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城市儿童的文明病

困扰城市儿童的文明病

一、困扰都市孩子的文明病(论文文献综述)

杨锦凤[1](2021)在《论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段怡莲[2](2021)在《论鲁敏的小说创作》文中指出

李苗苗[3](2021)在《新时期以来的宁夏城市小说研究》文中提出

真国雪[4](2021)在《毕飞宇小说的“创伤”书写研究》文中指出毕飞宇自登文坛以来,以其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从早期对历史叙事的关注,到如今对社会现实的介入,直至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描摹,其中贯穿了作者对“创伤”主题的反复言说。“创伤”在这些不同系列的小说中都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论文将从“创伤”视角出发,深度挖掘毕飞宇小说创伤主题的独特性,探索其“创伤”书写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思路,本论文将从四部分展开论述:本篇论文第一部分将从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家的文学创作观、作品中人物“创伤”之源探析三个方面分析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缘起。论文第二部分从权力、焦虑、欲望三组关键词出发剖析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文本呈现方式,并对文本中人物的精神创伤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极权政治、日常权力、男权文化三个层面阐释权力对人们精神世界的规训;其次,从情感危机、身份焦虑、软暴力围攻下的心理创伤论述城乡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创伤;最后,以欲望为切入点来论述物欲冲击下的人性之殇。论文第三部分将从理论出发分析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艺术特色。本章主要从主题意象的“创伤”隐喻、自白式的心理描写、创伤叙事的视角选取三方面切入其文本,力求在理论与文本的结合中把握好作品的艺术特色。论文第四部分则是对毕飞宇小说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第一,从对“人在人上”的“鬼文化”的批判、对现代化弊端的深刻反思两方面论述创伤书写的深层意旨;第二,从对复杂人性的多维透视、作家内部创作的重复性比较两个维度出发阐释其“创伤”书写的独特性;第三,对毕飞宇“创伤”书写的宽度与限度进行了探讨与反思。由此观之,毕飞宇的小说格外关注个体的心理创伤,并通过反思创伤的根源,试图为现代人寻找到心灵救赎的出路。

刘慧鸿[5](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李梦好[6](2020)在《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文中提出贾平凹始终关注着他的故乡商州和居住城市西安,以商州和西安为文学创作根据地来实现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对话。“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的产物,是作家在城乡所代表的传统与现代间价值抉择的话语实践。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颇有代表性的呈现了农裔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生存精神困境,在乡土变迁中呈现的多维度现实感知,由于身份转换难以融入乡村的困境以及在返乡抉择和行为实践中进退两难的精神矛盾。因此,知识分子返乡叙事是理解贾平凹创作意图与精神焦虑的关键切入点。首先,本论文分析贾平凹小说中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根据行为动机的特点,将其分为四种形式,深入探析具有代表意义的行为动机,分别是因追寻乡土之根而实现游历式返乡,因坚持平民立场而实现抗争式返乡,因处理人情世故而实现风俗式返乡,因寻求生命激情而实现自救式返乡。其次,进一步分析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流动的时间和变迁的乡村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后生感悟到商州民族风情的自然与原始,金狗意识到乡村变革下的艰难沉重,子路、夏风无奈地注视着凋敝衰败的传统村落,子明思索着在人与自然的失衡关系的生存困惑。从历史的角度看,返乡知识分子是中国乡土变迁的见证者与沉思者。然后,知识分子在返乡中一直处于“回不去”的生存焦虑中,这是源于他们的身份困境,即后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先天的农民身份的认同焦虑。知识分子在城市有着自我和他人的身份认同焦虑,依旧是城市里的“乡下人”,在乡村却成为“城里人”;知识分子都有挥不去的农民底色,故乡如同镜子,照出他们的不断掩饰和改造的农民本性;知识分子返回故乡生活,不同于之前的农民身份,有着“荣归故里”的生活姿态,在潜意识中形成对整个乡村社会的“俯视”;故乡是属于生存在那里的人们,返乡知识分子是不被故乡人认同的“他者”,故乡早已成为象征性的存在,注定了承接鲁迅式的“过客”般的宿命。最后,我们将焦点放在知识分子返乡的抉择和行为实践中,知识分子在城与乡之间游移不定,证明了知识分子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揭示他们在城乡均不能安身立命的精神矛盾。离乡是返乡存在的前提,在进城与返乡的抉择中,知识分子充满了精神矛盾,包括历史理性和人文情感的分裂,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在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之间挣扎,在生命需求和生存条件的反差之中缠绕不清,因此,知识分子一直处于精神矛盾中而进退两难,循环往复。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表征着贾平凹以自我生存经验对古老城乡对立现实的人文关照,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作家在返乡中对精神家园的追逐,但是家园却永远在路上,这既有一代农裔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特征,也具有个人精神反思的独特性。

杨洁[7](2020)在《执着的土地呼唤者 ——论赵本夫“地母”三部曲》文中提出赵本夫的创作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从风俗风景的描摹到风情人性的刻画,无一不体现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但最触目的还是对土地的深切爱恋。本论文以他的乡土书写为着眼点,以“地母”三部曲为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探讨其乡土书写背后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想象,揭示和呈现作者对土地的皈依和崇拜。论文正文分为四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赵本夫及其作品,梳理赵本夫乡土书写的研究情况,在对“乡土”等概念厘清的基础上,阐释本论文的问题意识。论文第一章,从天然情感与理性自觉两方面探究赵本夫乡土创作的缘由,并从作者情感转变与文学环境影响两方面分析其乡土创作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以作品为依托,分析赵本夫从女性视角书写的土地崇拜,勾连土地与母性从而构建地母神话,分析作者从荒原、人、动物三个层面书写的原始野性生命力。第三章分析作者乡土书写背后的价值追求,分析作者对现代文明造成人性扭曲和生命萎缩的控诉,揭示作者回归土地与自然以获得生命救赎的理想诉求。第四章结合相关文学史论述,分析赵本夫乡土小说与“新写实”和“新历史”流派的乡土创作的异同,阐述赵本夫对农民和乡村形象的另类书写以及对传奇与温情的浪漫审美追求。

曹忠[8](2020)在《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视觉文化滥觞的当下时代,文学改编电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去关注并富有探讨意义的话题。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始终与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捕捉时代的变化,记录社会的变迁,展现生活的万千气象,在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从文化语境层面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研究,就找到了这四十余年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发展的文化根脉与灵魂。同时,对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审视,也对我们梳理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规律和问题,廓清文化语境在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除了绪论、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致谢和附录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精英文化语境出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论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凸显着鲜明的精英文化意识。不仅精英群体取代革命英雄和“工农兵”群体成为荧幕展现的主体,而且精英文化语境下人性的复归使爱情与青春题材成为改编热门。而文化寻根思潮下的乡土地域也成为导演们热衷表达的影像空间,这一时期的电影人还在启蒙思潮召唤下将“五四”时期的经典文学文本改编为影像。而这时期政治语境从未在影视领域离去,它的力量通过一大批“主旋律”改编电影或明或暗的显现出来。第二章主要论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商业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改编电影。论文指出,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在90年代乡土文化转向都市文化后,都市少男少女的青春迷惘与小市民的都市空间焦虑成为电影表达的重点;在市场倒逼之下,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都打上了深刻的商业文化烙印。第三章从多元文化语境角度来论述文学改编电影。21世纪以来,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改编电影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一是基于后现代文化的文学改编电影呈现出颠覆权威、远离崇高和戏仿历史的影像风格。二是文学改编电影中出现了大批仿制“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华语改编大片。三是网络文化的勃兴促使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四是消费文化的流行,使这一时期电影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不断迎合观众审美需求。第四章主要是立足理论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电影改编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再审视。这一章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两种不同媒介的媒介偏重。第二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地域空间美学流变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文化语境视角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从文化的宏观层面系统连贯地对这四十余年文学改编电影的历史架构和改编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从微观文化层面针对每一时期改编中体现出的文化美学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解读与分析,并在总结改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为中国内地当前和未来的文学改编电影提供改编参考与借鉴。

张晓霞[9](2020)在《荒诞演绎 寻觅救赎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江苏文学的领军者,范小青自1980年凭借短篇小说《夜归》进军文坛以来,40年间朝乾夕惕,佳作颇丰。其短篇小说创作不仅展现出中国不同改革时期的主题和面貌,而且彰显了她在主流文学的话语创作外不断求新求变的写作态度。当今世界正经历快节奏和快消费的时代,荒诞现实让人不安,也引发着社会、道德伦理、精神心理等问题。与此同时,范小青扛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在创作中始终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中心,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着社会转型期的病态化及其造成的人的精神异化。她用荒诞的叙事笔法记录着特定时代下荒诞的历史和文化,书写着荒诞的人性和现实,中国改革进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各种社会问题由此得以充分挖掘和展现。本论文便是以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为研究对象和重点,主要从作家荒诞意识产生的时代原因、真实荒诞生活里的人物群像、叙事主题、荒诞叙事手法以及当代价值五方面进行阐释。通过五个章节来对其在不同历史情境下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进行细致剖析和解读,探寻以新写实为起点的范小青是如何一步步展现出中国变革时代下的世人在生存处境中的琐细荒诞,试图探寻荒诞社会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更试图为荒诞社会中人性的救赎寻求广阔的出路。第一章从时代溯源详细剖析范小青创作的短篇小说中出现荒诞感的原因,从西方荒诞思潮、作家经历以及时代和生存环境变迁这三方面考察范小青荒诞现实主义的来源。第二章展现城市转型中精神孤岛上出现的众生相,有进城民工、官场人和职场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他们在城市转型中经历着各自的困窘,在现代物质文明中备受压抑和奴役,却始终逃脱不了荒诞的围困,这些人已然褪去了古老典雅苏州人的温润沉稳之气,成为新时代的“零余者”。第三章系统论述其短篇小说中最能体现荒诞感的叙事主题类型。伴随时代的变革发展,面对物质和心灵层面的困境,范小青始终追寻“面对荒诞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主题的答案,追随她的小说主题步伐,笔者总结出了几类人在面对荒诞现实时选择的不同的应对策略,从不同的人生中寻求最终的救赎出路。第四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从行文语言、叙事视角和反讽叙事的荒诞感三方面分析范小青的短篇小说在荒诞审美上的叙事策略。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生活,范小青有自己独特又全新的现实策略,所以将关注点放在系统解读其短篇小说里艺术手法的荒诞层面,最能有效解读她是如何借助“荒诞”介入历史与现实世人的精神世界。第五章探讨她的荒诞性书写对当代文学的独特价值,阐释作家建立和维护的荒诞社会规则,揭露时代弊病,反思历史过往,思悟荒诞遮蔽下的温暖创作理念。

安敏[10](2020)在《欧阳黔森小说研究》文中认为欧阳黔森书写贵州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关注社会现实,用文艺弘扬贵州精神,讲述贵州的故事,赢得了不少读者,也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在当代文坛具有一定影响,是当下贵州这片土地的文学代言人。本论文以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主题与风格为切入点,在贵州文学传统的谱系中对其小说的三大主题,即植根黔地农村的现实与乡土经验、地方民族志与革命历史的书写、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展开讨论,对他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进行研究,进而揭示欧阳黔森小说创作主题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的独特,以此展示欧阳黔森小说的艺术世界。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欧阳黔森生平及创作情况、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论述欧阳黔森如何植根于黔地农村的现实来表达他的乡土经验。欧阳黔森的小说多半取材于黔地农村的现实生活,书写黔地的乡土经验,其背景是国家扶贫政策,体现出巨大的时代容量。具体从扶贫背景下的新人物形象塑造,互补共融的城乡关系书写,乡村转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生态伦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欧阳黔森笔下的农村现实书写与以往乡土农村面貌的不同,分析其乡土经验的当代性,以及其中的新时代特色与复杂内涵。第二章,重点讨论欧阳黔森的历史民族志书写与革命历史书写的史诗特征。民族历史与现代红色文化是欧阳黔森历史创作中的两大题材,通过作家关于民族历史与革命历史的书写,剖析作家叙述历史的模式,探索其历史题材小说内涵的丰富性,揭示小说中传递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观念,以及在民族历史与革命传奇再现的史诗性追求中体现作家对历史的当代认知。第三章,主要探讨欧阳黔森小说对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的思考。除历史与乡土现实题材外,欧阳黔森还关注城市生活中的新变,通过小说聚焦城市人置身现代物化环境中的精神苦闷,关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探察人们的精神情感状态与矛盾的心理世界,揭示都市人在理想主义消退后的精神困惑与价值无根状态,思考当代都市生活新变中的精神与价值重建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欧阳黔森小说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重点从欧阳黔森的民间写作立场和写作姿态考察他的写作行为,探寻他为当下写作提供的伦理意义。欧阳黔森的小说文本充满丰富的风景象征与博物叙事,通过小说叙事来拓展时空的创作技巧,这是欧阳黔森小说独特的魅力所在。

二、困扰都市孩子的文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困扰都市孩子的文明病(论文提纲范文)

(4)毕飞宇小说的“创伤”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缘起
    第一节 童年的创伤记忆与情感体验
        一、断裂的家族史与无乡的惶惑
        二、特殊时期的成长经历
    第二节 创作观中的“创伤”表达
        一、“我是一个现实主义家”
        二、对悲剧的执着书写
    第三节 “创伤”之源的深层探析
        一、宿命论:“命运决定性格”
        二、传统伦理对人性的扼杀
第二章 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精神维度
    第一节 权力:对精神世界的“规训与惩罚”
        一、历史时代语境下个体的“创伤”境遇
        二、日常生活中的权力与“创伤”
        三、男权笼罩下的女性“创伤”
    第二节 焦虑:城乡互照下的精神“创伤”
        一、情感创伤:“低温”、“酥松”的人际关系
        二、身份创伤:寻找认同的危机
        三、心理创伤:被边缘化的异质感
    第三节 欲望:物欲侵袭下的人性之“殇”
        一、迷失与自弃:名利冲击下人性的扭曲
        二、堕落与沉沦:金钱奴役下人性的畸变
        三、逃离与追寻:人性的觉醒与失落
第三章 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主题意象的“创伤”隐喻
        一、“家”的意象:精神的“围城”
        二、“疯癫”意象:“创伤”与隐喻
        三、“死亡”意象:自我的终极救赎
    第二节 自白式的心理描写
        一、内心独白:揭秘“创伤”心理
        二、“梦境”式独白:重回创伤“现场”
        三、“幻觉”式独白:“创伤”症候展现
    第三节 “创伤”叙事与视角选取
        一、具有创伤记忆的儿童视角
        二、“我”对“创伤”的回忆与体验
        三、流动视角下的“创伤”呈现
第四章 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价值估衡
    第一节 毕飞宇“创伤”书写的深层意旨
        一、对“人在人上”的“鬼文化”的批判
        二、对现代化弊端的深刻反思
    第二节 毕飞宇小说“创伤”书写的独特价值
        一、对复杂人性的多维透视
        二、“创伤”书写的不断重复与超越
    第三节 “创伤”书写的宽度和限度
        一、对“新写实”与“晚生代”的超越
        二、毕飞宇“创伤”书写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的概念阐释
    2 贾平凹的城乡经历及城乡题材创作
    3 相关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的意义
    4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情归原初:知识分子返乡的行为动机
    1.1 游历式返乡:追寻乡土之根
    1.2 抗争式返乡:坚持平民立场
    1.3 风俗式返乡:处理人情世故
    1.4 自救式返乡:寻求生命激情
第二章 乡土变迁:知识分子返乡的现实感知
    2.1 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情
    2.2 沉重艰难的乡村之变
    2.3 衰败凋敝的传统村落
    2.4 严重失衡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生存焦虑:知识分子返乡的身份困境
    3.1 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3.2 挥之不去的农民底色
    3.3 “荣归故里”的俯视姿态
    3.4 故乡的“他者”与“过客”
第四章 进退失据:知识分子返乡的精神矛盾
    4.1 历史理性与人文情感的分裂
    4.2 理想实现与精神苦闷的困惑
    4.3 离乡情绪与乡土情结的挣扎
    4.4 生命需求与生存条件的反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执着的土地呼唤者 ——论赵本夫“地母”三部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赵本夫及“地母三部曲”概述
    二、赵本夫作品研究综述
    三、概念厘清
    四、问题意识阐述
第一章 赵本夫乡土书写的生发
    第一节 双重身份下的自发与自觉
        一、农民之子的原初情感
        二、知识分子的理性自觉
    第二节 从“地母”的“难产”说开去
        一、艰难的挣扎:乡土何去何从
        二、喧嚣中的困惑:乡土书写何去何从
第二章 乡土的诗意建构:地母神话与生命理想
    第一节 女性视角下的土地崇拜
        一、原始土地信仰的重建
        二、柴姑:“地母”的化身
        三、谱写女性与土地命运的共同曲
    第二节 恣肆生命的乌托邦书写
        一、“荒原”:生命的舞台
        二、“野性”的生命内涵
        三、动物原始的生命热力
第三章 “离土”与“近土”:文明反思和土地皈依
    第一节 叛离土地:生命的自我放逐
        一、秩序与心灵的冲突
        二、生命的弱化与萎缩
    第二节 移植的“土地魂”
        一、寻找土地:从天易到柴门
        二、恢复土地:从石陀到天柱
第四章 赵本夫乡土书写的审美取向:农民本色与文人气质
    第一节 “新写实”?“新历史”?
    第二节 乡村形象的反拨:农民与农村权力
    第三节 传奇与温情的审美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赵本夫创作年表
后记

(8)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和时间范围划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阐释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精英文化意识复归与电影观念革新
    第二节 走向荧幕前台的知识和政治精英群体
    第三节 人性复归思潮下的“精英式”爱情与青春
    第四节 文化重建大旗下的“文化寻根”与“启蒙思潮”改编
第二章 大众与商业文化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
    第二节 青春迷惘与空间焦虑:转向都市的大众文化
    第三节 娱乐猎奇、欲望爱情与商业艺术:商业文化下的迎合改编
第三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21世纪以来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下的文学改编电影新特征
    第二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华语大片改编
    第三节 网络文化视野下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文化表征
    第四节 传媒经济视野下《流浪地球》的改编新策略
    第五节 《哪吒之魔童降世》折射的语境化改编理念
第四章 对文学改编影视的再审视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关系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空间叙事流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作品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荒诞演绎 寻觅救赎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范小青荒诞现实主义的探源
    第一节 西方荒诞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作家生活经历的积淀
    第三节 当代经验的荒诞实感
第二章 城市转型中荒诞生活底色下的个体危机
    第一节 民工进城,自我寻觅
    第二节 职场守则,茫然无措
    第三节 官场文化,权力异化
    第四节 家庭关系,矛盾升级
第三章 荒诞境遇下人本困境的选择与出路
    第一节 餍足虚幻,蒙昧无知
    第二节 逃避荒诞,选择堕落
    第三节 剪辑回忆,掩盖孤独
    第四节 反抗荒诞,自我救赎
第四章 “范式荒诞”叙事策略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行文语言的荒诞感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荒诞感
    第三节 反讽的叙事手法
第五章 范小青荒诞现实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谈古志怪传统,论今创造转变
    第二节 揭露人性痼疾,反思社会之痛
    第三节 直面身份焦虑,追寻历史过往
    第四节 寻找人性之暖,呼唤真情回归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欧阳黔森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欧阳黔森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对欧阳黔森小说的个案研究
        (二)对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
    三、选题思路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植根黔地农村现实的乡土经验
    一、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新人塑造
    二、互补共融的城乡关系与乡村社会转型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生态伦理
    小结
第二章 地方民族志与现代革命历史的书写
    一、多重矛盾中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
    二、理性视角下对革命的传奇再现
    三、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小结
第三章 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
    一、物化的欲望与道德失范
    二、迟疑与困惑的都市婚恋情感
    三、理想失落下的精神家园重建
    小结
第四章 欧阳黔森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
    一、从“民间”的写作立场出发
    二、小说中的风景象征与博物叙事
    三、小说叙事的时空拓展实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困扰都市孩子的文明病(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徐坤小说的都市书写[D]. 杨锦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论鲁敏的小说创作[D]. 段怡莲.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期以来的宁夏城市小说研究[D]. 李苗苗. 宁夏大学, 2021
  • [4]毕飞宇小说的“创伤”书写研究[D]. 真国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贾平凹小说的知识分子返乡叙事研究[D]. 李梦好. 河北大学, 2020(08)
  • [7]执着的土地呼唤者 ——论赵本夫“地母”三部曲[D]. 杨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D]. 曹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荒诞演绎 寻觅救赎 ——论范小青短篇小说中的荒诞书写[D]. 张晓霞.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欧阳黔森小说研究[D]. 安敏.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困扰城市儿童的文明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