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论文文献综述)
葛晓彬,张磊,岳公雷,肖学伟,杨振杰,唐滨,吴淑梅,李岩,杜广中[1](2018)在《综合性医院2491例病房针灸会诊临床资料分析——一份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报告》文中指出目的:统计2014年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491例病房针灸会诊情况,分析针灸在综合性医院中的适用概况,为针灸学的临床与科研提供方向和思路。方法:通过病房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推拿科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会诊记录单与患者入院记录,并进行整理,对会诊病例的学科分布、会诊病症及原发疾病所属系统进行分析,以频数统计。结果:会诊病例中共涉及15个二级学科,其中神经病学、外科学数量最多,共1399例,两者占会诊总量59.00%;会诊病症达111种之多,主要集中在术后并发症、神经脑血管病以及关节肌肉病等方面;会诊病症的原发疾病涉及各个系统,仍以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比较高,三者占会诊病症原发疾病所属系统的73.89%。结论:针灸学科与神经病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相互融合、联系密切,还需加强同儿科学、肿瘤学的合作;针灸在治疗术后并发症及神经-肌肉系疾病方面有较大优势。
张松[2](2010)在《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合并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中医综合方案与西医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临床对比研究,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有效性。对象和方法:将于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因脑血管意外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中医综合治疗组(中风醒脑口服液30ml鼻饲或口服tid,针刺治疗q12h+内科基础治疗)25例,西医对照组(内科基础治疗+氯丙嗪25mg im q12h)25例。疗效判定:呃逆症状积分的增减。对二组病例基线资料进行比较,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的不良反应。利用SPSS15.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二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既往病史积分、伴发症状积分、NIHSS积分、格拉斯哥评分(GCS)、呃逆出现的时间及入组前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二组病例治疗1天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3天时,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组在改善呃逆症状评分方面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方案组(P<0.01);(4)治疗5天、7天时,中医综合方案组在改善呃逆症状评分方面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方案组(P<0.01);(5)二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综合方案相对于西医治疗方案,在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中医综合方案是一个方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呃逆的最佳方案。
王辉[3](2006)在《呃逆与脑血管病》文中研究指明
钟小芬,周育瑾[4](2006)在《高压氧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刘祖发[5](2004)在《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文中提出 1 病史摘要 任某,男,69岁,干部,1998年4月8日入院。 主诉:脑梗死后呃逆周期性发作近1年。现病史:1年前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语言含糊不清,急送武汉某医院。CT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按急性脑梗死治疗。住院第二天出现呃逆,声高息粗,振动病床,日夜不休,痛苦异常。先后给予氯丙嗪、苯妥英钠口服,静脉推注利多卡因等无效,遂
曲梅,宋建聪[6](2010)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针内关、足三里等穴,针后双膈俞穴位注射山莨菪碱及维生素B12复合液。对照组肌肉注射山莨菪碱。两组均治疗3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疗效更好。
许富华[7](2018)在《针刺调神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此研究以中华神文化的历史发展为背景,探讨中医调神理论的历史发展,进而深入认识神的内涵、形神合一及针刺调神。通过对相关临床报道进行文献研究,总结其临床研究状况、治疗病种特点、组方取穴规律及不同针刺调神分类运用,为今誓该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相关的文献依据。方法:1、将收集到的相关文献,按照中华神文化发展的历史流程,由先秦时期到民国时代,仔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中各自具有的神内涵及调神方法。藉此认识中医调神法的历史性发展及针刺调神法的应用。2、搜索自CNKI数据库1984年至2018年5月期间与针刺调神相关的文献,将关于针刺调神治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将文献按纳入标准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设计相应的资料提取表,并对纳入的文献中关于针刺调神治疗的病种、组方、取穴、不同针刺调神处方进行提取;将提取所得的资料输入Excel电子表格保存,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相关数据处理;通过建立图表方式分析,探讨针刺调神的临床研究状况及临床应用规律。结果:1.历代名家对神进行探索与阐述,赋予神丰富的含义,认为神对人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意义,重视调神摄生,“天人合一”及“精气神”的修道学说等思想为中医调神理论奠定基础。古代医家将哲学上的神与人体生命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形神合一理论,突出心神、元神、五脏神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天人合一、四季调神、情志疗法、针刺调神等方法。针刺调神贯穿针刺治病的整个过程,包括察神、守神、安神以及处方调神。2.近34年针刺调神的临床研究不断增加,增长速度快,前17年针刺调神临床研究少,共18篇,占6.6%,平均1.0篇/年,后17年针刺调神临床研究大幅度增加,共256篇,占93.4%,平均15.0篇/年。3.针刺调神治疗疾病病种不仅用于精神心理类疾病,也包括非精神心理类疾病。精神心理疾病163篇,占59.5%,非精神心理疾病111篇,占40.5%;非精神心理疾病病种以痛症、消化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占比高,分别占22.5%、14.4%、9.0%。针刺调神组方方法主要以调神穴组+辨病症选穴为多,占73.4%。针刺调神选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神庭、内关、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分别占文献篇数76.6%、38.2%、35.4%、33.2%、27.7%、26.2%、24.8%。4.针刺调神处方分类多,主要为通督调神法、调神针刺法、疏肝调神法,分别占文献篇数44.1%、15.3%、8.3%。通督调神法选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大椎、神庭、风府、命门,分别占文献篇数92.6%、39.8%、30.6%、21.3%、16.7%。通督调神法多用于治疗脑病、失眠,分别占文献篇数61.9%、12.3%。调神针刺法选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四神聪、太冲、神门、内关、合谷,分别占文献篇数66.7%、41.7%、41.7%、37.5%、37.5%、33.3%。调神针刺法多用于治疗失眠、三叉神经痛,分别占文献篇数19.0%、11.9%。疏肝调神针刺法选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太冲、内关、印堂、合谷,分别占文献篇数94.4%、88.9%、61.1%、44.4%、39.9%。疏肝调神针法多用于治疗抑郁症、偏头痛,分别占文献篇数39.1%、13.0%。结论:经过历代各家的探索与阐述,神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历代医家将哲学上的神运用到医学中,结合人体生命活动特点,形成形神辩证统一的理论,形成天人合一、四季调神、情志疗法、针刺调神等方法。近17年针刺调神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大幅增加;针刺调神治疗疾病病种不仅用于精神心理类疾病,也包括非精神心理类疾病;针刺调神处方选用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神庭、内关、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针刺调神处方分类主要有通督调神法、调神针刺法、疏肝调神、调神通络法、调神止痛法,其中通督调神法运用最广。针刺调神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陈莺,林岩,俞羚,潘元美,孙亚蒙,高丽,糜建华,曹雯炜,支楠[8](2014)在《大脑和小脑梗死伴肿胀的管理推荐: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声明》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肿胀的最佳治疗尚不明确,很需要指南来指导如何处理这个严重并发症、如何提供最佳的全面的神经和医学照料以及如何在患者情况恶化面临外科干预的复杂抉择时给予家属最佳的告知。本科学声明为累及大脑或小脑半球的伴肿胀的缺血性卒中提供了早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写作组采用系统文献回顾,参考已发表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病率和死亡率报道、临床和公共卫生指南、行政部门的声明、个人文件及专家观点,对已有证据进行总结并指出现有知识中的空缺。专家组通过MEDLINE、EMBASE和Web of Science搜索直到2013年3月的医学文献,对其中相关的有关成人的文章进行回顾。按照美国心脏协会的框架组织证据,遵循相关学会的方法对证据的确切性和等级进行分类。本文得到美国心脏协会广泛的内部同行评审。结果确定了脑梗死导致的大脑半球性(累及全部或大部分的大脑中动脉区域)和小脑性(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上动脉)肿胀的临床标准。预示幕上半球梗死伴肿胀的病情恶化的临床征象包括新发或加重的意识障碍、脑性眼睑下垂和瞳孔变化。对伴肿胀的小脑梗死,意识水平下降是脑干受压的结果,故包括早期出现的角膜反射消失和瞳孔缩小。应确定标准化的定义以促进多中心和以人群为基础的有关发生率、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结局的研究。对脑肿胀高危人群的识别必须包括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如果大面积卒中患者需要全面的抢救,转入有神经监护的单元是必要的。这些患者最好被送入配备了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如神经科重症监护医师或血管神经专科医师的重症监护室或卒中单元。综合的医学照料包括气道管理和机械通气、血压控制、液体管理及血糖和体温控制。对于有肿胀的幕上半球缺血性卒中,不需要常规的颅内压监测或脑脊液分流,但当患者神经功能持续恶化时,应考虑行去骨瓣减压及硬脑膜减张术。对≥60岁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有效性尚不确定。小脑卒中伴肿胀时,若神经功能恶化,则应行枕骨下颅骨去骨瓣术及硬脑膜减张术。缓解小脑梗死后阻塞性脑积水的脑室造瘘术应同时与之开展以避免由于小脑向上位移导致的恶化。幕上半球梗死伴肿胀者的结局较好,但应预见到即使接受了去骨瓣减压术后,仍有1/3的患者会有重度残疾和完全依赖照料。多数小脑梗死手术的患者的结局可接受。结论伴肿胀的大脑和小脑梗死是一种需要立即接受神经重症监护的危重状态,而且常需要神经外科的干预。对许多患者而言,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选择的患者可因之以获益,尽管多有残疾,但可能获得功能独立。
阴晓健,林晓娟[9](2008)在《针刺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性医院2491例病房针灸会诊临床资料分析——一份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会诊病症的学科分布 |
3.2 会诊病症分布 |
3.3 会诊病例原发疾病所属系统 |
4 讨论 |
4.1 神经肌肉系疾病的针灸诊疗 |
4.2 内脏平滑肌动力障碍性疾病的针灸诊疗 |
(2)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合并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并发呃逆的临床研究方案 |
一、临床资料 |
1. 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1 脑卒中诊断标准 |
1.1.2 脑卒中后呃逆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病例脱落标准 |
2.4 中止研究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治疗方案 |
1.1 病例分组 |
1.2 治疗方法 |
2. 临床观察指标 |
2.1 疗效评判 |
三、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
1. 统计方法 |
2. 初始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情况比较 |
3. 治疗结果统计 |
4. 安全性分析 |
4.1 不良事件列表 |
4.2 不良事件分析 |
5. 讨论 |
5.1 关于中风后合并呃逆的讨论 |
5.2 关于本课题方案及治疗方法的讨论 |
5.3 导师对于本病的认识 |
结论 |
中医学对中风病及呃逆的认识 |
第一节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名及证候论述 |
2. 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
3 当今学者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二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中风后呃逆的论述 |
2. 现代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论述 |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
1. 内治法 |
1.1 历代医家对呃逆治疗 |
1.2 现代医家对中风合并呃逆治疗 |
2. 针灸治法 |
2.1 单纯针刺治疗 |
2.2 穴位注射治疗 |
2.3 耳穴治疗 |
2.4 其他疗法 |
3. 外治法 |
4. 综合治疗 |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
1. 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科研设计 |
2.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
3. 对于研究结果的深入推敲 |
参考文献 |
西医学对脑血管意外后合并呃逆的认识 |
1 呃逆发生的生理机制 |
2 脑血管意外后呃逆发生的病理机制 |
3. 脑血管意外后呃逆发生时间及预后 |
西医学对脑血管意外后合并呃逆的治疗 |
一 基础治疗 |
二 呃逆治疗 |
1. 非药物治疗 |
2. 药物治疗 |
三 问题与展望 |
1. 需进一步完善临床科研设计 |
2.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
3. 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 |
4. 对于研究结果的深入推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 |
(3)呃逆与脑血管病(论文提纲范文)
1 呃逆的发生过程和生理变化 |
2 呃逆的常见病因 |
2.1 中枢性呃逆 |
2.2 反射性呃逆 |
2.3 精神性呃逆 |
2.4 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性呃逆 |
3 呃逆的发生机制 |
4 呃逆的分类 |
5 脑血管疾病与呃逆的关系 |
6 呃逆的治疗 |
6.1 外科病 |
6.2 内科疾病 |
6.3 非药物治疗 |
6.4 药物治疗 |
6.5 原因不明的治疗 |
6.6 中医中药治疗 |
6.7 神经性呃逆的治疗暗示治疗 |
(5)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史摘要 |
2 讨论 |
3 后记 |
(6)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治疗组 |
1.2.1.1 针刺方法 |
1.2.1.2 穴位注射 |
1.2.2 对照组 |
1.2.3 疗效评定标准 |
1.3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均用SPSS 12.0进行χ2检验。 |
2 结果 |
3 讨论 |
(7)针刺调神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神文化的历史源流 |
第一节 神为北斗 |
一、文学上的“神” |
二、哲学上的“神” |
三、医学上的“神” |
第二节 前贤论神 |
一、先秦时期 |
二、秦汉时期 |
三、秦汉以后至近代 |
第二章 中医调神理论和方法 |
第一节 神的内涵 |
一、自然界物质变化的自动性规律 |
二、人体生理变化的现象 |
三、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
第二节 形神合一 |
一、形先病而后神病 |
二、神先病而后形病 |
第三节 五脏神、元神、五志五脏 |
一、心主神明 |
二、脑主元神 |
三、五脏藏神 |
四、五志五脏 |
第四节 天人合一、四季调神 |
一、天人合一 |
二、四季调神 |
第五节 情志疗法 |
一、情志疗法 |
二、情志相胜法 |
第四节 针刺调神 |
一、察神 |
二、守神 |
三、治神 |
四、调神在针灸处方中的运用 |
第三章 近三十年针刺调神临床文献的研究 |
第一节 文献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来源 |
二、文献检索方式 |
三、文献筛选方法 |
四、文献整理与归纳 |
第三节 文献研究结果 |
一、针刺调神处方当前应用状况 |
二、不同调神处方的临床应用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脑和小脑梗死伴肿胀的管理推荐: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声明(论文提纲范文)
1方法 |
2流行病学 |
3定义和临床表现 |
3.1半球卒中 |
3.2小脑卒中 |
3.3卒中的出血转化 |
4神经影像学 |
4.1 CT影像 |
4.2磁共振成像 |
4.3其他影像学 |
5支持原则 |
5.1分流 |
5.2气道和机械通气 |
5.3血流动力学支持 |
5.4血压管理 |
5.5血糖管理 |
5.6体温管理 |
5.7颅内压管理 |
5.8其他措施 |
6病情恶化的识别 |
7恶化患者的药物干预 |
8恶化患者的神经外科干预 |
9生物标志 |
9.1血清标志物 |
9.2其他生物标志 |
10结局及与家属讨论 |
11未来方向 |
(9)针刺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疗效观察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四、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性医院2491例病房针灸会诊临床资料分析——一份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研究报告[J]. 葛晓彬,张磊,岳公雷,肖学伟,杨振杰,唐滨,吴淑梅,李岩,杜广中. 中国针灸, 2018(02)
- [2]中医综合方案治疗中风后合并呃逆的临床研究[D]. 张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3]呃逆与脑血管病[J]. 王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11)
- [4]高压氧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分析[J]. 钟小芬,周育瑾.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06)
- [5]脑梗死后顽固性周期性呃逆[J]. 刘祖发. 湖北中医杂志, 2004(01)
- [6]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 曲梅,宋建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02)
- [7]针刺调神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许富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大脑和小脑梗死伴肿胀的管理推荐: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声明[J]. 陈莺,林岩,俞羚,潘元美,孙亚蒙,高丽,糜建华,曹雯炜,支楠.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01)
- [9]针刺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J]. 阴晓健,林晓娟. 中医杂志,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