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测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婷[1](2020)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为例》文中提出计算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来理解人类问题解决过程思维发展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可知,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计算思维和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国内研究中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尚不多见,且数据、技术及平台支撑欠缺,实证性研究不足。一方面,在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计算思维量表测量及访谈分析发现,在计算思维的五个维度中,问题解决维度和创造力、算法思维、协同能力、批判思维等其它四个维度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结合计算思维本身的问题解决属性,可以侧面得知学生在计算思维整体上是存在不足的。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学习中学习者普遍存在“能解决特定的问题,但无法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的现象,侧面表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存在欠缺,计算思维能力不足。学习者在“自己是否能够解决相关问题”方面存在自我怀疑,甚至有的学生通过学习无法明晰“自己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为指导,通过在线问题解决平台,形成一套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方案,来促进大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并在数据库课程中进行学习活动实践,以此验证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内容及过程为:(1)对计算思维、学习活动以及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实践研究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本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建议。(2)根据学习活动理论的指导,构建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3)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的基础上,以《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中的查询语句为教学实践内容,将数据库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划分,并与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进行契合,进行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并根据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了满足问题解决学习活动需求的“在线问题解决平台”作为学习环境,以实现知识与问题的链接、减少因软件干扰造成不必要的学习时间浪费,提高学习效率、满足教师对学习活动的常态化监测以及实施差异化指导的需求。(4)最后对64名大三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活动实践,以验证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对提高大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性。在学习活动理论和在线问题解决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活动实践初步形成一套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流程案例。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的研究结论:(1)获取学习行为数据可以有效挖掘学习问题、观察学生计算思维水平。(2)学习行为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教师实施学习干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4)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
王玲[2](2020)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的概念以来,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要求,所以人们也习以为常的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但是就当前状况来看多数教师将重点放在计算思维培养的方法上,而忽略培养的结果如何,所以本文即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测评。本文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一方面为测评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另一方面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现有的计算思维能力测评主要是以线下纸笔测验为主,评价工作由教师来完成,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教师负担,而且还可能由于教师疲劳等原因出现误判等现象,所以本文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开发,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笔者在对本文研究内容“计算思维能力测评”大量文献阅读与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阐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下文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依据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起草组在2017年提出的计算思维的概念并在与智力和系统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分别构建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然后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初步编制21个三级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并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由专家定性比较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对其结果定量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在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并进行模糊综合合成将最终结果分为三级,得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水平。最后,在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在微信web开发者平台利用wxml、wxss、javascript等开发语言,并借助于mysql数据库,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出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践,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证明本系统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苗婧怡[3](2020)在《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能够强化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理解能力和跨学科创新能力方面的必备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应该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手段。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基于移动设备、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需要根据其特征分析来教学设计。本文将针对普通高校动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一、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对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动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动画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发现其对混合式学习有着很高的接受度。对于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调查选择课程内容为《网页制作基础》。把握住前沿性和具体性的研究内容,为后文的教学设计、应用和实践研究提供指导。二、基于学习者的特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并且针对其中的理论性课程(《网站建设的流程》)和实践性课程(《在HTML中使用CSS的方法》)阐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过程基于教学平台“A+课堂派”来完成,主要分成三个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和教学反馈评价阶段。由移动学习辅助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教学相关的设备为辅助,体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三、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验证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问卷星网站向学生调查其对课程教学的建议和态度,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升自己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利用“A+课堂派”中直接生成的数据,分析学生使用教学资源、课前测试和参与话题模块的情况。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组作业成果进行对比,实验组的平均分和优秀率皆高于对照组,因此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艺腾[5](2020)在《基于MOOC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支持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应用,在线学习已然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接受。现阶段各高校更加关注针对MOOC平台的教学建设,在实际开发建设中怎样通过MOOC优势,对教学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并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来显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是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教师在课程实施、资源建设、教学实践和评价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对基于MOOC的融合式教学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试图加以探索、讨论、论证。选择A市XX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案例,文中主要根据实践问卷调研和访谈法,对中职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就在MOOC平台中实现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讨论;然后基于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的实施情况制定教学框架,通过教学前期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以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照实验,论证并检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实际实施效果;最后对实践期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提出应当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留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当场辅导,以及提升平台沟通环境和界面交互性等建议。综合而言,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通过深入分析MOOC与融合式教学理论,在已有理论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论证线上MOOC平台与传统授课模式结合的融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第二,按照融合式教学理论的应用理念和指导思想,参照融合式教学已有设计模式和时间流程,详细论述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环节、教学设计环节及教学实践、评价环节的具体内容,并完成了融合式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以此搭建了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MOOC课程资源。第三,按照上述提出的融合式教学方案,以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形式展开融合式教学实践,随后根据所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访谈记录以及平台统计信息验证了本次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结合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教学体验和评价,综合得到,MOOC环境下实施的融合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于该教学模式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通过本次研究得出:通过应用融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学习。在MOOC平台中,教师推送各类教学资源,学生在平台中自主学习、移动学习,开展慕课讨论会进行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更充分利用了线上资源的技术优势,通过明确简练的课程知识结构以及优质丰富的课外辅导工具,使得学生掌握各课程单元的核心技巧和关键知识点,进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虽然慕课平台MOOC模式下的融合式教学凸显了很多优势,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当前学校为慕课平台配备的师资力量和技术人员显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二是慕课资源的推送与筛选大多由教师一人负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今后有必要增加学生授权,使得他们都参与其中,自发、自主的寻求慕课资源进行共享和学习。三是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利用沟通渠道进行教学改进。同时继续优化基础技术手段,在平台交互和功能体验方面可进一步探索持续改进的地方。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融合MOOC平台的教学模式创新层面,选取了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对调研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情况和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和实践评价的设计入手,论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过程,并根据实施新型教学模式后针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和调查结果做出分析,论证了融合MOOC平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提出若干建议为今后MOOC平台在中职院校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一定参考和建议。
徐洋[6](2020)在《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思维概念自2006年由周以真教授诠释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陆续被世界多国列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2017年,我国也将计算思维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计算思维成为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之一。但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条件与现状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思维培养亟待加强。而对学生计算思维水平现状的调查是实施计算思维培养的前提,因此本文以调查为手段对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提高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本文在充分了解计算思维的定义、内涵及测量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基础上,选用聂永苹的计算思维的评价指标为依据,编制了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现状的调查问卷,在对问卷信度、效度、区分度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后对连云港两所普通高中学生进行施测。经过系统的统计分析后,发现高中生整体计算思维水平较差,并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状大大阻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与实施。为改善这一教学现状,本文又采用访谈法对部分师生进行调查,从访谈中了解师生的真实想法与实际教学现状,为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提供依据。基于问卷分析结果和师生访谈记录,本文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层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还有课程教学层面的遗留问题。因此为提高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发展,针对上述分析出的原因,本文研究从学校和教师角度拟定了以下三条对策:1.以需求为导向,重视教学环境与教师发展;2.以制度为抓手,完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建设;3.以教师为突破,改善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
郑孝遥,罗永龙,陈付龙,孙丽萍,陈传明[7](2017)在《基于NES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很强的的基础课程。该文首先阐述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对自主开发的NES教学平台功能做了全面的介绍。文中重点阐述了NES应用后,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促进作用;其次总结了该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最后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论证了NES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杨娟,刘波,胡勇,陆海峰[8](2017)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的分析与阐述》文中研究说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推动力。文章主要对高职教育院校内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现状进行论述,着重分析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洪雄,陈媛,卢玲[9](2016)在《基于IC3国际认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助IC3网络教学平台,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和实践。从实践结果来看,69名学生参与了IC3考试,100%通过IC3认证考试并获得电子认证书,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0%,值得推广。
蒋亚虎,陈永松[10](2016)在《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依托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分析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结合自主学习过程,提出利用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管理系统对测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方案。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知识点管理、题库管理、文件管理、阅卷信息管理、资源录入管理和外接资源管理。实验证明,将测评资源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自主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测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测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需要具备计算思维能力 |
1.1.2 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1.1.3 缺乏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
1.2 研究问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 |
2.1.1 维度划分 |
2.1.2 评价方式 |
2.1.3 培养方法 |
2.1.4 总结 |
2.2 学习活动的研究现状 |
2.2.1 学习活动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学习活动模型研究现状 |
2.2.3 总结 |
2.3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实践研究现状 |
2.3.1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学习活动设计实践研究现状 |
2.3.2 通过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研究现状 |
2.3.3 数据库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研究现状 |
2.3.4 总结 |
第三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设计 |
3.1 模型设计前期的调查分析 |
3.1.1 计算思维初始能力调查 |
3.1.2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中具体问题的分类 |
3.2 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的理论框架 |
3.2.1 客体:实际问题情境 |
3.2.2 规则:综合评价 |
3.2.3 工具:学习资源和在线问题解决平台 |
3.2.4 结果:课程目标 |
3.3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设计 |
3.3.1 以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为模型指导 |
3.3.2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设计 |
3.4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的意义 |
3.4.1 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能力 |
3.4.2 助力教师学习活动设计的调整 |
第四章 数据库课程中基于模型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 |
4.1 数据库课程中基于模型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理论设计 |
4.1.1 学习者特征分析 |
4.1.2 学习内容选择与分析 |
4.1.3 学习活动流程设计 |
4.1.4 学习活动案例设计 |
4.2 学习环境即在线问题解决平台的技术实现 |
4.2.1 核心功能模块的构建:知识点学习、测试、学习日志 |
4.2.2 在线问题解决平台的功能实现 |
4.2.3 在线问题解决平台的调整完善 |
第五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实施与评价 |
5.1 学习活动实施 |
5.1.1 学习活动实施过程 |
5.1.2 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行为监测与动态分析 |
5.1.3 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可视化输出 |
5.2 学习活动设计实践效果测评与分析 |
5.2.1 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方案的态度分析 |
5.2.2 在线问题解决平台中学习行为数据的整体分析 |
5.2.3 不同题库类型的学习数据分析 |
5.2.4 学习者《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成绩分析 |
5.2.5 学习者计算思维能力分析 |
5.2.6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具体问题维度学习变化情况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获取学习行为数据可以有效挖掘学习问题、观察学生计算思维水平 |
6.1.2 学习行为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教师实施学习干预、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
6.1.3 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思维水平 |
6.1.4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 |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计算思维量表(CTS)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计算思维能力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能力 |
1.1.2 《大学计算机基础》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
1.1.3 测评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计算思维 |
2.1.2 计算思维能力与计算思维 |
2.1.3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机导论》 |
2.2 理论基础阐述 |
2.2.1 思维理论 |
2.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2.2.3 教育评价理论 |
2.2.4 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
第3章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3.1 计算思维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2.2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
3.2.3 专家咨询法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
3.3 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步骤 |
3.3.2 结果分析 |
3.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模型的步骤 |
3.4.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评价模型实例 |
第4章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实现 |
4.1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原则 |
4.2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分析 |
4.2.1 系统目标分析 |
4.2.2 功能需求分析 |
4.2.3 业务流程分析 |
4.2.4 数据流程分析 |
4.3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设计 |
4.3.1 体系架构设计 |
4.3.2 总体功能设计 |
4.3.3 各模块功能设计 |
4.3.4 数据库设计 |
4.4 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的实现 |
4.4.1 开发环境 |
4.4.2 开发平台 |
4.4.3 开发流程 |
4.4.4 目录结构 |
4.4.5 界面展示 |
4.5 系统测试 |
4.5.1 功能测试 |
4.5.2 应用测试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移动学习的概述 |
2.1.1 移动学习的发展及其概念 |
2.1.2 移动学习的模式 |
2.2 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
2.2.1 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及其概念 |
2.2.2 混合式学习的模式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3 教学设计 |
3.1 学习者分析 |
3.1.1 艺术类大学生的定义 |
3.1.2 学习者特征分析 |
3.1.3 课前问卷调查 |
3.2 教学内容分析 |
3.2.1 当前研究现状 |
3.2.2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
3.2.3 课程教学内容 |
3.2.4 课程教学目标 |
3.3 整体教学设计 |
3.3.1 教学准备阶段 |
3.3.2 教学实施阶段 |
3.3.3 教学反馈评价阶段 |
3.3.4 课程考核标准制定 |
3.4 教学案例设计 |
3.4.1 案例一《网站建设的流程》 |
3.4.2 案例二《在HTML中使用CSS的方法》 |
4 教学设计应用检验 |
4.1 研究准备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教学平台及教学工具 |
4.1.3 统计学方法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2.1 课堂派上教学资源情况和课前测试情况 |
4.2.2 期末小组作业对比分析 |
4.2.3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移动学习的混合式学习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基于MOOC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OOC研究现状 |
1.2.2 融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2.3 基于MOOC的融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MOOC |
2.1.2 融合式教学 |
2.2 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教学设计理论 |
2.2.3 情境学习理论 |
2.2.4 掌握学习理论 |
3 MOOC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实施 |
3.2 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
3.2.1 学习者态度与兴趣分析 |
3.2.2 学习活动过程与实践 |
3.3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分析 |
3.4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
3.4.1 课程形式呆板保守,活力不足 |
3.4.2 课程模式杂乱无章,条理不清 |
3.4.3 课程主体势单力薄,关注度低 |
3.4.4 日常课程任务居多,基本教学时间紧张 |
3.4.5 中职学生基础薄,普遍兴趣不足 |
3.5 MOOC融入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5.1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
3.5.2 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
3.5.3 助推教学模式变革 |
3.5.4 线上、线下内容衔接 |
4 基于MOOC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设计 |
4.1 设计理念与原则 |
4.1.1 教学设计理念 |
4.1.2 教学设计原则 |
4.2 教学总体框架的设计 |
4.2.1 课程目标设计 |
4.2.2 课程总体框架设计 |
4.3 融合式教学的前期准备与分析 |
4.3.1 课程性质 |
4.3.2 教学对象 |
4.3.3 教学内容 |
4.3.4 教学方法 |
4.4 融合式教学的设计 |
4.4.1 融合式教学活动设计 |
4.4.2 融合式教学环境设计 |
4.4.3 融合式教学支持设计 |
4.4.4 融合式教学评价设计 |
5 基于MOOC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实施与评价 |
5.1 教学实践 |
5.1.1 前期准备 |
5.1.2 教学实践方案 |
5.1.3 教学实践过程 |
5.1.4 慕课课程和课堂呈现 |
5.2 教学实践评价 |
5.2.1 问卷分析 |
5.2.2 访谈分析 |
5.2.3 平台统计信息 |
5.2.4 课程教学效果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融合式教学实施前教学现状调研问卷 |
附录2 融合式教学实施效果调研问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 平台统计信息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趋势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趋势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思维 |
(二)计算思维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基本概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二、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说明 |
(二)问卷的检验与修正 |
三、访谈调查 |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内容的编码 |
第三章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现状的整体性分析 |
(一)计算思维总体水平分析 |
(二)计算思维各维度水平分析 |
二、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现状的差异性分析 |
(一)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
(二)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
(三)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学科专业差异性分析 |
(四)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生活环境差异性分析 |
三、相关态度与认知分析 |
(一)计算思维概念认知情况 |
(二)加强计算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
四、调查结论 |
第四章 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现状的归因分析 |
一、学校层面原因 |
(一)信息化环境构建不完善,信息技术师资力量不均衡 |
(二)校内科研氛围不浓厚,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不足 |
(三)差别化对待,对信息技术学科重视程度不足 |
二、教师个体原因 |
(一)教师自我要求不严,教学工作缺乏热情 |
(二)缺乏计算思维研究,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三、学生自身原因 |
(一)信息技术基础薄弱,计算思维培养难以进行 |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与动机缺乏 |
四、课程与教学层面 |
(一)课程体系经久未变,课程标准要求难以实现 |
(二)教学形式趋于常规,未体现计算思维教学理念 |
(三)教材设计不合理,未考虑学生计算思维素质 |
第五章 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
一、以需求为导向,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师发展 |
(一)改善教学条件,减轻教师杂务 |
(二)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平台 |
(三)营造学校学术科研浓厚氛围 |
二、以制度为抓手,完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建设 |
(一)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监管与评价 |
(二)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
三、以教师为突破,改善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教学 |
(一)纠正计算思维错误认知,转变课堂教学策略 |
(二)融合计算思维理念,重构课堂教学模式 |
(三)跨越学科界限,整合信息技术教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计算思维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NES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1 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
2.2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上安排不合理 |
2.3 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关注不够 |
3 NES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
3.1 NES简介 |
3.2 基于NES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分析 |
3.2.1 教学模式的转变 |
3.2.2 教学策略的改革 |
3.3 NES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
4 教学效果评价 |
5 结束语 |
(8)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的分析与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现状 |
(一) 高职生计算机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
(二) 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相分离 |
(三) 教学课时编排不合理 |
(四) 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性 |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 |
(一) 利用互联网功能, 不断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
(二) 积极落实分层教学, 创新改革测评模式 |
(三) 积极更新教材内容,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
(四) 积极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方案, 自主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
(五) 积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六) 不断协调计算机等级测试与基础理论教学间的关系 |
三、结束语 |
(10)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自主学习模式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
4 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开发 |
4.1 知识点管理 |
4.2 题库管理 |
4.3 文件管理 |
4.4 阅卷信息管理 |
4.5 资源录入管理 |
4.6 外接资源管理 |
5 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
6 结束语 |
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测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以《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为例[D]. 李雨婷. 江南大学, 2020(01)
-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测评系统构建研究[D]. 王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3]基于移动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D]. 苗婧怡.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基于MOOC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融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艺腾.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生计算思维水平的调查研究[D]. 徐洋. 江苏大学, 2020(05)
- [7]基于NES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探讨[J]. 郑孝遥,罗永龙,陈付龙,孙丽萍,陈传明.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20)
- [8]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式的分析与阐述[J]. 杨娟,刘波,胡勇,陆海峰. 高教学刊, 2017(09)
- [9]基于IC3国际认证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 洪雄,陈媛,卢玲.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6(10)
- [10]基于自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测评资源开发[J]. 蒋亚虎,陈永松.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16)
标签:计算机基础论文;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论文; 计算思维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