃线仿真
        2.4.1 Matlab简介
        2.4.2 刃线仿真
    2.5 球头立铣刀三维实体参数化建模
        2.5.1 Unigraphics NX11.0软件简介
        2.5.2 球头立铣刀三维参数化建模
    2.6 本章小结
3 球头立铣刀磨制工艺分析与结构检测
    3.1 引言
    3.2 球头立铣刀磨制工艺分析
        3.2.1 磨床的选择
        3.2.2 砂轮组的选择
        3.2.3 磨制工艺分析与仿真
    3.3 硬质合金球头立铣刀磨制
    3.4 球头立铣刀关键角度参数检测
    3.5 本章小结
4 球头立铣刀铣削力性能模拟仿真
    4.1 引言
    4.2 数值模拟方法与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2.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4.2.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3 仿真实验设计
        4.3.1 仿真实验方案确定
        4.3.2 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
    4.4 铣削力性能有限元仿真
        4.4.1 刀具与工件材料特性分析
        4.4.2 球头立铣刀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
        4.4.3 有限元仿真结果输出
    4.5 铣削实验验证
        4.5.1 搭建实验平台
        4.5.2 实验数据与仿真铣削力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球头立铣刀性能建模与几何角度优化
    5.1 引言
    5.2 回归分析模型简介
        5.2.1 多元非线性回归
        5.2.2 铣削力回归模型的选择
    5.3 铣削力回归模型建立
        5.3.1 因素水平编码
        5.3.2 二次项中心化
        5.3.3 铣削力回归方程建立
    5.4 球头立铣刀几何角度优选
        5.4.1 MATLAB遗传算法原理
        5.4.2 优化模型确定
        5.4.3 铣削力模型目标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8)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实用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
        1.1.1 结构的稳定问题
        1.1.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几何非线性(二阶效应)
        1.1.3 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分析方法
        1.1.4 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设计方法
    1.2 杆件的计算长度
    1.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
        1.3.1 轴压构件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
        1.3.2 压弯构件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
    1.4 研究现状
        1.4.1 构件计算长度的研究现状
        1.4.2 结构和构件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研究现状
    1.5 目前存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案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目标
        1.6.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框架结构弹性整体稳定的解析计算—K-P模型法
    2.1 受压杆件的计算长度系数
        2.1.1 简单约束杆件的微分方程
        2.1.2 框架分离柱的微分方程
        2.1.3 确定等效柱计算长度的代数计算公式
    2.2 单层框架和等效柱的K-P模型
        2.2.1 悬臂柱的K-P模型
        2.2.2 单层框架的K-P模型
        2.2.3 离散柱的K-P模型
    2.3 多层框架的K-P模型
        2.3.1 离散层的K-P模型
        2.3.2 组装层的K-P模型
    2.4 算例与验证
        2.4.1 算例1
        2.4.2 算例2
        2.4.3 算例3
        2.4.4 算例4
    2.5 小结
第三章 框架结构弹性整体稳定的解析计算—挠度法
    3.1 挠度法
        3.1.1 挠度法的原理
        3.1.2 挠度系数
        3.1.3 挠度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的临界承载力
    3.2 挠度法求解多层框架的弹性整体稳定承载力
        3.2.1 单位荷载作用下的弯矩
        3.2.2 多层框架整体稳定的解析计算公式
    3.3 算例与验证
        3.3.1 算例1
        3.3.2 算例2
        3.3.3 算例3
        3.3.4 算例4
    3.4 小结
第四章 矩形截面柱一阶和二阶弹塑性承载力
    4.1 计算依据
        4.1.1 基本假定
        4.1.2 本构关系
    4.2 矩形截面的轴力—弯矩相关关系(一阶承载力)
        4.2.1 极限应变区
        4.2.2 中性轴位置和截面应变
        4.2.3 混凝土的计算参数
        4.2.4 截面的应力和内力计算
        4.2.5 矩形截面轴力—弯矩相关关系(一阶承载力)
        4.2.6 算例
    4.3 截面的弯矩曲率相关关系的计算方法
        4.3.1 弯矩曲率关系
        4.3.2 弯矩曲率的计算公式
        4.3.3 弯矩曲率关系初值的计算
        4.3.4 弯矩曲率关系最终值的计算
        4.3.5 弯矩曲率关系曲线
    4.4 矩形截面的轴力—弯矩相关关系(二阶承载力)
        4.4.1 基于共轭梁的数值积分法
        4.4.2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4.4.3 模型柱法
        4.4.4 算例
    4.5 小结
第五章 圆形截面柱一阶和二阶弹塑性承载力
    5.1 圆形截面的轴力—弯矩相关关系(一阶承载力)
        5.1.1 极限应变区
        5.1.2 混凝土的应力和内力计算
        5.1.3 钢筋的应力和内力计算
        5.1.4 圆形截面轴力—弯矩相关关系(一阶承载力)
        5.1.5 算例
    5.2 弯矩曲率相关关系的计算方法
    5.3 圆形截面的轴力—弯矩相关关系(二阶承载力)
        5.3.1 基于共轭梁的数值积分法
        5.3.2 模型柱法
        5.3.3 诺谟图的绘制
        5.3.4 算例
    5.4 小结
第六章 矩形截面柱双向压弯一阶和二阶弹塑性承载力
    6.1 矩形截面柱双向压弯一阶弹塑性承载力
        6.1.1 极限应变区
        6.1.2 混凝土的应力和内力计算
        6.1.3 钢筋的应力和内力计算
        6.1.4 公式验证
        6.1.5 简化计算
        6.1.6 精确计算
        6.1.7 算例
    6.2 矩形截面柱双向压弯二阶弹塑性承载力
        6.2.1 矩形截面柱双向压弯截面弯矩曲率相关关系
        6.2.2 矩形截面柱双向压弯二阶承载力
        6.2.3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6.2.4 计算诺谟图
        6.2.5 算例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的工作和结论
        7.1.1 结构层次
        7.1.2 杆件层次
        7.1.3 截面层次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架构介绍
    2.2 系统使用技术
        2.2.1 ASP.NET MVC框架
        2.2.2 ADO.NET Entity Framework框架
        2.2.3 IIS服务器
    2.3 系统接口分析
    2.4 功能需求分析
        2.4.1 遥测数据管理
        2.4.2 报警管理
        2.4.3 遥测设备管理
        2.4.4 报表管理
        2.4.5 系统管理
    2.5 性能需求
    2.6 系统总体设计
        2.6.1 系统技术架构
        2.6.2 系统网络架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功能和数据库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系统功能设计
        3.2.1 遥测数据管理
        3.2.2 报警管理
        3.2.3 遥测设备管理
        3.2.4 报表管理
        3.2.5 系统管理
    3.3 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3.3.2 数据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
    4.1 系统的整体框架
    4.2 登录实现
    4.3 遥测数据管理实现
    4.4 报警管理实现
    4.5 遥测设备管理实现
    4.6 报表管理实现
    4.7 系统管理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分析
    5.1 测试计划与方法
        5.1.1 测试计划
        5.1.2 测试方法
    5.2 功能测试与结果
        5.2.1 登录测试
        5.2.2 遥测数据管理功能测试
        5.2.3 遥测设备管理功能测试
        5.2.4 报表管理功能测试
        5.2.5 系统管理功能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JAVA的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业务简述
    2.2 系统功能需求
        2.2.1 安全统计分析功能
        2.2.2 安全隐患管理功能
        2.2.3 安全监督管控功能
        2.2.4 班组安全建设功能
    2.3 系统非功能需求
    2.4 安全隐患库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3.1 分布式软件架构
    3.2 MVC架构
        3.2.1 MVC技术结构
        3.2.2 MVC逻辑流程
        3.2.3 MVC技术特点
    3.3 Java Web技术
        3.3.1 Java EE平台
        3.3.2 Java开发技术
        3.3.3 JSP开发技术
    3.4 SSM软件模式
        3.4.1 SSM模式结构
        3.4.2 SSM模式原理
        3.4.3 SSM逻辑流程
    3.5 Sql Server数据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设计
        4.2.1 软件模型设计
        4.2.2 功能结构设计
        4.2.3 网络拓扑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3.1 安全统计分析模块设计
        4.3.2 安全隐患管理模块设计
        4.3.3 安全监督管控模块设计
        4.3.4 班组安全建设模块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
        4.4.2 数据表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环境
    5.2 系统功能实现
        5.2.1 安全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5.2.2 安全隐患管理模块实现
        5.2.3 安全监督管控模块实现
        5.2.4 班组安全建设模块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测试环境及方法
        5.3.2 系统功能测试
        5.3.3 系统性能测试
        5.3.4 测试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如何正确运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结构优化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意义和应用[J]. 王会萌. 中国住宅设施, 2022(01)
  • [2]无线电动阀结构的设计及其控制器的研究[D]. 张雪媛.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汽车门锁的轻量化设计研究[D]. 司敬庭.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北斗短报文的空情应急传输系统设计[D]. 梁梦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2)
  • [5]基于声学超材料的低频吸声结构与自适应吸声系统设计研究[D]. 陈文渊. 西南大学, 2021(01)
  • [6]供电公司地调调度过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郑羽姣.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球头立铣刀设计检测与性能建模优化研究[D]. 卢奔.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8]钢筋混凝土结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实用计算方法研究[D]. 双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9]供电公司电网调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苗钰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JAVA的电力公司安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白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如何正确使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