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压CAD系统元件库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支含绪[1](2019)在《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夹具设计直接影响产品的研制周期和生产质量,它是产品研发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市场定制化夹具设计需求的加剧,传统的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下产品生产制造需求,尤其是多品种小批量的复杂夹具设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本文针对相似夹具案例检索的准确率、重用率以及夹具设计的智能化程度低下等问题,对夹具设计的案例检索方法和重用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通过多领域的技术融合,开发了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系统,推动夹具设计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当前传统夹具设计方式的不足,为满足夹具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计需求,完成了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系统总体方案设计。2)字符型文本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针对工序模型特征信息预处理存在的问题,引入了两种字符型文本数据的预处理方法——标签编码(Label Encoding)和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即使用标签编码预处理有序字符型文本数据,使用独热编码预处理无序字符型文本数据。采用不同方式预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数据更符合思维逻辑和算法输入要求,有效地弥补了单一方式不能完整描述特征信息的不足。3)基于向量夹角余弦的相似夹具案例检索技术研究。针对基于关键字的检索准确率低下问题,提出了基于向量夹角余弦的相似夹具案例检索方法。本方法以工序模型的MBD特征信息为输入,引入向量夹角余弦算法,并结合特征权重,度量夹具案例在多维空间中的相似性,可检索出相似的夹具案例,以便用于夹具变型设计参考。4)基于可配置BOM结构的相似夹具案例重用技术研究。针对企业已有夹具案例的重用率低下问题,提出了基于可配置BOM结构的夹具案例重用方法。该方法涉及可配置BOM结构转换方法、可配置结构扩展方法以及自动装配方法。首先将检索到的相似夹具装配BOM结构进行解耦,利用骨架技术生成该夹具的可配置BOM结构。然后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将参数化零件或非标自制件扩展到可配置BOM结构中,增加了配置零件的多样性。最后,通过知识工程技术驱动夹具可配置BOM结构进行零件选配,并利用自动装配技术将配置后的零件组装成新的夹具。5)基于上述理论,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在UG/NX平台上开发了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系统,介绍了本系统的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模块。并以船用柴油机关键件连杆钻夹具设计为对象对本系统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现了提高夹具设计效率和案例重用率的目标。
李泽[2](2015)在《基于Inventor的液压集成阀块设计系统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电液一体化已经逐步成熟的应用于机械行业,无论是电气还是液压现在都面临着高度集成化的问题,在液压集成化设计中液压集成阀块设计则是主要的表现形式。目前液压集成阀块的智能化设计已经逐渐成为的研究热点,液压集成阀块设计几乎包含了CAD/CAE/CAM/CAPP等技术,它的设计过程包括液压原理的设计、液压集成阀块表面布局设计及校验、液压集成阀块油路优化设计及校验、液压集成阀块工程图的绘制、液压集成阀块孔流特性分析等方面。目前,关于液压集成阀块设计的研究大多数以研究设计过程中的智能化算法为主,其中连通问题从单一油孔之间的连通问题发展到现在多油路协同布置。但是目前针对液压集成阀块设计从原理图设计到工程图生成缺少较为完整的系统整合方案,并且针对液压集成阀块设计进行二次开发的软件载体比较单一。论文主要通过分析液压集成阀块的结构特点,建立液压集成阀块数学模型,并对集成阀块表面布局关系和内部布孔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常用油路布置组合。通过对现有应用在液压集成阀块上的蚁群协同进化算法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启发信息素规则和信息素更新的调整策略,并利用Matlab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适应值随迭代数的变化速率比调整前的效果有了极大的改善。通过二次开发将Inventor衍生特性及ifeature特性结合对油路特征库进行构建。最后基于对液压集成阀块的设计的典型环节分析,通过VisualStudio2010平台对Autodesk与Inventor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并应用Access构建液压阀及液压元件数据库,提出系统整合方案,实现从二维到三维设计的结合。通过一个搅拌阀的实例设计,验证了从二维到三维液压集成阀块设计系统的有效性。
王文静[3](2014)在《液压集成块CAD关键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对集成块CAD发展的背景、应用优势、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综述了液压集成块CAD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原理图信息获取、孔道校核、孔道设计优化等关键技术,指出了CAD系统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何丽[4](2013)在《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品快速设计技术正朝着数字化、模块化、参数化及网络协同化方向发展,其核心是对现有设计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来获得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资源共享和重用是实现产品快速设计的根本保证。而复杂产品是指零部件数量大、结构复杂、制造装配所需资源非常多的一类产品,故在云制造环境下,复杂产品设计制造企业实施快速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地利用网络化、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组织、管理及重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零部件设计与制造资源。本文从框架体系、关键技术和系统开发应用这三个层次上深入探究了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的若干关键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原型系统,且将其接入云平台中进行应用。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的特点及框架体系。对系统的应用模式及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依此设计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和总体架构;而后从目标层、方法层和支撑技术层建立了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研发的关键技术体系。(2)对零件资源库本体的建模方法、表达方式及存储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零件库标准、零件库信息模型、PLIB本体及其标准元模型,通过在描述层引入特征本体和增加操作层的扩展建模机制对PLIB标准元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模型;选用了OWL来形式化描述零件资源库本体,且为更合理高效地对其进行存储和管理,经分析OWL构成词及零件资源库本体组织特征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关系数据库混合存储模式的大规模OWL本体存储方法。(3)主要研究了构建网络化零件资源集成库的三个最重要关键技术。首先针对标准化、通用化程度较高的零件资源建立了面向领域的通用分类模式,并在平行编码方案的基础上建立适应于该分类模式的多级、多层次的柔性编码结构模型;其次,给出了零件资源初始本体库建立及其动态扩展方法,并结合逆向工程的思想,提出了从已有的异构零件CAD模型资源中提取零件资源库本体的框架和方法,以自动完成零件资源集成库的动态扩充;最后,通过分析以XML文档存储的零件资源数据细节层次,提出了一种基于XML-XSLT的零件资源库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以实现零件资源数据及操作的精细化控制、满足网络化系统实用化的信息安全需求。(4)针对网络环境下零件资源库分布异构和自治的特点,提出了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的集成及应用框架;研究了本体驱动的分布式零件资源库集成模式以及局部/本地零件资源库的构建方法,以及与集成库之间的自动集成算法;同时,引入WEB服务技术来实现分布异构零件库资源的松散耦合虚拟集成,重点分析了零件库资源的服务接口封装方法及其应用过程;最后给出了系统中零件资源的三种检索方式:分类导航查询、关键词查询及语义组合查询,并提出了基于零件资源重用及产品族通用结构模型的复杂产品快速设计方法及应用过程。(5)在上述研究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异构三维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及Web2.0、ASP.NET、ADO.NET、AJAX、Web3D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利用快速开发工具开发出了原型系统,给出了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及实例;最后,将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以行业云服务的形式接入云计算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大型风力发电机组、节能抽油机等复杂产品的快速设计过程中,进而验证了文中所提出理论、方法及已研发系统的可行性。
易文[5](2011)在《混合推理式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夹具是一种在加工过程中能准确稳定地定位及夹紧工件的工艺装备,好的夹具设计方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针对客户对产品需求千变万化的背景,组合夹具快速设计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尽管有一些对组合夹具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但大多功能单一、设计方案的实用性不强。本文在研究了结合规则推理(RBR)与实例推理(CBR)的两重混合推理技术的基础上,基于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技术,研发了一套功能较为完善的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综述夹具CAD系统的各种研究方法以及目前夹具CAD系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槽系组合夹具的设计特点,提出了一种RBR与CBR技术相结合的混合推理模型。(2)为了准确有效地获取定位特征,排除不必要的干扰面,提高分析的效率,本文提出了“伪定位特征”的概念,并研究了如何排除伪定位特征的算法。研究表明,在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中融入该算法可提高真定位特征的检索效率和准确度。(3)在定位与夹紧特征的推理方面,结合基于产生式规则的推理方式和模糊评定技术,对定位特征及夹紧特征进行混合推理。该方法一方面具有规则推理简单易懂、推理效率高的特点,又可通过模糊评定技术将槽系组合夹具设计者的经验融入系统决策中,提高了定位与夹紧特征的推理速度及推理结果的合理性。(4)在夹具实例特征的知识表达方面,研发了一套满足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混合式推理所需要的53位编码系统。与以往编码系统相比,该编码系统拥有定位与夹紧的RBR推理模块为编码系统提供夹具装夹信息,并且该编码系统表达了夹具实例更全面的特征信息,有利于在夹具实例检索中借助CBR技术检索出最优实例。(5)本文提出以权值最邻近法为主导、以知识引导法为辅的检索策略,可更好地表达夹具实例特征中各个因子的权重,实例检索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克服了采用单一的权值最邻近法或单一的知识引导法不能对实例特征属性的重要性进行评估的缺点。(6)在分析用户对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应用三维CAD系统的Solidworks二次开发接口,结合本文提出的混合推理式夹具设计的几个关键算法,研发了一套功能较为完善的槽系夹具CAD系统。以两个典型零件为例,以夹具CAD系统自动设计结果进行实体装夹,满足加工要求,证明本文提出的夹具特征编码系统、检索策略与算法可行,研发的槽系夹具CAD系统功能可靠。
尧燕[6](2010)在《液压CAD系统中PDM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在对液压设计企业CAD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设计数据和流程数据难于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后,深入研究了液压CAD二次开发接口技术。针对使用液压CAD软件的中小企业,在SQLServer的基础上,设计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CAD数据和管理数据的自动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建立了符合液压行业特点的PDM系统。
李京奎[7](2010)在《组合模具虚拟设计中模架自动选件及拼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组合冲压模具为研究对象,以组合模具的模架为具体的切入点,研究了组合冲模模架部分的智能化设计技术。首先,从组合模具模架快速设计的角度出发,并在前人将组合冲模近千个标准元件已经建模完成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组合冲模元件的分类及命名规则,研究了元件的参数化建模技术。最终制作了一个组合冲模元件库的SolidWorks插件,此插件可满足设计人员快速设计的需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通过分析五种常见模架形式的元件构成,总结归纳出了模架元件的选件规律,从而创建了通用的组合冲模模架元件选择的知识规则,并基于此规则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公式,最后通过VB语言程序设计,实现了组合冲模模架元件的自动选择。第三,为实现组合冲模模架的自动拼装,归纳分析了模架元件的装配特征、装配约束关系,并建立了组合冲模模架装配结构树,为模架自动拼装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程序的编制做好了前期工作。综上,本文已经全部完成模架元件库插件的创建、自动选件等工作,并对模架自动拼装的思路及自动拼装顺序等做了初步的探索,为最终的建立“组合冲模智能化虚拟设计系统”做出了必要的基础性工作。
贾炎[8](2009)在《应用二次调节技术的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钢坯修磨机中,需要用卷筒驱动钢丝绳牵引承载钢坯的台车在水平导轨上进行往返直线运动,钢坯负载往往重达十吨,甚至几十吨,因此,驱动装置选用功率密度大、易于实现工作过程自动化的液压传动方式。但是,修磨机台车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频繁地启动、制动以及换向,这会使液压传动系统损失大量的能量,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本文尝试采用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来控制大惯性柔性负载台车牵引系统。二次调节静液传动技术是一种基于能量回收与重新利用的新型液压传动技术,它具有良好的控制和应用特性,在节能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二次调节技术的工作原理,综述了它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应用二次调节技术的台车牵引系统是一种集液压、机械和控制计算机为一体的综合系统,系统涉及多学科,并且需要处理柔性钢丝绳环节,这使系统的设计分析工作非常复杂和困难。为了获得优化的系统方案和运行特性,本文提出采用多学科的设计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利用接口程序进行联合仿真,完成设计工作的技术路线。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实时获得负载惯性、钢丝绳柔性和负载力的大小,在仿真计算中可以精确分析这些参数对控制特性的影响。由于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本文还系统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主流CAD与CAE软件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且从课题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选用了SolidWorks2009,ADAMS2007,AMESim7.0a。对运用AMESim和ADAMS软件系统进行建模和联合仿真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叙述,对比分析了结构参数的影响,进行了PID参数调节分析,给出了系统在应用二次调节技术后的节能计算结果。此外,本课题遵循重点元件进行重点分析的原则。二次调节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二次元件,针对本系统的二次元件,通过详细的联合建模仿真不仅可以得出其液压控制响应结果,而且可以了解关键部件中各零件的详细受力情况。这样,利用专业版SolidWorks2009的Simulation(即cosmoswork)分析模块,可以对二次元件中的重点零件进行应力分析,可靠性检验。由于本系统二次元件是旋转工作件,本文重点分析了它的传动轴,得出了传动轴有限元分析云图。
高少鹏[9](2009)在《基于Pro/E的压机中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冲压系统是玻璃器皿压机成型玻璃器皿的关键子机构,本文结合天津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智能化异形玻璃器皿开模压机的研制”,针对气动冲压系统的缺点,设计并实际应用了一套新型的玻璃器皿压机气液联动冲压系统来代替它。由于气动技术有传输快、无污染和介质易获取等优点,所以使得气动技术能与其他传动方式相结合,包括与液压传动的结合。本文称这种传统的气压与液压相结合的传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为气液联动系统。与气压传动系统相比,它具有运转平稳,调速效果良好,工作可靠的特点。与液压传动系统相比,它污染相对较小,经济性好,制造维修方便。因此,与国产其它压机相比,在工作过程中,该机的气液联动冲压系统工作平稳,噪音和振动显着减小,也使产品合格率有所提高。本文详细介绍了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过程、组成、原理及设计方案的确定。该冲压系统结合了液压与气动各自的优势,并且巧用了自行改装的气控液压换向阀和液控单向阀。总体上讲,整个冲压系统具有简单、节能、高效、低污和低噪等一系列优点,提高了玻璃器皿压机的综合性能,实现了其具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电、气、液一体化控制系统。接着运用虚拟设计技术、模块化设计方法、参数化设计方法和自顶向下技术深入研究了全新的气液联动冲压系统,并在Pro/E下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玻璃器皿压机气液联动冲压系统CAD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实现了智能化的自动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缩短了产品设计制造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运用流行的设计软件Pro/E对气液联动冲压系统进行概念设计、实体建模和虚拟装配,建立了虚拟样机,同时建立了气液联动冲压系统二次开发的系统框架和参数化模型库;在Access 2003下建立了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参数化设计数据库;结合Pro/TOOLKIT和Visual C++编写了系统应用程序,实现了人机交互界面,为今后的玻璃器皿压机整机参数化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Pro/TOOLKIT接口程序设计以及ODBC技术实现了MFC与Access 2003的连接,实现了各个应用程序模块、数据库模块和Pro/E系统的无缝集成,建立了玻璃器皿压机CAD系统的子机构模块系统——气液联动冲压系统CAD系统。
冯毅[10](2009)在《液压集成块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集成块是集成式液压系统的关键零件,应用广泛。随着液压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集成块设计难度随之增加。因此将新技术与方法引入到集成块设计中必然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集成块设计目前大多致力于应用各种智能优化方法进行全自动设计,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工干预,优化过程没有充分考虑设计规则和习惯,存在优化时间长,设计人员还需对优化结果进行调改以满足工程实际需要等问题;其次,集成块设计环境可视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仅仅作为设计结果的展示手段,设计人员只能从外部对集成块进行三维浏览,无法深入到集成块内部清晰地探查孔道相交情况,半封闭的设计环境限制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思维。液压集成块设计是人的创造力与环境条件交互作用的物化过程,是一种智能行为。目前的集成块设计没有提供有利的工具使设计人员真正融入集成块设计中,设计过程仍是一个困难地、非直观的、耗时间的过程。本文紧密结合实际,从工程优化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虚拟设计技术、计算智能算法、人机结合方法及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针对集成块设计问题,探索一种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与实现策略,创立开放式智能型虚拟设计模式和环境,构建集成块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系统框架,高质量地完成集成块整个设计流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全面总结集成块设计问题特点与设计流程,明确提出集成块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外部布局和内部布孔集成方案的优化设计,可以归结为一种复杂的立体空间布局问题。深入分析当今研究热点的各种布局问题求解策略,以工程优化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液压集成块人机结合的智能虚拟设计方法:在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中,以基于计算智能的集成块优化计算为内核,采用基于设计实例与设计规则的人工智能施加设计引导,借助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方式,设计人员在优化进程中与真实感显示的设计对象实时交互与探查,实现算法驾驭;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设计人员智能与计算机智能在虚拟设计环境中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详细阐述方法可行性、构造出发点、设计流程及其实现关键技术,给出系统构架,规划了集成块优化设计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为集成块设计提供崭新的研究思路,对解决其它复杂空间布局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第二,虚拟设计环境是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实施的平台和支撑,虚拟建模是构建一个虚拟设计系统的基础。针对集成块虚拟设计,提出一种多分辨率智能参数化层次特征虚拟建模方法:基于集成块参数化的基本体素特征,以CSG树记录构型历史,提出改进的B-Rep半边结构进行模型几何特征表述,采用多分辨率控制下的三角剖分算法生成面片网络模型,几何引擎设计实现了CAD模型与虚拟显示模型的无缝集成;对集成块设计全生命周期的特征进行层次化封装,依据设计知识与设计规则,基于智能体技术赋予模型智能特征,最终实现集成块多分辨率智能参数化层次特征虚拟模型,有效实现了集成块交互式特征参数化设计与设计对象的动态、实时、真实感显示。第三,集成块虚拟设计场景的建立与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手段的实现是人机结合的集成块优化设计得以实施的保证。创立一种适合集成块结构特点和设计需求的虚拟设计环境构成方案,建立开放式的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层次模型,实现集成块的三维立体图形实时动态显示,精确展现集成块布局和孔道网络结构形状,实时进行集成块上布局和集成块内布孔的碰撞检测,借助孔道网络内部桁架结构虚拟漫游,在拟实的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中进行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设计,使虚拟设计场景不仅仅是设计结果的展示手段,更有效融入集成块设计流程并成为集成块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深入分析集成块优化设计问题,建立集成块优化数学模型,规划集成块优化设计中各个典型环节,讨论其相互支撑关系与实现方法。在对基于小生境遗传退火算法(NGSA)的优化设计、基于人智的集成块虚拟设计与基于功能块的集成块智能设计三种设计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虚拟环境下人机结合的集成块智能优化设计实现方式:在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中,以工程数据库为支撑,以人机结合的NGSA算法为内核,借助布局布孔智能体的引导,采用基于功能块的虚拟分层设计降低设计难度,实现了自动设计、半自动设计与人工设计三种设计模式的结合,以及计算智能与设计人员智能在真实感虚拟设计环境中的融合,使“人”“机”在多级层面有机结合并具有可操作性。集成块设计算例验证了方法有效性。第五,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应用Visual C++和OpenGL工具包,从底层开发集成块智能虚拟设计软件原型系统。详细讨论了系统总体架构、数据结构设计、交互界面设计及系统数据库设计。最后针对典型液压集成系统工程实例进行了完整设计,设计结果令人满意,较充分的验证了系统实用性及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二、液压CAD系统元件库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压CAD系统元件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夹具案例检索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夹具案例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知识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夹具智能CAD系统需求分析 |
2.3 夹具智能CAD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系统总体方案体系架构 |
2.3.2 系统总体方案流程 |
2.3.3 CAFDs系统开发目标 |
2.4 系统开发主要支撑技术 |
2.4.1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介绍 |
2.4.2 UG/NX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 |
2.5 夹具智能CAD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
2.5.1 夹具案例检索技术 |
2.5.2 夹具结构可配置技术 |
2.5.3 知识工程(KBE)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似夹具案例检索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序模型特征信息描述 |
3.3 向量夹角余弦算法的数学模型 |
3.4 工序模型特征信息的数据预处理方法 |
3.4.1 有序字符型文本信息的预处理 |
3.4.2 无序字符型文本信息的预处理 |
3.5 相似夹具案例检索策略 |
3.5.1 工序模型的特征信息表示 |
3.5.2 特征元组之间的夹角余弦计算 |
3.5.3 夹具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
3.5.4 算法的实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相似夹具案例结构重用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可配置BOM结构转换方法 |
4.2.1 配置理论基础 |
4.2.2 BOM简介 |
4.2.3 可配置BOM结构转换策略 |
4.3 零件库的参数化设计与扩展方法 |
4.3.1 零件库的参数化设计 |
4.3.2 零件在GBOM中的扩展方法 |
4.4 基于知识工程的BOM结构配置方法 |
4.4.1 知识规则的表示 |
4.4.2 知识驱动GBOM配置 |
4.5 零件自动装配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系统实现与验证 |
5.1 引言 |
5.2 系统简介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系统登陆 |
5.3.2 相似夹具案例检索 |
5.3.3 夹具可配置BOM结构的转换 |
5.3.4 夹具可配置BOM结构的配置 |
5.3.5 基于GBOM的零件自动装配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Inventor的液压集成阀块设计系统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计算机辅助技术概述 |
1.1.1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 |
1.1.2 国内计算机辅助技术发展综述 |
1.2 液压集成阀块设计 |
1.2.1 液压集成阀块设计要素 |
1.2.2 液压阀块设计特点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智能化方法在布局问题中的应用 |
1.3.1 智能化方法在空间布局中应用的国外现状 |
1.3.2 智能化方法在空间布局中应用的国内现状 |
1.4 基于CAD的液压集成阀块设计存在的不足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集成阀块结构特点及设计理论模型 |
2.1 液压集成阀块结构特点 |
2.2 液压集成阀块设计过程及复杂性分析 |
2.3 液压集成阀块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液压集成阀块优化设计变量 |
2.3.2 面向液压集成阀块优化设计的优化目标 |
2.3.3 液压集成阀块设计问题的约束条件 |
2.4 液压集成阀块表面布局分析 |
2.4.1 元件空间同面位置分析 |
2.4.2 元件空间邻面位置分析 |
2.5 液压集成阀块油路布局分析 |
2.5.1 无工艺孔油路布置位置组合 |
2.5.2 单一工艺孔油路布置组合 |
2.5.3 多工艺孔油路布置组合 |
2.6 油孔校核模型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液压集成阀块孔道连通及校核 |
3.1 协同进化算法 |
3.1.1 生物竞争与协同进化 |
3.1.2 算法模型及发展 |
3.1.3 基本蚁群优化算法介绍 |
3.2 改进多油路并行布置的多蚁群协同进化算法 |
3.2.1 孔道校核与连通问题描述 |
3.2.2 现有蚁群协同进化算法在液压集成阀块上的应用 |
3.2.3 启发信息规则的调整 |
3.2.4 转移策略的调整 |
3.2.5 算法调整前后仿真分析 |
3.3 液压集成阀块孔道校核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液压集成阀块CAD系统模块化设计 |
4.1 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的液压集成阀块前处理设计 |
4.1.1 AutoCAD开发环境下的API函数与开发方法 |
4.1.2 AutoCAD开发环境下前处理设计 |
4.2 基于Inventor二次开发的液压集成阀块后处理设计 |
4.2.1 Inventor开发环境下的API函数与开发方法 |
4.2.2 Inventor开发环境下后处理设计 |
4.3 基于Inventor衍生规则及iFeature特性的油路特征库的建立 |
4.3.1 基于衍生规则及iFeature特性油路特征库设计思路 |
4.3.2 基于Inventor的iFeature特性的液压集成阀块油路设计方法 |
4.3.3 基于ifeature的油路特征库 |
4.4 液压集成阀块CAD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 液压集成阀块CAD系统工程图输出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液压集成阀块CAD系统整合及实例应用 |
5.1 系统设计方法 |
5.2 系统设计思想 |
5.3 系统模块整合 |
5.4 设计系统的实例应用 |
5.4.1 液压阀块设计信息 |
5.4.2 基于CAD设计系统的液压集成阀块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3)液压集成块CAD关键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关键技术 |
1.1 基于液压原理图的信息获取 |
1.2 孔道干涉校核 |
1.3 孔道连接 |
1.4 孔道优化 |
2 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3 结论 |
(4)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Web 零件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零件资源库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全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框架体系 |
2.1 引言 |
2.2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库概述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3.1 系统应用模式需求分析 |
2.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4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2.4.1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2.4.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5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建模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元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本体模型 |
3.2.1 零件库标准及信息模型 |
3.2.2 PLIB 本体元模型及其扩展 |
3.2.3 零件资源库本体元模型 |
3.2.4 基于元模型的本体建模 |
3.3 零件资源库本体的表达 |
3.3.1 本体描述语言和开发工具选择 |
3.3.2 基于 OWL 的零件资源共享本体表达 |
3.4 网络零件资源库本体存储 |
3.4.1 本体存储方法及模式分析 |
3.4.2 基于 RDB 的零件资源本体存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化零件资源集成库构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零件资源分类组织与编码 |
4.2.1 面向领域的零件资源通用分类模式 |
4.2.2 零件资源的柔性编码方法 |
4.3 零件资源集成库的建立与扩展 |
4.3.1 初始本体实例库的构建 |
4.3.2 零件资源库的动态扩充 |
4.3.3 基于异构 CAD 模型的零件资源库扩展 |
4.4 零件资源库的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 |
4.4.1 零件资源信息中的细节层次 |
4.4.2 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 |
4.4.3 基于细粒度控制的用户访问视图 |
4.4.4 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集成与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布异构零件资源库集成与应用框架 |
5.3 本体驱动的分布式零件资源库集成 |
5.3.1 OBDB_PR 架构及形式化描述 |
5.3.2 分布式零件资源库的构建 |
5.3.3 分布式零件资源库自动集成算法 |
5.4 基于 WEB 服务的零件库资源虚拟集成 |
5.4.1 WEB 服务及其特点 |
5.4.2 分布异构零件库资源虚拟集成实现 |
5.5 零件资源检索方式 |
5.6 基于零件资源重用的复杂产品快速设计 |
5.6.1 复杂产品族通用结构模型与配置设计 |
5.6.2 基于零件资源重用的快速设计模式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WEB 零件资源库系统实现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
6.2.1 系统开发工具 |
6.2.2 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 |
6.3 系统开发使能技术 |
6.3.1 .NET 平台下的三维 CAD 系统二次开发技术 |
6.3.2 AJAX——Web2.0 技术 |
6.3.3 Web3D 技术 |
6.4 原型系统实现 |
6.4.1 面向领域的零件资源分类组织——子库实现 |
6.4.2 零部件在线参数化驱动功能实现 |
6.4.3 系统快速建库工具实现 |
6.4.4 分布异构零件库 WEB 服务集成管理及调用实现 |
6.4.5 零件资源检索及常用设计资源查询实现 |
6.5 系统的云平台接入及应用 |
6.5.1 系统接入云平台实现 |
6.5.2 在复杂产品快速设计中的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5)混合推理式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组合夹具CAD系统发展概述及其关键技术 |
1.2.1 组合夹具CAD系统发展概述 |
1.2.2 组合夹具CAD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
1.2.3 组合夹具CAD系统的关键技术 |
1.3 目前夹具CAD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知识的定位与夹紧特征推理 |
2.1 引言 |
2.2 特征信息获取 |
2.3 定位模式推理 |
2.4 定位特征推理过程 |
2.4.1 伪定位特征的排除 |
2.4.2 主定位特征选择集的确定 |
2.4.3 最优主定位特征的获取 |
2.4.4 第二定位特征选择集的确定 |
2.4.5 最优第二定位特征的获取 |
2.4.6 第三定位特征选择集的确定与最优第三定位特征的获取 |
2.5 夹紧特征的选择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实例的槽系组合夹具设计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GT的槽系组合夹具特征编码系统 |
3.3 模块化检索 |
3.4 实例库的CBR检索 |
3.4.1 CBR技术概述 |
3.4.2 实例检索方法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元件库与构件库的建立及智能扩充 |
4.1 引言 |
4.2 元件库与构件库的建立 |
4.2.1 槽系组合夹具元件库的建立 |
4.2.2 槽系组合夹具构件库的建立 |
4.2.3 槽系组合夹具元件选择规则库和构件选择规则库的建立 |
4.3 元件与构件的修改及替换 |
4.3.1 槽系组合夹具元件的修改 |
4.3.2 槽系组合夹具元件的替换 |
4.3.3 槽系组合夹具构件的修改 |
4.4 元件与构件库以及实例库的智能扩充 |
4.5 小结 |
第五章 混合推理式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的混合推理模型 |
5.3 RBR与CBR相结合的混合式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设计 |
5.3.1 研发平台与开发软件的选择 |
5.3.2 夹具CAD系统框架图 |
5.3.3 夹具CAD系统流程图 |
5.4 实例验证 |
5.4.1 实例1 |
5.4.2 实例2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组合模具虚拟设计中模架自动选件及拼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组合模具简介 |
1.1.1 组合模具与专用模具的比较 |
1.1.2 组合冷冲压模具的使用范围和技术参数 |
1.1.3 组合冷冲压模具的元件 |
1.1.4 组成组合冲模的标准元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概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主要开发工具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标准元件库SolidWorks插件制作 |
2.1 建立组合冲模标准元件库SolidWorks 插件的意义 |
2.2 组合冲模的标准元件 |
2.2.1 元件的命名规则 |
2.2.2 所有元件的命名 |
2.3 组合模具元件的三维参数化造型 |
2.3.1 尺寸驱动原理 |
2.3.2 系列零件设计表的使用 |
2.3.3 系列零件设计表的VB 程序调用 |
2.4 SolidWorks 的Toolbox 插件 |
2.5 组合冲模标准元件库的SolidWorks 插件制作的步骤 |
2.6 组合冲模标准元件库的SolidWorks 插件的移植 |
2.7 组合冲模标准元件库的SolidWorks 插件的调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冲模模架装配总成的元件自动选择 |
3.1 组合冲模模架的主要结构 |
3.1.1 五种主要模架形式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
3.1.2 组成五种主要模架结构可能涉及到的全部元件 |
3.1.3 归纳模架装配总成的元件结构关系 |
3.2 组合模具中模架元件自动选择的知识规则 |
3.2.1 模架形式的选择 |
3.2.2 基础板的选择 |
3.2.3 模柄和模柄套的选择 |
3.2.4 导套座的选择 |
3.2.5 导柱的选择 |
3.2.6 各类元件组件数量的确定 |
3.3 组合模具中模架元件自动选择的数学基础 |
3.3.1 数理逻辑 |
3.3.2 布尔代数 |
3.4 组合模具中模架元件自动选择的数学模型 |
3.4.1 程序设计中元素的设定 |
3.4.2 建立元件型号选择的数学模型公式 |
3.4.3 建立元件型号数量的数学模型 |
3.5 组合模具中模架元件自动选择的程序设计 |
3.5.1 程序设计流程 |
3.5.2 程序设计中参数的定义 |
3.5.3 自动选件的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 |
3.5.4 选件结果预览的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 |
3.5.5 选件结果输出的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合冲模模架元件自动拼装的探索 |
4.1 组合冲模模架元件自动拼装的思路 |
4.1.1 模架元件的装配特征 |
4.1.2 模架元件装配特征的存储与检索 |
4.1.3 模架元件装配特征的约束关系 |
4.2 组合冲模模架元件的装配顺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附件 |
(8)应用二次调节技术的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科学意义 |
1.1.1 钢坯修磨机发展概况 |
1.1.2 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研究现状 |
1.2 二次调节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应用 |
1.2.1 二次调节技术的工作原理简介 |
1.2.2 二次调节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3 二次调节技术的应用 |
1.2.4 二次调节技术在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3.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简介 |
1.3.2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简介 |
1.3.3 综合产品计算机仿真研究现状 |
1.3.4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中的应用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点 |
第二章 钢坯修磨机大惯性柔性负载台车牵引系统研究方案 |
2.1 台车系统工作原理和具体参数 |
2.1.1 台车工作原理介绍 |
2.1.2 台车系统主要参数 |
2.2 二次调节技术设计方案 |
2.2.1 液压二次调节控制技术设计方案 |
2.2.2 大惯性柔性负载台车牵引系统液压控制设计方案 |
2.3 系统的计算机仿真研究方案 |
2.4 本章小结与具体研究步骤 |
第三章 大惯性柔性负载台车牵引系统关键部件动力学建模 |
3.1 二次元件选型与工作原理介绍 |
3.1.1 二次元件选型 |
3.1.2 轴向柱塞马达/泵工作原理 |
3.2 二次元件运动学建模 |
3.2.1 机械三维建模 |
3.2.2 运动学原理分析 |
3.2.3 运动学模型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键部件液压模型建立与性能测试 |
4.1 基于AMESIM 软件的液压系统建模概述 |
4.2 二次元件的AMESIM 数学模型与联合仿真模型 |
4.2.1 二次元件基本控制原理 |
4.2.2 轴向柱塞马达/泵基体的功率键合图 |
4.2.3 柱塞流量模型 |
4.2.4 单个柱塞运动速度模型和输出流量模型 |
4.2.5 单个柱塞运动配流盘节流调控模型 |
4.2.6 二次元件调节控制机构建模 |
4.2.7 九柱塞马达/泵联合仿真模型 |
4.3 二次元件联合仿真模型测试 |
4.4 一次元件液压模型建立与仿真 |
4.4.1 一次元件模型建立 |
4.4.2 一次元件性能测试比较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建模仿真与结果分析 |
5.1 台车二次调节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5.2 负载惯性与钢丝绳柔性对系统速度控制的影响 |
5.3 基于PID 控制技术的参数调节 |
5.3.1 PID 控制技术简介 |
5.3.2 PID 控制参数设置 |
5.4 台车二次调节静液传动系统的能量回收利用分析 |
5.4.1 系统运行阶段划分 |
5.4.2 二次调节系统节能效率计算 |
5.5 二次元件易损传动轴有限元静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基于Pro/E的压机中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
1.2.1 玻璃器皿压制机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2 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发展 |
1.2.3 CAD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CAD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
2.1 确定 CAD系统开发的基础软件 |
2.2 Pro/E二次开发技术 |
2.3 二次开发工具 Pro/TOOLKIT的研究 |
2.3.1 Pro/TOOLKIT简介 |
2.3.2 编程工具的选择 |
2.3.3 交互界面设计 |
2.3.4 Pro/TOOLKIT中参数的获取与修改 |
2.3.5 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创建方法 |
2.3.6 Pro/TOOLKIT应用程序的运行方法 |
2.4 动态链接库技术 |
2.4.1 动态链接库 |
2.4.2 使用 DLL的优点 |
2.4.3 动态链接库在本 CAD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
2.5 自顶向下设计 |
2.5.1 自顶向下设计的概述 |
2.5.2 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实现 |
2.5.3 自顶向下设计方法在本 CAD系统中的应用 |
2.6 数据库管理技术及应用 |
2.7 ODBC技术的应用 |
2.8 本章小结 |
3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3.1 概述 |
3.2 液压系统的使用要求 |
3.2.1 主机的概况 |
3.2.2 液压系统的任务与要求 |
3.3 液压系统的负载特性分析 |
3.3.1 运动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
3.3.2 动力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
3.4 初拟液压系统设计方案 |
3.4.1 调速方案的分析与选择 |
3.4.2 油路循环方式的分析与选择 |
3.4.3 液压基本回路的分析与选择 |
3.4.4 初拟液压系统原理图 |
3.5 液压执行元件的设计计算与选用 |
3.5.1 液压执行元件类型的选择 |
3.5.2 液压缸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 |
3.5.3 液压缸的强度及稳定性校核 |
3.6 液压能源装置的设计计算与选用 |
3.6.1 液压泵的设计计算与选用 |
3.6.2 驱动电机的设计计算与选用 |
3.7 液压控制元件的设计与选用 |
3.8 辅助元件的设计计算与选用 |
3.8.1 油箱的设计与计算 |
3.8.2 过滤器的选择 |
3.8.3 管件的设计计算与选用 |
3.9 本章小结 |
4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设计方案 |
4.1 最终设计方案的确定 |
4.1.1 方案一的分析 |
4.1.2 方案二的分析 |
4.1.3 系统性能分析与比较 |
4.2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
4.2.1 模块化技术的简介 |
4.2.2 模块化技术在气液联动冲压系统中的应用 |
4.3 液压系统的性能估算 |
4.3.1 系统压力损失验算 |
4.3.2 系统总效率估算 |
4.3.3 系统发热与温升估算及热交换器的选择 |
4.4 液压系统设计中应重视的问题 |
4.4.1 节能技术 |
4.4.2 泄漏和污染的控制 |
4.4.3 液压冲击、振动与噪声控制 |
4.5 绘制工作图和编制技术文件 |
4.6 本章小结 |
5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 CAD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5.1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参数化设计 |
5.1.1 参数化设计的原理 |
5.1.2 参数化技术在本 CAD系统中的应用 |
5.2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 CAD系统的设计方案 |
5.3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 CAD系统的设计思路 |
5.4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参数化模型库的建立 |
5.4.1 零部件模型库的建立 |
5.4.2 装配模型库的建立 |
5.4.3 工程图及工程图格式模型库的建立 |
5.5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设计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
5.6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 CAD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5.6.1 零件参数化设计二次开发流程及其实现 |
5.6.2 系统应用典型 Pro/TOOLKIT的程序段介绍 |
5.6.3 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
5.7 气液联动冲压系统 CAD系统应用实例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论文发表情况 |
9 致谢 |
附录 |
(10)液压集成块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液压集成块设计问题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
1.1.1 液压集成块设计问题 |
1.1.2 集成块设计问题研究综述 |
1.2 复杂空间布局问题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复杂空间布局问题 |
1.2.2 复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2 液压集成块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框架 |
2.1 复杂空间布局问题求解方法 |
2.1.1 虚拟设计 |
2.1.2 计算智能 |
2.1.3 人机结合 |
2.1.4 人工智能 |
2.2 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的提出 |
2.2.1 必要性与研究意义 |
2.2.2 融合出发点 |
2.3 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基本构架 |
2.3.1 融合方式 |
2.3.2 框架结构 |
2.3.3 实现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液压集成块虚拟设计建模技术研究 |
3.1 集成块虚拟设计系统的建模需求分析 |
3.2 集成块参数化层次特征建模 |
3.2.1 集成块虚拟设计系统几何引擎设计 |
3.2.2 三角剖分算法 |
3.2.3 集成块参数化层次特征建模 |
3.2.4 液压集成块参数化层次特征模型 |
3.3 集成块智能虚拟物体建模 |
3.3.1 基于Agent的智能虚拟物体建模 |
3.3.2 液压集成块智能虚拟模型 |
3.4 集成块多分辨率建模 |
3.5 集成块多分辨率智能参数化层次特征虚拟建模技术 |
3.6 CAD模型与虚拟模型转换 |
3.7 本章小结 |
4 液压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构建与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
4.1 液压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构建 |
4.1.1 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层次模型 |
4.1.2 集成块虚拟设计环境数据结构设计 |
4.2 液压集成块虚拟设计人机交互技术 |
4.2.1 集成块交互控制 |
4.2.2 集成块真实感图形绘制 |
4.2.3 集成块碰撞检测算法 |
4.2.4 集成块虚拟漫游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5 虚拟环境下人机结合的液压集成块智能优化设计 |
5.1 液压集成块优化设计基础 |
5.1.1 集成块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
5.1.2 集成块优化设计流程 |
5.2 基于小生境遗传退火算法的集成块优化设计 |
5.2.1 NGSA算法流程 |
5.2.2 集成块优化设计中NGSA算法实现策略 |
5.2.3 基于NGSA的集成块优化设计分析 |
5.3 基于人智的集成块虚拟设计 |
5.3.1 人主机辅的集成块虚拟设计思想 |
5.3.2 集成块虚拟设计流程 |
5.3.3 基于人智的集成块虚拟设计分析 |
5.4 基于功能块的集成块智能设计 |
5.4.1 功能块与功能块数据库 |
5.4.2 基于功能块的集成块虚拟分层设计 |
5.4.3 基于功能块的集成块智能设计分析 |
5.5 虚拟环境下人机结合的集成块智能优化设计实现策略 |
5.5.1 基本思想 |
5.5.2 实现方式 |
5.5.3 设计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的液压集成块设计系统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6.1.1 开发和应用环境 |
6.1.2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
6.2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
6.2.1 系统类库设计 |
6.2.2 优化算法类定义 |
6.3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 |
6.4 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 |
6.4.1 数据库规划 |
6.4.2 元件数据库 |
6.4.3 项目数据库 |
6.5 应用实例 |
6.5.1 实例分析 |
6.5.2 设计过程 |
6.5.3 设计结果 |
6.5.4 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液压CAD系统元件库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工程的夹具智能CAD技术研究[D]. 支含绪.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2]基于Inventor的液压集成阀块设计系统开发与研究[D]. 李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6)
- [3]液压集成块CAD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 王文静.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4(09)
- [4]支持复杂产品快速设计的网络化零件资源库系统研究[D]. 何丽. 新疆大学, 2013(10)
- [5]混合推理式槽系组合夹具CAD系统研究[D]. 易文. 中南大学, 2011(01)
- [6]液压CAD系统中PDM的设计与开发[J]. 尧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02)
- [7]组合模具虚拟设计中模架自动选件及拼装的研究[D]. 李京奎. 天津理工大学, 2010(06)
- [8]应用二次调节技术的大惯性柔性负载牵引系统特性研究[D]. 贾炎.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
- [9]基于Pro/E的压机中气液联动冲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高少鹏. 天津科技大学, 2009(07)
- [10]液压集成块人机结合智能虚拟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D]. 冯毅.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