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亚镁业发展筹资不顺(论文文献综述)
冉华锋[1](2021)在《矿业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以C公司A项目为例》文中认为
刘蕾[2](2021)在《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调整,这些变化导致人们对牛奶的需求日益增长。牛奶产业属于传统农牧业,近年来中国奶制品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增长较快。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坐标宁夏,主要业务是奶牛养殖、牧草种植、生鲜奶供应,自2012年创立以来该公司成为宁夏地区的农业重点企业,年收入1.85亿元。然而乳制品的需求旺盛也带动了奶源企业竞争加剧,金宇农牧作为1家中小型奶源供应企业面临着牧场规模集中化程度不够、生鲜奶生产成本高、产业链不成熟、奶源收购价格高于进口原料奶粉等问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饲料、物流等中间环节成本增加的窘境使金宇农牧的奶源供应夹杂在同类型企业和大型知名乳企的价格比拼中。在此背景下金宇农牧如何扭转竞争颓势已然是企业当前发展中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使用四种研究方法分别包括文献探讨与理论分析、调查研究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使用上述方法对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竞争环境、内部资源环境使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评价,其次对公司的战略选择运用SWOT分析法定性地分析出公司的四种备选竞争战略,再次对该公司的竞争战略运用战略计划矩阵(QSPM)定量地进行了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最终得出该公司的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战略。作者从提高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产奶成本、减少企业扩张成本、达到生产效率最优、打破运营成本高困局的5个实施措施确保能够从组织架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企业文化、经营管理5个职能战略的保障措施进行推进,最后使用平衡计分卡加以动态风险控制,确保公司具有竞争优势。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次琴[4](2019)在《转型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矛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水平和效率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关键着力点,这必将有利于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素质。本研究以转型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为研究对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梳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理论渊源,探究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和需求、多元主体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经验,构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不同阶层的人群、不同区域、城乡居民的需求不同,人民群众对居住的社区(村居)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最迫切。(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有: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与浪费并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均衡;整体水平不高、公众满意度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多样性需求与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3)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呈多元发展趋势,包括政府、市场(营利组织)、社会(非营利组织、社区及个人)。政府和其它多元主体既是竞争又是合作的关系。(4)在将来较长的时间,政府依然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关键角色,起主导作用。合作共赢的可能模式为:基于公众需求导向下的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积极参与供给的合作供给模式。(5)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政府的工作重心将转向宏观调控、监督管理和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等;市场将趋向于发展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社会侧重于志愿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陈文苑[5](2019)在《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文中指出文化资本化是一个实践命题。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质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将民族传统工艺作为文化资本进行利用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关涉到传统工艺的未来走向,与文化的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等息息相关,甚至与文化产业、文化战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具体实践行为包括哪些内容?实践的逻辑又是什么?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何种规律?……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剑川白族木雕作为典型案例,在详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助于口述史、历史文献、内部资料等材料,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资本——场域——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在对剑川木雕发展历史、工艺流程、艺术风格进行概述的前提下,阐释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概念、类型及其特征。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并总结出了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通过研究,文章认为:第一,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具体包括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作以及资本博弈这三种类型,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资本市场运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积累指资本的增长、完善和集聚,是在保留原先文化资本结构与内容基础上的增加,当代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积累路径可分为教育培训、传播交流、市场调节以及权力引导四种;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指按照市场需求,对文化资本进行开发,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方式包括产业化、旅游开发、节庆经济化、品牌化与会展商业化;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博弈是行动者之间围绕着文化资本而产生的一种互动行为,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博弈围绕着物质性文化资本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两方面展开,行动者所采取的博弈策略可以分成三种:维护、发展与争取。资本积累、市场运作与资本博弈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联系。资本积累是市场运作的前提与基础,市场运作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方向指引,而文化资本博弈则时常贯穿于资本积累以及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博弈会推动资本的积累,也会促进文化资本的市场运作。第二,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有着属于自己的实践逻辑。实践被场域所控制,场域生产着实践,实践活动必须依附于所处的场域并以习性为作为内驱力。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在实践过程中建构起了特定的场域(初级场域),并衍生出了三种亚级场域:资本积累场域、市场运作场域以及资本博弈场域。文化资本在此三种场域下的具体实践行为和所采取的策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都必须遵守初级场域的规律,该场域形塑而成的核心习性是文化市场化习性,场域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双线规律。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实践的逻辑图式可以概括为:在场域情境下,以延长传统工艺文化资本的生命周期为根本目的,按照双线规律的要求,通过形塑而出的核心习性生产实践。第三,双线规律是民族传统工艺资本化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指的是传统工艺文化自主性发展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规律,这两种规律之间并不存在孰轻孰重之别。双线规律由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场域的特征所决定,它要求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必须以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为前提,在保持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的条件下,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有序的进行实践。在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忽视双线规律的要求,传统工艺文化的均质化、内卷化等问题的出现,其症结恰在于并未充分尊重双线规律。
张小航[6](2017)在《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社合作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在公共事务中更倾向于选择与政府具有相似属性的社会组织开展合作,致力于改善政社合作伙伴关系。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借鉴公共行政学、社会学等理论成果,旨在分析我国当前政府转变职能、重构政社关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合作机制。一、现阶段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以及未来定位。公共行政的多维价值取向增加了政府角色的多样性。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政府扮演的是一个“混合角色”:层级指令的执行者、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创造者、公共体育服务的购买商、公共体育利益的维护者、公民社会的推动者。未来,政府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公民权的维护者、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网络的协调者。二、政社关系重构为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国家推动政府“元治理”能力建设,以政府转变职能为核心推进力,加快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推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认识到体育社会组织在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建构社会资本以及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功能。通过单项协会“脱钩”、直接登记等制度化建设,旨在重构政社关系。三、现实中面临的多重困境要求政社双方加强合作。表现为:现有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与有限市场之间的冲突;政府项目不能有效体现公共体育需求;对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开展绩效管理的复杂性;购买行为有可能导致“卖方主义”或政府被社会组织“绑架”;社会组织“志愿失灵”等问题。四、构建促进政社合作的行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了解购买合同缔约前后的性质差异;建设现代财政制度,明确财政保障范围与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付方式,匹配财权与事权;清醒认识资源优势和劣势,共享资源,打破非对称性依赖关系;理性对待多重委托代理关系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厘清可利用的激励与约束因素,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购买环节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使利益相关方有序参与协商;明确对政社“合作生产”进行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性,构建基于合作的综合性绩效管理模式。五、调研的四个地区在政社合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既有相似性,同时又由于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合作实践存在一定差异,对其它地区开展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刘月平[7](2017)在《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趋缓致使资源需求疲软,矿业勘查投资乏力。整体而言,矿业勘查行业已步入下行周期。受全球形势的影响,我国矿产勘查资本投入下降难以避免。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之下,稳定矿产勘查行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持续的矿产勘查资金投入,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功能,高效利用有限的投资资本。然而,改革开发以来,尽管国内资本市场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但是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矿产勘查行业发展的瓶颈。在当前较为困难的经济形势下,充分探讨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原因和具体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理解矿产勘查资本市场重要性的关键是认识其在矿产勘查资本配置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首先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出发,采用Wurgler(2000)的方法对我国2003至2012年间矿产勘查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整体估计。并进一步从地区差异和时间演变两个维度对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展开了系统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矿产勘查投资整体资本配置效率较低,而且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分别分析,本文发现矿业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低效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扭曲性投资过度,而有效率的企业投资相对缺乏。尤其是,通过考察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对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本文发现金融发展和资本市场在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为我们加大力度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正面证据。资本配置效率已被证明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在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诸多因素中,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有效提高矿产勘查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提高促进矿业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的另一重点内容是仔细比较了国外矿业大国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成熟经验,并对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分析了我国矿产勘查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机遇,并对发展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谢昌菊[8](2017)在《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X教育集团为样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治理结构再造为社会组织的治理介入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在此背景下,政府将自身的一部分事务性和技术性职能剥离,逐步交还给市场和社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弥补政府职能缺陷、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公共需求等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社会治理主体构成的重要一极。但在发展过程中,民办非企业单位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怎样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是本论文研究的主旨所在。近些年来,广东民办非企业单位飞速发展,尤其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发展与管理问题也日益凸现,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治理尚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以广东省某教育集团实际样本为切入点,着重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内外部治理,制约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这有助于厘清民办非企业单位长期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审视组织发展的困惑和难点,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对策。这有利于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规范健康发展,从而使其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研究相较缺乏,尚未见到一个为权威部门和理论实际工作者认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于教育领域的非企业单位的研究仍未形成体系。因此本论文深入对该范畴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绪论,对论文研究的主旨、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分别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二章分析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首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运用详细的数据资料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现状和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是以广东省某教育集团为样本,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运行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分析,通过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要素进行比较,就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内外部制约问题进行多方面剖析,在取得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对部分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进行比较研究,从其组织建设,发展经验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比照,从而借鉴相关治理经验。第五章立足研究的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从法律制度建设、社会环境支持和自身内部建设三个方面为广东省某教育集团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范冬清[9](2017)在《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一流大学的成长是一个相互支持、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尽管科学精英的汇聚能够促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是普遍得到承认的一个命题,然而,科学精英的汇聚如何促进大学的提升,一流大学的成长又如何推动科学精英的汇聚,即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的内在协同机理较少被系统阐述。当前无论是先发型国家还是后发型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实施一流大学战略,对全球科学精英的竞争愈发激烈。理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科学精英的汇聚为切入口,能较好地呈现一流大学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以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为例,阐释与归纳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从历史视角来看,科学进入大学启动了现代大学的发展,科学精英的产生及汇聚助力研究型大学成长为一流。二战后科学精英从欧洲转向美国集聚,与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迅速发展相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的S&E早期精英汇聚于美国的一流大学。美国是全球科学精英首选的目的地,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欧洲多数发达国家同时显示出较高的迁入及迁出比例,欧洲大学在排名榜单上占据第二集团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将科学精英回流及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举措,处于积极追赶过程中。从科学精英与现代大学的交互机制来看,二者相互契合与匹配,科学精英产出社会资本、学术资本与物质资本,推动一流大学成长;一流大学通过政府稳定巨额的资助、良性的大学治理、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以及注重清除对家庭及个人迁移障碍等行为汇聚科学精英。从制度上看,学科制度上注重学科治理中的专业权力、强调R&D经费可用度、发展跨学科、鼓励科学文化,通过学科与院系的协同主体作用,在“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内实施有效汇聚,直接驱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大学制度上实施高效合理的招募引进、职业晋升、学术能力评价、捐赠讲席制度,既优化精英群体动态结构,又扩充工作岗位数量,使得大学达到成长的最优态。加之,移民、政治、经济、文化为科学精英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也为大学成长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在“双一流”背景下,须重构我国科学精英汇聚与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关系,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目标。
岳鹏星[10](2017)在《晚清铁路与税制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晚清时期是中国铁路建设事业和税收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该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在筹议、筹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过程中与税收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性关联。此种关联主要通过铁路起步阶段国人对于铁路与税收关联性的认知,铁路修筑筹资过程中的税收助力、税收担保和税收融资,铁路建设过程中的铁路购地与铁路材料,铁路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陆路关税、铁路厘金,税收制度对于铁路事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呈现出来。在铁路引入中国之前,清政府的财税实态奠定了税收制度与铁路事业互动的基础。在铁路事业的起步阶段,外国势力不断要求清政府兴办铁路充当了必要条件。清政府内部则经过数次论争和尝试,最终确立了兴建铁路的基本国策。该时期由于铁路甚少修筑,铁路与税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国人的认知层面:主张兴建铁路者,认为通过铁路可以促进客货畅通,利于增加税收。部分反对铁路兴建的人,则提出铁路妨碍民生,有害于原有的税政体系。还有部分国人提出依靠税收修筑铁路的看法。在吴淞铁路的交涉中,税收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清政府确立兴建铁路的国策使得铁路与税收的关联性逐渐紧密起来。晚清铁路修筑筹资过程中,铁路与税收制度之间的关联性主要聚焦于税收助力、税收担保和税收融资。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主要通过官款进行资金挹注。其中,尤以中央专项铁路经费最具代表性。官款作为铁路建设事业的资金来源,完全依靠政府的税源。中央专项铁路经费因为甲午战争的爆发而转移为军需,并没有持续用于铁路建设事业。战后,清政府确立了借债筑路政策,主要依靠大量的铁路外债,其中税收体现为信用担保的功能。税收担保,利弊兼有。铁路外债中的税收担保将以税为保的外债借款模式推向深入。清政府外债筑路政策造成了铁路利权大量流失,最终兴起了一股商办铁路的热潮,进而确立了商办铁路政策。商办铁路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大多实行股份制结构,出台一系列不同的筹款方法。除相对自愿性的商股之外,大部分主要依靠税收融资,其中新增的税收名目繁多。商办铁路的税收融资产生了一系列外部效应,既包括民众无法忍受而引发的直接抗税,也包含对于原有税政的扰动,甚至还助推部分铁路公司建设机制的转变,此间包含着不同政治与社会势力之间的复杂互动。与铁路筹资相伴随的是铁路工程建设问题,其中围绕铁路购地、铁路材料产生了大量与税制相关联的内容。就铁路购地而言,清政府的基本原则是确保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地丁钱粮原额因为土地产权的转移而不流失。甲午战争前后,铁路购地与税收之间经历从零星关联到制度初建的过程。随着铁路建设高潮到来,清政府从制度层面给予大量思考和实践。1906年清政府拟定《铁路购地章程》,尝试统一全国的铁路购地规制。1908年清政府通过《铁路地亩纳税章程》对铁路地税进行集中而详尽的原则规定,并得到通行。从铁路购地程序上看,土地产权转移经历着从立契到投税印契,再到钱粮过割的过程,税收更是如影随行。就铁路材料而言,该时期国内铁路材料生产的迟滞和外国势力包办铁路材料的扩张,最终形成了外洋铁路材料购运免税制度。该制度主要以铁路借款合同和行车合同为法定约束力,使得外洋铁路材料的垄断地位得以确立,而清政府自办铁路最初却得不到免税待遇。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各铁路公司以“在路言路”的立场,针对铁路材料免税的诉求持续不断。1907年苏、浙、皖、赣、闽五省铁路公司联合发起免税诉求,在邮传部与农工商部支持之下,打开商办铁路公司铁路材料免税的缺口。紧接着,其他铁路公司也竞相援引使得自办铁路铁路材料免税渐次推展。由于各铁路公司相继奏请免税影响到了国家税入,因此税务处开始尝试收束与管控,期间伴随着铁路公司与税务处之间的较力。关税制度是税收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铁路对于关税制度的形塑有着重要影响力。晚清铁路与关税制度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主要涉及到东清铁路、滇越铁路等跨境线路,尤以东清铁路最为典型。东清铁路修筑前服务于俄国利益的中俄陆路关税减免制度渐趋成型。俄国出于政治、经济、战略等考虑,促发了东清铁路的筹建。同时,中俄陆路关税减免制度也波及到东清铁路的建设过程。日俄战争后,日俄双方分别在南北满洲划分了势力范围。中、日、俄三方在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博弈日趋激烈,最终使得北满洲税关问题得以出现。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问题开始进入实际生成的阶段。中俄之间的交涉作为明线,日俄之间的博弈作为暗线,使得北满洲税关问题延宕日久。从《北满洲税关试办章程》到《满洲里并绥芬河两站中国税关暂行试办章程》,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最终确定。该制度维护了俄国在北满洲的经济、政治利益,扩展了旧有的中俄陆路关税减免制度,并成为中日满韩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榜样。东清铁路与滇越铁路的陆路关税制度具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点。二者均构成了晚清陆路关税制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铁路陆路关税制度是近代中国陆路关税制度的集大成者。厘金制度是晚清时期税制变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铁路厘金问题是铁路与厘金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铁路厘金缘于铁路运营对于原有厘金制度的冲击。张之洞开办汉口火车货捐局使得铁路厘金得以出现,并逐渐延展至其他线路。鄂豫、直豫火车货捐局为核心建立的制度体系构成此后其他线路铁路厘金的样板。铁路厘金产生之后,由于受到多方力量的博弈,差异化表现明显。在各方势力博弈的过程中,铁路厘金的稽征方式、税率、税卡均发生着变动。铁路厘金维护着地方财政,呈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疏离之象。铁路厘金虽然有助于补充地方财政的匮阙,但也对区域性的社会经济运行产生不良影响。沪宁铁路厘金作为晚清铁路厘金问题的代表,涉及到厘金制度内部水卡与旱卡、中央与地方、中国与英国、内政与外交等多层面的博弈而复杂多变。铁路厘金赓续了原有厘金制度的特质,并表现出新的内容,是晚清厘金制度变迁中的新动态。晚清时期税收制度对于铁路事业的影响力较为突出。税制对于铁路的作用并不是全方位的影响。就税收征管而言,处于不断衰落过程中的常关在应对铁路运营对其的作用力之时,并不是一味的退让,有其自身应激和主动应对的一面。与常关不同,新兴的铁路厘局依附于铁路运营事业反映出厘金制度的主动作用力。从税制结构来看,直接税与间接税对于铁路事业的作用力不同。租股作为田赋附加税类型,因其直接依附传统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普通民众与铁路紧密相联。盐税作为间接税类,涉及到了铁路公司的地方公股问题,影响到铁路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就税收负担而言,晚清时期针对铁路公司并没有营业税的制度设计,铁路公司的报效、税负转嫁构成了主要内在税负。普通民众作为外在税负承担者,伴随着干路国有政策出台,激发抗粮抗捐的斗争,最终改变晚清铁路事业的历史走向。晚清时期,铁路在线路过程中的内在特质以及税收制度在国家与社会领域中无处不在的情势,决定二者之间的复杂互动与不可分割。铁路与税收制度之间的耦合性关联是一种动态呈现。铁路与税收制度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得铁路建设体制、机制的变化成为必然,税收制度领域内的变化成为常态。而变化过程中制度的逐渐形成,进而造成的功能性影响又推动着制度的调适和变动。在铁路事业与税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变是因为制度的力量,不变则因为制度的局限和边界。
二、澳大利亚镁业发展筹资不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大利亚镁业发展筹资不顺(论文提纲范文)
(2)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公司简介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
2.1.3 行业生命周期理论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和类型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
2.2.2 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 |
2.3 中国奶业企业战略综述 |
第三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和市场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分析 |
3.2.2 竞争环境分析 |
3.2.3 市场与顾客分析 |
3.3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总结分析 |
3.3.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机遇 |
3.3.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威胁 |
第四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资源分析 |
4.1.1 企业有形资源分析 |
4.1.2 企业无形资源分析 |
4.1.3 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
4.1.4 企业资源的竞争价值分析 |
4.2 企业能力分析 |
4.2.1 筹措供应能力分析 |
4.2.2 生产制造能力分析 |
4.2.3 营销服务能力分析 |
4.2.4 研究开发能力分析 |
4.2.5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
4.3 企业经营现状分析 |
4.3.1 财务状况分析 |
4.3.2 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
4.3.3 采购供应状况分析 |
4.3.4 生产质量状况分析 |
4.3.5 营销服务状况分析 |
4.4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总结分析 |
4.4.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优势 |
4.4.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劣势 |
第五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5.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系统 |
5.1.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目标体系 |
5.1.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总体战略 |
5.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设计 |
5.2.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外部因素评价 |
5.2.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因素评价 |
5.3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
5.3.1 基于SWOT矩阵确定备选竞争战略方案 |
5.3.2 基于QSPM矩阵确定最终竞争战略 |
第六章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
6.1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
6.1.1 加大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规模经济效应 |
6.1.2 提高奶牛养殖水平,降低产奶成本 |
6.1.3 改变被动销售局面,减少物流运输仓储成本 |
6.1.4 促进部门协作能力,达到生产效率最优目的 |
6.1.5 打造产业联盟共同体,打破运营成本高的困局 |
6.2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6.2.1 组织架构保障 |
6.2.2 人力资源保障 |
6.2.3 信息资源保障 |
6.2.4 企业文化保障 |
6.2.5 经营管理保障 |
6.3 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风险控制 |
6.3.1 金宇农牧公司平衡计分卡框架的设计 |
6.3.2 金宇农牧公司竞争战略图 |
6.3.3 金宇农牧竞争战略KPI指标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金宇农牧竞争态势分析(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金宇农牧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金宇农牧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转型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有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设计与思路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设计与思路 |
2 理论渊源: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内在机理 |
2.1 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内在要求 |
2.1.1 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概念 |
2.1.2 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特征 |
2.1.3 公共体育服务的分类 |
2.1.4 公共体育服务内容 |
2.2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理论支撑 |
2.2.1 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 |
2.2.2 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3 中国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体系 |
3 社会转型: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时代背景 |
3.1 政府职能转变 |
3.1.1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 |
3.1.2 服务型政府建设 |
3.2 经济体制转型 |
3.2.1 市场化改革 |
3.2.2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3.3 文化体制转型 |
3.3.1 文化体制改革 |
3.3.2 文明法治社会逐步完善 |
3.3.3 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 |
4 现状剖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需调研 |
4.1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 |
4.1.1 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
4.1.2 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 |
4.1.3 体育场地供给情况 |
4.1.4 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 |
4.1.5 社会体育指导员供给 |
4.1.6 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投入 |
4.2 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 |
4.3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
4.4 不同区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探析 |
4.4.1 广州市增城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
4.4.2 河南省平顶山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
4.4.3 湖南省衡南县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
4.5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4.5.1 政府供给存在的问题 |
4.5.2 市场供给存在的缺陷 |
4.5.3 第三部门供给面临的困难 |
4.5.4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 |
5 多元主体: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改革的必然选择 |
5.1 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供给的优势 |
5.2 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
5.2.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之一——政府 |
5.2.2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之二——市场 |
5.2.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之三——社会 |
5.3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启示 |
5.3.1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
5.3.2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发展的启示 |
6 合作共赢: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模式构建 |
6.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可能模式 |
6.1.1 政府为主的合作供给模式 |
6.1.2 市场为主的合作供给模式 |
6.1.3 社会为主的合作供给模式 |
6.1.4 社区自治型供给模式 |
6.2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合作关系 |
6.2.1 主导与被主导关系 |
6.2.2 相互竞争的关系 |
6.2.3 相互合作的关系 |
6.3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优化选择 |
6.3.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优化机制 |
6.3.2 强化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供给中政府的责任 |
7 政策建议: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的实施方略 |
7.1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 |
7.1.1 转变政府职能,激励与支持公共体育服务合作供给 |
7.1.2 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
7.2 构建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
7.2.1 转变观念,政府统包统揽转变为多元主体合作供给 |
7.2.2 明确主体责任,规范政府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 |
7.2.3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供给 |
7.2.4 推进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
7.3 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制度保障建设 |
7.3.1 制定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与配套制度 |
7.3.2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7.3.3 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监督机制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8.2.1 研究创新 |
8.2.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5)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文化资本研究综述 |
(二)民族文化资本化研究综述 |
(三)剑川木雕研究综述 |
(四)以上内容研究述评 |
三、本文主旨、内容及重难点 |
(一)研究主旨 |
(二)主要内容 |
(三)重点与难点 |
四、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观照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六、相关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田野点的选择 |
(三)田野经历 |
第一章 剑川木雕概述 |
一、剑川历史文化概要 |
(一)剑川历史概述 |
(二)剑川民间文化与雕刻艺术 |
二、剑川的木雕文化 |
(一)木雕与民间文学 |
(二)木雕行业崇拜 |
(三)木雕与剑川白族的文化认同 |
(四)木作的行规禁忌及制作技法 |
三、剑川木雕的历史及现状 |
(一)剑川木雕发展历史 |
(二)剑川木雕发展现状 |
四、剑川木雕的材料、工具及工艺流程 |
(一)剑川木雕的材料 |
(二)剑川木雕的工具 |
(三)剑川木雕工艺流程 |
五、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征 |
(一)剑川木雕的艺术风格 |
(二)剑川木雕的地域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及其特征 |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 |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类型 |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特征 |
(一)双重属性 |
(二)高成本性 |
(三)惯力性 |
(四)传承性 |
(五)商业开发性 |
(六)易转换性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本积累: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基础环节 |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
(一)产品种类渐趋多样 |
(二)工具设备连续更新 |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积累 |
(一)木雕技艺不断突破 |
(二)文化荣誉与日俱增 |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积累的路径 |
(一)教育培训 |
(二)传播交流 |
(三)市场调节 |
(四)权力引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市场运作: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主要环节 |
一、剑川木雕的产业化 |
(一)生产的分工细化与技术进步 |
(二)产品种类与素材的多样化 |
(三)产值与规模的持续提高 |
(四)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
(五)产品销售方式的多元化 |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开发 |
(一)木雕文化资本的旅游产品化 |
(二)木雕文化资本与体验式旅游 |
(三)木雕文化资本与博物馆旅游 |
(四)木雕文化资本与人造旅游景观 |
三、剑川木雕的节庆经济化 |
(一)借助传统节日促进木雕产品销售 |
(二)打造新兴节日推动木雕产品营销 |
四、剑川木雕的品牌化、会展商业化 |
(一)剑川木雕的品牌化 |
(二)剑川木雕的会展商业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本博弈:剑川木雕资本化实践的关键环节 |
一、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
(一)产品形式逐新趋异 |
(二)技法风格争巧斗艳 |
(三)材料工具囤积占有 |
二、非物质性文化资本的博弈 |
(一)区域文化荣誉的归属 |
(二)学校文化荣誉的竞争 |
(三)个人文化荣誉的博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的实践逻辑 |
一、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场域的建构 |
二、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具体实践的逻辑 |
(一)资本积累实践以资本增量逻辑为内核 |
(二)市场运作实践以资本开发逻辑为内核 |
(三)资本博弈实践以资本占有逻辑为内核 |
三、剑川木雕文化资本化实践的根本目的 |
四、双线规律:资本化实践的基本规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的实践行为 |
二、双线规律与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 |
三、资本化与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文中插图 |
附录2:田野调查日志(节选) |
后记 |
(6)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社合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综述 |
2.1.1 宏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
2.1.2 中观:社会组织发展与政社关系的研究 |
2.1.3 微观: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行动研究 |
2.2 国外政社合作研究 |
2.2.1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政社合作协定 |
2.2.2 超越“购买合同”的合作伙伴关系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政社合作的价值基础:效率与民主平衡下的公共行政范式演进 |
4.1.1 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与批判 |
4.1.2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反思 |
4.1.3 基于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新公共服务理论 |
4.1.4 治理理论范式与我国的适用性 |
4.1.5 小结 |
4.2 政社合作的组织系统基础:公共行政改革推动政社关系重构 |
4.2.1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4.2.2 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移 |
4.2.3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4.2.4 小结 |
4.3 政社合作的现实基础:当前制度下政社合作面临的多重困境 |
4.3.1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制度 |
4.3.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面临的多重困境 |
4.3.3 小结 |
4.4 政社合作的技术系统基础:促进合作的行动机制 |
4.4.1 法治保障机制 |
4.4.2 现代财政保障机制 |
4.4.3 资源依赖机制 |
4.4.4 激励与约束机制 |
4.4.5 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协商机制 |
4.4.6 绩效管理机制 |
4.4.7 小结 |
4.5 国内政社合作案例分析 |
4.5.1 广东省惠州市体育局与体育社团的合作 |
4.5.2 广东省S市体育局与体育社团的合作 |
4.5.3 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合作 |
4.5.4 江西省崇义县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 |
4.5.5 小结 |
5 结论 |
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创新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研究 |
1.3.2 资本配置效率研究 |
1.4 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与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创新点 |
2 矿产勘查基本属性 |
2.1 矿产勘查的阶段性 |
2.2 矿产勘查的经济特征 |
2.3 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概念简析 |
2.4 全球矿产勘查形势简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矿产勘查现状分析 |
3.1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水平及结构解析 |
3.2 中国矿产勘查投资区域分布 |
3.3 中国矿产勘查的劳动力投入 |
3.4 中国矿产勘查的产出分析 |
3.5 中国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理论分析 |
4.1 新古典世界的资本配置理论 |
4.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理论的特殊性 |
4.3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配置的特殊背景 |
4.4 资本配置效率测度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与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 |
5.1 Wurgler(2000)方法、变量与数据 |
5.1.1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估算变量 |
5.1.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估算数据 |
5.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5.2.1 初步统计分析 |
5.2.2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总体估计 |
5.2.3 不同属性投资的资本配置效率 |
5.2.4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 |
5.2.5 矿产勘查资本配置效率的时间演变 |
5.3 资本市场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国际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比较研究 |
6.1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阶段比较 |
6.2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方式比较 |
6.3 国际矿产勘查融资中的资本市场 |
6.4 国际主要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比较 |
6.5 案例分析: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经验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及其发展路径探索 |
7.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 |
7.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的制度演进 |
7.3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试验田:北矿所与天矿所 |
7.4 中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 |
7.4.1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障碍 |
7.4.2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机遇 |
7.4.3 发展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的建议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本文结论 |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X教育集团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研究 |
1.3.2 国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办非企业单位理论与现实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组织 |
2.1.2 民办非企业单位 |
2.2 相关理论 |
2.2.1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 |
2.2.2 合作治理理论 |
2.2.3 第三方治理理论 |
2.3 民办非企业单位参与公共产品供给分析 |
2.3.1 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
2.3.2 政府单一公共产品供给的局限 |
2.3.3 民办非企业单位服务供给优势 |
第三章 广东X教育集团发展困境与原因审视 |
3.1 广东X教育集团发展现状与困境 |
3.1.1 广东X教育集团的成立背景 |
3.1.2 广东X教育集团的SWOT分析 |
3.1.3 广东X教育集团发展陷入多重困境 |
3.2 广东X教育集团发展遭遇困境的原因分析 |
3.2.1 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造成瓶颈约束 |
3.2.2 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的大环境熏染 |
3.2.3 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贡献度不足 |
3.2.4 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管理局限性 |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国际经验 |
4.1 西方发达国家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实践 |
4.1.1 美国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揽子举措 |
4.1.2 日本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系列做法 |
4.1.3 澳大利亚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制度 |
4.2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4.2.1 政策与市场驱动的“双引擎” |
4.2.2 注重发挥非营利组织自净功能 |
第五章 广东X教育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推进旨在促进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框架的完善 |
5.1.1 重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制建设 |
5.1.2 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法》立法工作 |
5.2 多措并举推动广东X教育集团构建更优化运营环境 |
5.2.1 在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为广东X教育集团提供更多机会 |
5.2.2 为广东X教育集团提供税费的优惠支持 |
5.2.3 加强政府与广东X教育集团的良性互动 |
5.3 广东X教育集团在完善自身管理方面改善举措 |
5.3.1 做好自身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 |
5.3.2 做好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 |
5.3.3 做好自身有影响力的品牌管理 |
5.3.4 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公益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9)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目标、概念界定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一流大学成长中科学精英汇聚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理论 |
一、P-O fit理论概述 |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 |
一、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概述 |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个人资本理论 |
一、组织资本理论概述 |
二、个人资本理论概述 |
三、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产生与汇聚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
一、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确立 |
二、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产生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
一、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
二、科学精英的产生与流动 |
第三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世界一流大学集群的形成 |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
二、科学精英在美国的集聚状况 |
三、黄金时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章 科学精英汇聚促进一流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科学精英社会资本提升大学声誉的机制分析 |
一、科学精英与一流大学的契合关系 |
二、科学精英声誉机制助推大学成长为一流 |
第二节 科学精英学术资本实现大学职能的机制分析 |
一、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的科研 |
二、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研究生及职业生涯早期科学家培养 |
第三节 科学精英物质资本助力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
一、科学精英驱动一流大学在创新联动中捕获发展机会 |
二、科学精英通过教学与科研促使大学获得不菲物质资本 |
第四章 一流大学吸引科学精英汇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对一流大学R&D的巨额资助 |
一、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动机 |
二、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力度 |
三、付费背景下政府促进科学精英朝一流大学集聚的机制 |
第二节 良性的大学治理 |
一、一流大学搭建良性治理架构以吸引及挽留科学精英 |
二、一流大学平衡学术商业化与科研自主以保护科学精英少受干扰 |
第三节 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 |
一、一流大学与科学精英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人才集聚 |
二、科学精英之间的互惠关系有利于人才类聚 |
三、科学精英在一流大学达到一定阈值会稳定类聚行为 |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 |
一、家庭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
二、个人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
三、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的途径 |
第五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分析 |
第一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学科制度分析 |
一、学科治理:大学内外部治理中专业权力的发挥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
二、学科资助:R&D经费可用度与科学精英集聚存在正向相关 |
三、学科构建:跨学科(IDR)推动科学精英集聚 |
四、学科运行:科学文化与院系管理文化的共生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
第二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大学制度分析 |
一、科学精英招募引进制度 |
二、科学精英学术职业晋升与薪酬制度 |
三、科学精英学术能力评价制度 |
四、一流大学私人捐赠讲席制度 |
第三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环境分析 |
一、科学精英汇聚的跨国格局及动因分析 |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精英移民制度分析 |
三、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政治环境分析 |
四、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经济环境分析 |
五、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文化环境分析 |
第六章 科学精英汇聚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实证分析 |
一、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情况 |
二、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国际比较 |
三、我国一流大学综合性人才竞争力国际比较 |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成败 |
一、系统思考:科学精英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成败 |
二、驱动之驱动:我国研究型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背景及路径分析 |
三、间接之驱动:科学精英汇聚愿景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源动力 |
第三节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精英汇聚的关键 |
一、改善大学内部治理,打造利于精英汇聚的扁平式生态 |
二、完善大学外部治理,打造有利于精英汇聚的保护式生态 |
三、打破学术界-产业界行业分隔,营造利于精英汇聚的开放式生态 |
第四节 科学精英队伍的国际化是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必由之路 |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精英国际化的现状 |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可能解决路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晚清铁路与税制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说明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思路、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晚清铁路起步的财税背景与历史情境 |
第一节 晚清铁路起步前的财税制度 |
一、清代前期的财税结构 |
二、道、咸、同时期的财税新变化 |
第二节 晚清铁路起步的历史情境 |
一、外部的冲击与清政府的正言拒绝 |
二、清政府的态度转变与兴办铁路政策的确立 |
第三节 国人对于铁路与税收关联性的认知 |
一、铁路与税收关联性的衍生 |
二、国人认知内容的构成 |
小结 |
第二章 晚清铁路筹资中的税收因素(上):税收助力与税收担保 |
第一节 官款中的税收助力:以中央专项铁路经费为视点 |
一、中央专项铁路经费的出台 |
二、中央专项铁路经费的财政运作 |
三、中央专项铁路经费的税源分析 |
第二节 晚清铁路外债与税收担保 |
一、晚清铁路外债政策的形成与影响 |
二、税收担保的实施与运作 |
三、税收担保的利弊与税收功能的扩展 |
小结 |
第三章 晚清铁路筹资中的税收因素(下):商办铁路税收融资 |
第一节 寓商于路:商办铁路政策的出台与运行 |
一、商办铁路政策的形成 |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运行实绩 |
第二节 寓税于路:税收融资的举措与税项 |
一、各路税收融资的举措 |
二、税项与总量分析 |
第三节 作用与反作用:税收负担与因应 |
一、弱者的反抗:以皖路税收融资为视点 |
二、盐政的扰动:以盐斤加价为对象 |
三、体制的转变:以粤路和西潼铁路为观照 |
小结 |
第四章 晚清铁路工程建设中的税收问题 |
第一节 铁路购地与税收的联动 |
一、早期铁路购地与税收的初涉 |
二、制度建构:《铁路购地章程》与《铁路地亩纳税章程》的出台 |
三、铁路购地程序与税收的勾联 |
第二节 铁路材料与税政的变动 |
一、“丛雀渊鱼”:外洋铁路材料购运免税的制度生成与影响 |
二、“在路言路”:自办铁路的材料免税诉求与渐次推展 |
三、不免与免:税务处的收束与铁路公司的力争 |
小结 |
第五章 晚清铁路运营管理中的税制变动(上):陆路关税——以东清铁路为中心 |
第一节 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东清铁路修筑前中俄边境陆路贸易与关税制度 |
二、东清铁路的筹议与修筑 |
第二节 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生成 |
一、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触及 |
二、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最终形成 |
第三节 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运行与意义 |
一、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运行 |
二、东清铁路陆路关税制度的意义:以陆路关税制度变迁为视点 |
小结 |
第六章 晚清铁路运营管理中的税制变动(下):铁路厘金 |
第一节 铁路厘金的发源 |
一、“挹彼注兹”:汉口火车货捐局的诞生和初步运行 |
二、“援照办理”:其他线路铁路厘金的出现 |
第二节 铁路厘金的流变 |
一、稽征方式、税率、税卡的变动不居 |
二、存与废的博弈 |
第三节 铁路厘金的影响 |
一、督抚之利与区域之困 |
二、商民的负担与因应 |
三、政府的弊政 |
第四节 个案研究——以沪宁铁路厘金为例 |
一、沪宁铁路厘金的出现与初期交涉 |
二、各方力量的博弈 |
三、沪宁铁路厘金的影响 |
小结 |
第七章 晚清税制对于铁路事业的影响 |
第一节 税收征管机构的效用 |
一、晚清常关与铁路运营、管理的互动:以张家口和崇文门税关为重心 |
二、清末铁路厘局的税收征管能力:以浙丝运宁被扣案为视点 |
第二节 税制结构的影响 |
一、直接税对晚清铁路事业的影响——以租股为中心 |
二、间接税对晚清铁路事业的影响——以盐税为中心 |
第三节 税收负担的分配 |
一、晚清铁路公司的税收负担 |
二、商民的税负分配 |
小结 |
余论 |
一、晚清时期铁路与税收制度的耦合性关联 |
二、变与不变:制度的力量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后记 |
四、澳大利亚镁业发展筹资不顺(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业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以C公司A项目为例[D]. 冉华锋.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金宇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蕾. 兰州大学, 2021(02)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转型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D]. 刘次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5]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 ——基于剑川白族木雕的田野调查[D]. 陈文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公共体育服务购买中政社合作机制研究[D]. 张小航.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5)
- [7]我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发展路径 ——基于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 刘月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8]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广东X教育集团为样本[D]. 谢昌菊.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9]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D]. 范冬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晚清铁路与税制变迁研究[D]. 岳鹏星. 苏州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