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千家万户治理水土流失

动员千家万户治理水土流失

一、发动千家万户 治理水土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贾保营[1](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涂成悦,刘金龙,董加云[2](2021)在《政府间纵向互动与基层森林治理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福建省长汀县森林恢复的成功实践经验,采用田野调查和文本分析法分析高层级政府与基层政府在森林治理中的互动,诠释基层森林治理创新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高层级政府和基层政府是基于环境治理共识和生态政绩驱动下开展的基层森林治理创新;高层级政府进行选择性控制,基层政府进行自主性试验;基层政府和高层级政府的纵向互动保障了森林治理创新"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可持续性。作为生态资源禀赋为地方显着特征的县市,其互动的动力来源于生态治理共识和生态政绩追求。最后,为寻找因地制宜的基层森林治理创新之路,提出建立高层级政府和基层政府保持良性互动下的适应性林业治理体系等建议。

王贵平[3](2020)在《山西省水土保持历史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重点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发展历程。根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展望了水土保持的未来前景,提出了搞好顶层设计,加大投资强度,强化预防保护,加强重点项目精细管理、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水土保持科研和宣传教育等重点工作。

孙尚荣,魏永平,赵建军[4](2020)在《让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文中研究指明盛夏时节,站在山西省永和县一处坡顶举目望去,满目翠绿,田间地头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大自然呈现的缤纷色彩中,那一抹绿色格外令人心旷神怡。永和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沟壑纵横。十山九秃、黄土漫漫,曾是这里的容颜。如今村民们高兴地说,水土流失治理,让这里的山水变美了,生态变好了,脱贫路宽了!今与昔的反差,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鲜活注脚,是水土流失治理成就的生动体现。

黄莉[5](2019)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省石漠化形势严峻,有石漠化土地约320万公顷,居全国第二,另有潜在石漠化200万公顷,抓好石漠化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云南省石漠化治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我省11州市石漠化治理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5种具有代表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别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生态+产业”融合模式、“生态+扶贫”治理模式、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笔者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支撑,运用SFIC模型进行分析,提出治理建议。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协同治理部门责任。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稳定投融资体制机制。三是合理谋划项目、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四是完善外部监督,强化信息交互。

张志勇[6](2018)在《改革开放40年山西水土保持发展回顾》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村长期贫困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因时制宜、改革创新,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治山治水,治沟治滩,大搞水土保持,取得了显着成效,使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减少,水土流失强度大为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介绍了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在民营水保、重点治理、依法防治方面的发展历程、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7](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8](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提出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9](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文中研究表明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王国霞,龙振华,贺荣兵[10](2015)在《从巴东看我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文中指出巴东位于三峡库区渝鄂交界处,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沟梁相间,水土流失严重。2010年巴东县被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经过几年的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二、发动千家万户 治理水土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动千家万户 治理水土流失(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多山少土
        (二)交通闭塞
        (三)灾害多发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小结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三)技术赋能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第一节 昔阳旧貌
        (一)人口与土地
        (二)农民生活
        (三)生态环境
        (四)农民与农业
    第二节 土改过程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一)培育良种
        (二)合理种植
        (三)改良土质
        (四)工具改革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小结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二)修建水库
        (三)治河与打井
        (四)机电灌溉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一)土壤改良
        (二)良种培育
        (三)密植与管理
        (四)水利灌溉
        (五)道路与运输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小结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第四节 机械灌溉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小结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2)政府间纵向互动与基层森林治理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简介
2 政府间纵向互动行为
    2.1 治理初期:政策倡议-视察并动员
    2.2 治理中期:效果反馈-视察并支持
    2.3 治理后期:绩效认可-政策扩散
3 政府间纵向互动机制
    3.1 责任共担机制
    3.2 请示授权机制
    3.3 正向强化机制
4 基层森林治理创新
    4.1 细化调整政策方案
    4.2 设置“专项领导小组”与县级主管部门
    4.3 乡土知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5 启示
    5.1 高层级政府扮演了控制者的角色,并且这种控制是选择性的
    5.2 基层政府进行自主性政策试验,扮演了政策试验的主导者角色
    5.3 基层政府和高层级政府的纵向互动,保障了森林治理创新的可持续性
    5.4 政府间纵向互动的动力,来源于生态治理共识和生态政绩追求
    5.5 深入解构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关系,可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5.6 应倡导政府间良性的纵向互动,建立适应性森林治理体系

(3)山西省水土保持历史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1949年以前,蒙昧初开
2 20世纪50-70年代,方兴未艾
3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前夕,跨越发展
    3.1 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3.2 机构不断完善,队伍持续壮大
        3.2.1 领导机构不断完善
        3.2.2 管理机构逐步加强
        3.2.3 执法队伍从无到有
        3.2.4 科研队伍持续壮大
    3.3 重点治理,持续发力
    3.4 好政策打开新局面
    3.5 国际交流,硕果累累
4 十八大以来,关键转变
    4.1 加大治理力度,补工程短板
    4.2 发动群众,加强治理成果管护
    4.3 以规划为引领,强化预防保护
    4.4 严格考核,层层夯实责任
    4.5 强化监管手段,遏制边建设边破坏
    4.6 利用现代技术,加强动态监测
5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4)让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论文提纲范文)

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
从“三跑田”变“三保田”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5)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石漠化研究综述
        (一) 国外学者对石漠化的研究概况
        (二) 国内学者对石漠化的研究概况
        (三) 石漠化治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云南省石漠化治理现状
    一、云南省石漠化现状
        (一) 云南省石漠化分布
        (二)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现状
    二、石漠化成因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文因素
    三、云南省石漠化特点
        (一) 石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滇东、滇东南地区
        (二) 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
        (三) 岩溶土地石漠化主要发生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峭山地
        (四) 石漠化分布地区经济状况总体贫困
    四、云南省石漠化危害
        (一) 自然灾害频繁
        (二) 加剧贫困
        (三) 生态恶化
第二章 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分析研究
    一、云南省石漠化治理概况
        (一) 滇中地区
        (二) 滇东、滇东北地区
        (三) 滇南、滇东南地区
        (四) 滇西、滇西南地区
        (五) 滇西北地区
    二、各州市石漠化治理比较分析
        (一) 相似之处
        (二) 不同之处
    三、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
        (一)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二) “六子登科”综合治理模式
        (三) “生态+产业”融合模式
        (四) “生态+扶贫”治理模式
        (五) 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四、云南省石漠化治理成效
    五、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 石漠化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二) 岩溶地区生境依然十分脆弱
        (三) 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因素依然存在
        (四) 工程建设资金瓶颈依然未破解
第三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石漠化治理
    一、基于SFIC模型的石漠化治理
        (一) 初始条件
        (二) 催化领导
        (三) 制度设计
        (四) 协同过程
        (五) 结果与问责
    二、构建协同治理下的石漠化治理体系
        (一) 治理主体
        (二) 组织架构
        (三) 治理流程
        (四) 治理目标
        (五) 信息交互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分析
    二、对策建议
        (一)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协同治理部门责任
        (二)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稳定投融资体制机制
        (三) 合理谋划项目、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
        (四) 完善外部监督,强化信息交互
    三、相关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40年山西水土保持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民营水保
    1.1 发展历程
    1.2 政府推动
    1.3 发展现状
2 重点治理
    2.1 发展历程
    2.2 经验做法
3 依法防治
    3.1 制定完善法律法规
    3.2 队伍建设
    3.3 监督执法
4 成效显着

(7)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8)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9)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管法制规则。
    (二) 农村土地所有、使用权利证明、变更、收回登记发证法制规则。
    (三) 农村土地所有权确认及其所属经管法制规则。
    (四) 农村土地使用权维护、补偿经管法制规则。
    (五) 农村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经管法制规则。
    (六) 农村土地征收、收回、购买依据法制规则。
    (七) 农村土地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实施法制规则。
    (八) 农村土地利用法制规则调整修正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保障途径。
    (二) 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
三、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
    (一) 农村耕地要坚定组织开拓全方位永久保护途径。
    (二) 农村耕地要全力组织拓宽科学节约集约利用途径。
    (三) 农村耕地保护占补平衡的途径。
四、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
    (一)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意义和特点。
    (二)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理念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任务和要求。
    (四) 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的方式和做法。

(10)从巴东看我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巴东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情况
2 巴东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职责任务
    2.2 科学规划设计, 保障村民权益
    2.3 探索建管机制, 把住质量关口
    2.4 严格资金管理, 确保使用效益
3 加强我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
    3.1 实施综合治理, 强化服务农村建设
    3.2 突出治理重点, 合力打造现代农业
    3.3 实现科学配置, 推广科技示范基地经验
    3.4 严格监督执法, 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四、发动千家万户 治理水土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2]政府间纵向互动与基层森林治理创新[J]. 涂成悦,刘金龙,董加云. 林业经济问题, 2021(04)
  • [3]山西省水土保持历史回顾与展望[J]. 王贵平.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0(04)
  • [4]让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J]. 孙尚荣,魏永平,赵建军. 河北水利, 2020(08)
  • [5]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D]. 黄莉. 云南大学, 2019(03)
  • [6]改革开放40年山西水土保持发展回顾[J]. 张志勇. 中国水土保持, 2018(12)
  • [7]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8]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9]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上)[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19)
  • [10]从巴东看我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策[J]. 王国霞,龙振华,贺荣兵.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03)

标签:;  ;  ;  ;  ;  

动员千家万户治理水土流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