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伊娜[1](2022)在《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收的78例老年STBI昏迷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神经电刺激,观察组给予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苏醒时间、格拉斯哥昏迷程度(GCS)评分及残疾评定量表(DR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GCS和DR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苏醒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STBI昏迷患者给予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昏迷状态和功能障碍,缩短苏醒时间。
习书晗,沈威,易玮[2](2021)在《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CBM、VIP中关于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2月,依据Cochrane Handbook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4.0软件和RevMan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3项研究,8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针刺治疗组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苏醒率:针刺治疗组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有效率:针刺治疗组显着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不高,尚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3](2021)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认知功能评估量表(LOTCA)、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两组病人促醒效果、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病人GCS评分、Fugl-Meyer及LOT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GCS评分、Fugl-Meyer及LOTC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26.00%(P<0.05);观察组病人预后良好率为84.00%,高于对照组的62.00%(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促醒效果,有利于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良好。
胡健,段继新[4](2021)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重型颅脑损伤阶梯减压术后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评估醒脑开窍针刺治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阶梯减压术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沙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8月—2019年12月收治入院行阶梯减压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的67例患者。其中术后行醒脑开窍针刺治法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共37例;术后行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0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致伤原因、GCS、瞳孔、中线位移、脑挫裂伤、血肿位置等,并对各项指标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2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预后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的GCS评分、GOS评分、苏醒率及术后1个月的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治法有助于重型颅脑损伤阶梯减压术后患者早日苏醒,并回归工作生活。
何超,吴海涛[5](2021)在《重型颅脑创伤后慢性意识障碍促醒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重型颅脑创伤后慢性意识障碍是常见的神经外科危重病症,患者"醒不来,死不了"的尴尬境地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重型颅脑创伤后慢性意识障碍促醒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高压氧、针灸、感觉刺激、无创神经调控及手术等。本文就不同促醒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临床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鲁小丽,王运韵,王秀明,郭静静[6](2021)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本院救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研究时间2018年3月—2020年3月。根据救治的时间分组,将患者分别纳入到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早期促醒护理干预。结果两组互比昏迷1个月后的清醒率研究组更短,且研究组有更短的平均清醒时间;两组互比护理后的GCS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昏迷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开展早期促醒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有效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并促进患者受伤后的生活质量提高。
李雨源[7](2021)在《针刺结合rTMS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组合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中风后意识障碍的患者采取单盲的原则,按入院编号分入针刺结合rTMS组(28例)、针刺组(28例)、rTMS组(28例),在治疗过程中针刺组、rTMS组各脱落1例,最后完成82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针刺结合rTMS组予以针刺结合rTMS治疗;rTMS组予以单纯rTMS治疗;针刺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0天。在治疗前、治疗后对三组患者的意识情况利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OUR)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本课题收集的8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的基线均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GCS评分、FOUR评分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明显(P>0.05),三组患者的评分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GCS评分、FOUR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三种疗法对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有效;(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的GCS评分、FOUR评分组间比较,针刺结合rTMS组改善优于针刺组和rTMS组,而rTMS组的GCS评分、FOUR评分变化与针刺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针刺结合rTMS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针刺组显效0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81%;rTMS组显效0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78%;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针刺结合rTMS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及rTMS组。结论:(1)针刺、rTMS、针刺结合rTMS均对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有效;(2)针刺与rTMS在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方面疗效相当,但两者结合可更好促进中风后意识障碍的恢复;(3)针刺结合rTMS在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方面具有简便、副作用小、有效的特点,适于临床上推广。
习书晗[8](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李威[9](2021)在《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水平,但其促醒机制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课题组前期研究基于井穴放血对TBI后昏迷大鼠有效促醒效应,发现该法可上调TBI后昏迷大鼠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al Periaqueductal gray,v PAG)的P2RX7神经元表达、P2RX7和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脑室内注射拮抗剂发现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及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本研究围绕v PAG的P2RX7受体及多巴胺神经元向下丘脑投射的多巴胺受体进一步阐释井穴放血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1)复制重型TBI后昏迷大鼠平台:筛选32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井穴放血组(Hand Acu组),假手术组+井穴放血组(Sham+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8只。Sham组仅打开颅窗而不进行撞击;TBI组则是打开颅窗后利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icity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e CCI)制备重型TBI大鼠模型。根据I-VI级意识状态分级量表进行评级,把符合V、VI级昏迷意识状态TBI大鼠纳入实验;Sham组和TBI组均不给予井穴放血治疗,Hand Acu组、Sham+Hand Acu组在相应造模成功基础上立即给予手十二井穴放血干预治疗,疗效评价主要指标是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2)引入脑电监测技术初步探索基于脑电监测评价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筛选6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3只。造模成功后给予安装脑电监测电极连接到Power 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上进行实时脑电监测。利用Mathlab软件提取Alpha、Beta、Delta、Theta波的相对频带能量,并计算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来量化井穴放血促醒效应。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的研究前期结果发现井穴放血可提高造模后1 h v PAG部位的P2RX7的表达及其兴奋性。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v PAG核团注射P2RX7拮抗剂后观察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是否消失,以明确v PAG核团的P2RX7受体是否介导井穴放血促醒。实验动物分为4组(n=6只/组):TBI+DMSO组、Hand Acu+DMSO组、TBI+P2RX7拮抗剂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所有分组均在v PAG核团注射30min后进行造模,其中,Hand Acu+DMSO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在行v PAG核团注射及造模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井穴放血干预。疗效评价指标为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造模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实验二明确了v PAG脑区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v PAG脑区DA神经元表达P2RX7受体,且井穴放血可提高v PAG脑区DA神经元、P2RX7神经元的兴奋性。既往文献报道v PAG的DA神经元可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食欲素(orexin,ORX)神经元以维持觉醒,下丘脑乳头结节核脑区(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组胺神经元(Histamine,HA)接受多巴胺调节在调控睡眠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脑区多巴胺受体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的基因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DRD1/DRD2/DRD3+DAPI共染,分别检测下丘脑部位LH及TMN核团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4.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本实验探讨了井穴放血对下丘脑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调控作用。采用Sham组、TBI组、Hand Acu组分组设置,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RD2+cFos+DAPI共染情况,样本量每组n=4,观察井穴放血干预后下丘脑LH及TMN区DRD2表达情况;同时应用Image J检测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兴奋性。另外,选取Hand Acu组样本进行Orexin+DRD2+DAPI、Orexin+c-Fos+DAPI共染,明确下丘脑LH脑区ORX神经元是否表达DRD2受体及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表达c-Fos蛋白。为进一步明确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Orexin+c-Fos+DAPI共染。此外,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组胺神经元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井穴放血疗法对TMN脑组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1.井穴放血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大鼠的昏迷时间本实验观察井穴放血对TBI大鼠昏迷时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假手术+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井穴放血对水合氯醛所致昏迷无促醒作用。大鼠TBI造模,TBI组的昏迷时程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提示TBI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井穴放血干预后,昏迷时程缩短。以上结果说明井穴放血可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2)脑电图显示,大鼠在昏迷时期脑电呈慢波、波幅高为特点;清醒时期脑电波频率较昏迷时期快、波幅较昏迷时期低为特点。脑电数据分析显示,TBI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30-40min,TBI组与井穴放血组脑电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变化不明显。TBI组造模后40min开始到100min大鼠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持续低平。井穴放血干预后40-100min,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比值均较TBI组高(升高8.73~19.47%)。以上结果提示井穴放血可一定程度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TBI组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P2RX7拮抗剂对TBI大鼠昏迷时程无明显影响。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也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在m NSS评分方面:井穴放血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6h m NSS评分得到改善。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v PAG的P2RX7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3.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基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DRD1、DRD2、DRD3基因含量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在下丘脑LH及TMN区DRD2有大量表达,DRD1、DRD3无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下丘脑LH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TBI组DRD2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在TMN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DRD2下降不明显;井穴放血干预后,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组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29.36%,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4.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下丘脑LH及TMN区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TBI后昏迷大鼠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共染结果发现LH区ORX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使LH区ORX神经元与c-Fos共染率达81.6%的(0.816±0.020);且井穴放血可显着上调下丘脑LH区ORX神经元的表达量。下丘脑TMN的组胺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TBI组造模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增多;与TBI组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显着下调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的表达量。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LH及TMN核团DRD2神经元兴奋性;LH核团食欲素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可上调LH核团ORX神经元表达,并兴奋ORX神经元;井穴放血可下调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结论:1.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作用。2.手十二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表达及其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井穴放血促醒的作用环节之一。3.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神经元数量,抑制下丘脑乳头结节核区组胺神经元数量;但其介导井穴放血促醒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蒋锦悦[10](2021)在《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通过循证护理,构建集束化护理方案。将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观察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的临床效果,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确定循证问题,制定检索策略,通过文献查询,搜集相关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将纳入文献经过质量评价和证据等级推荐,并结合院内专家咨询,制定出集束化护理方案。2.在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康复医学科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干预前,干预3周后,干预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口腔情况、误吸发生率、认知及意识功能。[结 果]1.以纳入的16篇文献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和院内专家咨询,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出吞咽功能评估、口腔训练、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四位一体的集束化护理方案。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方面:干预6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的食用水性状食物的人数增加,试验组改良版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odified 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MASA)评分为(80.23±11.04)分,对照组MMASA评分为(73.47±1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周后,试验组有4人在依赖管饲进食,对照组有9人在依赖管饲进食,试验组经口摄食的人数比对照组多。试验组在患者口腔情况,误吸发生率较对照组都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及意识功能方面:在干预6周后,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都有提高,且两组患者RLA分级都≥Ⅳ级,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口腔情况,降低误吸发生率,提高意识认知水平。集束化护理的实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推动了循证护理的发展,为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尽快恢复,提供临床护理方案依据。
二、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苏醒时间及GC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DRS评分比较 |
3 讨 论 |
(2)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方法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流程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
2.4.2 临床苏醒率 |
2.4.3 临床有效率 |
2.4.4 GCS评分发表偏倚 |
2.4.5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道 |
3 讨论 |
(3)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干预方法 |
1.2.1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
1.2.2 术前准备 |
1.2.3 确保呼吸道畅通 |
1.2.4 病情观察 |
1.2.5 术中配合 |
1.2.6 术后护理 |
1.2.7 并发症护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 |
3.2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 |
3.3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 |
3.4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 |
3.5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 |
(4)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重型颅脑损伤阶梯减压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GCS评分比较 |
2.2 2组患者术后苏醒率与苏醒时间比较 |
2.3 2组患者术后1、3个月GOS预后评分比较 |
2.4 2组患者术后1个月ADL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
2.5 2组患者术后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 |
3 讨论 |
(5)重型颅脑创伤后慢性意识障碍促醒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
2 高压氧治疗 |
3 针灸治疗 |
4 感觉刺激治疗 |
5 无创神经调控治疗 |
5.1 重复经颅磁刺激 |
5.2 经颅直流电刺激 |
5.3 外周神经电刺激 |
5.4 低强度聚焦超声 |
6 手术治疗 |
7 总结与展望 |
(6)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昏迷后的清醒率以及平均清醒时间 |
2.2 两组护理前后的GCS评分 |
2.3 两组昏迷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
2.4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家属满意度 |
3 讨论 |
(7)针刺结合rTMS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实验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 GCS 评分比较 |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 FOUR 评分比较 |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4.讨论 |
4.1 中医学对中风后意识障碍的认识 |
4.2 本课题选穴依据 |
4.3 现代医学对意识及其意识障碍的认识 |
4.4 中风后神经再生的研究为 r TMS 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提供依据 |
4.5 本课题中 r TMS 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的机制 |
4.6 本课题 r TMS 操作对中风后意识障碍的影响 |
4.7 本课题针刺结合 r TMS 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的优势 |
4.8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5.安全性评价 |
6.不足与展望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风后意识障碍(DOC)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 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促进急性中枢神经损伤后昏迷苏醒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3 研究现状及趋势 |
4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影响因素 |
5 研究目的 |
6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目的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二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实施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研究局限性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筛査与评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醒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电刺激联合多感官促醒护理对老年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影响[J]. 陈伊娜. 临床医药实践, 2022(02)
- [2]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Meta分析[J]. 习书晗,沈威,易玮. 亚太传统医药, 2021(12)
- [3]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 全科护理, 2021(31)
- [4]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重型颅脑损伤阶梯减压术后的应用[J]. 胡健,段继新. 光明中医, 2021(18)
- [5]重型颅脑创伤后慢性意识障碍促醒治疗研究进展[J]. 何超,吴海涛. 中国医药导报, 2021(27)
- [6]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促醒护理干预临床分析[J]. 鲁小丽,王运韵,王秀明,郭静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1(S1)
- [7]针刺结合rTMS治疗中风后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D]. 李雨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集束化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D]. 蒋锦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