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5和其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IL-5和其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一、IL-5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细胞凋亡(论文文献综述)

郑炜东[1](2021)在《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使用卵清蛋白(OVA)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验证麻杏石甘汤的抗过敏作用,进而探究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和主要调控细胞;并使用体外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式探究麻杏石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的作用靶点;探讨麻杏石甘汤干预过敏性哮喘细胞免疫的主要机制,为阐明麻杏石甘汤抗过敏性哮喘和作用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抗过敏作用观察。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模型大鼠血清Ig E,肺组织病理(HE染色),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调控作用。采用OVA致敏、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哮喘模型大鼠,然后给予麻杏石甘汤经口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 E,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肥大细胞膜的稳定作用。2.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4、TGF-β、IL-9、IL-5、IL-10、IL-17含量的影响。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表达的影响。观察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h2、Th9、Th17比例的影响。采用OVA致敏、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然后给予麻杏石甘汤经口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4、TGF-β、IL-9、IL-5、IL-10、IL-17的含量。采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h2、Th9、Th17的比例。3.麻杏石甘汤调控CD4+T细胞Th2、Th9、Th17亚型的作用采用体外培养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使用细胞因子和含药血清体外干预CD4+T细胞发育,采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观察麻杏石甘汤对PBMC中Th2、Th9、Th17阳性率和细胞因子含量,阐述麻杏石甘汤调控Th2、Th9、Th17的抗过敏机制。结果:1.动物体内实验部分1.1采用腹腔注射OVA后再行雾化吸入OVA可成功诱导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1.2麻杏石甘汤可明显改改善造模大鼠的一般状态,麻杏石甘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气管黏膜完整,未断裂,支气管黏膜慢性炎症较轻,黏膜增生突起、杯状细胞增生较轻,肺气肿及肺间质性炎性改变较轻,周围存在少数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说明麻杏石甘汤可整体改善大鼠过敏性哮喘肺组织病变程度。1.3在肥大细胞脱颗粒检测中,西药对照组、麻杏石甘组大鼠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西药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大鼠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的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杏石甘组可降低肥大细胞在肺组织中的募集、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缓解气道炎症。且与西药效果相当。1.4 OVA造模大鼠血清中Ig E含量明显增高,空白组大鼠血清Ig E未见明显变化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其余两组经药物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和西药对照组中大鼠血清Ig E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虽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比数据,麻杏石甘组对Ig E的调控效果略优于西药对照组。推测示中药复方颗粒剂可能是通过抑制Ig E,增强抗过敏作用,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1.5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别测定辅助T淋巴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明显上调(p<0.05),Th2细胞、Th9细胞、Th17细胞比例均增大。说明Th2、Th9、Th17及其主要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实验还发现Th2细胞因子(IL-4,IL-5)上调趋势明显同时流式检测Th2细胞阳性率最高,证实了Th2细胞在哮喘的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经过药物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杏石甘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p<0.05),麻杏石甘组指标皆优于西药对照组且麻杏石甘组中IL-4、TGF-β、IL-9表达下调较为明显(p<0.05),尤其在流式检测中,麻杏石甘组Th9细胞阳性率大体与空白对照组相当(p>0.05)且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在调控Th2、Th9、Th17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麻杏石甘汤最可能是通过调控Th9细胞来干预过敏性哮喘。1.6进一步对肺组织中与Th9分化发育有关的IL-4、TGF-β和Th9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L-9进行研究。IHC结果提示在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中可检测到IL-4、TGF-β、IL-9,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麻杏石甘汤可下调IL-4、TGF-β、IL-9表达(p<0.05)。横向观察IHC、western blot及ELISA法所测得的各组数值,显示出麻杏石甘汤可显着下调IL-9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IL-4和TGF-β表达(p<0.05),说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同时抑制CD4+T细胞向Th9细胞分化和Th2细胞向Th9细胞的转化。推测麻杏石甘汤可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来干预Th9细胞的发育与分化以达到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目的。2.动物体外实验部分2.1使用Ficoll-paque(菲科帕克)成功提取PBMC。2.2通过免疫荧光法证明Th9细胞的分化与IL-4和TGF-β协同作用密不可分,含有麻杏石甘汤成分的血清能够有效调控CD4+T细胞增殖能力。2.3麻杏石甘汤有效调控PBMC中IL-4、TGF-β、IL-9、IL-5、IL-10、IL-17表达在检测IL-4时,细胞因子对照组和含药血清组中IL-4含量均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IL-4组增加最明显(p<0.05),含药血清组增加最少(p<0.05)。说明在IL-4高表达的情况下,原始CD4+T细胞可能向Th2细胞分化,当同时存在TGF-β表达时CD4+T细胞可能向非Th2细胞分化,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Th2细胞分化的作用。在检测TGF-β时,IL-4组中TGF-β含量是细胞因子组中最低的(p<0.05)。含药血清组TGF-β含量较细胞因子组降低(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调控TGF-β表达的作用。在检测IL-5含量时,IL-4组和IL-4+TGF-β组无统计学差异且TGF-β组含量很少(p<0.05),证明IL-5主要由Th2细胞分泌,而含药血清组IL-5含量与TGF-β组基本相当(p>0.05),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IL-5表达的作用。在检测IL-10时,IL-4+TGF-β组中IL-10含量较余下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p<0.05),IL-4组和TGF-β组IL-10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与文献一致。含药血清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证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干预Th9细胞表达IL-10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麻杏石甘汤对Th9细胞的干预能力,我们检验Th9最主要细胞因子IL-9在各组中的含量,结果显示IL-4+TGF-β组的IL-9含量为细胞因子组中最高(p<0.05),含药血清组IL-9含量明显下降(p<0.05),进一步证明麻杏石甘汤可通过干预细胞因子IL-9调控Th9细胞。最后在检测IL-17时,TGF-β组和IL-4+TGF-β组中IL-17高表达(p<0.05),证明TGF-β是Th17细胞分化的必要细胞因子,含药血清组IL-17表达降低(p<0.05),说明麻杏石甘汤可能具有抑制IL-17表达的作用。结论:1.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揭示麻杏石甘汤可降低哮喘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使大鼠血清中Ig E的含量降低,发挥治疗气道炎症的作用;麻杏石甘汤还可通过干预IL-4、TGF-β、IL-9、IL-5、IL-10、IL-17等表达来调控Th2、Th9、Th17细胞以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同时麻杏石甘汤可以显着下调IL-9、IL-4和TGF-β的表达,推测麻杏石甘汤可能主要通过干预Th9细胞的分化与IL-9的分泌来达到抗哮喘的作用。2.通过动物体外实验,进一步验证了IL-4和TGF-β对于Th9细胞分化起决定性作用;麻杏石甘汤能够有效抑制CD4+T细胞中Th2、Th9、Th17增殖能力,其中抑制Th9细胞增殖能力最强;进一步证明麻杏石甘汤能够有效干预Th9细胞的分化和相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哮喘作用。

司东旭[2](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付宗恒[3](2020)在《Interleukin-5促进肝再生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肝脏在损伤之后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此过程受到多种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的调节。Interleukin-5(IL-5)能够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增殖、募集。作为IL-5的主要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能够促进CCl4损伤小鼠的肝再生,课题组前期发现IL-5还可以促进70%肝切除小鼠肝再生,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数据阐述了IL-5通过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促进肝再生的分子机制。通过Anti-SiglecF清除小鼠体内嗜酸性粒细胞后,70%肝切除小鼠的肝再生过程受到抑制,在此基础上,外源性注射IL-5仍能显着改善由于清除嗜酸性粒细胞所导致的肝再生延缓现象。说明IL-5促进肝再生存在独立于嗜酸性粒细胞的途径。通过活细胞成像追踪IL-5刺激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通过WB、FACS检测IL-5刺激后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q RT-PCR、WB检测IL-5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发现IL-5可以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主要是通过激活肝细胞中JAK/STAT、RAS/MAPK、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c-Myc、Pim-1、c-Jun、c-Fos等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通过两步灌流法分离小鼠70%肝切除后24、36、48、72小时的原代肝实质细胞,用q RT-PCR、FACS检测IL5RA m RNA、蛋白含量,首次发现处于增殖期的肝细胞表面存在IL5RA受体蛋白,而处于静息期的肝细胞不表达IL5RA。利用高内涵筛选对诱导肝细胞中IL5RA表达的细胞因子进行研究,发现Wnt3a、EGF显着增强肝细胞中IL5RA启动子活性、促进IL5RA表达。体外培养的原代肝实质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的激活,诱导了IL5RA的表达。并且肝细胞中IL5RA的含量与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正相关,抑制Wnt/β-catenin信号抑制了IL5RA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IL-5能够作为丝裂原直接促进肝实质细胞的增殖,在肝脏的再生以及肝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在临床上防治肝脏疾病的应用潜力。

张娥利[4](2020)在《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小鼠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过程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细胞(EOS)为研究对象,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小鼠外周血嗜酸细胞脱颗粒过程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磁珠分选(MACS)法提取高纯度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2.通过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原代培养建立体外实验模型。3.通过迪夫快速(Diff-Quick)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学特征。4.实验分组:空白组、阴性对照组、Ly294002(PI3K抑制剂)组、SB328437(CCR3受体拮抗剂)组、SB203580(p38蛋白激酶拮抗剂)组、PD98059(MEK1/MEK2激酶拮抗剂)组、U0126(MEK1/MEK2激酶拮抗剂)组、PD184352(MEK1/MEK2激酶拮抗剂)组及中药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低剂量组(10.2g/(kg·d))、中剂量组(20.4g/(kg·d))和高剂量组(40.8g/(kg·d))。5.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Eotaxin/CCR3信号通路抑制剂对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值活力的影响,并采用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后释放的颗粒蛋白,包括: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以及嗜酸性粒细胞衍生的神经毒素(EDN)等毒性物质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予抑制剂U0126处理后,10u M、20u M、50u M的U0126对小鼠外周血EOS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当浓度为20u M时,抑制效果更佳(p<0.01)。予抑制剂SB203580处理后,20u M、50u M的SB203580对小鼠嗜酸性粒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当浓度为20u M时,SB203580的抑制效果更好(p<0.01),而予10u M的SB203580抑制效果太明显(p>0.05)。予10n M、20n M、40n M抑制剂PD184352及SB328437时,三种浓度均有抑制效果,且当浓度为40n M时,两者抑制效果更佳(p<0.01)。予5u M、10u M、20u M的Ly294002,三种浓度均能表现出对小鼠外周血中EOS增殖活力的抑制作用,且当浓度为20u M时,Ly294002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p<0.01)。予50u M、80u M、100u M的PD98059时,80u M、100u M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当浓度为100u M时抑制效果更佳(p<0.01),而浓度为50u M的PD98059的抑制效果却不太明显(p>0.05)。予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显示,三种浓度的药物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以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p<0.01)。故而得出:20u MU0126、20u MSB203580、40n MPD184352、20u MLy294002、100u MPD98059、40n MSB328437以及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高剂量为抑制小鼠嗜酸性粒细胞增值活力的最佳给药浓度,该结果将用于后续研究;(2)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组、CCL11+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组、CCL24+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组亦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小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EPO、MBP、EDN、ECP的表达(p<0.01);且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组优于CCL11+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组和CCL24+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组(p<0.05),而CCL11+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与CCL24+中药疏风通络含药血清相比,二者抑制效果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Eotaxin/CCR3信号通路在小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脱颗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Eotaxin与其受体CCR3结合可激活Eotaxin/CCR3信号通路,产生下游放大效应,进而促进小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EPO、MBP、EDN、ECP等细胞活性物质,诱发哮喘。2.抑制Eotaxin/CCR3信号通路,能够显着抑制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及脱颗粒功能的发挥,进而抑制哮喘发作或加重。3.中药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显着降低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蛋白EPO、EDN、ECP、MBP的表达,进而抑制哮喘发作或加重。因此,中药疏风通路方可能通过抑制Eotaxin/CCR3信号通路抑制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其脱颗粒功能的发挥,改善气道炎症,进而抑制哮喘发作或加重。中医疏风通络法调控嗜酸性粒细胞活化Eotaxin/CCR3信号通路可能是潜在的改善支气管哮喘气道慢性炎症的重要分子机制。

王瑞茵[5](2020)在《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哮喘是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相关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随着对哮喘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的提高,人们认识到了几种临床内型,取决于气道炎症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最主要且认识比较清楚的内型是嗜酸性哮喘,约占总哮喘人口的50%至60%。嗜酸性粒细胞(EOS)在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的效应器作用,而不仅仅是气道中可能存在的许多细胞之一,释放一系列相关介质破坏上皮细胞,诱导支气管收缩,生成粘液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大多数的嗜酸性哮喘患者可以通过中高剂量的吸入皮质类固醇和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控制,但是5%至10%的严重疾病需要口服皮质类固醇来控制嗜酸性气道炎症,甚至需要单克隆抗体生物制剂或者支气管热成形术等其他方式治疗。然而皮质类固醇的副作用、生物制剂的不确定性和时效性以及支气管热成形术的局限性促使了其他治疗的发展。除了 EOS产生增多外,EOS的延迟凋亡也是哮喘炎症持续的一个原因,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方面不可替代的有效性除了广泛的抗炎作用外,也参与促进EOS的凋亡,而细胞凋亡是一种机体消除细胞最理想的程序性死亡方式,也是很多药物努力的方向。青蒿琥酯是一种半合成的青蒿素类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是抗疟疾治疗的主要治疗药物。现有研究发现青蒿琥酯除治疗疟疾外,还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尤其是青蒿琥酯可以降低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OS数量,在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青蒿琥酯降低EOS的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通过青蒿琥酯在哮喘小鼠EOS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为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EOS的作用提供基础机制方面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无特定病原体级BALB/c雌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青蒿琥酯组和Z-VAD组。采用卵清蛋白联合佐剂氢氧化铝致敏和雾化激发的方法复制哮喘模型,并给予青蒿琥酯和小分子抑制剂进行干预。通过支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方法给予不同浓度的乙酰甲胆碱检测小鼠的气道反应性,包括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气管插管和心脏采血方式获取小鼠的BALF和血液,通过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同时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计数,并对BALF上清和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5和趋化因子Eotaxin进行检测。小鼠肺组织石蜡切片后用于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检测肺组织中的Fas、Bcl-2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PCR检测肺组织中的Fas、Bcl-2和Caspase3的基因表达。研究结果:(1)体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和青蒿琥酯组的小鼠体重激发前、激发后以及体重增加均无明显差异(p<0.05)。(2)肺功能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小鼠气道阻力明显增加,肺顺应性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小鼠气道阻力明显下降,肺顺应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小鼠的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鼠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三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升高,EOS 比例升高。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的细胞总数下降且EOS 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的细胞总数增加且EOS 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EOS明显增多,黏液分泌增加且组织炎症评分相应较高,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减轻,EOS减少,黏液分泌减少,组织炎症评分下降(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增多,EOS增多,黏液分泌增加且组织炎症评分升高(p<0.05)。(5)小鼠BALF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小鼠血清和BALF中IL-5和Eotaxin水平明显升高(p<0.05);给予青蒿琥酯后,血清和BALF中IL-5和Eotaxin水平下降(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血清和BALF中IL-5和Eotaxin水平增加(p<0.05)。(6)细胞凋亡结果:小鼠BALF进行流式细胞术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BALF中EOS的比例增加,凋亡率下降(p<0.05);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BALF中EOS的比例下降,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的EOS的比例增加,凋亡率下降(p<0.05)。肺组织行TUNEL染色后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肺组织EOS的凋亡率下降(p<0.05);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肺组织中EOS的凋亡率增加(p<0.05);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的EOS的凋亡率下降(p<0.05)。另外,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Fas、Bcl-2和Caspase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增加,这可能与哮喘组炎症细胞明显增加,相应地细胞凋亡总数增加有关;与哮喘组比较,青蒿琥酯组的Fas和Caspase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增加,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下降;与青蒿琥酯组比较,Z-VAD组小鼠肺组织的Fas和Caspase3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下降,Bcl-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增加。研究结论:(1)青蒿琥酯能够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尤其是EOS的数量最为明显,并且减轻气道上皮细胞的粘液产生和改善了气道高反应性。青蒿琥酯降低EOS可能参与了 EOS的成熟、趋化和凋亡等过程,通过降低IL-5和Eotaxin细胞因子影响EOS的成熟和趋化,通过细胞凋亡的外在(Fas)和内在(Bcl-2)途径诱导Caspase依赖性EOS凋亡,并且给予Caspase酶抑制剂后炎症状态恢复。(2)青蒿琥酯的效力相对较低,但作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对小鼠体重也没有影响,不仅减少细胞因子和诱导凋亡,还对肺组织和气道的功能性作用也有作用。

张佩珊[6](2020)在《IL-9、TSLP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但是很难进行准确临床分型,主要是因为诊断本身可能代表一个异质综合征,而不是一个独特的临床实体。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临床分型为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与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1],也可根据病理进行病理分型,其中以嗜酸粒细胞浸润型鼻息肉为研究热点。但至今为止,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尚未明确定义。既往研究学者表明,CRSwNP与CRSsNP的临床两分法最初体现在分子水平上,CRSsNP患者以Th1细胞为主,CRSwNP患者以Th2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为主[2],但随后的研究报道了更广泛的免疫谱,表达了一种嗜中性粒细胞类型的炎症,涉及其他T细胞亚群,如Th1和Th17细胞。也有研究发现鼻息肉组织中Th22细胞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在局部慢性炎症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3]。此外,不同的Th细胞类型在同一组织内的同步表达也得到了证实[4]。所以,单从慢性鼻窦炎(CRS)发展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和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这一临床分型可能不能充分反映病理生理多样性[5],而既往Th1和Th2疾病的简单分化不包括CRS患者的分子多样性,Th1/Th2/Th17/Th2多种Th通路中细胞因子作用及机理成为现研究的主流方向。Th9细胞亚群以白细胞介素9(IL-9)的高表达为特征,许多疾病中都有重要地位。研究表明IL-9能诱导CRS粘膜上皮细胞生长、腺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并在组织浸润后可发挥促炎作用[6]。也有研究指出IL-9在鼻息肉组织中较无鼻息肉高表达,并且在气道高反应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IL-9与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存在因果关系。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皮肤、肠道、肺、眼组织和胸腺的上皮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均可以产生[7]。TSLP通过触发树突状细胞介导Th2炎症反应,增强肥大细胞中IL-1依赖性Th2细胞因子的产生。虽然在鼻息肉(NPs)中发现TSLP mRNA水平升高,但TSLP蛋白在慢性鼻窦炎(CRS)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功能尚未得到充分探讨[8]。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IL-9与哮喘的关系及机制和TSLP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与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研究较少,其中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TSLP及IL-9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中的表达,分析二者与Th2型炎症因子IL-5及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的关系,从而探讨IL-9及TSLP在慢性鼻窦炎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临床资料及实验样本收集:选择合适条件患者入组,详细询问病史、根据病历资料获得主诉、最后诊断、病理号、病理结果等,获取检验检查资料。通过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获取6例CRSsNP慢性鼻窦炎不伴鼻息肉患者的筛窦粘膜组织,61例为CRSwNP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鼻息肉组织,对照组6例为鼻中隔偏曲患者的鼻中隔或下鼻甲粘膜取出组织浸泡在RNAlater保护液中并在-80摄氏度冰箱保存待分析。2、临床病情评估资料收集:入组患者术前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得分,术前副鼻窦CT Lund-Mackay得分,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数据,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数据。3、组织学分析:根据患者入院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的组织H&E染色,在高倍镜下对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及比值计算。4、组织匀浆液制取:切取一定量的组织,加入含有蛋白酶抑制剂,磷酸酶抑制剂的RIPA裂解液,剪碎后,放入组织研磨仪制取组织匀浆液。离心,取上清液存储于-80℃保存备用。5、组织匀浆液的蛋白质浓度定量:用BCA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对组织匀浆液中的蛋白质浓度进行检测。6、组织匀浆液中细胞因子检测:用Luminex多因子检测试剂盒对组织匀浆液中的IL-5、IL-9、TSLP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7、数据分析:对伴与不伴鼻息肉分组中,嗜酸性粒细胞在组织、鼻分泌物、外周血中比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CRSwNP中IL-5、IL-9、TSLP水平间的相关性;结合术前CT得分,术前内镜得分情况;分析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同截点时IL-5、IL-9、TSLP的表达情况与CRSwNP临床评分间的相互关系。8、统计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软件和SPSS 18(SPSS,Inc,Chicago,Ill)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柱状图表示,柱状图表示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范围。未配对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 2尾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当组间比较时,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来确定组间的显着变异性。然后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基线变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CRSwNP组比CRSsNP组、对照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显着升高,但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无统计学差异,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无统计学差异。2、IL-5与IL-9及TSLP之间存在显着性相关,IL-9与TSLP存在高度线性相关。3、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截点为10%,<10%为非嗜酸浸润组,>10%为嗜酸浸润组,非嗜酸浸润组、嗜酸浸润组对比对照组的IL-5、IL-9、TSLP表达升高,术前CT及内镜得分升高。嗜酸浸润组对比非嗜酸浸润组,IL-5表达升高,但IL-9、TSLP未见升高,CT及内镜得分未见升高。4、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截点为30%,<30%为非嗜酸浸润组,,>30%为嗜酸浸润组,非嗜酸浸润组、嗜酸浸润组对比对照组的IL-5、IL-9、TSLP表达升高,术前CT及内镜得分升高。嗜酸浸润组对比非嗜酸浸润组,IL-5表达升高,但IL-9、TSLP未见升高,CT及内镜得分未见升高。5、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截点为50%,<50%为非嗜酸浸润组,,>50%为嗜酸浸润组,非嗜酸浸润组、嗜酸浸润组对比对照组的IL-5、IL-9、TSLP表达升高,CT及内镜得分升高。嗜酸浸润组对比非嗜酸浸润组,IL-5、IL-9、TSLP表达升高,CT及内镜得分升高。结论:1、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与鼻息肉发病存在一定关系。2、IL-5、IL-9、TSLP在鼻息肉组中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强,可能在慢性鼻窦炎中IL-9、TSLP也如IL-5具有触发及增强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作用,发挥Th2通路作用,从而加重鼻息肉症状。3、当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程度较重(≥50%),IL-9、TSLP才表现显着升高并与CT、内镜得分对应,IL-9、TSLP可能在难治性鼻窦炎中的发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廖竞[7](2014)在《Th17细胞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支气管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本质,研究哮喘气道炎症发生、发展机制对于哮喘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随着对哮喘气道炎症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哮喘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而更强调哮喘是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目前研究显示哮喘的气道炎症存在不同的亚型,可分为嗜酸细胞性哮喘(eosinophilicasthma,EA)和非嗜酸细胞性哮喘(non-eosinophilic asthma,NEA),其中半数以上的非嗜酸细胞性哮喘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NA)。但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er cell,Th细胞)在哮喘气道慢性炎症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h2细胞占优势的Th1/Th2细胞失衡被认为是变应性哮喘气道嗜酸细胞性炎症形成及发展的免疫学基础。但有研究发现非变应性哮喘患者存在不依赖于Th2细胞免疫学机制介导的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近年来发现Th17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17在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IL-17具有强大的募集、活化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可能是导致气道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之一。但Th17细胞在不同气道炎症类型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是否相同,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机制中是否存在Th17细胞分化优势,鲜有报道。我们前期动物实验通过建立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存在强烈的Th17细胞免疫、中度Th2细胞免疫反应,Th17细胞通过IL-17介导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并通过上调转录因子RORγt促进Th17细胞分化,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体内已分化的Th17细胞在机体高IL-7环境下,依赖JAK/STAT5信号途径激活维持其存活状态。但在人类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机制中是否存在同样的Th17细胞分化优势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主要通过减少T淋巴细胞活化及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减轻气道炎症反应。对于多数哮喘患者以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为基础的规范化哮喘治疗可达到哮喘控制,但仍有部分患者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少数患者症状持续存在、甚至恶化,随着对哮喘气道炎症的深入研究,发现激素治疗效果欠佳的哮喘患者多为中性粒细胞哮喘。近年有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不能抑制Th17细胞及其效应因子IL-17介导的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但亦有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下调IL-17表达,我们前期动物实验研究亦发现地塞米松可通过下调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水平,降低Th17细胞数量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水平,部分减轻哮喘小鼠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但地塞米松对Th17细胞存活延长的状态及气道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影响。目前,对于糖皮质激素在Th17细胞介导的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我们将在探讨Th17细胞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相关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糖皮质激素对Th17细胞介导的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本研究将初步阐明Th17细胞在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为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治疗寻求新线索及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哮喘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8例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并根据诱导痰液细胞学分类分成三组:嗜酸细胞性哮喘(EA组)12例;中性粒细胞哮喘(NA组)10例;非嗜酸细胞非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A+NNA组)共6例,并选取健康对照组(HC组)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h2细胞及Th17细胞上Ki-67、STAT5、BCL-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mRNA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痰上清液、血浆、经PMA刺激的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痰上清液IL-8、IL-5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NA组外周血Th细胞中Th17细胞百分比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Th17细胞百分比较HC组增高(p<0.01),EA组与NEA+NNA组间Th17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外周血Th细胞中Th2细胞百分比较NA组、NEA+NNA组、HC组均增高(p<0.01),NA组、NEA+NNA组Th2细胞百分比较HC组增高(p <0.01),NA组与NEA+NNA组间Th2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A组外周血Th17细胞Ki-67表达阳性率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Th17细胞Ki-67表达阳性率较HC组增高(p<0.01),EA组与NEA+NNA组间Th17细胞Ki-67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外周血Th17细胞STAT5表达阳性率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Th17细胞STAT5表达阳性率较HC组增高(p<0.01),EA组与NEA+NNA组间Th17细胞STAT5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外周血Th17细胞BCL-2表达阳性率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与HC组间Th17细胞BCL-2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mRNA表达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RORγt-mRNA表达较HC组增高(p<0.01),EA组与NEA+NNA组间RORγt-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A组痰上清液IL-17浓度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痰上清液IL-17浓度较HC组增高(p <0.01),EA组与NEA+NNA组间痰上清液IL-17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组痰上清液IL-5浓度较NA组、NEA+NNA组、HC组均增高(p <0.01),NA组、NEA+NNA组痰上清液IL-5浓度较HC组增高(p <0.01),NA组与NEA+NNA组间痰上清液IL-5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组痰上清液IL-8浓度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 <0.01),EA组、NEA+NNA组痰上清液IL-8浓度较HC组增高(p <0.01),EA组与NEA+NNA组间痰上清液IL-8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NA组、EA组、NEA+NNA组与HC组间血浆IL-17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PMA刺激培养后,NA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较EA组、NEA+NNA组、HC组均明显增高(p<0.01),EA组、NEA+NNA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较HC组增高(p<0.01),EA组与NEA+NNA组间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PMA刺激培养后,NA组、EA组、NEA+NNA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较血浆IL-17浓度均明显增高(p均<0.01),HC组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与血浆IL-17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哮喘患儿诱导痰NEU百分比与外周血Th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及痰上清IL-17、IL-8、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哮喘患儿诱导痰NEU百分比与FEV1%pred、PEF%pred呈明显负相关;哮喘患儿诱导痰EOS百分比与外周血Th细胞中Th2细胞比例及痰上清IL-5浓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Th17细胞和Th2细胞均不同程度共同参与儿童哮喘的发病。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外周血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表达及痰液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嗜酸细胞性哮喘及非嗜酸细胞非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并且与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呈正相关。提示Th17细胞可能通过IL-17介导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2、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体内已分化的Th17细胞存活延长,可能与JAK/STAT5信号途径激活有关。第二部分吸入糖皮质激素对Th17细胞介导的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Th17细胞介导的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中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儿(NA组)10例,在医师指导下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进行肺功能测定、诱导痰细胞分类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及Th17细胞上Ki-67、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mRNA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痰上清液、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结果1、NA组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FEV1%pred、PEF%pred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 <0.01),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2、NA组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诱导痰NEU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NA组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Th17细胞及Th17细胞Ki-67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4、NA组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RORγt-mRNA表达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NA组规则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上清液及PBMC培养上清液IL-17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为:p<0.05,p <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 <0.01)。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可通过下调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及痰液IL-17水平,减轻Th17细胞介导的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

蒋敏[8](2013)在《TH17细胞及其功能状态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长期以来嗜酸性粒细胞被认为是哮喘最重要的炎症效应细胞,但随着哮喘气道炎症的深入研究,发现存在嗜酸细胞性哮喘(EA)及非嗜酸细胞性哮喘两种不同的亚型,非嗜酸细胞性哮喘中半数以上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A),我们前期对哮喘患者的研究发现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与气道中性粒细胞凋亡障碍有关,其发生机制仍在探讨中。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需借助动物模型来进行,但既往哮喘的动物研究多采用传统的嗜酸细胞性哮喘动物模型,并不能真正反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气道炎症状态及气道高反应的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脂多糖联合卵清蛋白气道滴入致敏,卵清蛋白雾化激发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结果显示小鼠出现了类似哮喘发作的症状及病理改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气道炎症,与嗜酸细胞性哮喘模型相似的气道粘液高分泌及更严重的气道高反应(AHR);提示该方法成功地建立了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认为TH1/TH2细胞失衡所致TH2细胞优势是介导嗜酸细胞性哮喘发病最重要的免疫学机制,但最近的研究表明TH17细胞作为一类新发现的辅助性T细胞也参与哮喘发病。TH17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IL-17A(亦称IL-17), IL-17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可诱导多种细胞产生IL-8、IL-6、GM-CSF、CXCL等细胞因子,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基于TH17细胞及IL-17受体信号途径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我们推测TH17细胞参与了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然而也有研究显示TH17细胞参与了嗜酸细胞性哮喘发病。这两种免疫学机制是分别或共同参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嗜酸细胞性哮喘发病?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哮喘小鼠脾脏TH17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提示TH17、TH2细胞均参与NA、EA小鼠发病;进一步分析TH2/TH17比例,我们发现NA组低于EA组,且NA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7水平高于EA组,而IL-5水平明显低于EA组,提示NA组小鼠产生IL-17的功能亢进,存在强烈的TH17细胞免疫反应、中度TH2细胞免疫反应,TH17细胞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发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增高的IL-6、TGF-β形成了有利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TH17细胞优势的体内微环境,正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特异性转录因子RORyt的表达增强、负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SOCS3表达下调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体内初始T细胞向TH17方向分化增强有关;而SOCS3表达增强是形成嗜酸细胞性哮喘小鼠TH2细胞优势的机制之一。现有的免疫学理论认为,激活的T细胞再次遇到刺激原时可诱导其进入凋亡途径,即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 AICD),藉此限制免疫应答的过度发展,AICD过程中任何异常都有可能造成机体的不正常表现甚至疾病。因此,已分化TH17细胞的凋亡与存活状态很可能会影响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的发生、发展。我们的研究发现NA组和EA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Ki-67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哮喘小鼠体内已分化的TH17细胞的凋亡受到抑制,处于持续存活状态,因此,哮喘小鼠体内除初始T细胞向TH17方向分化增强外,TH17细胞持续存活是导致其TH17细胞优势的另一重要机制。白介素-7(IL-7)主要的功能是促进B和T细胞生长、T细胞存活及增殖。哮喘小鼠TH17细胞持续存活的机制是否依赖于IL7-IL7受体信号途径?本研究检测了脾脏及BALF中IL-7的表达,发现两种哮喘小鼠模型IL-7表达均增高,高表达的IL-7提供了延长TH17细胞存活的微环境。与对照组相比,哮喘小鼠脾脏TH17细胞上STAT5的表达均明显增高,且NA组高于EA组,提示哮喘小鼠TH17细胞存活依赖于JAK/STAT5信号途径激活,且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TH17细胞STAT5信号途径激活程度更高;NA组TH17细胞上BCL-2的表达增高,提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TH17细胞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抑制TH17细胞凋亡;两组哮喘小鼠脾脏TH17细胞上凋亡终末剪切酶Caspase-3的表达均明显增高,说明TH17的细胞凋亡是依赖Caspase途径的细胞凋亡,在启动抗凋亡机制的同时也激活了凋亡途径;但Caspase-3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BCL-2,表明在促凋亡与抗凋亡的相互作用下抗凋亡的作用更强以致TH17细胞持续存活。IL-7信号通路可以被一些负调控机制所干扰,如SOCS-1作为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剂可抑制STAT5信号转导而维持适度的炎性反应,本研究发现两种哮喘小鼠SOCS1表达均下调,可能使机体出现IL-7信号的高反应性,导致TH17细胞长期存活。这些功能增强的TH17细胞如何参与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的形成?与以往研究一致,本研究中两种哮喘小鼠BALF中IL-17水平均增高;此外趋化因子CXCL1、CXCL5、CXCL8/IL-8也明显增高且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提示TH17细胞可能通过IL-17诱导趋化因子的表达,募集中性粒细胞至气道炎症局部聚集。与我们在哮喘患者的研究一致,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气道中性粒细胞增高与气道中性粒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有关;此外我们还证实哮喘小鼠BALF中IL-8水平与AHR呈正相关。因此,TH17细胞可能通过IL-17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参与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及AHR形成。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控制哮喘气道炎症最有效的一线药物,通过全身应用地塞米松干预后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均明显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TH17细胞数量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水平降低,说明地塞米松通过下调TH17细胞数量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以减轻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但地塞米松不影响NA小鼠气道中性粒细胞凋亡率,也未能影响两种哮喘小鼠TH17细胞存活延长的状态。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证实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存在强烈的TH17细胞免疫、中度TH2细胞免疫反应,增高的IL-6、TGF-β形成了有利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TH17细胞优势的体内微环境,并通过RORγt和SOCS3两种途径共同调控TH17细胞的优势分化。除初始T细胞向TH17方向分化增强外,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体内已分化的TH17细胞在机体高IL-7微环境下,依赖JAK/STAT5信号途径激活维持其存活状态,高表达的IL-17通过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参与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及AHR形成。地塞米松下调TH17细胞数量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是减轻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的机制之一;但地塞米松对气道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及TH17细胞存活延长的状态无明显影响,可能是哮喘激素抵抗的免疫学机制之一。本研究初步阐明TH17细胞及其功能状态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为寻找哮喘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线索和理论依据。

刘静[9](2011)在《Th17细胞参与调控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T淋巴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h2占优势的Th1/Th2失衡被认为是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免疫学机制。Th2细胞分泌IL-4、IL-13、IL-5等细胞因子促进IgE的产生及嗜酸细胞的分化,从而导致了嗜酸细胞性哮喘的发病。但是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有49.37%的哮喘患儿为非嗜酸细胞性哮喘,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患儿气道为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因此用Th1/Th2失衡理论不能完全解释这部分哮喘的发病机制。Th17细胞是一类新的CD4+T细胞亚群,能够特异性地产生细胞因子IL-17;并且具有特异性转录因子核孤儿受体γt (RORγt),诱导Th17细胞的产生及分化。IL-17具有强大的招募中性粒细胞的作用。近来研究表明,Th17细胞可能与哮喘相关。我们假设不同的哮喘亚型存在不同的免疫学机制:Th2细胞介导了嗜酸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Th17细胞则介导了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但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鲜见报道,并且在Th17细胞与哮喘的研究中,多采用传统的嗜酸细胞性哮喘动物模型。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并以嗜酸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作为对照,探讨Th17细胞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且应用地塞米松干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完成将初步阐明Th17细胞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的早期干预寻找新的作用靶点。研究分四部分进行。目的制作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为后续研究建立基础。方法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嗜酸细胞性哮喘模型对照组(EA组)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组(NA组),每组12只。常规方法建立嗜酸细胞性哮喘模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制作:实验第0天、7天和14天在小鼠麻醉后用10μg脂多糖(LPS)鼻内滴入及腹腔内注入50μg卵白蛋白(OVA)联合致敏,从实验第21天起,用5%OVA溶液雾化吸入2周进行激发。正常对照组:用PBS致敏,生理盐水激发。观察小鼠哮喘发作症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肺组织HE染色观察气道病理学变化。结果两组哮喘模型小鼠在激发过程中均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弓背直立、前肢缩抬、大小便失禁等表现。NC组则无此表现。EA组及NA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EOS比例、NEU比例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1);与EA组相比,NA组小鼠NEU比例明显升高,BALF中细胞总数、EOS比例则明显降低(均P<0.01)。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A组支气管壁增厚,粘膜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支气管及肺血管周围见以嗜酸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NA组小鼠细支气管周围除嗜酸细胞外,还可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在气道粘膜下浸润,支气管壁增厚。结论通过LPS及OVA联合致敏的方法,成功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相同方法建立嗜酸细胞性哮喘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ELISA方法检测小鼠BALF中IL-17A、IL-4、IFN-γ水平;制备小鼠脾脏及肺脏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Th2、Th17细胞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NA组小鼠BALF中IL-17A水平明显高于NC组及EA组(均P<0.01)。EA组及NA组小鼠BALF中IL-4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分别P<0.01,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EA组及NA组小鼠BALF中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NC组(分别P<0.01,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NC组相比,NA组小鼠脾脏及肺脏中Th17细胞比例、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h1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1);与EA组相比,NA组小鼠脾脏及肺脏中Th17细胞比例、肺脏Th1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均P<0.01),脾脏Th1细胞比例、肺脏Th2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1),脾脏Th2细胞比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NC组相比,EA组小鼠脾脏及肺脏中Th2细胞、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Th1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分别P<0.01,P<0.05,P<0.01)。小鼠肺脏中Th17细胞比例、BALF IL-17A水平均与BALF中NEU比例呈正相关;Th2细胞比例、IL-4水平均与EOS比例呈正相关;Th1细胞比例、IFN-γ水平均与EOS比例呈负相关;Th2细胞比例还与NEU比例呈正相关。结论Th17细胞可能介导了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并通过IL-17发挥作用。目的探讨Th17细胞参与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病可能的转录调控机制。方法相同方法建立嗜酸细胞性哮喘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转录因子RORγt、GATA-3、T-bet蛋白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NA组小鼠肺组织中RORγt及GATA-3表达明显升高,T-bet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RORγt表达及T-bet表达均明显高于EA组(均P<0.01),而GATA-3表达与EA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EA组小鼠肺组织中GATA-3表达明显升高,T-bet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RORγt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鼠肺脏RORγt表达量与BALF中IL-17A水平、NEU百分率呈正相关;GATA-3表达量与BALF中IL-4水平、EOS百分率、NEU百分率呈正相关;T-bet表达量与BALF中INF-γ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4水平、EOS百分率呈负相关。结论转录因子RORγt可能与GATA-3共同参与了Th17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调控。目的通过地塞米松干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90只,随机分为5组:NC组、EA组、NA组、嗜酸细胞性哮喘模型激素干预组(EAD组)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激素干预组(NAD组),每组18只。激素干预组致敏及激发方法同模型组,在每次激发前30min应用地塞米松1mg/kg腹腔内注射进行干预。观察小鼠哮喘发作症状,检测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肺组织HE染色;ELISA方法检测小鼠BALF中IL-17A、IL-4、IFN-γ水平;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小鼠肺脏Th1、Th2、Th17细胞比例;免疫印迹法测定小鼠肺组织RORγt、GATA-3、T-bet蛋白相对含量。结果与NA组小鼠相比,NAD组小鼠BALF细胞总数、NEU比例、EOS比例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仍明显高于NC组(分别P<0.01、P<0.05、P<0.01)。而且NAD组小鼠BALF细胞总数明显高于EAD组(P<0.05)。与EA相比,EAD组小鼠BALF细胞总数、EOS比例、NEU比例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仍明显高于NC组(分别P<0.01、P<0.05、P<0.01)。与哮喘组相比,两组激素干预组小鼠结构较完整,支气管管壁稍增厚,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NA组相比,NAD组小鼠肺组织中RORγt、GATA-3、T-bet表达、Th17细胞比例、BALF中IL-17、IFN-γ水平均明显下降(均P<0.01),其中RORγt表达、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与NC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GATA-3表达仍明显高于NC组(P<0.01);Th2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Th1细胞比例、IL-4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EA组相比,EAD组小鼠肺组织中GATA-3表达、Th2细胞比例、BALF中IL-4水平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仍高于NC组(均P<0.01);Th1细胞比例明显提高(P<0.01),且与NC组一致(P>0.05);BALF中IFN-γ水平、T-bet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地塞米松可部分缓解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通过直接抑制RORγt表达,或者通过抑制GATA-3下调RORγt表达,影响Th17细胞分化及IL-17水平,减轻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

卢会秀[10](2010)在《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皮肤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或皮肤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相关的因素包括变态反应、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遗传病等,因此皮肤科医生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皮肤科见于哪些疾病及各种疾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会对该组疾病的深入、全面的认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了2009年一年内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一年内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分析,以初步的揭示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患者的病种分布情况和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程度。方法:查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病历,记录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及绝对数,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6%,且嗜酸细胞绝对数≥0.6×109/L为标准,按照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数分为轻度(0.6-1.5×109/L)、中度(>1.5且≤5.0×109/L)、重度(>5.0×109/L)升高,从而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分析,包括病种、升高的程度及可能的病因。结果:2009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共67例,占入院患者的11.9%(67/565);其中重度升高者占10.4%(7/67),中度升高者占40.3%(27/67),轻度升高者占49.3% (33/67) ;按疾病来分湿疹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5.4%(17/48)、红皮病患者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45.8%(11/24)、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4/12)、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15.9%(7/44)。经统计学分析得出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之间无差别。结论:1一年内(2009.1.1-2009.12.31)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67例患者中以湿疹患者为主(17/67);2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以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等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3一年内的我科住院患者中,湿疹、红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率无差别。

二、IL-5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细胞凋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L-5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1)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模型大鼠的抗过敏作用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麻杏石甘汤对体外培养PBMC中Th2、Th9、Th17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辅助T细胞亚群对过敏性哮喘的调控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1.1 整体观念
        1.2 脏腑辨证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3.4 温润方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3)Interleukin-5促进肝再生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肝再生
        1.1.1 肝脏与肝脏疾病
        1.1.2 肝脏中的细胞
        1.1.3 肝再生研究模型
        1.1.4 肝再生过程
        1.1.5 肝再生过程中的信号
    1.2 嗜酸性粒细胞
        1.2.1 嗜酸性粒细胞的发育
        1.2.2 嗜酸性粒细胞鉴定
        1.2.3 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
    1.3 Interleukin5 及其信号
        1.3.1 Interleukin 5
        1.3.2 Interleukin5 Receptor Subunit Alpha
        1.3.3 Soluable-IL5RA
        1.3.4 IL-5 Signaling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IL-5 直接促进肝细胞增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试剂
        2.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清除
        2.2.2 70%肝切除手术
        2.2.3 流式细胞术
        2.2.4 Western Blot
        2.2.5 免疫组化及定量分析
        2.2.6 细胞培养
        2.2.7 细胞增殖检测
        2.2.8 活细胞成像
        2.2.9 Ed U掺入实验
        2.2.10 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
        2.2.11 qRT-PCR
        2.2.12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嗜酸性粒细胞清除模型建立
        2.3.2 清除嗜酸性粒细胞后不影响外源性注射IL-5 促肝再生
        2.3.3 IL-5 促进肝细胞增殖
        2.3.4 IL-5 促进肝细胞分裂
        2.3.5 IL-5 促进肝细胞周期转化
        2.3.6 肝细胞中IL-5 信号
        2.3.7 IL-5 信号激活与细胞周期相关
        2.3.8 IL-5 上调肝细胞中增殖相关基因表达
    2.4 小结
第3章 肝细胞中IL5RA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肝脏IL5RA启动子活性检测
        3.2.2 细胞周期同步
        3.2.3 Anti-IL5 中和IL-5
        3.2.4 JAK-STAT信号抑制
        3.2.5 RNAi反向转染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肝源细胞表达IL5RA
        3.3.2 PHx后肝脏中IL5RA的表达升高
        3.3.3 PHx后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表面IL5RA升高
        3.3.4 PHx后肝脏中IL5RA启动子活性升高
        3.3.5 IL5RA在处于增殖期的肝细胞中表达增多
        3.3.6 IL5RA含量与细胞周期有关
        3.3.7 阻断IL-5 信号抑制肝细胞增殖
    3.4 小结
第4章 肝细胞中调节IL5RA表达的上游信号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多细胞因子筛选
        4.2.2 原代肝实质细胞的诱导培养
        4.2.3 两步法qRT-PCR
        4.2.4 Top-Flash检测Wnt/β-catenin通路活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GF、Wnt3a增强肝细胞中IL5RA启动子活性
        4.3.2 Wnt/β-catenin、EGF-Ras通路激活诱导IL5RA表达
        4.3.3 肝细胞中IL5RA含量与Wnt通路活性正相关
        4.3.4 ICG-001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后IL5RA含量减少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小鼠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过程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设备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1.4 实验动物
2 含药血清制备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分组
    3.2 磁珠分离野生型小鼠嗜酸性粒细胞
    3.3 野生型小鼠嗜酸性粒细胞Diff- Quick染色
4 CCK-8 检测不同浓度的Eotaxin/CCR3 通路抑制剂对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5 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颗粒蛋白EPO、EDN、ECP、MB的表达
6 统计学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野生型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7.2 野生型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Diff- Quick染色
    7.3 CCK-8 检测不同浓度的Eotaxin/CCR3 通路抑制剂及中药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组对小鼠嗜酸性粒细胞增值活力的影响
    7.4 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EPO的表达
    7.5 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ECP的表达
    7.6 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MBP的表达
    7.7 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蛋白EDN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基于嗜酸性粒细胞活化Eotaxin/CCR3 通路探讨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小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 哮喘定义及流行病学
    二 嗜酸性粒细胞(EOS)
    三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CR3
        1 趋化因子
        2 趋化因子受体3(CCR3)
    四 Eotaxin/CCR3 通路
    五 疏风通络方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内治法
        4. 外治法
        5. 体质疗法
        6. 支气管哮喘的中药现代理论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嗜酸性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1. 嗜酸性粒细胞的来源
        2. 嗜酸性粒细胞谱系祖细胞的形成
        3. 嗜酸性粒细胞的成熟
        4. 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
        5. 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
        6. 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
        7. 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的现状
        2. 支气管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3.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发展
        4. 青蒿琥酯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5. 假说提出和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6)IL-9、TSLP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慢性鼻窦炎(CRS)的研究状况
    1.2 慢性鼻窦炎(CRS)的相关分组
    1.3 IL-9、TSLP在 CRS中的研究状况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3 临床资料收集与病理检查
    2.4 样本组织匀浆液制取
    2.5 BCA蛋白定量检测
    2.6 细胞因子免疫检测
结果
    3.1 BCA蛋白定量检测结果
    3.2 多因子检测结果
    3.3 本课题实验结果汇总
讨论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Th17细胞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h17 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相关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 Th17 细胞介导的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小结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8)TH17细胞及其功能状态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TH17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化存活的机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地塞米松对哮喘气道中性粒细胞炎症的干预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全文小结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9)Th17细胞参与调控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正文:Th17 细胞参与调控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哮喘小鼠模型 Th17、Th2、Th1 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研究
    1、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转录因子 RORγt、GATA-3、T-bet 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表达以及与气道炎症相关分析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地塞米松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影响
    1、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病例分析 皮肤科住院患者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67 例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四、IL-5等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细胞凋亡(论文参考文献)

  • [1]麻杏石甘汤对过敏性哮喘大鼠辅助T淋巴细胞调控作用机制研究[D]. 郑炜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Interleukin-5促进肝再生分子机制研究[D]. 付宗恒. 天津大学, 2020(02)
  • [4]疏风通络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小鼠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过程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 张娥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及机制[D]. 王瑞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IL-9、TSLP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佩珊.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Th17细胞与儿童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D]. 廖竞.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8]TH17细胞及其功能状态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D]. 蒋敏. 广西医科大学, 2013(10)
  • [9]Th17细胞参与调控哮喘小鼠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静.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10]嗜酸性粒细胞及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D]. 卢会秀.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IL-5和其他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嗜酸性粒细胞凋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