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合作-理解”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初探

大学物理“合作-理解”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初探

一、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合作——体悟“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莹,宋倩茹,胡琦忠,平晓美[1](2021)在《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学术取向:阶段建构、热点聚焦与主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2000-2018近二十年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取向,有助于挖掘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文化根脉,厘清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的现代性学术立场和学科逻辑。本文分析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图景,从课程与教学的标准化变革阶段、循证诊断的教学对策实践阶段、教育技术支持的多学科素养发展阶段,深度阐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不同阶段研究的学术取向,最后通过LDA主题分析挖掘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流学术取向,同时为了进一步揭示近二十年来的纵向研究趋势,采用TF-IDF进行数据挖掘,以发现和反思其深层次的发展规律。

李杨[2](2021)在《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民族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中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而传统大学物理以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缺失,为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对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研究在民族院校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验证其有效性,对民族院校提高理工科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考虑到民族院校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特点和大学物理课程特征,分析在民族院校里,利用雨课堂对大学物理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然后对大学物理课程基于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阐明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并对民族院校、雨课堂、混合教学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然后对国内外关于混合教学和雨课堂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班学生物理基础情况以及学生在大学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民族院校可以进行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也迫切需求现在教育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其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大学物理混合教学模式,并将建构主义、探究性社群理论、泛在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作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根据该模式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再设计。最后,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选取由相同教师授课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班级采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班级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而验证该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经过教学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进行测试,使用SPSS统计分析学生测试成绩,经对学生测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班级成绩与对照班级成绩存在显着差异,两样本均值差为4.217,A班成绩显着高于B班成绩。表明在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在民族院校中,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大学物理的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程奕[3](2021)在《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最新纲领—《“健康中国2023”规划纲要》,该纲要对人民在身体、心理、社交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不能显性支撑诸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而OBE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各类专业认证和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因此本研究基于OBE理念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本文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匹配模型法,调查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1168名毕业生,聘用过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27家用人单位,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的需求满意情况,然后应用匹配模型法构建了核心能力体系。将所调查17项基本能力根据大学生能力模型以及上海体育学院14-19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的描述分为创新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四个模块。通过分析发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四个能力模块中都有需求阀与供应阀不匹配情况,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模块主要是创新能力和学会反思,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主要是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职业素养模块主要是教学能力,科学素养模块主要是学科素养和信息搜索与处理。进一步对14-19届毕业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创新思维能力模块缺少课程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的支撑课程较多,强支撑课程较少,中等支撑和弱支撑课程较多;职业素养模块的支撑课程较多,强支撑课程较少,中等支撑和弱支撑课程较多;科学素养模块课程支撑较多,但是没有强支撑课程,中等支撑和弱支撑课程较多。以此本研究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1)创新思维能力模块中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且某些课程课时设置缺乏实践课,建议学校增加创新类课程以及调整课时分配比例。(2)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中沟通交流和终身学习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以及课时分配上缺乏实践课,建议保留其中一门课程以及调整实践课与理论课时比例。(3)职业素养模块中教学能力在课程设置不足并且部分课程重复,建议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专业课程的要求添加课程,对于重复的课程只保留其中一门。(4)科学素养模块中学科素养和心思搜索与处理在课程设置上不足并且部分课程重复,建议学校根据《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要求增加课程,对于重复的课程只保留其中一门。

黄诗坤[4](2021)在《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文中认为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由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转变为重视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数学教育进入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充分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趣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如何更好地在数学课堂中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图形的认识”隶属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四大版块中的“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的内容,也是初中平面几何的开端,如何开好平面几何的“龙头”是许多教师的“难点”。“图形与几何”内容是培养学生直观感知、直观想象、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这部分内容由于画图的规范性、语言的抽象性、推理的逻辑性等特点,便成为学习的难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本文试图基于5E学习环的理论指导下融入数学教学,解决几何学习的痛点,提升几何教学有效性。本研究的中心主要是根据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探讨构造在5E学习环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实验模式与教学策略,并根据数学实验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合问卷调查法、采访实践研究阐述研究成果。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以文献研究法为主,理论研究为主。首先研究者概述数学实验、5E学习环的综述;其次,探讨实验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归纳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策略;最后研究者构建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导言—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实验拓展—实验反思。总结基于5E学习环尝试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实验主体性;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几实验有效性;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在实践研究方面,主要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课例研究为辅,构建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检验该实验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5E学习环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持较为赞同的态度。

冯春艳[5](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郭超华[6](2021)在《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文中认为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知识学习过程视作为一种理智的活动,其实完整的知识学习不仅需要理智的参与,亦需要体验的参与。本论文的中心论题是“体验性知识学习”,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尝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挖掘相对于传统理性知识学习过程而言的一种全新的知识学习思路,并探求体验性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论文的导言部分讨论了论文选题的缘由。之所以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主要源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其次是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位现象的思考,再次是源于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第一、二章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来阐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涵及其特征。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知识学习归纳为一种理性化知识学习,进而立足于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对立面来讨论体验性的知识学习过程。在第一章,首先讨论了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学习为何会具有理性;其次剖析了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还包括目的上的预设性、内容上的确定性、方法上的逻辑性;最后探讨了唯理性化知识学习所具有的局限性:它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过度强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第二章论证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首先,从体验的概念出发,论证了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所具有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概念。所谓的体验性知识学习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还必须通过体验来完成,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体验性知识学习具有以下特征:情感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同时还包括目的上的生成性、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方法上的亲历性。除此之外,本章还讨论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相较于其他知识学习方式所具有的独到教学价值: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以及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论文的第三章主要立足于历史的维度探讨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流变。通过对国内外已有思想的统整,笔者大致将体验性知识学习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在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体验是人类学习知识最为原初的方式;二是当专门的学校机构出现后,知识学习逐渐由对体验的关注转向对经验的强调;三是近代知识学习中的唯经验主义倾向,使得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方式完全被遮蔽;四是强调非理性经验的现代知识学习观开始重拾知识学习中体验所具有的价值;五是后现代教育强调对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回归。通过对体验性知识学习历史渊源的梳理后不难发现,体验性知识学习虽然很晚才被正式提出,且尚未形成成熟对体验性知识学习体系与策略。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思想早已出现,并且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历程上从未中断过。这也说明,某些古以存在的思想虽然很基础、很原初,但这并不表示它很低级,相反这恰恰说明这种思想极具生命力。论文的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发生学的角度描述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对知识学习基本方式的归纳,将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发生方式划分为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和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两大类,并分别剖析了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基本环节及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随后从“体”的层面、“验”的层面以及动力层面探究了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问题,最后还探讨了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发生和进行的保障条件。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阐述当前教育中学生知识学习活动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剖析当前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缺位的原因。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知识学习的目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学习的方式以及知识学习的效果四个维度出发,对当前中小学生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SPSS 2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客观的把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反相关,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位。笔者结合访谈的结果对当前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现象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制约,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以及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三个方面。论文的第六章主要讨论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实现路径。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学生的体验性知识学习,应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应明晰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它通常是以生活经验为中介,要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进而指向某种开放性的结果。其次应实现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变革: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并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最后则是要创造体验性知识学习实现基本条件:不仅要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之中,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努尔艾力·阿卜杜外力[7](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序幕。浙江和上海作为第一批试点省市,2017年完成了首批新高考。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紧接着成为第二批试点省市,2017年启动高考改革,2020年进行了首次考试。在新高考改革试点进行、逐步推广阶段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显着特征之一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比较高,改革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打破应试教育的顽瘴痼疾,突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时代性。正确把握新高考的能力培养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有利于促进高中生更好地发展。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上。各学科要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学科教学支撑学生能力的提升。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应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对新高考相关国家政策、学业水平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等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凝练出新高考能力培养要求的核心要点,包括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五项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了解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不够透彻,未能顺应新高考能力取向;学生能力提升意识不足,主动性不强;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堂落实比较难,缺乏有效的提升措施;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待改进;物理学习中学生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高中物理教学调查结果,提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一是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分解能力培养目标,推进能力培养的课堂落实;三是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综合运用提出的能力培养策略,选取高中物理中《向心力》和《质点与参考系》两个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说明能力培养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本文探索了新高考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希望对新高考试点省市高中物理一线教学工作者有一些帮助,对全国即将启动新高考的省市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引导他们进行更加有效的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

霍静[8](2021)在《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我国职前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文献表明,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是学生智力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职前教师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在中学成功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已经相继开设了与中学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但尚无关于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的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更是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具备实验教学能力的目标和依据。本研究共有三个主要的内容,(1)通过调查中学生物教师在实验开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提供方向;(2)根据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建指标体系的要求,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进行修订,经在职教师、职前教师的问卷验证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3)结合构建的指标体系,探寻《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课程形式和内容,检验该课程形式对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要求标准的培养效果。研究的具体结果如下:1.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初中50个实验中只有7个,高中33个实验中只有5个实验的开出率超过50%。实验开出率的高低与实验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实验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越早,开出率就越高。2.以构建“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作为切入点,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初拟出一份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的框架,经过2轮专家咨询和论证,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调查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合AMOS结构模型检测,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建立了具有6个潜变量,17个可观察变量及其具体评分标准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专家权重赋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通过调查职前和在职教师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发现职前和在职教师均高度认同实验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中学生物教师普遍愿意投入精力开展实验教学,但由于教师缺少开出实验的基本能力,导致实验开出率低。急需进一步探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3.根据构建的“中学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教师学科知识(PCK)理论的指导,探寻了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课程开设基本形式,并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了《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训练》的选修课程,明确课程前、中、后,各阶段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并利用相关问卷,追踪了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变化。进一步调查了课程教学的几个阶段对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作用,结果显示该课程开设的模式需要完整实施,才能有效提升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的能力,缺少其中的任一阶段,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构建的指标体系用于学生自评,发现学生自评的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证明了构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在生物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在生物职前教师的培养中开设一门有针对性的课程,培养生物职前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实际的困难。

吴俊英[9](2020)在《支架式教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凭着它的科学性与适用性,该教学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另外,我国目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摆脱传统教学面临的一些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致力于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支架式教学的特征、教学支架的类型、在高中古诗词中怎样进行支架式教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法符合古诗词的学习特征,将其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论文的第一章是对支架式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以及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后文利用支架式教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做准备。第二章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目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支架式教学模式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参考。第三章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模式下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支架类型有:情境创设支架、诵读体验支架、背景知识支架、协作学习支架,在使用支架式教学时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联系生活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灵活性原则。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步骤为:把握学情,搭建支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共同进步、效果评价,迁移拓展。第四章分析了运用支架式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使用支架式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林玉兰[10](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为例》文中指出为应对时代发展所促使的人才需求转变,世界各国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作出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为我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但当前我国教育的表现乏力,学生承受着应试教育以及分科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体现在数学教育方面,学生学习的是脱离情境的抽象数学概念、性质及技能,训练的是解题的方法与技巧,难以实现迁移应用以及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当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及创新创造能力的STEAM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潮流,应用STEAM教育理念于数学课程的研发,有助于推进落实数学课程的深化改革创新,弥补当前数学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基于此,研究对STEAM教育理念与初中数学教育的融合进行思考,应用STEAM教育理念于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并开展相关的实践研究。研究的开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与经验相总结的方法,首先,通过已有的文献资料梳理,对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包括STEAM教育的引介、以及其在实施研究、应用研究、课程研究与学科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次,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思辨,选取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的可借鉴路径,涉及STEAM课程设计模式、STEAM课程内容设计流程以及STEAM教育评价等研究内容。然后,基于现代课程设计理论,立足于课程设计的微观层面,对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理念进行明确,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实施的设计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四个方面,以“统计与概率”为例,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思考与展开。最后,结合实践经验,围绕课程设计内容的四个方面,提出四项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策略,即目标设计策略、内容设计策略、教学设计策略以及评价设计策略。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实验研究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为检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的教学可行性,设计具体的课题“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行教学实验。其次,及时收集并记录自身在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纰漏,形成自我反思材料。然后,通过调查法、访谈法收集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反馈意见,结合自我反思材料进行分析,形成初步的实践经验结论,即应用STEAM教育理念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尝试是可行的,但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实施探索。最后,综合应用理论思辨与经验相总结形成的设计策略,开展课例研究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与常规教学的对比分析以及学生反馈、自我反思与专家点评的方式,对融入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继续进行优化思考。通过研究发现,STEAM教育与数学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科之间的限制,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创造力。但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开发中,面临着整合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与逻辑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指导水平、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应用能力、教学内容中问题或项目的难易程度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这是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随着STEAM教育理念正被教育工作者广泛地获知与研究,相信STEAM教育理念应用于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亦将更为广泛与深入。

二、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合作——体悟“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合作——体悟“教学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学术取向:阶段建构、热点聚焦与主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图景
二、课程与教学的标准化变革阶段:教学模式系统改革与对策探索
三、循证诊断的教学对策实践阶段:成因策略改进与教师专业发展
四、教育技术支持的多学科素养发展阶段:在线模式探索与课程教材比较
五、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术取向挖掘与反思
    (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主流学术主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向发展的反思

(2)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民族院校
        (二)雨课堂
        (三)混合式教学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一、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一)混合式教学定义的研究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大学物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三、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四、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第三章 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大学物理学习者基本信息分析
    三、微信以及混合式学习情况分析
    四、大学物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雨课堂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探究性社群理论
        (三)泛在学习理论
        (四)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前端分析
        (一)学习需求分析
        (二)学习内容分析
        (三)学习者分析
        (四)学习环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面对面授课前教学设计
        (二)面对面授课时教学设计
        (三)面对面授课后教学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
第五章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一、教学实验对象和方法
    二、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过程
        (一)高斯定理教学设计
        (二)面对面授课前
        (三)面对面授课
        (四)面对面授课后
    三、教学评价
    四、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民族院校大学物理混合式教学调查问卷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对体育类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能力需求
        1.1.3 成果导向是关注于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1.2 概念界定
        1.2.1 成果导向
        1.2.2 核心能力
        1.2.3 核心课程体系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基于成果导向(OBE)理念的课程研究综述
        2.1.1 基于OBE的课程内容突出产出导向
        2.1.2 基于OBE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课堂中心位
        2.1.3 基于OBE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能力达成
    2.2 基于OBE理念的核心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2.2.1 OBE理念成为核心课程构建的新思路
        2.2.2 基于OBE的核心课程构建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2.3 基于OBE的核心课程构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改革
    2.3 基于OBE理念的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综述
        2.3.1 基于OBE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初露端倪
        2.3.2 基于OBE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呈现具体化特征
        2.3.3 基于OBE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研究偏重成绩评价
    2.4 小结
3.成果导向: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3.1 成果导向的内涵
        3.1.1 成果
        3.1.2 成果导向课程体系设计
        3.1.3 成果导向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内涵
    3.2 课程体系的执行框架
4.研究方法
    4.1 问卷调查法
        4.1.1 样本选择
        4.1.2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1.3 问卷数据采集情况
        4.1.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2 模型法
        4.2.1 用人单位能力匹配模型
        4.2.2 毕业生能力匹配模型
    4.3 文献资料法
5.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5.1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5.1.1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
        5.1.2 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满意度分析
        5.1.3 用人单位核心能力分析
    5.2 毕业生对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需求分析
        5.2.1 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
        5.2.2 毕业生能力满意度分析
        5.2.3 毕业生核心能力分析
    5.3 小结
6.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6.1 基于调查结果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人才核心能力紧密度分析
    6.2 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6.3 小结
7.结论与局限
    7.1 结论
    7.2 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用人单位核心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调查问卷(2014-2016 届)版》
    附录三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核心能力调查问卷(2017-2019 届)版》

(4)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数学实验研究综述
        1.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
        2.数学实验研究内容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三)“5E”学习环研究综述
        1.“5E”学习环的研究现状
        2.“5E”学习环的研究内容
        3.相关研究综述简评
三、基于 5E 学习环的实验教学模式与策略探究
    (一)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从做中学”思想
        3.“鱼渔欲”三位一体优化教学设计理念
    (二)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设计的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实验主动性
        2.以探究为主线,增强实验活动性
        3.以技术为帮手,增强实验有效性
        4.以激励为评价,促进实验反思性
        5.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实验分享性
    (三)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1.实验导言环节
        2.实验目的环节
        3.实验过程环节
        4.实验结论环节
        5.实验拓展环节
        6.实验反思环节
四、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模式的课例研究
    (一)《几何图形》教学案例设计
    (二) 《几何图形》教学实录与分析
    (三)《余角与补角》教学案例设计
    (四)《余角与补角》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五)课堂教学反思
        1.听课教师评品
        2.授课教师反思
        3.学生反馈
五、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教学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
        2.实验假设
        3.实验对象
        4.实验变量
        5.实验方式
        6.实验材料
        7.实验步骤
        8.实验反思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1.前测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3.后测学习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三)实验班调查结果分析
    (四)个别访谈小结
    (五)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测试卷
    附录4 “图形的认识”学习后测试卷
    附录5 关于《图形的认识》数学实验的老师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传统知识学习过程的反思
        (二) 对现代教育中体验缺失现象的思考
        (三)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体验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相关研究
        (三) 已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唯理性化知识学习及其局限
    一、理性化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理性与理性化知识学习
        (二) 知识学习过程为何需要理性
    二、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 科学性
        (二) 预设性
        (三) 确定性
        (四)逻辑性
    三、唯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局限
        (一) 迷失了知识学习的本质
        (二) 阻碍了教师的深度教学
        (三) 束缚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
第二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价值
    一、体验及其对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一) 什么是“体验”
        (二) 体验的类型
        (三) 体验运用于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涵义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定义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征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理性化知识学习的关系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价值
        (一) 有助于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二) 有利于教师教导的优质化
        (三) 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第三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历史流变
    一、体验:人类学习知识最原初的方式
        (一)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二) 通过体验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二、从体验到经验:知识学习的逐渐异化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体验与经验
        (二)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体验与经验
    三、唯经验主义:近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遮蔽
        (一) 经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二) 先验论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四、非理性化的经验:现代知识学习中体验的回归
        (一) 经验即实验:实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二) 回到事物本身:现象学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三) 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视域下的知识学习
    五、回归体验: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寻求
        (一) 后现代知识观的重构
        (二) 后现代对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自觉追求
第四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内在机制
    一、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 接受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二) 探究式体验性知识学习基本环节
        (三) 两种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
    二、体验性知识学习的运行机制
        (一) “体”的层面:从感知到领悟
        (二) “验”的层面:从内化到行动
        (三) 好奇心: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动力机制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保障条件
        (一) 内需: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开展的原动力
        (二) 心流: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持续进行的关键
        (三) 抗挫折力:确保体验性知识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现实考察及体验缺失的归因分析
    一、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设计
        (一)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目的
        (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维度划分
        (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研究的工具设计
    二、学生知识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知识学习的各维度特征现状分析
        (二)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三) 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 当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多倾向于理性化的知识学习
        (二) 体验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是缺位的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学段、年级成负相关
    四、知识学习中体验缺位的归因分析
        (一) 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根深蒂固
        (二) 教师“唯知识”教学观念的滞后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方式本身的复杂性
第六章 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实现
    一、准确把握体验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理念
        (一) 体验性知识学习是一种间接性的知识学习
        (二) 体验性知识学习以生活经验为中介
        (三) 体验性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重走知识提出之路
        (四) 体验性知识学习指向开放性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 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 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
        (三) 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
        (四) 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
        (五) 倡导包容性的教学评价
    三、体验性知识学习的条件创设
        (一) 建构适宜性的教学“场”
        (二) 鼓励教师“溶入”教学内容
        (三) “稚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结语 体验性知识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新范式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学生知识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三 学生知识学习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力取向更加显着
        (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的理解教育理论
        (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章 新高考能力培养要求分析
    一、新高考相关政策及其能力要点
        (一)基于能力培养的政策分析
        (二)政策中的能力核心要点整合与凝练
    二、《普通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分析
        (一)《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分析
        (二)《考试说明》能力要点凝练
    三、《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分析
    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分析
    五、新高考能力培养要求核心要点凝练与内涵分析
        (一)能力要求核心要点凝练
        (二)能力要点内涵分析
第四章 能力培养目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
        (一)教师问卷
        (二)学生问卷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问卷的分析
        (二)学生问卷的分析
    四、调查结论
        (一)教师教学观念更新不够透彻,未能顺应新高考能力取向
        (二)学生能力提升意识不足,主动性不强
        (三)学生能力培养的课堂落实比较难,缺乏有效的提升措施
        (四)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待改进
        (五)物理学习中学生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五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分解能力培养目标,推进能力培养的课堂落实
        (一)有效介入能力目标
        (二)分解能力目标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效提升学生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过程,提高理解能力
        (二)加强思维训练,增强论证意识,提升推理论证能力
        (三)增强简化意识,善于抽象类比,培养模型建构能力
        (四)鼓励独立思考,引导发散思维,推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五)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第六章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设计评析
    二、《质点与参考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设计评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问题
        1.1.2 职前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能力中的困境
        1.1.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课程的探索
        1.1.4 生物职前教师亟待建立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标
    1.2 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生物职前教师
        1.2.2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力
    1.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综述
        1.3.1 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作用
        1.3.2 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分类与构成
        1.3.3 培养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1.4.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2 研究假设
    1.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设计
        1.5.2 研究方法
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
        2.1.2 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数量统计结果
        2.2.2 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2.2.3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2.3.1 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2.3.2 生物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亟待提升
    2.4 对研究的启示
        2.4.1 提升教师实验准备和设计的能力
        2.4.2 改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3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基本结构
        3.1.2 研究方法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体系初选
        3.2.1 实验属性
        3.2.2 教学属性
        3.2.3 评价属性
        3.2.4 评价量表的初选
    3.3 基于专家咨询的指标体系初构
        3.3.1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
        3.3.2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意见统计分析
        3.3.3 指标体系初构小结
    3.4 指标体系的因子分析与验证
        3.4.1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指标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
        3.4.3 综合分析与讨论
        3.4.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3.5.1 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2 二级指标权重分配数值分析
        3.5.3 指标权重的小结
    3.6 实验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研究
        3.6.1 职前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认同度分析
        3.6.2 在职教师对实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认同度分析
        3.6.3 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对实验认同度的比较
4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研究
    4.1 课程开设模式的探索
        4.1.1 课程开设的形式
        4.1.2 实验对象的选取和问卷调查的设计
        4.1.3 研究结果
        4.1.4 小结和问题
    4.2 指标体系的效果评价
        4.2.1 研究方法
        4.2.2 学生自评问卷的基础信息统计
        4.2.3 学生自评成绩与真实平时成绩的差异性检验
        4.2.4 课程各阶段对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实践教学的小结
        4.3.1 课程前自主训练是形成能力的基础
        4.3.2 试讲试做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4.3.3 课中和课后的情境创设是达成能力的保障
5.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 1 重庆中学生物实验开设情况统计表
    附表 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统计表
附录
    附录1 生物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存在困难调查问卷
    附录2 问卷调查的咨询专家名单
    附录3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4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5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6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观点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7 指标体系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8 实验教学课程中的基本模式说明
    附录9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1
    附录10 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
    附录11 课后教学能力评价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成果

(9)支架式教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支架
        (二)支架式教学
        (三)古诗词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问题
    六、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概述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支架式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支架式教学与学生学习心理相契合
        三、支架式教学符合古诗词学习规律
        四、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自主权
第二章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范围
        三、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编制
        四、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第二节: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高中古诗词教学支架的类型
        一、情境创设支架
        二、诵读体验支架
        三、背景知识支架
        四、协作学习支架
    第二节: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
        二、联系生活原则
        三、情境性原则
        四、“最近发展区”原则
        五、灵活性原则
    第三节: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步骤
        一、把握学情,搭建支架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独立探索,自主学习
        四、协作学习,共同进步
        五、效果评价,迁移拓展
    第四节: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的教学对比
        二、《氓》的支架式教学分析
        三、《登高》支架式教学案例分析
        四、《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支架式教学设计
第四章 探索与反思
    第一节 支架式教法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运用支架式进行古诗词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的建议
        二、学生方面的建议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四、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1.研究背景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的概述及思考
    (一)STEAM教育的引介概述
        1.STEAM教育的概念界定
        2.STEAM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STEAM教育的内涵、框架与核心思想
    (二)STEAM教育的相关研究概述
        1.STEAM教育的实施研究
        2.STEAM教育的应用研究
        3.STEAM教育的课程研究
        4.STEAM教育与学科教育
    (三)启示与思考
第三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整体设计
    (一)理论基础
        1.课程设计的概念
        2.课程设计的模式
        3.课程设计的方法
        4.STEAM课程的设计模式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
        1.课程性质
        2.课程理念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内容
        1.课程目标的确定
        2.课程内容的选取
        3.课程实施的设计
        4.课程评价的方法
第四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实验方案设计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对象
        4.实验材料
        5.实验安排
    (二)实验课例介绍
        1.课例设计
        2.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三)实验效果分析
        1.前测分析
        2.后测分析
        3.前后测对比分析
        4.学生反馈分析
        5.教师反馈分析
    (四)实验结果讨论
        1.设计方面
        2.教师方面
        3.学生方面
第五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策略
    (一)目标设计策略
        1.切学生之需为中心
        2.授知识之本为重心
        3.育素养之长为初心
        4.促情感之悦为本心
    (二)内容设计策略
        1.合理整合学科,设计内容情境
        2.有效融入技术,帮促内容解决
        3.外化体现思维,提升内容效用
    (三)教学设计策略
        1.合情分析,合理预设
        2.适当点拨,适时深入
        3.注意观察,注重导向
    (四)评价设计策略
        1.及时评价促反思
        2.长期评价促发展
        3.多元评价促全面
第六章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例设计研究
    (一)课例一《统计图的选择》的设计与分析
        1.课例设计
        2.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二)课例二《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3)》的设计与分析
        1.课例设计
        2.教学实录对比及分析
    (三)课例反思评品
        1.学生反馈
        2.自我反思
        3.专家点评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1.设计方面
        2.实验方面
        3.教学方面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前测试卷
附录2 实验后测试卷
附录3 实验调查问卷
附录4 实验访谈提纲
附录5 实验教学探究活动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大学物理学科教学论“合作——体悟“教学模式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学术取向:阶段建构、热点聚焦与主题分析[J]. 王晶莹,宋倩茹,胡琦忠,平晓美. 教师教育论坛, 2021(07)
  • [2]基于雨课堂的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西藏某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为例[D]. 李杨.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基于成果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程奕.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基于5E学习环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初一“图形的认识”为例[D]. 黄诗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5]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体验性知识学习及其教学实现[D]. 郭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努尔艾力·阿卜杜外力. 喀什大学, 2021(07)
  • [8]生物职前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霍静. 西南大学, 2021(01)
  • [9]支架式教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吴俊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及实践研究 ——以“统计与概率”为例[D]. 林玉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大学物理“合作-理解”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