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模块教学课题”的开发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文[1](2021)在《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文中指出2017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作为育人主旨之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教学素材,教材承载着国家课程的内容和理念,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和践行国家育人理念时均以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其重要性与课程标准不相上下。在全新的育人理念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了《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鉴于全国仅有部分地区因启动了新高考改革而改用新版本教材,其余地区尚未改用或刚刚改用新版本教材,值此新旧教材交替之际,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2004年版和2019年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内化核心素养育人内涵,以期为一线高中化学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针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旧教材进行对比研究。根据教材的编撰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而设置的这一基本事实,通过对比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相关内容,了解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变化对于教材可能带来的影响,明确教材比较的方向。首先,从宏观角度比较新旧教材在内容排版、内容选择和内容结构层面的差异,再者,站在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微观角度,深入对比新旧教材在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化学史和CTSE教育内容的具体呈现情况,以上即本文的主要部分。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并坚持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展开针对一线教师的访谈调查,和云南省高一、高二两个分别采用新旧教材的不同年级高中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对新旧教材的认识,以及高中生对自己所学教材的感受,综合二者的认识和看法,对静态教材对比研究进行补充。最后,总结新旧教材在宏观结构和微观细节呈现的具体差异,根据新教材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客观优势,提出新教材使用的些许建议。新教材内容版式设计更加新颖,图表内容更加清晰,数据更贴近时代;内容知识体系安排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进阶和认知思维逻辑,有力地分散了必修内容的难点;教材所包含的教学栏目更加丰富,许多栏目极富探究性和开放性。新教材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实验要求更高、更明确,切实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基本技能;化学史和CTSE教育内容选材更加广泛,格外注重体现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全方位融合发展高中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旧教材存在难点集中,实验和探究活动偏少,版面和内容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容易造成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易上手等现象;新教材在排版和内容安排上的调整,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学生使用时获取知识的效率更高,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新教材在有效分散难点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栏目的使用和教学内容安排及要求的变动,仍需要一线教师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根据上述对比研究和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在必修课程阶段,本文提出以下新教材使用时的教学建议:一是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组织教学活动,时刻围绕核心素养设置教学目标;二是注重学生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构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塑造“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表征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四是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实验和探究育人功能。
蒋军泽[2](2021)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倡导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强调完善和创新实验教学,倡导“教·学·评”一体化,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化学核心观念。笔者研究大量教学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师讲授化学实验、学生学习时,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对实验缺乏深度思考,化学实验课程未起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深度学习”视野下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基于实验的化学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访谈法、课堂观察与实践法、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并在双流中学2016级、2019级进行实践,总结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建构教学模型。研究过程及结果从以下七个方面呈现。第一章,前言。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深度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情况,对深度学习进行概念界定。本研究认为的深度学习是指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深度建构化学知识体系、达到高阶化学学科能力的学习过程,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厘清深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介绍项目式学习方式、活动元设计思路、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等相关理论,指导实际教学。第三章,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进行分析。整理统计了教材正文、实验探究、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等板块出现的化学实验。依据实验目的分为七类:(1)物质性质实验;(2)物质组成和结构实验;(3)物质制备实验;(4)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5)物质检验实验;(6)反应原理实验;(7)基本操作实验。分析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及其与实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第四章,编制《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和《中学化学教师关于深度学习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对双流中学、永安中学、棠湖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学段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测查,分析深度学习的现状。第五章,思考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教学实际,依据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八个要素进行分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第六章,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建构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模型,主要从以下六个类别进行课例展示。1)在性质类实验教学中,以“氮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将教材中氮元素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实验为载体,基于“教·学·评”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构建性质类实验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2)在制备类实验中,以“海带中碘的提取”为例,介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3)在反应原理实验中,以“酸碱中和滴定”为例,分别从“情境线”、“学生活动线”、“核心素养线”三线设计教学流程,总结定量实验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4)对于基本操作类实验,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依据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活动元,介绍此类实验的教学策略。5)在探究性实验中,以问题链的形式,探究“金属的腐蚀”,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涉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凝练探究性实验中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追问策略。6)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耗时长的实验,比如“浓硫酸的性质”、“氯气的性质”等,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教学情境、实验目标、实验操作、实验演示、有待解决的实验问题、实验结果、教师点评等做成系列微视频,结合学情,将微课合理的运用于教学中,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象化。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文以凸显思维方法、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载体,采用三重表征、思维导图、创新实验、真实情景、概念转变、微课等方式,结合教材、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建构了性质类实验、制备类实验、反应原理实验、基础操作实验、探究性实验、不易操作实验六类教学模型。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化学实验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探索,学生获取、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笔者会不懈地研究化学实验教学,凝练和完善更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李昕瑶[3](2020)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在2014对新高考体制进行了很大调整,对这一变化,中学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变化的复合型人才。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这与新高考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中学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本文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以多元智能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探究如何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国内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具体阐述了八种智能和各个智能之间的联系。笔者对比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区别,并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八个方面介绍了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选取本校高2021届的两个平行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两个班级学生的智能分布情况,结合学生的智能分布,选择人教版必修2作为样本,融入多元智能理论实施了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在一学期后,对实验班学生的化学成绩以及学生智能成长情况再次进行统计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化学成绩明显超越了和原来与之成绩平行的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多种智能都得到了一定成长。并且对实验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他们的智能发展状况,均有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对两个班级共同的任课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他们表示实验班的同学在其他学科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对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是积极可行的。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及结果统计,证明了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培养全面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学生是切实可行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带来新思考,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设计有效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要真正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含义和应用价值,将其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中,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将这一理论普遍推广,让更多的教师认可和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于课堂教学中,也是值得我们今后深入研究的课题。
范清[4](2020)在《基于云南本土资源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因而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重要补充的校本课程则顺应成为新课改的着力点。对化学学科而言,以地方本土资源为依托的化学校本课程因其具有特色性、情境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等特点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这样的校本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本土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它对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土资源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也能够有效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转型成为研究型教师,关注到教育本位上来。同时,本土资源下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分支。本文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为主要研究基地进行该项目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找到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然后,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关于校本课程认识的情况分析,采用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接着采用个案法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具体说明本文中提出的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三化模式”即情景化模式、体验化模式、模拟实验化模式在教学应用中的高效性;最后采用前后测对比法证明基于本土资源下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云南作为一个多种少数民族融合的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本文主要研究适用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本土资源的选取原则和选取范畴;本土资源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相融合的形式;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流程;化学教学素材资料的编排顺序以及校本课程实施的高效模式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实施基于云南本土资源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自我动手的实践探究能力增强,化学学业成绩也明显提升。2、云南本土资源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相结合既能补充国家教材知识的陈旧性又能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资源。3、应用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情景化模式、体验化模式、模拟实验化模式的“三化模式”具有高效性等特点,可继续深入研究和补充。4、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5、化学校本课程可以有效建设学校特色教育体系。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包括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相关概念界定;国内和国外关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方面的发展与进程;本文研究范畴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支撑。最后在这些相关文献中寻找研究的已有成果和新的研究突破点,分析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对应用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云南本土资源进行收集和整合编排。主要包括:分析本土资源选择的原则;本土资源的分类即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化工工艺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学生较感兴趣的本土资源类型;对具体的列入校本课程的本土资源内容分析、整理和编章归节,形成校本课程教材。第四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对基于云南本土资源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认识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具体流程、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三化模式”的研究等。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个案研究和有效性分析。主要包括基于云南本土资源下的《古滇青铜文化与金属的保护》《斗南玫瑰花精油的提取》《滇池水样检测和水体保护》《普洱茶的成分探究和普洱茶文化》等几个具体教学个案的分析。并通过成绩的前后测结果变化证明“三化模式”在个案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通过学生的前后测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出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良好。第六部分:结论与反思。总结本论文的结论和研究中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出方向。
郭美玲[5](2020)在《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六所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环境污染也悄然而至,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微型实验也应运而生,它被誉为“化学实验的革命”。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必须加强对所有学生和民众的绿色理念的教育,特别是要在中学大力推广微型化学实验(ML)。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应用,国家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微型化学实验走进中学打开了大门。因为绿色微型化学实验既能克服常规实验的缺点,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开展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推广是大势所趋,也是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微型化及其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通过查阅文献介绍了基于绿色理念的微型化学实验的概念、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以及微型化学实验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在中学实施微型化学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第二,对内蒙部分地区的6所中学进行了常规实验问卷调查及分析,发现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常规实验缺点多、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少;演示实验过多,不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微型化学实验普及度不高;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等主要问题。第三,根据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析,把教材中规定的微型实验和能够微型化的实验进行研究和汇总,并设计了 8个有绿色化特点的微型化学实验。第四,对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做了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以及课后的问卷调查,并归纳出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学推广微型化学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对论文做出总结,对中学如何实施微型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四点建议及展望。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周蕾[7](2020)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围绕将项目式学习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应用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国家培养各行业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更是指出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化学。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生围绕一个真实的、复杂的问题,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制作项目作品,寻找解决方法,以此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关于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了解项目式学习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再根据理论研究提出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设计方法,以《有机化学基础》为例,根据项目式学习设计的要素:项目主题、项目情境、项目目标、项目问题、项目任务、项目活动、项目成果和项目评价,设计了有机化学模块的项目式学习案例,整个案例的设计遵循真实性、以学生为中心、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可评估性原则,体现了项目式学习的以学生为本、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习惯的理念。其次,将有机化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应用到某中学高二年级某班,实施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对活动的评价,发现了项目式学习的优势: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最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项目式学习中的学生活动采用了多方面、多方式的评价,以达到全程监控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的目的,并通过评价结果为项目式学习的实施和发展提出参考性建议: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内容还原到真实世界;评价方式多元化;转变教学的观念;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学生进行设计,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雷婷[8](2020)在《STSE教育理念在高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SE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TSE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把教育活动与当前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活和环境现状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改革纲要还是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均明确要求教育中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建设新成就及环境发展之间的联系。本论文研究了近10年高考全国卷化学部分中对于STSE教育理念的应用情况,结合教材中STSE内容的设计情况、STSE教育在当前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当前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提出了建议,设计了基于STSE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和评价,为教育研究者和中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概述。论文从研究的必要性、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和STSE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了 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教师在课堂中渗入的STSE相关内容较少、对于教材中的STSE相关内容应用不足及学生面对综合性STSE试题无从下手的问题。第三部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STSE相关内容分析。对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中的STSE相关内容及分析其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能够看出教材中设计的STSE内容非常全面,且已经根据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将相关内容编排在教材的不同板块中,必修部分涉及的STSE相关内容在高考选择题中考查频繁,选修部分的STSE内容常作为情境出现在题干中。第四部分:高考试题中STSE试题的考查分析及建议。对照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对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十年全国卷化学部分中涉及到STSE的试题从分值、题型、素材情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考核的关键,提出对中学教学的启示。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授知识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最大限度的将STSE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建议在高考复习中设置专项针对的训练,来提高学生对STSE试题的解题能力。第五部分: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依据STSE教育的教学现状,采用上述提出的教学建议,本文设计出《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的两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在银川某中学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与分析,能够发现实践效果良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均有显着提高,并且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了化学与各领域的紧密联系,达到了提升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目的。第六部分:结论和展望。通过分析得到,目前高考试题中加大了 STSE试题的比重,其对于教材中STSE知识点的考查能够符合考纲和课标的要求。以高考试题为依据提出的STSE教育理念与教学建议确实可行,所设计的STSE教学案例实践的效果良好。论文对于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作用。
伍优敏[9](2020)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衔接分析与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做好衔接教育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随着新高考改革的稳妥推进,学生踏入高中后不仅要适应初中到高中学习节奏的变化,还要面临着选科问题,因此衔接好初高中至关重要。对化学教科书展开衔接研究,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师正确领会教科书编写意图以便更好地进行衔接教育。基于此,本文从教科书入手,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和高中化学新教科书(2019版)的衔接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结合新教科书在体系构建、栏目设计、内容呈现上的改动情况,对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先从宏观视角分析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内部结构衔接情况和栏目编写意图;再从中观和微观视角结合初、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对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原子及原子结构、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内容进行衔接案例分析。总体而言,初、高中化学教科书在结构编写上显示了迁移性与递进性,栏目设计上体现了相似性和层次性,内容编排上呈现了良好的衔接性。其次,依据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衔接点编制了教师调查问卷,对不同教龄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高中化学教师的衔接教学情况和教科书衔接内容认知情况,确定从初三进行拓展性衔接教学的实验方案。实施实践教学后,对利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拓展性衔接教学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认知能力、提升科学素养。最后,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衔接教学建议:(1)知识衔接铺垫基础,教师应关注不同学段的教科书,把握好知识内容的衔接;(2)方法衔接提升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高中相衔接;(3)情感衔接形成素养,注重挖掘教科书中的情感素材,落实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初高中衔接教育有机融合。
李亚茹[10](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也不断变革,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时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与生活化教学不谋而合。然而当前化学课堂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论文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对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在梳理相关文献,阐释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等概念的基础上,论文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需要,高考改革的要求几个方面分析高中化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为生活化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生活化教学现状和核心素养落实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化学兴趣不高,缺乏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师生对生活化教学持肯定态度,且教师认为生活化教学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实施存在欠缺;教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针对调查中的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推进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建议: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组织教研,探讨生活化教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包括课前准备策略、课中实施策略、课后巩固策略。课前准备策略:恰当把握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选取贴近时代发展、真实、典型的生活化素材;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设置生活化教学目标。课中实施策略:利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常见物品等引入教学主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课堂讲解过程中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利用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小结时回归生活,体现应用价值。课后巩固策略:设计具有真实情境的生活化习题练习,布置多种形式的生活实践作业,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根据以上策略,选取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蛋白质、油脂”、“盐类的水解”两节课,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请实习学校化学组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量表进行评课,并对学生进行访谈。从实践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肯定了生活化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帮助,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明显提升,对生活化教学非常认可,形成从化学角度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意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模块教学课题”的开发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模块教学课题”的开发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改革背景 |
1.1.2 教材研究背景 |
1.1.3 教学需要的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不同版本化学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新旧化学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概念界定 |
1.5.1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
1.5.2 化学教材 |
第2章 实验版和2017 版《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部分对比 |
2.1 必修课程结构设计的对比 |
2.2 必修课程呈现方式的对比 |
2.3 必修课程具体要求的对比 |
2.4 《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部分对比总结 |
第3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旧教材的内容对比 |
3.1 内容排版对比 |
3.1.1 封面设计 |
3.1.2 正文设计 |
3.1.3 插图设计 |
3.1.4 内容排版对比总结 |
3.2 内容选择对比 |
3.2.1 旧教材内容选择 |
3.2.2 新教材内容选择 |
3.2.3 内容选择对比总结 |
3.3 内容结构对比 |
3.3.1 旧教材内容结构 |
3.3.2 新教材内容结构 |
3.3.3 内容结构对比结论 |
第4章 人教版必修新旧教材核心素养体现情况对比 |
4.1 科学探究对比 |
4.1.1 数量及分布 |
4.1.2 内容与方式 |
4.1.3 新旧教材的科学探究活动实例 |
4.2 化学实验对比 |
4.2.1 数量及分布 |
4.2.2 实验内容 |
4.2.3 实验类型 |
4.2.4 新教材化学实验活动实例 |
4.3 化学史对比 |
4.3.1 数量和分布 |
4.3.2 史料内容 |
4.3.3 史料的指导方式 |
4.3.4 新教材化学史实例 |
4.4 CTSE对比 |
4.4.1 化学与技术 |
4.4.2 化学与社会 |
4.4.3 化学与环境 |
4.4.4 新教材CTSE教育内容实例 |
4.5 新旧教材核心素养体现情况总结 |
第5章 师生对人教版必修新旧教材的认知情况调查研究 |
5.1 教师对人教版必修新旧教材的访谈研究 |
5.1.1 访谈目的 |
5.1.2 访谈方式 |
5.1.3 访谈对象 |
5.1.4 访谈设计 |
5.1.5 访谈结果 |
5.2 学生对人教版必修新旧教材的问卷调查研究 |
5.2.1 调查目的 |
5.2.2 调查工具 |
5.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5.3 调查研究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对课程标准的对比结论 |
6.1.2 对新旧教材内容的对比结论 |
6.1.3 对新旧教材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结论 |
6.1.4 师生对新旧教材认知调查的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教学建议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的研究成果 |
(2)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改革的实施 |
1.1.2 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高阶思维的过程 |
1.1.3 深度学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1.1.4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
1.1.5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验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
1.3.2 实验反馈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 |
1.3.3 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3.4 构建实验教学模型,有助于指导教学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4.1 文献查阅情况 |
1.4.2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
1.4.3 化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
1.4.4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
1.4.5 引导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
1.4.6 国外对深度学习的研究 |
1.4.7 小结 |
1.5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法 |
1.7.2 调查访谈法 |
1.7.3 课堂观察与实践法 |
1.7.4 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法 |
1.7.5 归纳总结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2 深度学习 |
2.1.3 化学实验 |
2.1.4 教·学·评一体化 |
2.1.5 大单元教学设计 |
2.1.6 项目式学习 |
2.1.7 活动元教学 |
2.1.8 问题链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自主学习理论 |
2.2.2 探究式学习理论 |
2.2.3 元认知理论 |
2.2.4 建构主义理论 |
2.2.5 行动主义理论 |
2.3 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 |
3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
3.1 新课标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
3.2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布 |
3.2.1 必修1 |
3.2.2 必修2 |
3.2.3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
3.2.4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
3.2.5 小结 |
3.3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类 |
3.3.1 物质性质实验 |
3.3.2 物质组成和结构实验 |
3.3.3 物质制备实验 |
3.3.4 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 |
3.3.5 物质检验实验 |
3.3.6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 |
3.3.7 基本操作实验 |
3.4 高中化学实验的特征 |
3.4.1 探究性 |
3.4.2 严谨性 |
3.4.3 自主性 |
3.4.4 开放性 |
3.4.5 趣味性 |
3.4.6 综合性 |
4 问卷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问卷调查内容 |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1 调查概况 |
4.3.2 各题频次统计 |
4.3.3 相关性分析 |
4.3.4 交叉分析 |
4.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1 调查概况 |
4.4.2 各题频次统计 |
4.4.3 相关性分析 |
5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5.1 实验中的“想当然” |
5.2 某些实验现象不易观察 |
5.3 实验活动的开展缺乏效率 |
5.4 实验问题缺乏挑战性 |
5.5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 |
5.6 缺乏反馈评价意识 |
6 策略与课例 |
6.1 性质类实验教学 |
6.1.1 教学策略与模型 |
6.1.2 教学案例——氮及其化合物 |
6.2 制备类实验教学 |
6.2.1 教学策略与模型 |
6.2.2 教学案例——海带中碘的提取 |
6.3 反应原理实验教学 |
6.3.1 教学策略与模型 |
6.3.2 教学案例——酸碱中和滴定 |
6.4 基本操作类实验教学 |
6.4.1 教学策略与模型 |
6.4.2 教学案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6.5 探究性实验教学 |
6.5.1 教学策略与模型 |
6.5.2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 |
6.6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模型 |
6.6.1 课堂中难以操作的实验教学 |
6.6.2 物质组成结构实验 |
6.6.3 物质分离提纯实验 |
6.6.4 物质检验实验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1 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学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3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设计1-4 课时 |
附录4 《金属的腐蚀》学案设计 |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多元智能理论相关概述 |
第2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实践案例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实践 |
第3章 高中生智能分布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问卷设计 |
3.5 高中生智能分布总体特征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1 《离子键》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2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3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4 《海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5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案例设计总结 |
第5章 实践结果评价 |
5.1 学生化学成绩分析 |
5.2 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个案调查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问卷1 高中生多元智能现状调查问卷 |
问卷2 关于对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实践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4)基于云南本土资源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内容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 |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3 应用于化学校本课程的云南本土资源的选取与整合 |
3.1 本土资源的选取原则 |
3.2 云南本土资源的分类 |
3.3 云南本土资源的选择 |
4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
4.1 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
4.2 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
4.3 化学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
4.4 基于云南本土资源的化学校本课程实施的“三化”模式 |
4.5 化学教本课程的教材选题目录 |
5 个案实践和效果分析 |
5.1 《古滇青铜文化与金属的保护》教学案例 |
5.2 《滇池水体保护与水样检测》教学案例 |
5.3 《玫瑰花精油的提取》教学案例 |
5.4 《普洱茶文化与成分检测》教学案例 |
5.5 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分析 |
6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六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微型化学实验的发展概况 |
1.1.1 基于绿色理念的微型化学实验的概念 |
1.1.2 国外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概况 |
1.1.3 国内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概况及分析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中学化学实验现状问卷调查及分析 |
2.1 中学化学实验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分析 |
2.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2.1.2 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
2.2 中学化学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中学化学微型实验汇总以及部分实验微型化设计 |
3.1 中学化学实验微型化汇总 |
3.1.1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微型化汇总 |
3.1.2 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微型化汇总 |
3.2 初中部分化学实验微型化设计 |
3.2.1 氧气的制备及其性质检验的微型化设计 |
3.2.2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其性质检验的微型化设计 |
3.2.3 氢气的制取及其性质检验的微型化设计 |
3.3 高中部分化学实验微型化设计 |
3.3.1 铜和稀硝酸反应制备NO和NO_2的微型化设计 |
3.3.2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微型化设计 |
3.3.3 Ba(OH)_2·8H_2O和NH_4Cl吸热反应的微型化设计 |
3.4 趣味实验的微型化设计 |
3.4.1 大象牙膏实验的微型化设计 |
3.4.2 化学烟筒实验的微型化设计 |
第4章 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与效果 |
4.1 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 |
4.1.1 微型化学实验课前设计 |
4.1.2 微型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
4.2 微型化学实验课后问卷调查和分析 |
4.2.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4.2.2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4.3 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
4.4 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效果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所发文章 |
附录 |
(7)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
二、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
三、课标要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项目 |
二、项目式学习 |
三、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三、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理念 |
一、设计原则 |
二、设计理念 |
第二节 设计依据与思路 |
一、设计依据 |
二、设计思路 |
第三节 设计要素 |
一、项目主题 |
二、项目情境 |
三、项目目标与项目成果 |
四、项目问题 |
五、项目任务和项目活动 |
六、项目评价 |
第四节 设计模板与实施流程 |
一、设计模板 |
二、实施流程 |
第四章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
二、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
第二节 《有机化学基础》项目式学习设计框架 |
一、《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 |
二、《有机化学基础》项目式学习主题设计 |
三、《有机化学基础》的设计框架 |
第三节 以“酒的酿制、包装与销售”为例的项目设计 |
一、项目主题 |
二、项目情境 |
三、项目目标 |
四、项目问题 |
五、项目作品 |
六、项目框架 |
七、项目评价 |
八、项目活动过程 |
第五章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项目式学习的实证研究—以“酒的制作、包装与销售”为例 |
第一节 研究变量控制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工具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第三节 实施流程 |
一、选定对象 |
二、确定内容 |
三、设计活动 |
四、实施活动 |
五、结果测试与评价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四节 “酒的酿制、包装与销售”项目实施结果及分析 |
一、个人项目总成绩 |
二、《项目式学习自我评价量表》结果 |
第五节 项目式学习实施结果及分析 |
一、学习成绩分析 |
二、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项目式学习模式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
二、项目式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
三、项目式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四、项目式学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五、项目式学习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尽可能将教材内容还原到真实世界 |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
三、转变教学的观念 |
四、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参与 |
五、学生自己设计,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STSE教育理念在高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STSE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
1.1.1 STSE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STSE教育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3 STSE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1.1.4 STSE教育是教育评价机制发展的需要 |
1.2 STSE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2.1 STSE教育 |
1.2.2 STSE教育理念 |
1.2.3 STSE试题 |
1.2.4 STSE教育理论基础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标和考纲中对于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 |
1.4.1 课程标准中对于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 |
1.4.2 2019年考纲中对于STSE相关内容的要求 |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学生调查问卷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
2.1.1 学生问卷设计与实施 |
2.1.2 效度和信度分析 |
2.1.3 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2.2 教师访谈记录与结果分析 |
2.3 化学教学中实施STSE教育现状的结果和建议 |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STSE相关内容分析 |
3.1 必修模块STSE相关内容分析 |
3.1.1 必修1 STSE相关内容分析 |
3.1.2 必修2 STSE内容分析 |
3.2 选修模块STSE内容分析 |
3.2.1 选修3 STSE内容分析 |
3.2.2 选修4 STSE内容分析 |
3.2.3 选修5 STSE内容分析 |
第四章 高考试题中STSE试题的考查分析及建议 |
4.1 近十年理综卷出题情况 |
4.2 STSE试题考查情况分析 |
4.2.1 STSE试题分值统计 |
4.2.2 选择题中STSE考查情况 |
4.2.3 必考大题中的STSE试题 |
4.2.4 选考题中的STSE试题 |
4.2.5 STSE试题中的素材情境分析 |
4.3 STSE试题的解题建议 |
4.3.1 化学与生活类题目的解题建议 |
4.3.2 化学与社会类题目的解题建议 |
4.3.3 化学与环境类题目的解题建议 |
4.4 STSE试题研究对化学教学及高考复习的启示和建议 |
4.4.1 教学启示 |
4.4.2 高考复习建议 |
第五章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
5.1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 |
5.1.1 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 |
5.1.2 《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教学设计 |
5.1.3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的教学设计 |
5.2 教学设计的实施 |
5.3 教学设计实践后的效果分析 |
5.3.1 学生反馈 |
5.3.2 教师反馈 |
5.3.3 教学实施效果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论文发表情况 |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衔接分析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
1.2.2 研究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衔接 |
1.2.3 文献总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科书的界定 |
1.3.2 衔接的界定 |
1.4 理论依据 |
1.4.1 贝塔郎非的系统论 |
1.4.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1.4.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1.4.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的对象及其来源 |
1.6.3 研究的材料和工具 |
1.6.4 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
2.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宏观衔接分析 |
2.1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的内部结构衔接分析 |
2.2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的栏目设计衔接分析 |
3.初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中、微观衔接分析 |
3.1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原子结构相关内容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3.2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计算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3.2.1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以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基础相关计算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3.2.2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溶液浓度计算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3.3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实验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3.3.1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图表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3.3.2 初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内容的呈现和衔接分析 |
4.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实证研究与建议 |
4.1 高中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4.1.1 问卷调查对象 |
4.1.2 高中教师对初中教科书的熟悉程度 |
4.1.3 高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衔接教学情况 |
4.1.4 高中教师对各衔接点的认知情况 |
4.2 初三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4.2.1 问卷调查对象 |
4.2.2 初三学生化学学习情况 |
4.2.3 初三学生对衔接知识的接受度 |
4.2.4 初三学生对教科书的看法 |
4.2.5 初三学生的科学素养 |
4.3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建议 |
4.3.1 知识衔接铺垫基础 |
4.3.2 方法衔接提升能力 |
4.3.3 情感衔接形成素养 |
5.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教科书研究结论 |
5.1.2 教学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
1.1.2 现行课堂教学的缺陷 |
1.1.3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
1.2.2 生活化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访谈法 |
1.4.3 文献法 |
1.5 研究内容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核心素养 |
2.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生活化教学 |
2.1.4 化学生活化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3 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与现状调查 |
3.1 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
3.1.1 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 |
3.1.2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
3.1.3 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需要 |
3.1.4 高考改革的要求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调查内容及目的 |
3.2.3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访谈概况 |
3.3.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3.4 调查结果分析及建议 |
3.4.1 调查结果分析 |
3.4.2 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3 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
4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
4.1 课前准备策略 |
4.1.1 合理挖掘教材的生活化素材 |
4.1.2 科学设置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
4.2 课中实施策略 |
4.2.1 课堂导入 |
4.2.2 课堂讲解 |
4.2.3 课堂小结 |
4.3 课后巩固策略 |
4.3.1 习题练习情境化 |
4.3.2 作业形式多样化 |
5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及实践 |
5.1 “蛋白质、油脂”教学设计 |
5.1.1 课前准备 |
5.1.2 课中实施 |
5.1.3 课后巩固 |
5.1.4 教学反思 |
5.2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
5.2.1 课前准备 |
5.2.2 课中实施 |
5.2.3 课后巩固 |
5.2.4 教学反思 |
5.3 教学实践 |
5.3.1 实践目的 |
5.3.2 实践对象 |
5.3.3 实践工具 |
5.4 实践效果分析 |
5.4.1 教学评价量表分析 |
5.4.2 学生访谈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 |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课堂教学诊断性评价量表 |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模块教学课题”的开发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新旧教材对比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D]. 陈凌文. 西南大学, 2021(01)
- [2]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蒋军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李昕瑶. 西南大学, 2020(05)
- [4]基于云南本土资源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D]. 范清. 西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六所中学为例[D]. 郭美玲.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D]. 周蕾.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STSE教育理念在高考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雷婷. 宁夏大学, 2020(03)
- [9]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科书衔接分析与教学实践[D]. 伍优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 李亚茹.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化学实验论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论文; 深度学习论文; 核心素养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