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度重视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贶聚欣[1](2021)在《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文中指出宁夏引黄灌区“大引大排”的灌溉方式导致农田退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田中的氮磷农药残留随着退水汇入河流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分析,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对农田退水污染的防治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代表案例,首先剖析了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其次揭示了农田景观格局与退水污染过程之间的空间机制,最终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提出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本研究结论为宁夏乡村农业污染治理提供了空间方法,也为类似地区的农田退水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本论文共分6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含了研究的背景、对象、目的、意义、方法、内容与框架等。第二章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及景观格局优化方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对景观格局-过程关系理论研究、农业景观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农田退水污染治理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取其中的生态原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对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的农田退水污染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造成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对本研究的重要性进行说明。第四章对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形成的景观格局及景观过程进行分析,识别并提取景观单元,并从“源-汇”景观格局角度对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过程进行评价。第五章在结合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对农田退水污染空间防治策略进行提取并按照与“源-流-汇”景观单元的匹配性对景观格局优化策略进行分类。第六章对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问题治理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作出研究展望。本文包括四项主要结论:(1)梳理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空间理论与案例;(2)揭示了农田退水污染过程与农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3)建构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模型;(4)提出了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的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张亚冉[2](2021)在《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想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并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来说,水污染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视水污染防治工作,那么将会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现如今,随着我国工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问题也变得愈发严峻,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虽然我国政府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水污染问题的重视,加大了水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开展了大量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但是水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水污染事件仍然时有发生。所以,怎样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相关专业学者重点讨论和研究的课题。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滨州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水污染问题也更加严重。虽然政府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导力量,但是仅依靠政府来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是很难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对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本文对多中心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内涵及意义、理论特色进行阐述,分析了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现状,然后从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个角度来开展滨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指出了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主体必须要加强协作,建立更加健全的长效治理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形式来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从而使滨州市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人们的用水安全提供有效保障,进一步促进滨州市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徐北春[3](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石凯含[4](2020)在《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兼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首要污染类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化环境下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我国涉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长期关注焦点,其中化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是引起了政府政策的持续关注。持续的宏观政策关注对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充分考虑,部分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妥善处置。如何有效处置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更是我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须充分结合实际,考虑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特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农民支持,才能实现政策与农户实际行为相协调,最终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实现政策目标。种植大户是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更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基层主体。基于此,本文以种植大户这一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slope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冷热点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种植大户行为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间关系展开研究,以为政府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阐述。首先,对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首先,对化肥施用总体特征、化肥施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简要概括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化肥减量空间进行测算。之后,梳理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并对相应政策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三是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进而对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对黑龙江省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过程中种植大户认知—政策采纳意愿—行为三者的内在影响,探明种植大户对防治政策与污染水平的不同认知程度对多种政策的采纳意愿以及最终施肥行为的影响路径;其次,按照“理论综合探讨”→“现实量化分析”→“政策制定博弈”的逻辑通过对种植大户、政府、外部利益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面向种植大户行为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四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保障措施。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执行性、政策成本控制与政策实效性制定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方面,从政策组合、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具体防治方案拟定上,从条件式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层级累进制的补贴激励方案、产研联动式的污染防治方案和政农协同式污染防治方案入手,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案覆盖。最终,结合肥料使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从政策设计端、政策执行端以及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设置政策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体系得到有效建构,各项辅助性技术手段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但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长效防治政策体系尚未确立,面向种植大户的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倾斜方式不明确,对种植大户这一市场化细分主体的利益考量程度不足。大户认知、大户偏好、大户特征等因素对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的反馈性强。从细分来看,政府干预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与否对种植大户的影响性具有差别,应当倡导建立基于政策联动和政府—市场—种植大户互动的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基于政策角度与种植大户行为的交互研究,可知激励型政策与惩罚型政策对于种植大户影响程度强,而技术类的辅助型政策对大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弱,但基于科技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杠杆作用,其作为辅助型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拟从防治模式、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以及监管机制入手,发挥上述主要政策工具类型的作用,制定条件型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建构层级累进制补贴激励机制,探索产研联动式污染防治模式,以政农市场协同性防治机制提升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并全面兼顾数据技术在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补贴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农业发展生态机制之下探究与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从政农商社等多主体入手,建立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政策体系,夯实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吴文静[5](2020)在《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同时,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型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对城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河北省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存在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生态足迹研究对于衡量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评价水生态足迹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二者的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河北省水资源概况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总结梳理了水资源管理及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通过生态足迹模型,从水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水生态赤字及水资源负载能力等方面对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同时通过综合发展指数模型,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最后,利用Tapio模型,分别从水生态总足迹的综合视角和不同用水账户的单一视角分析河北省城镇化与水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探究城镇化对水生态足迹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河北省2000-2017年水生态总足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农业用水与污水生态足迹占比最大。水资源长期处于生态赤字阶段,继续开发前景不乐观,总体处于不可持续状态。(2)河北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对整体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大的是经济城镇化与社会城镇化。(3)河北省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的脱钩状态呈弱脱钩与强脱钩交替的稳定态势。其中,城镇化对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污水生态足迹的脱钩状态不断优化。(4)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效应、结构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的脱钩状态起阻碍作用,而技术效应是促进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研究,从转变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和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力度两个方面,提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建立节水型城乡体系、控制用水总量、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及水污染治理等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状态。
杨月怡[6](2020)在《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水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整体而言与国家对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所以急需深入开展针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研究,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和路线图,为该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首先通过对华北地区典型城市水体的监测和水质数据的收集,从华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降雨特征、人口经济、水资源、城市涉水基础设施等方面,识别和分析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污染特征、污染成因及关键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生态基流不足,非常规水源补给占比超过60%,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严重,而且存在非点源污染。通过研究确立适用于华北地区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污染负荷分配方法、生态基流核算方法,结合华北地区城市区域水环境特征、污染成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人居结构、水资源配置等情况,从城市点源、城市非点源、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城市节水四方面构建了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分类指导方案。以国家政策和地区发展规划为导引,充分考虑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现状,以及华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投入、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整治目标的影响,提出以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为时间轴主要节点的三阶段综合整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城市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分析未来不同阶段的技术需求并绘制华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根据该技术路线图,到202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显着提升;到2030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恢复;到2035年,实现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质量根本好转,美丽城市目标实现。
彭媛媛[7](2020)在《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问题有:城市地表水体污染较严重,大部分水质仍然在Ⅳ类及劣于Ⅳ类;污水排放量大,201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77.4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2.9亿t、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88.1亿t,生活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使得降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水环境问题。虽然我国在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距离城市水环境水体功能达标、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等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亟需制定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为城市水环境污染总体调控、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本研究选取东南地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进行水质监测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南地区地表水质在Ⅳ类及劣于Ⅳ类的占比较大,东南地区水质整体较差。对东南地区河流、湖泊水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区域城市水体的水质状况这几年正在逐渐转好;丰水期水质明显好于其他时期;夏季水质明显好于冬季。从空间上看,经过城市后水质普遍变差;上游水质较下游水质好;支流水质对城市河流的影响较大。对典型城市污染源进行估算分析,区域主要污染成因是城市生活源、管网问题造成的生活污水直排、降雨径流污染以及支流的影响。区域城市水体主要污染因子是COD和氨氮。基于水环境特征和污染成因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包括编制目标的确定、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分配计算和指导方案。其中东南地区河流水环境容量多采用河流一维模型;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时,COD和氨氮多采用零维模型,TN和TP多采用营养盐允许负荷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推荐使用等比例分配法;分别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和节水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方案方法介绍、案例介绍和技术推荐。分析东南地区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确立时间轴和分阶段目标,确定每个阶段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最后确定技术发展重点形成东南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易袁姝楠[8](2020)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分析 ——以萍乡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用水需求增加,供水缺口逐年加大,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我国生态环境地位逐步提升,过去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已然不适用。我国因此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以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水资源管理政策发展的梳理,和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找出政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弥补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在水资源管理政策分析中的实践空白。本研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了国家层面水资源管理相关的政策文件,全国以及代表地市水资源数据资料。首先对政策文件进行梳理,详细叙述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并依据时间线将水资源管理分为工程型管理、资源型管理、可持续型管理、最严格型管理四个管理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管理方式及政策内容进行描述。然后沿时间线,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效率、水体质量三方面数据内容,对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整体的实施情况以及萍乡市历年来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实施效果分析表明:量化后的指标性政策有利于加强政策实施效果,我国节水政策缺乏内动力的挖掘,水污染防治政策成效显着,地方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在我国水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公众节水意识薄弱,政策执行前紧后松缺乏长效机制,政策执行被动存在滞后性,政策过程技术支撑力量较弱。应该对水资源管理政策从顶层设计、长效机制、执行力、公众参与度、监督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优化。
刘悦[9](2019)在《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乃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是缓解当前中国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水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工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工业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排放纳入分析框架之中,首先,从静态维度出发,采用兼并径向与非径向特点的EBM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及其地区差异,并利用Theil指数诠释地区差距的形成根源;从分解投入要素的视角解构工业绿色水资源无效率,并计算出各投入要素对无效率的贡献率;根据投入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得出中国各省份工业节水与减排潜力指数。其次,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动态维度分析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以此来揭示效率提升的驱动机制;综合分析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得出各省份在工业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最后,通过面板Tobit模型来考察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789,整体水平偏低,未来节水减排潜力较大。不同省份、区域之间效率水平差异显着,沿海优于内陆,东部优于西部。(2)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地区差距逐步扩大,地区内部差距尤其是西北地区内部差距是地区差距形成的主要根源。(3)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无效率均值为0.2235。工业固定资产、工业从业人员、工业用水、工业COD排放与工业氨氮排放对无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5.19%、13.67%、23.93%、23.62%与23.60%。(4)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动态效率均值为0.9949,工业领域节水减排效率呈现下降趋势,技术效率变化对动态效率的阻碍作用超过技术进步起到的推动作用。(5)各省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存在“马太效应”特征,先进省份与落后省份效率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6)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水资源禀赋、对外开放水平与政府环境管制力度对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均有一定影响,但各因素在影响方向、影响力度与显着性方面各有不同。结合上述研究结论与中国工业发展现状,提出改善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对策措施。图[8]表[13]参[73]
汪雨晗[10](2019)在《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升阶段,水污染风险的预防与治理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这些年来各个地区多发的水污染事件,无疑暴露了目前我国政府风险规制能力的不足,并构成对国家长远经济发展与公民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当今水污染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源的复杂多样性、风险的潜在扩张性、可演变性以及不可逆性等特征日益突出。反观我国水污染风险规制形式,长期以来受命令控制型规制理念的影响,以单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规划、许可、处罚等方式应对被规制者的风险行为,日益凸显的规制主体结构封闭、规制形式互动性不足、规制过程监督缺失等问题,使我们不得不从整体上思考规制活动的有效调整和转向。水污染风险规制的目的在于降低潜在的水污染风险转化为现实危险的可能性,将可能的水污染危险抑制在萌芽状态。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关注水污染防治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更应当重视水污染风险规制以避免目前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减少可能因此而引发的各种生态危机或生存危机。而当今社会的行政任务日益多元化,水污染风险规制活动已然成为当下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新型行政任务。因此,如何以行政法合作理念的革新为契机,从理论和实践上打破水污染风险规制中政府一元主导的风险规制格局,营造政府、企业、公众与专家之间公私合作、多元主体共同规制水污染风险的局面,进而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风险规制能力,是使得水污染风险预防得到切实落实的关键所在。在明确了水污染风险规制的目的之后,还需要从水污染风险的特征出发,阐明公私合作式水污染风险规制的理论框架特征和正当性基础;从水污染风险的规制主体、规制形式、规制监督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出发,描述我国水污染风险规制的客观形势,指出当前水污染风险规制失灵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制度体系框架。为解决这一根本任务,首先,应以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为基本遵循,提出针对水污染风险规制的风险预防原则、有效合作原则、利益均衡原则,以作为公私合作规制的基本指导原则;其次,需要通过纠正政府、企业、公众与专家多方主体在水污染风险规制活动中的价值定位,形成一种有效、联动、互通的多中心、多主体协调机制;再次,要以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为主要框架,建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式合作以及公众、专家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式合作,从而实现多元主体之间实质性的风险交流与对话合作;最后,通过完善规制过程中公众参与制度与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水污染风险规制的外部监督,以此确保风险规制程序的科学性、民主性。
二、高度重视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度重视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现实问题与学科问题 |
1.1.3 本研究拟解决关键问题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文献综述 |
1.5.1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
1.5.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和法律的规制 |
1.5.3 农业面源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
1.5.4 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 |
1.5.5 农业景观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 |
1.5.6 研究述评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8 写作框架 |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田退水污染 |
2.1.2 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
2.2 基础理论 |
2.2.1 景观格局与过程耦合理论 |
2.2.2 “源-汇”景观理论 |
2.2.3 时间与空间尺度理论 |
2.3 分析框架 |
2.3.1 本研究分析框架 |
2.3.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2.4 案例分析 |
2.4.1 相关案例分析 |
2.4.2 相关案例与本研究关系 |
3 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现状分析 |
3.1 研究区域选择及多尺度研究分析 |
3.1.1 研究区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3.1.2 村域作为研究范围的必要性 |
3.1.3 韦桥村农田退水过程多尺度研究分析 |
3.2 韦桥村所在区域概况 |
3.2.1 地理区位 |
3.2.2 气候条件 |
3.2.3 土壤植被 |
3.2.4 地形地貌 |
3.2.5 灌排沟渠 |
3.2.6 农业生产 |
3.3 韦桥村所在区域农田退水污染现状研究 |
3.3.1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概况 |
3.3.2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现状 |
3.4 农田退水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
3.4.1 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度 |
3.4.2 排水沟布设不合理 |
3.4.3 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
3.5 本章小结 |
4 韦桥村现状农田景观格局描述及退水污染过程分析 |
4.1 韦桥村景观格局描述 |
4.1.1 土地利用现状 |
4.1.2 景观单元特征描述 |
4.1.3 “源-流-汇”景观格局识别 |
4.2 韦桥村农田退水过程分析 |
4.2.1 农田退水水文循环过程分析 |
4.2.2 农田汇水单元划分 |
4.2.3 农田汇水单元划分等级 |
4.3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源-汇”景观格局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韦桥村景观格局优化策略 |
5.1 韦桥村农田景观格局优化 |
5.1.1 关键景观单元的识别 |
5.1.2 景观格局的优化 |
5.2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的选取及应用 |
5.2.1 “源”景观优化策略 |
5.2.2 “流”景观优化策略 |
5.2.3 “汇”景观优化策略 |
5.2.4 “流-汇”景观综合优化策略 |
5.3 韦桥村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整合 |
5.3.1 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总体目标 |
5.3.2 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原则 |
5.3.3 农田退水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整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Ⅱ 图片索引 |
附录-Ⅲ 表格索引 |
致谢 |
(2)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水污染 |
2.1.2 水污染防治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含义及特色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形成的基础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特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现状 |
3.1 滨州市水污染状况 |
3.1.1 滨州市河网水质情况 |
3.1.2 滨州市河网水质主要污染源分析 |
3.2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状况 |
3.2.1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现行措施 |
3.2.2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的多中心主体现状 |
3.3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特点及成效 |
3.3.1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特点 |
3.3.2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成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
4.1.1 多头治理导致政府管理错位 |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易造成污染 |
4.1.3 企业治污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
4.1.4 公众参与不足缺乏群众基础 |
4.2 滨州市水污染防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4.2.1 政府管理体制存在漏洞 |
4.2.2 发展理念未能根本转变 |
4.2.3 环保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
4.2.4 公众参与平台相对单一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水污染防治的典型经验及启示 |
5.1 国内水污染防治经验分析 |
5.1.1 南京秦淮河的治理经验 |
5.1.2 贵阳南明河的治理经验 |
5.2 国外水污染防治经验分析 |
5.2.1 美国田纳西河的治理经验 |
5.2.2 法国巴黎塞纳河的治理经验 |
5.2.3 日本琵琶湖的治理经验 |
5.3 启示与借鉴 |
5.3.1 水污染防治必须由政府主导 |
5.3.2 水污染防治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
5.3.3 水污染防治必须要坚持系统思维 |
5.3.4 水污染防治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滨州市水污染防治的对策 |
6.1 优化政府治理长效机制,用好“有形之手” |
6.1.1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
6.1.2 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 |
6.1.3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
6.1.4 推进水污染法制进程 |
6.2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用好“无形之手” |
6.2.1 强化激励企业责任 |
6.2.2 优化绿色产业结构 |
6.2.3 促进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 |
6.3 积极构建社会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模式 |
6.3.1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6.3.2 大力宣传公众环保意识 |
6.3.3 积极搭建全民参与平台 |
6.3.4 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评述 |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
1.3.5 相关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清洁生产 |
2.1.2 农业清洁生产 |
2.1.3 农业技术扩散 |
2.1.4 农户异质性 |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
2.2.1 研究范围 |
2.2.2 研究对象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农户行为理论 |
2.3.2 技术扩散理论 |
2.3.3 信息扩散理论 |
2.3.4 社会网络理论 |
2.3.5 系统工程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
4.1.1 研究假说 |
4.1.2 模型设定 |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分析 |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
5.1.1 研究假说 |
5.1.2 模型设定 |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分析 |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
1.3.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
1.3.3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户行为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大户 |
2.1.2 化肥面源污染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经济理论 |
2.2.2 生态平衡理论 |
2.2.3 农业政策及外部性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 |
3.1 化肥施用特征概况 |
3.1.1 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 |
3.1.2 化肥施用结构对比分析 |
3.1.3 内部施用均衡度对比 |
3.2 化肥施用时空特征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化肥施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
3.2.3 空间冷热点分析 |
3.3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
3.3.1 河流水体污染表现 |
3.3.2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表现 |
3.3.3 土地土壤污染表现 |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表现 |
3.4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分析 |
3.4.1 分析方法 |
3.4.2 化肥施用效率测度 |
3.4.3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 |
3.5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与归纳 |
3.5.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 |
3.5.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汇总 |
3.6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 |
3.6.1 政策缺乏前瞻性且手段单一 |
3.6.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 |
3.6.3 化肥面源污染数据管理水平低 |
3.6.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落地难 |
3.6.5 盲目追求化肥减排量化目标 |
3.7 本章小结 |
4 问卷设计、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调查 |
4.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
4.2.2 测量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1 种植大户认知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 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4.1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4.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
5.2 种植大户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
5.2.1 政策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2.2 污染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2.3 经济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2.4 污染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2.5 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 种植大户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
5.3.1 污染认知对惩罚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3.2 惩罚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3 污染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4 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4 种植大户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
5.4.1 辅助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4.2 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相关者利益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 |
6.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利益相关者分类 |
6.1.1 种植大户 |
6.1.2 政府 |
6.1.3 外部利益群体 |
6.2 利益相关者利益特征分析 |
6.2.1 种植大户利益特征 |
6.2.2 非农社会性主体利益特征 |
6.2.3 央地政府利益特征 |
6.3 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博弈模型建构 |
6.3.1 博弈模型假设 |
6.3.2 种植大户与央地政府博弈模型 |
6.3.3 种植大户与非农外部利益群体博弈模型 |
6.4 不同治理模式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 |
6.4.1 治理成本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
6.4.2 整体收益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
6.4.3 基于外部性的决策分析逻辑 |
6.5 本章小结 |
7 国外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经验借鉴 |
7.1 美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1.1 建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
7.1.2 重点区域划分治理模式 |
7.1.3 探索污染多元防治机制 |
7.1.4 丰富立体防治政策组合 |
7.2 以色列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2.1 节水政策主导型污染防治 |
7.2.2 多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
7.2.3 多类型政策交互覆盖机制 |
7.2.4 产研财政联动式投入模式 |
7.3 欧盟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3.1 命令控制型法律法规格局 |
7.3.2 共同政策中心型治理逻辑 |
7.3.3 有机农业效用最优化模式 |
7.3.4 市场激励与政策调控融合 |
7.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经验的国际启示 |
7.4.1 关注法律法规的防治先导性 |
7.4.2 以科技手段为污染防治支撑 |
7.4.3 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发挥带头作用 |
7.4.4 探索数据技术导向防治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及保障措施 |
8.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改进 |
8.1.1 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组合 |
8.1.2 推进财税协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1.3 制定多效化肥减量与有机肥补贴 |
8.1.4 政企合作参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1.5 收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监督口径 |
8.2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设计 |
8.2.1 条件式大户化肥污染防治激励方案 |
8.2.2 层级累进大户有机肥补贴激励方案 |
8.2.3 产研联动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
8.2.4 政农协同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
8.3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保障措施 |
8.3.1 政策设计端严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3.2 化肥面源污染政策执行端组织保障 |
8.3.3 肥料施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保障 |
8.3.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支持保障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5)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与城镇化关系研究现状 |
1.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镇化 |
2.1.2 生态足迹 |
2.1.3 脱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3 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发展现状 |
3.1 河北省水资源现状 |
3.1.1 水资源基本概况 |
3.1.2 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 |
3.2 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
3.2.1 城镇化发展状况 |
3.2.2 城镇化发展政策现状 |
4 河北省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 |
4.1 模型与方法 |
4.1.1 水生态足迹模型 |
4.1.2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 |
4.1.3 生态盈亏模型 |
4.1.4 水资源负载指数 |
4.1.5 综合发展指数模型 |
4.1.6 模型参数设定 |
4.1.7 数据来源 |
4.2 水生态足迹评价 |
4.2.1 水生态足迹动态特征分析 |
4.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分析 |
4.3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
4.3.1 整体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分析 |
4.3.2 不同类型城镇化水平具体分析 |
5 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效应研究 |
5.1 模型与方法 |
5.1.1 Tapio脱钩模型 |
5.1.2 LMDI因素分解法 |
5.2 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评价 |
5.2.1 综合视角下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分析 |
5.2.2 单一视角下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分析 |
5.3 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脱钩影响因素研究 |
5.3.1 技术效应分析 |
5.3.2 经济效应分析 |
5.3.3 结构效应分析 |
5.3.4 人口效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转变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 |
6.2.2 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力度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整治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
2.1 华北地区概况 |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概况 |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
2.1.3 水文和水资源 |
2.1.4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情况 |
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
2.2.1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物排放量 |
2.2.2 华北地区城市水功能区划 |
2.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
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方法 |
2.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时间变化特征 |
2.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空间变化特征 |
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
2.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
2.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节 |
3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
3.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3.1.3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
3.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的确定 |
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
3.3.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
3.3.2 华北地区城市水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的确定 |
3.3.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的确定 |
3.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研究 |
3.4.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4.3 华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控制方案 |
3.4.4 华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
4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4.1 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
4.1.3 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方法 |
4.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
4.2.1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的确立 |
4.2.2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
4.2.3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
4.2.4 华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18年华北地区城市年均降雨量及逐月分布 |
附录B 华北地区各城市人口与经济信息 |
附录C 2017年华北地区城市市政设施水平 |
附录D 华北地区各省(城市)水功能区划类别长度、占比表 |
附录E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水环境污染指标 |
附录F 华北地区部分城市河流水污染因子评价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7)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
2.1 东南地区概况 |
2.1.1 位置及城市分类 |
2.1.2 气候和自然地理 |
2.1.3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
2.1.4 水资源和水文 |
2.1.5 城市涉水基础设施 |
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
2.2.1 东南地区水污染物排放量 |
2.2.2 东南地区水环境水域功能分类 |
2.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
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
2.3.1 东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
2.3.2 东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特征解析 |
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
2.4.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
2.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构建 |
3.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
3.1.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
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
3.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
3.2.2 东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
3.2.3 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
3.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研究 |
3.3.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3.3.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
3.3.3 东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
3.3.4 东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
4.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4.1 我国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方法 |
4.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
4.2.1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
4.2.2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
4.2.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
4.2.4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
4.3 东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副导师简介 |
致谢 |
(8)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分析 ——以萍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资源 |
2.1.2 水资源管理 |
2.1.3 水资源管理政策及特征 |
2.2 理论依据 |
2.2.1 公共政策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及发展 |
3.1 水资源管理体系及其运行 |
3.2 水资源管理政策现状 |
3.2.1 水资源配置政策现状 |
3.2.2 节水政策现状 |
3.2.3 水污染防治政策现状 |
3.3 水资源管理不同阶段及政策的演变 |
3.3.1 工程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
3.3.2 资源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
3.3.3 可持续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
3.3.4 最严格型水管阶段及其政策 |
第4章 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以萍乡市为例 |
4.1 我国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1.1 水资源配置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1.2 节水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1.3 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2 萍乡市水资源管理概况 |
4.3 萍乡市水资源管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3.1 水资源配置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3.2 节水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3.3 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第5章 水资源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 |
5.1 公众政策意识薄弱参与度低 |
5.2 前紧后松政策执行缺乏长效机制 |
5.3 政策执行被动存在滞后性 |
5.4 技术支撑力量较弱 |
第6章 优化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建议 |
6.1 优化政策顶层设计 |
6.2 制定政策长效机制 |
6.3 提升政策执行力 |
6.4 提高公众参与度 |
6.5 完善监督机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乃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现有研究不足 |
2.3 本章小结 |
3 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理论与方法 |
3.1 工业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及特征 |
3.3 效率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
3.4 本文选取的模型与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测度及地区差异分析 |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 |
4.3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无效率的来源:基于投入分解视角 |
4.4 中国工业节水减排潜力指数测算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
5.1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 |
5.2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驱动机制 |
5.3 基于“静态效率—动态效率”矩阵的综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变量含义及数据来源 |
6.2 回归模型构建 |
6.3 回归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提升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对策建议 |
7.1 调整工业布局,优化工业结构 |
7.2 明确分工与合作,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
7.3 提高节水技术“硬”实力,强化管理“软”实力 |
7.4 设计科学的环境规制政策,综合多种手段治理污染 |
7.5 加大宣传节水的重要性,增强民众节水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基本含义界定 |
第一节 水污染风险及其规制 |
一、水污染风险 |
二、水污染风险规制 |
第二节 公私合作与公私合作式规制 |
一、公私合作 |
二、公私合作式规制 |
第二章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正当性基础 |
第一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理论基础 |
一、风险社会理论及其意蕴 |
二、公共选择理论及其意蕴 |
三、合作治理理论及其意蕴 |
第二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现实必要性 |
一、水污染风险解决难度与日俱增 |
二、传统命令控制型规制无力应对 |
三、公私合作式规制模式顺应潮流 |
第三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法律依据 |
一、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宪法依据 |
二、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行政法依据 |
三、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环境法依据 |
第三章 传统命令控制型水污染风险规制的现状与不足 |
第一节 命令控制型水污染风险规制的现状 |
一、命令控制型水污染风险规制的主体 |
二、命令控制型水污染风险规制的形式 |
第二节 命令控制型水污染风险规制的不足 |
一、命令控制型规制主体结构面临挑战 |
二、命令控制型规制形式缺乏互动性 |
三、命令控制型规制的监督保障缺失 |
第四章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行政法制度建构 |
第一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的基本原则 |
一、风险预防原则 |
二、有效合作原则 |
三、利益均衡原则 |
第二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中的合作主体建构 |
一、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中的政府 |
二、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中的企业 |
三、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中的公众与专家 |
第三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中的合作形式建构 |
一、正式合作:契约式合作 |
二、非正式合作:参与式合作 |
第四节 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中的保障制度建构 |
一、水污染风险规制公众参与制度 |
二、水污染风险规制信息公开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度重视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退水污染防治景观格局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铜峡市大坝镇韦桥村为例[D]. 贶聚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D]. 张亚冉.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D]. 石凯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基于生态足迹的河北省水资源与城镇化脱钩研究[D]. 吴文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5)
- [6]我国华北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杨月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我国东南城市水环境特征解析与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彭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分析 ——以萍乡市为例[D]. 易袁姝楠. 南昌大学, 2020(01)
- [9]中国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时空分异乃影响因素研究[D]. 刘悦.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10]水污染风险公私合作式规制研究[D]. 汪雨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