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

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

一、对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黔府办函[2021]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29日

李盈昌[2](2021)在《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模型优化及时空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生物量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衡量森林固碳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结构功能的重要指标,是判断森林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重要标志,也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价值、评估森林碳平衡的重要参数。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开展区域和全球森林生物量估测研究,不仅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以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策略方针,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准确、快速地估测大范围森林生态系统的地上生物量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尽管基于遥感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提高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的准确性仍然是一个挑战。本研究以湖南省湘江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数据,选择线性回归、随机森林和极端梯度提升三种模型,并根据样地森林类型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以及分析森林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建模过程中模型参数优化和变量选择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以此得到最优模型并估测研究区森林地上生物量;第二步,分析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残差的空间自相关性,以此进行生物量残差空间插值并修正原始模型估测结果;第三步,分析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引起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有大量的参数,模型的性能因这些参数选择不同的值而有很大差异;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参数值,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更容易过拟合。随机森林模型只有两个参数需要优化,调优过程相对简单,当模型选择较大的决策树数量时更能真实反映模型的性能。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变量选择,随机森林和极度梯度提升模型采用基于变量重要性的方法来选择预测变量,选择合适的变量能够有效提高模型性能,而变量选择对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比随机森林模型更为重要;在所选的变量中第3、4和6波段及其纹理变量对各个模型具有重要作用。随机森林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模型对变量重要性赋值方式不同,随机森林模型大多将变量重要性分散在多个变量中,而极端梯度提升模型则倾向于将变量重要性集中在单个变量上。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三种森林类型的线性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模型中,均是阔叶林的模型精度最高,其次是针叶林,混交林精度最低,按照森林类型建模能够明显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对于同一森林类型,极端梯度提升模型性能优于随机森林模型,而随机森林模型优于线性回归模型。(2)半方差分析是使用克里金法插值之前所必要的步骤,用来分析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森林地上生物量残差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而且全局莫兰指数结果同样表明森林地上生物量残差表现出统计上的显着性聚集,因此可以采用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经过生物量残差空间插值图修正后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图可以获得相对较低和较高的AGB值,从而降低了低估和高估,使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对校正前后三种森林类型的估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均在置信区间95%水平上具有显着性差异。(3)研究区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森林地上生物量随着年份的增长而增长,森林地上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4.623Mg/ha、66.242Mg/ha、68.079Mg/ha和77.579Mg/ha。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指数、重心分布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地上生物量总体上是增加的,森林质量整体上在改善。利用全局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进行驱动因子选择,最终选择海拔(ELEV.)、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平均气温(TEMP.)、年降雨量(PREC.)、人口数量(PO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等6个因子;然后利用这些因子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根据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各个驱动因子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这四个年份中植被自然生长(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引起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的最主要正向因素,而气温对植被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是引起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驱动因子的作用方面,海拔(ELEV.)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因子对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具有正向影响,且具有逐渐增强趋势;年降雨量(PREC.)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有逐渐减弱趋势;年平均气温(TEMP.)和人口数量(POP.)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具有负向作用,而且具有逐步增强的趋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对森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作用由负向作用转为正向作用,而且具有逐步增强趋势。此外,东南部和南部海拔较高的山区是各个驱动因子作用最强烈的地区,而在中北部低海拔的平原地区作用相对较弱。

徐仲[3](2021)在《基于多源无人机精细遥感数据的滇西北亚热带森林树种分类及生物量反演》文中认为精确的森林树种识别和生物量反演是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研究课题。森林树种组成是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而森林生物量是表征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参数,它们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通过当前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可以精准获取点云和影像等多源精细遥感数据,其具有丰富的森林结构和光谱信息,对森林主要优势树种识别和地上生物量(AGB)的提取及林学和生态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滇西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部塔城镇响谷箐为研究区,基于垂直起降固定翼(VTOL)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Li DAR)传感器获取的三维点云以及低成本固定翼无人机获取的高重叠度、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和RGB影像。首先,将航空数字摄影测量获取的大量单幅影像拼接成多光谱和RGB正射影像并通过运动恢复结构算法(Structure from Motion,Sf M)生成数字立体摄影测量(Digital Aerial Photography,DAP)点云;然后借助Li DAR点云滤波后插值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实现DAP点云归一化;接下来,比较不同单木分割算法(即点云分割(PCS)、基于RGB影像的多尺度分割(MRS)和结合RGB影像和冠层高度模型(CHM)融合影像的多尺度分割)对单木冠幅的提取效果;最后,基于光谱、纹理和点云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分别在树种(典型优势乔木)和森林类型(即针叶林和阔叶林)层面上进行分类和精度评价,并通过构建多尺度反演模型对研究区森林AGB进行了反演及空间分布制图,探索了基于无人机获取的滇西北亚热带森林精细冠层光谱、纹理和结构特征对优势树种分类和地上生物量估测的效果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比较基于不同数据组合的单木分割方法及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结合RGB正射影像和冠层高度模型的多尺度分割所提取的冠幅精度最高(F1值达到82.5%),其次是基于点云的单木分割(F1值达到79.6%),而仅仅基于RGB影像的多尺度分割精度最低(F1值为78.6%)。(2)结合最佳的单木分割算法,在冠幅内综合提取光谱、纹理和点云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面向对象树种分类,结果表明:按森林类型(即针叶和阔叶林)分类的精度高于按优势树种(即针叶:云南松、铁杉、云杉;阔叶树:曼青冈、槲栎、槭树、旱冬瓜、山杨)分类的精度,综合光谱,纹理和结构特征的随机森林模型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0.20%,Kappa系数为60.37%);在分类过程中,仅使用光谱特征的分类精度最低,表明纹理特征和点云结构特征对分类都有着有提高精度的作用(总体精度和Kappa精度分别提高了1.49-4.46%和2.86-6.84);在八个树种分类中,使用光谱、纹理和点云特征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66.34%,Kappa系数为58.53%);在按树种分类的模型中,光谱特征(RGRI、GNDVI等)、纹理特征(蓝波段的相关度等)、结构特征(H95、H50、D7等)对模型的重要性排在前列,表明结构、光谱和纹理特征均对训练分类模型有积极影响。(3)结合光谱和点云结构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区的森林AGB多尺度估测,结果表明:利用归一化DAP点云结构特征预测的地上生物量模型精度(R2=0.77,r RMSE=10.78%)高于只用光谱特征预测的模型(R2=0.52,r RMSE=15.46%);结合点云结构特征和光谱特征的预测模型精度最高(R2=0.81,r RMSE=9.72%),DAP点云结构特征对提高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精度有重要作用;研究区AGB反演制图有效获取了生物量空间分布异质性。

王佳[4](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张旭锐[5](2020)在《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我国27亿亩集体林地已基本完成确权发证,近5亿农民获得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脱贫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林农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林地利用最基层的行为决策主体,通过林业生产投入的提高以及林地流转价格的上升,获取直观的经济收益或提高规模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集体林区一般多位于贫困山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为统筹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改变了以往因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计单一、注重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的林地过渡开发现象,农户生计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林改后,林农的自然资本增加,外出务工导致人力资本减少,林业经营投入动力不足、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且林地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生计变化导致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集体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是驱动其对林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变化的最终因素,生计资本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林农的林地利用和生计策略行为决策,对林农的林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研究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收入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区林业经营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依据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资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营理论等理论,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构建了生计资本影响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陕西、江西两省654户农户调研数据,首先,利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算;其次,利用多项Logit模型、OLS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模型、DEA-Tob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门槛回归模型等在非农化进程下从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率以及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业经营农户特征及林地利用现状。调研样本分析发现,当前林业生产领域户主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多为中年人。林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当前林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多以2人及以下为主,农户经营林地规模分布较为均匀,涵盖了大、中、小各类规模,但家庭收入不高,多集中于3-5万元之间。农户兼业方面,调查样本中56.12%的农户都进行了林业兼业生产,仅43.88%的农户没有进行林业兼业生产。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方面。(2)不同地域、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总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陕西省农户的自然资本值略高于江西省,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值略低于江西省。商品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大于公益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目前林区农户以弱资本型为主,占比为58.56%,表明林区多数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处于较低水平。从生计资本分维水平来看,弱金融资本型与弱自然资本型农户占比最大,分别为70.03%和68.96%,强自然资本型和强金融资本型农户类型占比最小,分别为31.04%和29.97%。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在水平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生计资本结构差异与农户的生计类型特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计资本水平值的影响,且这种差异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林地利用及其收入。(3)大部分纯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都是选择用材林经营,纯林户在经济林和竹林的利用方式上比例差不多,对于林下经济的利用方式比例最小。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在资本禀赋水平上,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资本禀赋结构上,人力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存在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如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占优显着影响纯林户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三者的资本水平和资本结构均显着影响林业兼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资本水平显着影响兼业林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生计资本结构对其影响不显着;社会资本占优仅对非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产生显着影响。(4)目前农户的林地经营劳动集约度均大于资本集约度,表明目前我国的林地经营仍在劳动集约经营阶段。从农户类型来看,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均最大,其中林业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最大,为0.492,兼业林业户的资本集约度最大,为0.454,其次是纯林户,非林户的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均最小。虽然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如对于林业兼业户而言,资本集约和劳动集约的差距为0.009,这也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提高,但整体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并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和资本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集约度。此外,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程度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差异。(5)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农户的纯技术效率都普遍高于其规模效率。此外,农户林地经营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同的商品林经营类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的综合效率为0.204,几乎是经营经济林农户综合效率0.121的两倍,经营竹林农户的综合效率最低,为0.096。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林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且针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生产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家庭住房价值、能人数量、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经济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竹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农户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林地面积、家庭住房价值、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具有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受到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及结构的制约。农户资本禀赋越丰富,越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生计状况,对提高林业收入具有明显作用,其中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对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和金融资本占优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明不同资本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具有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和结构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的作用并不显着,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自然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而无论人力资本处于何值,金融资本均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当社会资本低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对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效果不显着,当社会资本高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7)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二是要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三是要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四是要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五是要大力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六是要不断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陈玉玲[6](2020)在《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林业已进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技术发展,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人工林经营信息化体系,使得人工林从造林到采伐的经营过程在科学的管理化体系下进行,已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适地适树和密度控制是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两个重要内容,其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研究中最大的问题是经验主观性较大,同时由于人工林培育专家受地域性限制和知识局限性,导致的培育知识的不全面、获取困难也是需解决问题。密度控制研究中许多林业工作者对其经营过程中最优化控制研究经验比较零碎,缺乏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其组装成一个有效实用的体系。因此,有必要深入人工林经营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和密度控制决策方法,以数据为基础构建人工林经营信息化体系,从而推动营造林工作更好地开展。鉴于此,本研究以南方贵州杉木和马尾松典型人工用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小班数据、一类清查数据和解析木数据,开展人工林经营过程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林分密度控制决策和经营效益评估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人工林经营中适地适树量化决策研究中,利用决策树CART算法从大量数据中自动提取适地适树规则,解决专家系统中宜林性立地规则知识获取和更新维护问题。实现专家系统的造林设计中适地适树规则的智能提取,为造林地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撑。(2)人工林经营中密度控制决策研究中,将传统回归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实现人工林经营林分密度控制决策模型库中相关模型构建,主要包括地位级指数模型、生长收获模型、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经济效益计算模型等。结果表明利用机器学习在模拟林分生长和林分直径结构方面的预测精度优于传统方法,使用遗传算法在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中更是提高了决策方案求解的运算速度,经济效益计算中在增加了碳汇收益后,与单一木材经济收益相比,杉木最大经济效益年均净现值增长1.36倍,林地期望值增长1.42倍;马尾松最大经济收益分别增加了1.60%(MNPV)和5.41%(LEV)。(3)结合上面的研究,实现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研建,对前面构建模型以及算法进行实际应用。重点实现了规则提取编辑导入、林分生长收获效益评估、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智能设计三个功能模块。

孙云霞[7](2020)在《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存天然次生林已经退化为低质低效次生林,亟待需要科学合理的抚育经营,对更加充分的利用异质时空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保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和健康及加速森林的正向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帽儿山天然次生林为例,利用4期森林资源二类小班调查数据(1983年、1993年、2004年、2016年)及2期固定样地调查数据(2004年、2016年),在分析现阶段森林景观格局及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构建了耦合木材生产和树种多样性的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模型,以5年为一个分期模拟了该地区未来50年的收获蓄积量及树种多样性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森林景观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性方面,本节拟为经营规划模拟提供效果评价指标。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83、1993、2004和2016年共4期二类调查数据,基于O-ring单变量及双变量统计方法对该地区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动态进行定量分析。1983-2016年间,研究区域内软阔混交林所占面积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天然蒙古栎林景观所占面积比例先增加后降低,而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所占面积比例呈增加趋势。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天然蒙古栎林的空间分布类型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落叶松人工林随着尺度范围增大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且均匀分布的尺度范围逐渐增大、随机分布的尺度范围逐渐变小;樟子松人工林聚集分布的尺度虽然也集中在小尺度范围内,但分布范围呈显着增大趋势。(2)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各林型生物多样性方面,拟为反映帽儿山资源现状及为规划模拟提供约束条件提供基础。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的草本的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为硬阔混交林>软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柞树天然林>樟子松人工林;各林分类型灌木多样性指数关系为硬阔混交林>软阔混交林>柞树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硬阔混交林的草本及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最大。1983年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柞树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3774、1.3057、0.0459、0.0414、0.5118,各林型差异显着(P<0.05);1993 年分别为 1.3176、1.4260、0.0401、0.0408、0.6681,各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P<0.05);2004年分别为1.4183、1.3593、0.1131、0.2217、0.6827,各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P<0.05);2016年分别为0.4786、0.5079、0.1844、0.1899、0.5180,各林分类型间差异显着(P<0.05)。总体上,软阔混交林和硬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较高,人工林树种多样性较低,符合森林演替的总体趋势。软阔混交林和硬阔混交林的树种多样性在1983~2016年间呈现下降趋势,落叶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则呈现上升趋势,柞树天然林基本保持不变。(3)生长模型构建方面,构建了单木胸径生长速率及林分的蓄积生长量预估模型。各林分类型的胸径生长速率并不一致,落叶松人工林胸径的生长速率最大,樟子松人工林胸径生长速率在初期较大,随后下降较快,从而保持较低的生长速率。软阔混交林的胸径生长速率在初期大于硬阔混交林,在胸径达到25cm后硬阔混交林的生长速率较快,柞树天然林则始终保持较低的胸径生长速率。对各林型的蓄积生长量进行拟合,Compertz方程被选为模拟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柞树天然林、落叶松人工林每公顷蓄积生长量的最优基础模型。本部分为森林经营规划模拟提供蓄积预测。(4)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模拟方面。以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50年规划周期(分期为5年)内的均衡木材收获和树种多样性为目标,构建了基于效应函数理论的多目标森林景观规划预估模型,模拟了木材生产和树木多样性在规划期的变化,并评价了森林经营方案的效果。规划期内软阔混交林、硬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柞树天然林5种林分类型在规划期内实现的木材收获总量均能够实现设定的目标值,各林分类型的树种多样性在规划期内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各景观类型在空间格局上更加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合理的森林经营措施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多样性结构,在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基础上,兼顾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经营措施对于加速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

吴丰宇[8](2019)在《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2004-2013年广西国有六万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调查和2018年的森林资源更新调查数据为原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以及图表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十五年期林场的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变化,评定其用材林的质量,探索林场森林资源变化规律、经营效果。结合林场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用材林单产、可采资源、龄组面积结构蓄积结构、树种结构等五方面评价评定用材林的数量与质量。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林场经济永续发展等综合效益角度出发,根据现状和发现的规律,提出优化的经营目标,后期优化的经营方向,提出经营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林场现有土地面积15298.78hm2,林场经营面积12762hm2,林场经营活立木蓄积901619m3,森林蓄积持续增长,十五年期增量为473558m3,整体呈递增趋势;森林覆盖率89.08%,林木绿化率90.74%,十五年期分别增长了13.53%和4.14%,整体呈增长趋势。2.林场注重用材林发展,十五年期土地总面积增加,森林经营面积有所减少;有林地增加,被占地减少,灌木林地减少;非林地增加。3.林场用材林的首要经营目标是短轮伐期桉树人工林,近十五年期桉树人工林面积减少了1147.8hm2,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但桉树化趋势仍较为明显,对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的发展经营重视度不够,导致现有树种结构和龄组结构不合理,桉树占到用材林面积的65.8%。4.基于用材林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评分并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林场近十五年用材林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各调查期具体评分结果为:32.69分(2018年)>25.02分(2004年)>24.82分(2013年)>21.08分(2009年),2018年度用材林质量最好评定为“良”,其他三期评定结果均为“中”。5.用材林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树种面积、蓄积结构以及龄组面积、蓄积结构上都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促使桉树:杉类:松类:其他阔=5:2:2:1,采用近自然经营理念,在达到法正林后再进行更新采伐,严格控制主伐年龄,促使林地林木利益最大化。6.针叶林和其他阔比例偏小,混交林比例偏少,不利于森林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形成与保护。7.林场八角经济林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已处在盛产期,八角经济纯林大面积连片种植,八角炭疽病大规模爆发系数提高,病虫害防治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减弱。8.根据森林资源数据分析结果,结合六万林场现有经营模式,建议调整树种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力度,并提出相应的森林经营规划方案与可持续发展方向。

王胜坤[9](2019)在《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立法前评估不同于立法中评估和立法后评估制度,它与立法中评估、立法后评估一样对立法质量的改进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价值。学界对立法中和立法后评估制度的研究已经汗牛充栋,但立法前评估研究却相当薄弱。本研究以党的十九大会议为契机,探析党的十八大期间和十八大以前立法前评估制度实践运行概况。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法治建设的重心已由“数量型”立法转变为“质量型”立法,立法质量问题已变为法治建设的核心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尚需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但现实的立法情况则表明:为数众多的法规草案经过表决通过,实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呈现出立法成本较大、实施成本过高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形。而立法评估作为了解法规实施效果、提高立法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其制度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几年,国内立法后评估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研究成果。但与相对成熟的立法后评估制度相比,立法前评估制度理论研究还相当滞后。因此,立法前评估制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试图从七个方面对立法前评估制度进行阐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价值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研究立法前评估的理论基础。从立法前评估的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探究。第二章探讨立法前评估的核心要素。对立法前评估的主体、对象、内容等进行评析。第三章探讨立法前评估的基本标准。核心是对立法前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设计。第四章探讨立法前评估的运作程序。具体论述立法前评估程序的构成要件、价值、启动、运行、回应等问题。第五章对域外的立法前评估制度进行考察。主要是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欧盟的立法前评估制度进行考察,并对其进行评价,阐述其优点和缺点。第六章研究立法前评估的实践应用。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为研究对象,并对立法前评估与基层治理的互动进行分析与探索。本研究落脚点在于尝试构建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的立法前评估制度,弥补立法前评估制度在理论研究领域的不足。在制度价值层面,可为《立法法》第三十九条评估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国家层面制定全国性的立法前评估法规体系,以及地方的立法前评估细则的出台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

龚鑫烨[10](2019)在《基于小班对象的林地变化信息和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森林资源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和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有利于高时效、高精度地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提供依据,有利于规范和指导森林科学经营,以期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浙江省建德市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和2007年建德市二类调查数据以及2013年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基于植被指数统计分布规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和基于Zone模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基于像元、基于面向对象和基于先验知识三种分类策略进行林地类型的精细提取,并以混淆矩阵为评价指标进行精度评价和综合分析,探索一种适合本研究区林地类型精细提取的方法,以期为林地资源的变化调查和小班数据更新提供依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表明:(1)基于Zone模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优于基于植被指数统计分布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基于Zone模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精度为:正检率80.58%、错检率83.45%、漏检率19.42%。与基于植被指数统计分布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相比,正检率提高了8.64%,错检率降低了26.26%,漏检率降低了8.64%。结果表明基于Zone模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林地资源变化调查和小班数据更新的效率。(2)采用将林地小班变化信息和历史调查数据作为先验知识进行林地类型精细提取的方法提取效果较好,该方法总体精度为90.23%,Kappa系数为0.86,提取效果优于基于像元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和基于面向对象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从林地类型精细提取结果图的目视效果以及提取过程的工作效率来看,基于像元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分类结果较为精细,但存在较多错分和漏分现象,噪声影响大、边界像元或混合像元分类不准确,导致分类后处理工作量大;面向对象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的结果斑块完整性较好,但一些细碎或分布零散的地类存在漏分现象;而基于先验知识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计算过程结合了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因此分类结果既能保证细碎处的信息不被丢失又能保证斑块的完整性。(3)基于先验知识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对训练样本的依赖性较低,提取结果可信度较高。通过系统抽样对基于先验知识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结果中的主要林地类型进行面积估计验证,乔木林分类精度为99.98%、国家特别灌木林地精度为92.64%、一般灌木林分类精度为89.62%。并且,本文通过建立规则将林地变化信息和林地类型精细提取与小班对象结合起来,获取林地小班的变化信息和林地类型,对县级林地资源的变化调查和小班数据更新等工作具有现实意义,更符合我国林业的现实需求。因此,基于先验知识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二、对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模型优化及时空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
        1.2.2 森林生物量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处理
        2.2.1 森林资源调查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土地覆盖数据
        2.2.4 气候数据
        2.2.5 社会经济数据
    2.3 建模方法
        2.3.1 线性回归
        2.3.2 随机森林
        2.3.3 极端梯度提升
    2.4 软件与执行环境
第三章 森林地上生物量建模优化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模型参数优化方法
        3.1.2 模型变量选择方法
        3.1.3 生物量模型评价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参数优化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3.2.2 变量选择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3.2.3 模型估测精度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合残差校正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制图
    4.1 研究方法
        4.1.1 结合空间插值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
        4.1.2 空间插值方法
        4.1.3 评价指标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生物量残差探索性分析
        4.2.2 生物量残差空间插值评价
        4.2.3 模型估测精度评价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时空变化分析方法
        5.1.2 驱动因子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森林地上生物量时空变化分析
        5.2.2 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3)基于多源无人机精细遥感数据的滇西北亚热带森林树种分类及生物量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遥感数据源的概述
        1.2.2 单木分割研究概述
        1.2.3 树种分类研究概述
        1.2.4 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概况
        2.1.1 自然地理状况
        2.1.2 森林资源状态
    2.2 研究内容
3 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地面调查数据
        3.1.2 无人机数据获取
    3.2 数据预处理
        3.2.1 影像数据预处理
        3.2.2 点云数据预处理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的滇西北亚热带优势树种分类
    4.1 单木分割及其精度验证
        4.1.1 基于不同数据的单木分割方法
        4.1.2 敏感性分析
        4.1.3 单木分割精度验证
    4.2 特征提取
        4.2.1 影像特征提取
        4.2.2 点云特征提取
    4.3 随机森林分类及精度验证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敏感性分析结果
        4.4.2 单木分割结果
        4.4.3 特征分析
        4.4.4 优势树种分类结果及其精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5.基于无人机多源遥感数据的滇西北亚热带林AGB反演
    5.1 数据准备
    5.2 给予DAP点云的树高提取和准确度验证
    5.3 样地单木生物量计算
    5.4 样地地上生物量反演及模型验证
        5.4.1 特征变量提取及优化
        5.4.2 地上生物量建模
        5.4.3 模型精度验证
    5.5 结果和分析
        5.5.1 优选DAP点云结果
        5.5.2 地上生物量模型及精度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结论
    6.2 研究发现
    6.3 讨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生计
        1.3.2 农户层面林地利用研究
        1.3.3 农户生计与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综合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计资本
        2.1.3 林地利用
        2.1.4 农户收入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规模经营理论
        2.2.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
        2.3.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2.3.2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2.3.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2.3.4 生计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2.3.5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的林地资源
    3.2 我国林地资源生产利用现状
        3.2.1 全国林业总产值
        3.2.2 全国木材及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3.2.3 全国主要经济林资源利用现状
    3.3 调研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描述
        3.3.1 调研区域概况
        3.3.2 样本特征描述
    3.4 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
        3.4.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
        3.4.3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生计资本的综合评价
    4.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生计资本指标选取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生计资本的测度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生计资本测算
    4.3 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结果
        4.3.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4.3.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4.3.3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
        4.3.4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构建
    5.3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比较
        5.3.1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分析
        5.3.2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生计资本差异分析
    5.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3 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机理
    6.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
        6.2.1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方法
        6.2.2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结果
    6.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构建
    6.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3 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7.2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测算及差异分析
        7.2.1 农户林地利用的效率测算
        7.2.2 效率测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7.3 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7.3.1 变量选择
        7.3.2 模型构建
    7.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3 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8.1 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8.1.1 脆弱性背景冲击
        8.1.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8.1.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8.2.1 变量选取
        8.2.2 模型构建
    8.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及收入分布
        8.3.2 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3.3 生计资本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4 生计资本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的门槛效应检验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农户林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9.1.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评价
        9.1.3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9.1.4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9.1.5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9.1.6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9.2 政策建议
        9.2.1 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
        9.2.2 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
        9.2.3 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9.2.4 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
        9.2.5 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6 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适地适树宜林性研究进展
        1.2.2 林分生长与收获预估模型研究进展
        1.2.3 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2.4 人工林经营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1.2.5 人工林经营决策系统研究进展
        1.2.6 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贵州省概况
        2.1.2 锦屏县概况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2.1 贵州省一清数据收集整理
        2.2.2 锦屏县小班数据收集整理
        2.2.3 贵州省解析木数据收集整理
    2.3 研究涉及理论方法
        2.3.1 重要概念辨析
        2.3.2 研究方法
3 人工林适地适树宜林性规则研究
    3.1 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
        3.1.1 研究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宜林性立地规则提取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4.1 地位级指数模型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
    5.1 林分直径结构动态预测模型
        5.1.1 研究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
    5.2 林分材种出材率的确定
        5.2.1 树高-胸径模型
        5.2.2 削度方程
        5.2.3 林分材种出材率确定
    5.3 本章小结
6 人工林经营密度控制研究
    6.1 林分密度效应分析
        6.1.1 全林分蓄积模型密度效应分析
        6.1.2 抛物线型密度效应模型分析
    6.2 抚育间伐技术
        6.2.1 抚育间伐起始年龄
        6.2.2 林分抚育间伐强度
        6.2.3 抚育间伐间隔期
    6.3 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
        6.3.1 最优林分密度决策模型建立
        6.3.2 动态规划模型求解
        6.3.3 人工林经营过程密度控制遗传算法决策
    6.4 本章小结
7 人工林经营效益评估
    7.1 人工林经营技术指标
    7.2 人工林经济效益评估
    7.3 人工林多功能效益评估
        7.3.1 人工林多功能评价模型
        7.3.2 人工林多功能效益评估
    7.4 本章小结
8 人工林培育经营智能化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研建
    8.1 系统需求分析
    8.2 系统设计
        8.2.1 系统流程
        8.2.2 功能结构
        8.2.3 数据库设计
    8.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8.3.1 基于决策树算法的规则提取器
        8.3.2 基于遗传算法的密度控制决策
        8.3.3 基于间伐参数的效益评估算法
    8.4 系统实例
        8.4.1 规则提取编辑导入
        8.4.2 林分生长收获效益预测
        8.4.3 林分经营密度控制智能设计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附件A
附件B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天然次生林概述
    1.4 天然次生林景观空间格局
    1.5 天然次生林的经营
        1.5.1 森林经营模式的演变
        1.5.2 森林空间经营规划
    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2 帽儿山地区森林经营历史
    2.3 数据调查
3 帽儿山森林景观空间点格局及其关联性动态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处理
    3.3 森林景观动态格局
    3.4 森林景观点格局及关联性动态
    3.5 结果与分析
        3.5.1 森林景观基本特征
        3.5.2 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动态
        3.5.3 森林景观空间关联性及其动态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及动态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多样性指数的选取
        4.1.3 草本、灌木多样性变化规律
        4.1.4 树种多样性及动态规律
    4.2 研究结果
        4.2.1 各林型草本、灌木多样性分析
        4.2.2 各林型树种多样性及动态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帽儿山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模拟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树种径级演替动态规律
        5.1.3 单木胸径生长模拟
        5.1.4 林分蓄积量预测
        5.1.5 混合效应模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各林型树种径级动态
        5.2.2 单木胸径生长速率
        5.2.3 林分蓄积量预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
    6.1 方法与数据
        6.1.1 数据来源
        6.1.2 基于逆转搜索算法的森林经营规划
        6.1.2.1 空间关系
        6.1.2.2 规划模型
        6.1.2.3 搜索算法
        6.1.3 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
        6.1.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6.1.3.2 约束条件
        6.1.3.3 经营措施
        6.1.3.4 森林经营规划模拟效果评价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逆转搜索算法评价
        6.2.2 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
        6.2.2.1 规划期景观空间格局
        6.2.2.2 规划期树种多样性
        6.2.2.3 规划期木材收获量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森林生态资源结构变化研究进展
        1.2.2 国内森林生态资源结构变化研究进展
第二章 六万林场概况
    2.1 历史沿革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水文
        2.2.4 土壤情况
        2.2.5 植被情况
        2.2.6 野生动物资源
第三章 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小班样地调查研究法
        3.3.2 文献研究法
        3.3.3 数据统计整理分析法
        3.3.4 综合评价法
    3.4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六万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4.1.1 各类土地面积构成
        4.1.2 森林活立木蓄积
        4.1.3 乔木林主要林种组成
        4.1.4 乔木林优势树种组成
        4.1.5 用材林龄组结构组成
        4.1.6 经济林产期结构组成
    4.2 六万林场2004-2013 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分析
        4.2.1 土地利用状况
        4.2.1.1 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分析
        4.2.1.2 森林覆盖率及林木绿化率动态变化
        4.2.2 森林、林木面积蓄积量变化
        4.2.2.1 林木资源动态变化
        4.2.2.2 林种面积蓄积变化
        4.2.2.3 乔木林优势树种面积、蓄积变化
        4.2.2.4 用材林二级林种面积蓄积变化分析
        4.2.2.5 用材林龄组结构变化
        4.2.2.6 用材林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变化
        4.2.3 经济树(林)资源不同产期结构变化
    4.3 六万林场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变化
    4.4 用材林质量与结构评价
        4.4.1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单产评价
        4.4.2 用材林龄组结构评价
        4.4.3 用材林可采资源评价
        4.4.4 树种结构评价
        4.4.5 蓄积分布结构评价
        4.4.6 用材林总体评价
    4.5 六万林场森林资源评价
        4.5.1 森林资源数量变化大
        4.5.2 森林质量变化明显
        4.5.3 用材林资源质量提升,结构变化不大
        4.5.4 经济林变化较为显着
        4.5.5 森林长消比变化较为显着
        4.5.6 森林资源经营结构发展不均衡
        4.5.7 林场产业结构发展较为均衡
    4.6 森林资源结构优化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立法前评估制度概述
    第一节 立法前评估一般理论
        一、立法前评估的内涵
        二、立法前评估的特点
        三、立法前评估的价值
        四、立法前评估的原则
    第二节 立法前评估相关概念辨析
        一、立法前评估与立法中评估
        二、立法前评估与立法后评估
        三、立法前评估与立法论证
        四、立法前评估与立法听证
        五、立法前评估与立法调研
        六、立法前评估与执法检查
    第三节 立法前评估的基础与限度
        一、立法前评估的科学基础
        二、立法前评估的理性基础
        三、立法前评估的哲学基础
        四、立法前评估的合理限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立法前评估的要素
    第一节 立法前评估的主体
        一、立法前评估主体概况
        二、立法前评估主体类型
        三、立法前评估主体的特性
        四、立法前评估主体的实践
        五、复合型评估主体的构建
    第二节 立法前评估的对象
        一、立法前评估的对象概况
        二、立法前评估的一般对象
        三、立法前评估的特殊对象
    第三节 立法前评估的内容
        一、合宪性---法规草案基本遵循
        二、民主性---法规草案过程评价
        三、科学性---法规草案技术评价
        四、操作性---法规草案实施预测
    第四节 立法前评估的方法
        一、评估方法的内涵
        二、评估方法的构成
        三、评估方法的类型
        四、评估方法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法前评估的基本标准
    第一节 立法前评估基本标准概述
        一、立法前评估标准的概念
        二、立法前评估标准的分类
        三、立法前评估标准的作用
    第二节 立法前评估标准的构建
        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法的内涵
        二、立法前评估标准体系的建构
    第三节 立法前评估的指标体系
        一、立法前评估指标的设立因素
        二、立法前评估指标的分类
        三、评估指标的应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立法前评估的程序
    第一节 立法前评估程序概述
        一、立法前评估程序的概念
        二、立法前评估程序的价值
        三、立法前评估程序的要件
    第二节 立法前评估程序的构建
        一、立法前评估程序的启动
        二、立法前评估程序的运行
        三、立法前评估结果的回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立法前评估的域外考察
    第一节 国外立法前评估的概况
        一、美国立法前评估
        二、英国立法前评估
        三、德国立法前评估
        四、日本立法前评估
        五、欧盟立法前评估
    第二节 国外立法前评估的特点
        一、评估体系完整
        二、评估主体权威
        三、评估依据明确
        四、评估方法科学
        五、评估对象精准
        六、公众参与广泛
    第三节 国外立法前评估制度评价
        一、国外立法前评估的优点
        二、国外立法前评估的缺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立法前评估的实践应用
    第一节 我国立法前评估的实践概况
        一、我国立法前评估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监察法》制定中的评估实践
        三、我国《监察法》修改中的评估反思
    第二节 立法前评估的贵州实践
        一、贵州立法前评估的现状分析
        二、贵州立法前评估的问题成因
        三、完善贵州立法前评估制度的对策
        四、贵州立法前评估的制度完善
    第三节 立法前评估的广东模式
        一、评估立法目的性与合法性
        二、评估立法适用范围
        三、评估立法技术
        四、评估法律责任设定
    第四节 乡村治理中的立法前评估制度
        一、评估村规民约的作用与价值
        二、评估村规民约与基层政权的互动
        三、村规民约的科学设计---立法前评估的运用之一
        四、村规民约的制定原则---立法前评估的运用之二
        五、村规民约的瑕疵分析---立法前评估的运用之三
        六、村规民约的预期目标---立法前评估的理论功效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附件

(10)基于小班对象的林地变化信息和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林地变化信息提取进展
        1.2.2 林地类型精细提取进展
    1.3 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及林地类型精细提取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土壤条件
        2.1.4 植被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数据预处理
        2.3.1 几何校正
        2.3.2 基于伪不变特征的辐射归一化
        2.3.3 图像融合
    2.4 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第三章 林地类型信息提取多元特征分析
    3.1 光谱特征分析
    3.2 植被指数特征分析
    3.3 纹理特征分析
第四章 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
    4.1 基于植被指数统计分布规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
        4.1.1 基于植被指数统计分布规律提取方法
        4.1.2 基于植被指数统计分布规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结果
    4.2 基于Zone模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
        4.2.1 基于Zone模型提取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方法
        4.2.2 基于Zone模型的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结果
    4.3 林地小班变化信息提取精度评价
        4.3.1 建立解译标志
        4.3.2 解译结果与分析
        4.3.3 精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地类型精细提取
    5.1 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
    5.2 确定训练样本
    5.3 基于像元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
    5.4 面向对象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
        5.4.1 确定分割参数
        5.4.2 基于面向对象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结果分析
    5.5 基于先验知识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
        5.5.1 变化小班图斑细分割
        5.5.2 确定变化阈值
        5.5.3 变化图斑信息细提取
        5.5.4 基于先验知识的林地类型精细提取结果分析
    5.6 方法优选与分析
        5.6.1 精度评价指标
        5.6.2 不同分类方法精度比较与综合评价
        5.6.3 基于系统抽样技术的主要林地类型面积估计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对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模型优化及时空分析方法[D]. 李盈昌.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多源无人机精细遥感数据的滇西北亚热带森林树种分类及生物量反演[D]. 徐仲.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4]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D]. 张旭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人工林适地适树与生长收获效益评估研究 ——以贵州省杉木和马尾松为例[D]. 陈玉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7]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多目标森林经营规划模拟[D]. 孙云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D]. 吴丰宇. 广西大学, 2019(06)
  • [9]立法前评估制度研究[D]. 王胜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基于小班对象的林地变化信息和林地类型精细提取方法研究[D]. 龚鑫烨.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提高森林资源调查质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