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气功十八式治疗高血压的观察

太极气功十八式治疗高血压的观察

一、太极气功十八式对高血压病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贵高峰[1](2021)在《针刺神门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双侧神门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其对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对特异性作用,为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心脏并发症优选腧穴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研究共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针刺神门穴,留针20分钟;对照组针刺悬钟穴,留针20分钟。观察两组针刺前后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LF、HF、LF/HF及血压值的变化。结果:针刺神门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V 5min频域指标LF、LF/HF降低,HF升高,LF、HF、LF/HF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悬钟穴相应指标无显着性变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F、LF/H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后,观察组收缩压下降明显(P<0.01),舒张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的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神门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RV具有相对特异性,为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心脏并发症优选腧穴提供了客观依据。

TAN YIN SHEN(陈云欣)[2](2021)在《基于形式概念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2009-2019这近10年发表在国内外期刊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文献收纳、整理并统计得出的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规律穴位处方进行研究分析。为中医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穴提供基本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收集全文数据库(CNKI)2009-2019年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中文检索主题词:针灸,针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眩晕并辅以文献追溯和手工操作检索,并在尊重原着的前提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构建EXCEL档案,建立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规律研究知识库,将资料病名以“证-症-治(穴)”进行输入等方法关系为概念形式背景的生成和优化。在对其构建出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表的层次关系可视化表示对对象与属性进行标注,并从整体和细化多方面的发现对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症—治(穴)”属性偏序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说明。结果:整理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324篇,涉及的穴位共有107个穴位,而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证型的高频次取穴处方①肝阳上亢证型处方:太冲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人迎穴②肝肾阴虚证型处方:百会穴、风池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曲池穴③痰湿壅盛证型处方:丰隆穴、风池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内庭穴、公孙穴、支沟穴④阴虚阳亢证型处方:太冲穴、太溪穴、内关穴、人迎穴⑤气血亏虚证型处方:足三里穴,百会穴,风池穴,关元穴、三阴交穴⑥肝火亢盛证型处方:太冲穴、曲池穴、百会穴、肝俞穴。高频次使用穴位为:太冲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合谷穴、百会穴、三阴交穴、太溪穴。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涉及到的经络穴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经络。提示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实践中,应对以上这些经脉及其经穴多加重视。

江毅[3](2021)在《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现代的疾病谱上,对人类生命健康危害最大的已成为慢性病,人类罹患疾病的因素,也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发展为社会、心理等因素导致的身心共患疾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有着密切联系。不当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强的养生意识在慢性的整个过程中,已成为了促进或加重慢性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医“治未病”不离形神共养、精气神并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形、气、神的养生理论进行梳理和探讨,探求动形养生的机理,为传统养生功法的推广使用探究深层次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梳理“真气”、“元神”以及形气神合一的动形养生有关的记载,理清其内涵。(2)通过演绎法,由中医体系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阴阳理论出发,对“真气”、“元神”的来源、特点、生理、病理、养生进行发微,探求其本质和机理。(3)通过归纳法,探寻“真气”、“元神”发挥推动生命作用的机理进行阐释,对形、气、神兼养的理论进行论述。(4)通过实验研究法,在偏颇质大学生人群中观察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疲劳、焦虑等与身、心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知:真气源于命门之先天元气,与脾胃运化的后天水谷气和大自然之清气相合充养流注全身,并赖后天水谷精气充养,其盛衰与后天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在脏为“藏真”,在经络则为经气,其病机与元气病机有同有异,对其养护包括惜精养元、保持三焦和经络的畅通、顺应天时、调和脏腑和避其毒气。在先天命门之火的作用下,先天元精和先天元气形成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元神即生于此变化之中,其地位和元气一致,均归属先天,其特性主动却倚静、主生主宰却不主用、不能离开形体而存在、是生命力的外在体现、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则安,寒、热、痰湿、情志过极、当静不养会伤神,对其养护需合于自然阴阳之道、养心少欲、调形养气、惜精培元、经络和畅。(2)通过演绎法,一、探究出一度被认为等同的“真气”与“元气”实为有同有异、相互联系的两种人体之气,“真气”是源于先天元气,与后天谷气“并而充身”的精微物质,真气为用,元气为体。二、明晰了元神源于元精化元气形成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中,而又反作用于这种关系,对其进行调控,形成了元精、元气、元神的先天三位一体的体系。三、养生需形、气、神兼养。(3)通过归纳法,一、元神在由元精、元气二者阴阳运动变化产生后,进而反过来通过对阴阳消长比例的调节,使气有了不同的升降特性,从而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维持生命活动,调节元气在不同部位的聚散形成脏腑并稳定其气机升降功能。即元神源于阴阳变化,而本质亦为调节一身之阴阳,并以此对阴阳的调节合于术数、应四时阴阳消长以及与外界刺激相合,在先天主生的特性下,生出识神。二、在练习气功“入静”时,心越清静,元神受到干扰越少,故能使“真气从之”,此为养生功法“调心”的原理。三、基于“脑为元神之府”、“命门为元神之根”、以及论证的“心为元神之用”,提出了“脑-心-命门”为元神轴心的概念。四、提出了真气和元神通过心神相联系,当心神入静,识神宁息,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则先天之气与先天之神同气相求,使人体之气达到最自然的状态,再与肢体之形的运作相合,以达到气愈练愈壮,愈练愈顺的练气效果。以此阐释了为传统养生功法中,“调心”是“调身”、“调息”的枢纽,其的实质是达到“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形、气、神三者和谐共养的效果。(4)通过试验研究,观察到健身气功·养生功十二法对偏颇质在校大学生的睡眠、焦虑等产生显着良性影响,对疲劳状态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结论:养生需以整体观为根本,形、气、神兼养,形为生命之基,气为身体之用,神为生命主宰。传统养生功法通过“调身”、“调息”以“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通过形体动作引领真气运行,通过“调心”,人心静而神安,以元神的自然之性导引具有天真之性的真气,达到“三调合一”的“恬淡虚无”的境界,使人体在传统养生功法的作用下,气和、神安、体健。

颜芬[4](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洪雪娇[5](2020)在《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八段锦锻炼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康复的疗效,进而探讨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对冠心病CHF患者的康复的安全性评估、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模式,并为八段锦在心脏康复中的运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平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厦门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常规药物、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行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心脏康复。康复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康复前和康复8周后的6MWT、VO2 peak、Peak METs、NT-proBNP、LVEF及MLHFQ。记录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数据的变化观察疗效,所得到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最终有效统计资料共67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总脱落率4.29%。2.基线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年龄、慢性心衰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及基础用药情况方面,经过相关检验,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肺功能方面:在6MWT、VO2 peak、Peak METs、NT-proBNP、LVEF方面,两组康复前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后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方面:MLHFQ分值,两组康复前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后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本课题研究中,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以八段锦应用于冠心病CHF患者的康复是安全有效的。2.以八段锦作为冠心病CHF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能够改善心肺功能,显着提高运动耐量、N端前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峰值摄氧量及峰值代谢当量。3.以八段锦作为冠心病CHF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能够显着改善疾病主观感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张杰[6](2020)在《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指出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可控制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尽早使血压达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药物及非药物防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本研究选取3种中医药干预方式,制定了一套多措施联合、简便易学、经济实用、便于坚持的中医综合降压方案,即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A-Acupoint Massage(穴位按摩),B-Baduanjin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降压八段锦),C-Chinese Medicinal Tea(中药代茶饮),探索如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动患者自身管理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为高血压的中医特色疾病管理提供依据。目的:探究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及网络招募受试者,选取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或无证可辨的未服药或未规律服药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2组,试验周期8周。对照组采取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8周后24小时动态血压所示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疗效指标为诊室血压、诊室血压达标率、家庭血压、昼平均血压、夜平均血压、24小时平均心率、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并根据组别,以简易电子问卷的形式每天或每周向受试者采集方案执行情况。结果:截止2020年1月,本研究共入组并完成随访52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本次为中期阶段性分析结果。1 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2例,脱落3例(对照组失访2例,试验组因家庭原因主动退出1例)。最终纳入全分析集患者52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纳入符合方案集患者49例:试验组25例(脱落1例),对照组24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民族、BMI、腰围、静息心率、烟酒史、风险分层、证型、病史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基线不均衡(P<0.05)。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基线均衡可比(P>0.05),治疗后试验组平均收缩压变化值为(-4.84±11.54)mmHg,效果优于对照组(0.83±10.58)mmHg,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舒张压基线不一致(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治疗后试验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450 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诊室血压:干预4周时,两组患者诊室收缩压变化值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诊室舒张压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周时,试验组诊室收缩压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舒张压降低值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诊室血压达标率:干预4周时,试验组诊室血压达标率为36%,对照组诊室血压达标率为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8周时,试验组达标率为64%,对照组达标率为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3家庭血压:干预4周时,两组家庭收缩压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家庭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068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周时,两组家庭收缩压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家庭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4.30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昼平均血压、夜平均血压:干预8周时,昼平均收缩压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均有降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6 WHOQOL-BREF评分: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7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干预8周时,试验组平均变化(-3.24±3.47)分,对照组平均变化(-0.92±5.0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安全性评估:试验组有2例患者空腹服用代茶饮后胃部稍感不适,嘱其饭后饮用,症状即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穴位按摩、降压八段锦、中药代茶饮)干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8周,可显着降低患者的24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夜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昼平均舒张压、诊室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家庭血压舒张压,提高诊室血压达标率,改善高血压相关中医症状,对昼平均收缩压、家庭血压收缩压、24小时平均心率、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影响,试验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尽管只是中期阶段性分析,本试验预设的两项主要疗效指标均达到统计学差异。如果按照中期分析P值需小于0.025的统计学要求,主要疗效指标之一的舒张压亦达到了统计学差异,提示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是有效和安全的。考虑到样本量较小,两组入组基线尚欠均衡,本研究将按照研究方案的样本量要求继续纳入病例并完成所有随访工作,以期为中医综合疗法干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提供更严谨科学的证据。

周惠新[7](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陈磊[8](2020)在《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文中提出二十余年来我国健身气功发展蒸蒸日上,科研成果与日俱增。本研究利用VOSviewer、CiteSpace、Excel软件,通过数理统计法、词频分析法、共词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CSSCI、CSCD中1998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健身气功领域论文进行知识图谱与图表绘制,分析该领域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情况,研究作者与机构合作关系,研究热点与趋势变化,并据此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探索的话题,提出相关建议。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直观、全面的研究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我国健身气功总体发文量呈波浪式上升的趋势,科研在不断地发展。在20多年里,出现了4次爆发式增长,为2005年、2008年、2013年和2017年,2017年达到顶峰。每隔3-5年,即出现一次激增,预测下一个爆发增长年份在2021年,在数量上会突破原峰值。发文期刊上,医学类和体育学类期刊大致各占一半。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老年学杂志》。健身气功在核心期刊中尤其是顶级刊物上发文数量较少,科研的数量和质量有待突破。参与健身气功科研的学者较多,但高产作者稀缺,科研产能亟待提高。科研合作关系主要有体育院校之间内部合作或跨校合作,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内部合作,体育院校与医学院校或医院的合作甚少。开辟“体医合作”模式对健身气功科研发展会带来新的帮助。健身气功科研主要围绕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展开。研究热点集中在对骨质疏松症、骨骼肌减少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干预效果上;对生活质量、身体素质、血糖、血脂、自由基、免疫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等单一指标或组合指标的影响上。健身气功锻炼对这些疾病或指标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未来健身气功研究热点趋势包括以系统综述、meta分析、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为主的综述研究;健身气功“调心”或“调息”效果的实验研究;健身气功单式动作或自选组合动作“处方化”的实证研究等。

张亚鹏[9](2020)在《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现状及其方法学特征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气功作为一项传统运动,对改善人们身心健康十分有益。近年来,气功的临床疗效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涉及多种疾病。然而,目前对气功的确切临床研究证据尚未见到系统性整理与评价。气功疗法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循证证据尚不充分,限制了气功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发展和推广。气功的临床研究有其自身特点,其种类多、盲法实施困难。应结合气功自身特点和优势,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随机对照试验(RCT)属于医疗干预措施证据等级“金字塔”中的一类证据,是治疗性临床研究方法设计的金标准。其系统评价能够为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预防和治疗证据。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是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在疗效评价中仅次于RCT,属于证据等级“金字塔”的二类证据。目前,没有研究对气功各种功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方法学分析和质量评价,其潜在的疗效和存在的问题仍不清楚。为此,气功临床研究的疗效评价急需方法学指导和证据支持。本研究通过气功文献计量学研究、系统评价气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系统获取气功的两种临床研究类型RCT和队列研究并比较方法学特征和评价研究质量。以期获得气功疗效的证据现状、趋势特点和局限性;探讨气功各功法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为气功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设计提供参考。通过了解气功临床研究现状、评价其研究质量、奠定方法学设计的循证证据基础,为将来气功临床实践和健康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与方法学建议。方法研究一: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并纳入气功临床研究的系统综述(SR),随机对照试验(RCT),非随机对照试验(CCS),病例系列和病例报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Sino 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 fang)、PubMed、Cochrane Library、期刊文献、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12月10日,无语言限制。对文献计量信息,如出版信息、疾病/病症、气功干预和研究结果进行资料提取并分析。研究二:气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纳入气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检索 Sino Med、CNKI、VIP、Wan fang、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7月10日,无语言限制。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risk of bias,ROB)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差(MD)或标准化均差(SMD),均给出95%可信区间(CI)。根据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研究三:气功的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的方法学特征比较纳入所有干预措施为气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Cohort study)。检索 Sino Med、CNKI、VIP、Wan fang、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月18日,无语言限制。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ROB)评估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分别对RCT和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RCT质量评价内容有:随机方法、序列隐藏、盲法等条目,将研究质量评价为高质量、低质量、不清楚。NOS量表包括3个栏目共9个条目:研究人群的选择(4分)、组间可比性(2分)和结果测量(3分)。总分最高为9分,得分越高,质量越高。并对比分析两种设计的方法学要点报告情况和资料提取。结果研究一: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最终共纳入886项临床研究。其中包括47项系统综述、705项RCT、116项非随机对照试验、12项病例系列和6项病例报告。涉及14个国家,数量居前5位的是:中国、美国、韩国、英国、瑞典。研究最多的前5个疾病是: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脑卒中、颈椎病。在纳入的886项临床研究报告中,八段锦的研究频率最高有492项(占55.5%),其次是健身气功107项(占12.1%)、导引术85项(占9.6%)、五禽戏67项(占7.6%)和易筋经66项(占7.4%)。在RCT中,最常用的对照组干预措施是维持正常生活方式,有149项(占18.1%),其余对照措施包括常规治疗、西药、中药、针灸、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瑜伽、太极拳等。在结局指标中,报告频次最高的为身体功能有561项(占63.3%)、生活质量有87项(占9.8%)、症状有80项(占9.0%)、疼痛有77项(占8.7%)、心理健康指标有61项(占6.9%)。在所有研究结论报告中有97%的研究报告了习练气功的有益结果。研究二:气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10项RCT涉及542名受试者,有3项中文和7项英文研究。10项研究的方法学偏倚风险较高,且方法学质量整体较低。在疼痛改善方面,气功组优于假气功(假气功:其肢体动作与气功一样,但没有冥想和口诀,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自我呼吸不需要与肢体动作协调一致)和有氧运动组(SMD=-1.44,95%CI[-2.77,-0.11])和(SMD=0.96,95%CI[0.10,1.81]),气功联合药物组(包括中药和西药)的疗效优于药物组(MD=-8.94,95%CI[-15.69,-2.19]);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气功组优于假气功和有氧运动(SMD=-1.83,95%CI[-3.27,-0.39])和(SMD=0.98,95%CI[0.13,1.84]),气功联合药物组与药物组疗效相当(MD=-3.98,95%CI[-10.93,2.97])。生活质量采用FIQ、SF-36、CHAQ、QOML、WHOQOL-BREF量表测评。仅1项研究报告了习练气功相关的不良事件(右肩疼痛1例,足底筋膜炎1例)。GRADE分析显示为低等级证据。研究三:气功的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的方法学特征比较本研究共纳入895项研究,其中RCT中文有749项(占83.7%),英文有73项(占8.2%),队列研究中文有69项(占7.7%),英文有4项(占0.5%)。822项RCT平均每项研究的受试者为90例,样本量最小为10例,最大为1973例,73项队列研究平均每项研究的受试者为142例,样本量最小为12例,最大为1721例。177项(占21.5%)RCT和11项(占15.1%)队列研究报告了研究过程中退出、脱落、剔除的人数,x2=1.7,p=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了 822项RCT,其中287项(占34.9%)报告了随机分配方法,评价为低偏倚风险。34项(占4.1%)采用按就诊顺序分组,评价为高偏倚风险。41项(占5.0%)报告了分配隐藏,评价为低偏倚风险。57项(占13.6%)采用了盲法,评价为低偏倚风险。177项(占21.5%)报告了研究过程中退出、脱落、剔除的人数,评价为低偏倚风险。33项(占4.0%)详细报告了确定样本量的方法,评价为低偏倚风险。而纳入的73项队列研究,NOS评分为3~6分的有103项(占91.2%),其中9分0项,8分2 项(占 2.7%),7 分 2 项(占 2.7%),6 分 15 项(占 20.6%),5 分 24 项(占 32.9%),4分12项(占16.4%),3分12项(占16.4%),2分6项(占2.7%),平均4.6分。结论研究一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气功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在研究设计类型、气功干预措施和结果报告方面是不一致的。迫切需要为气功各种类型的干预措施制定一套报告标准。为了证实气功在促进健康和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未来仍需要更严格的、多中心的、大样本和基于队列研究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气功疗效。研究二 气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现有证据表明,气功对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生活质量可能具有潜在疗效,而且比较安全。但是,研究设计的方法学质量较差,研究数目较少,未来仍需更多设计严谨、多中心、大样本的RCT来进一步验证气功的疗效。研究三气功的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的方法学特征比较目前RCT和队列研究的气功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质量均不高,在研究设计与方法学上存在着研究方案注册率较低、研究偏倚风险高、报告标准不规范等问题。应加强对研究者的研究设计与方法学培训,拓展气功临床研究方法学思路和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如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研究,为气功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证据。

滕小霞[10](2020)在《阴阳学说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导引养生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养生内涵以及哲学底蕴。而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之一,指导着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传统导引养生术的理论基础。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传统导引养生术之一,目前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养生实践,其健身功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从哲学理论角度研究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的文献量较少。因此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阴阳学说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的养生机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充实健身气功领域的理论研究。以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探讨功法动作中的阴阳,进一步分析功法中的养生机理。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两个方面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动作的养生机理进行分析:一方面,将功法中的动作过程及定势动作,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的阴阳与养生机理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从阴阳理论的角度,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运动路线、功法特点两个部分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1)八式导引过程中的形体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变化,为体内气血在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运行奠定基础;定势动作中机体的劲力抻拉之势主要体现了阴阳互根、阴阳对立的变化,在全身气血通畅的基础上,进一步刺激不同脏腑。(2)一方面,桩功在各方向劲力对拉下,体现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变化,使形体打开并维持平稳的状态;另一方面,形体呈现的松紧、虚实使全身处于通畅的状态。(3)呼与吸导引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进而体现出不同的阴阳变化。呼吸之间,吸气为阳、呼气为阴,吸气过程为阳长的过程、呼气过程为阴长的过程。(4)意根据意注的程度分阴阳,意实为阳、意松为阴,各式通过意想部位、呼吸方式的不同,进而达到不同的健身功效。(5)在上下、前后、左右、旋转、折叠各路线的运动过程中,肢体末端牵引躯干做全方位的运动,促使机体由外而内地全面抻拉打开,有助于体内全身气血的流通,进而调理体内气血的阴阳平衡。(6)导引过程中,机体松紧、虚实、动静、开合的变化,促进体内气血循环于机体内外、腠理。

二、太极气功十八式对高血压病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极气功十八式对高血压病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神门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法与指标
        2.3 数据统计
    3.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针刺前、后HRV 5min频域指标比较
        3.3 两组针刺前、后血压值变化
讨论
    1.中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3 治疗方法
    2.西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2.1 发病原因
        2.2 诊断方法
        2.3 治疗方法
    3.心率变异性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3.1 HRV概述
        3.2 原发性高血压与HRV
    4.选穴依据
    5.结果探讨
        5.1 结果分析
        5.2 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对心率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2)基于形式概念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一、高血压的定义
        二、高血压诊断标准
        三、现代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四、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五、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六、现代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七、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第二节 历代医籍对本病的论述
        一、历代沿革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形式概念分析研究概况
    第一节 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
        一、形式概念分析介绍
        二、形式概念分析的内容
        三、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四、形式背景优化
        五、建立图矩阵
        六、构建图形
    第二节 属性偏序理论的概念
        一、属性偏序结构图
        二、属性偏序结构-可视化新方法
        三、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知识发现的可行性
第三章 文献分析研究
    第一节 资料采集、录入与处理
        一、资料来源
        二、数据录入与分析
        三、数据规范化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高血压“眩晕、头痛”的辨证
    第二节 辨证分型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一、肝阳上亢证型
        二、肝肾阴虚证型
        三、痰湿壅盛证型
        四、阴虚阳亢证型
        五、气血亏虚证型
        六、肝火亢盛证型
    第三节 高血压的高频经脉和穴位
    第四节 配伍穴位多样
    第五节 选穴的分布位置
    第六节 针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循经取穴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形气神兼养的健康理论
    1 形、气、神健康理论探讨
        1.1 形为身之基,有形则生命有所倚
        1.1.1 《黄帝内经》中“形”的内涵
        1.1.2 《黄帝内经》中的形体健康
        1.2 气为身之用,气和则生命得其常
        1.2.1 真气与元气密切相关
        1.2.2 真气与气血津液
        1.2.3 真气与脏腑之气
        1.2.4 真气与经脉之气
        1.2.5 真气虚则百病由生,真气病不离元气失常
        1.3 神为身之主,得神则生机有所彰
        1.3.1 元神源于先天,与元精、元气三位一体
        1.3.2 元神的特性
        1.3.3 元神本质系调控一身之阴阳
        1.3.4 阴阳失和,元神乃病
    2 形、气、神的养生理论探讨
        2.1 养形之道,贵在全形
        2.1.1 保全形体,无过其用
        2.1.2 脏腑安和,经络畅达
        2.1.3 饮食为养,起居为调
        2.1.4 运动养形,动则体健
        2.1.5 调神养形,整体同调
        2.2 养气之道,贵在和顺
        2.2.1 惜精养元
        2.2.2 通调气机
        2.2.3 顺应天时
        2.2.4 调和脏腑
        2.2.5 调和气血
        2.2.6 谨避邪毒
        2.2.7 调节情志
        2.3 养神之道,求之于心
        2.3.1 阴阳调谐,元神得养
        2.3.2 “婉然从物”乃健康之要
    3 人之常平需形气神兼养
        3.1 “脑-心-命门”是元神调控的轴心
        3.1.1 脑为元神之府
        3.1.2 命门为元神之根
        3.1.3 心为元神之用
        3.2 形气神兼养是养生之道
        3.2.1 形为神之基
        3.2.2 神为形之机
        3.2.3 气为身之用
        3.2.4 形气神三者密不可分,三位一体
第二部分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实证研究
    4 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4.1 功法原理
        4.1.1 意守清静,便于凝神
        4.1.2 气息相随,意在调息
        4.1.3 引体令柔,以身导气
        4.2 功法医理
        4.2.1 理论基础
        4.2.2 各式医理
    5 实证研究
        5.1 受试对象
        5.1.1 对象来源
        5.1.2 纳入标准
        5.1.3 排除标准
        5.2 干预措施
        5.3 观察指标和统计方法
        5.4 结果
        5.4.1 基本情况
        5.4.2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讨论
    6.1 形神合一与养生功法
    6.2 结果探讨
    6.3 本研究创新点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传统养生功法作用现代机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试验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干预方法
        3.4 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制定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情况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
        4.4 依从性观察
    5 不良反应评价
        5.1 不良反应观察及程度分级
        5.2 评估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
    6 安全性评价
    7 心血管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8 质量控制
    9 统计学处理
    10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础情况比较
        2.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3 两组患者慢性心衰病程比较
        2.4 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2.5 两组患者伴随基础疾病比较
        2.6 两组患者基础用药情况比较
    3 疗效性指标比较
        3.1 6 MWT检测结果
        3.2 VO2 peak检测结果
        3.3 Peak METs检测结果
        3.4 NT-proBNP检测结果
        3.5 LVEF检测结果
        3.6 生活质量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3 立题思路
        3.1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终末期转归
        3.2 中医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认识
        3.3 中医特色的心脏康复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3.4 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试验完成情况
        4.2 基础情况分析
        4.3 疗效指标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5 八段锦作用机理分析
        5.1 八段锦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5.2 八段锦的现代研究
    6 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非药物疗法在高血压慢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1 运动
        2 饮食
        3 中医药外治法
        4 音乐、冥想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10位国医大师高血压诊疗特色探析
        1 文献来源与筛选
        2 治疗经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中止/退出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
        4.2 样本量计算
        4.3 伦理监管
    5 研究内容
        5.1 试验方案
        5.2 干预方法
        5.3 观察指标
        5.4 技术路线
        5.5 伴随用药和治疗
        5.6 不良事件
        5.7 质量控制
        5.8 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研究完成概况
        6.2 一般基线资料情况
        6.3 两组患者患病情况比较
        6.4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6.5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6.6 安全性评估
    7 讨论
        7.1 非药物疗法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7.2 中医疗法综合干预的优势
        7.3 中药代茶饮组方分析
        7.4 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用于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批件
    附录2 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册
    附录3 穴位按摩动作详解
    附录4 降压八段锦动作详解
    附录5-1 生活方式改善执行情况问卷
    附录5-2 ABC方案执行情况问卷
    附录6 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7 科技查新报告
致谢
个人简历

(7)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理论抽样
        1.3.4 信度效度检验
    1.4 研究设计思路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2.4.3 作者分布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3.1 跨文化的阐释
        3.1.1 文化的阐释
        3.1.2 跨文化的阐释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5.2.1 太极拳“治已病”
        5.2.2 太极拳“治未病”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6.2.1 精神符号误读
        6.2.2 器物符号误读
        6.2.3 制度符号误读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6.5.2 缺少顶层设计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致谢

(8)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基本概念界定
        1.健身气功
        2.知识图谱
    (五)文献综述
        1.知识图谱相关综述
        2.健身气功研究相关综述
        3.研究述评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数理统计法
        2.词频分析法
        3.共词分析法
        4.聚类分析法
        5.逻辑分析法
        6.内容分析法
    (三)研究工具
        1.Excel
        2.VOSviewer
        3.CiteSpace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库选择
        2.数据收集与筛选
        (1)数据收集
        (2)数据筛选
        3.数据导出
三、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分布情况分析
    (一)发文数量年度分析
    (二)来源期刊载文量分析
四、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一)研究作者及机构分析
        1.高产作者分析
        2.作者合作网络及机构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1.研究热点分析
        (1)八段锦研究
        (2)五禽戏研究
        (3)易筋经研究
        (4)其他研究
        2.未来热点趋势分析
五、结果讨论
    (一)对数据选择和处理方法的讨论
    (二)对发文数量及年度的讨论
    (三)对来源期刊的讨论
    (四)对作者及合作关系的讨论
    (五)对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现状及其方法学特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气功的定义
    2 气功的不同功法
    3 气功与太极拳
    4 气功的历史发展
    5 气功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流程
        3.2 研究类型描述
        3.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4 气功干预
        3.5 疾病分类
        3.6 主要发现
    4 讨论
        4.1 主要结果概括
        4.2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的关系
        4.3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气功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4 质量评价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4 数据统计分析
        3.5 GRADE证据评级结果
    4 讨论
        4.1 主要发现
        4.2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气功的随机对照试验与队列研究的方法学特征比较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4 质量评价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流程
        3.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3.3 发表时间分布
        3.4 研究设计基本特征与方法学要点比较
    4 讨论
        4.1 主要发现
        4.2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研究的主要检索策略
    附录2: 已经发表的文章截图信息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阴阳学说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政策的需要
        2.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3.健身气功的理论发展需要
        4.生活实践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1.阴阳学说的文献研究
        2.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文献研究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
    (一)健身气功·八段锦
        1.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历史源流及发展
        2.健身气功·八段锦概念
    (二)阴阳学说
    (三)养生机理
三.八段锦动作的养生机理分析
    (一)八式分析
        1.两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须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摇头摆尾去心火
        6.两手攀足固肾腰
        7.攒拳怒目增气力
        8.背后七颠百病消
    (二)桩功
        1.无极桩
        2.抱球桩
        3.按扶桩
    (三)预备势与收势
        1.预备势
        2.收势
    (四)呼吸
    (五)“意”
四.阴阳学说下的“全面运动”——八段锦
    (一)阴阳对立、阴阳互根运用于动作的劲力抻拉
        1.上下方向
        2.左右方向
        3.前后方向
        4.整体的旋转
        5.整体的折叠
    (二)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运用于功法特点
        1.动静结合、松紧相济
        2.分清虚实、开合转换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太极气功十八式对高血压病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神门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D]. 杨贵高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形式概念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研究[D]. TAN YIN SHEN(陈云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形气神兼养的中医养生理论探讨与健身气功·导引养生功十二法的初步实证研究[D]. 江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5]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D]. 洪雪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D]. 张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我国健身气功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D]. 陈磊.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9]气功临床研究的证据现状及其方法学特征的比较研究[D]. 张亚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阴阳学说下健身气功·八段锦养生机理分析[D]. 滕小霞.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标签:;  ;  ;  ;  ;  

太极气功十八式治疗高血压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