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的德育缺点啥(论文文献综述)
苟淑云[1](2020)在《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是人文教育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德育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不是单独孤立的学科,而是渗透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所以在语文教学教师必须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将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并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道德水平建设。该文基于此背景下分析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知识渗透。
李德臣[2](2019)在《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文中指出现如今我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仍有很多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与传统道德教育不一致。为了更好地处理学校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需要学校尽快将道德教育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在对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遇到的阻碍和产生这些阻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分析有关部门对该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并给出指导性意见,以期使学校道德教育尽快回归到现实道德生活中。
邓婷婷[3](2018)在《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道德修养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生道德修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时下较为流行的公益广告就是影响中小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除了课堂上的教育以外,还包含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公益广告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在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小学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公益广告本身具有传播价值,是中小学生道德规范的引导者,更是道德典范的承载者,能够支撑起整个社会。在公益广告中又很多情景式道德教育,这些道德教育与中下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社会公众呼唤道德良知的重要形式。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就是指利用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广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道德文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使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外界道德信息、道德伦理、道德理念的熏陶,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公益广告中有着先进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起到重大的影响,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观念的形成提供参考。公益广告的传播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还间接的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创造了健康的外部环境,使中小学生阳光健康的成长。因此,要对公益广告进行大力的推广,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修养观念。
王汉平[4](2018)在《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体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体验式做法》文中认为学生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的主体,学生即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老师一般以言传身教为主,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式德育这一新模式,弥补了传统德育的缺点,可以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让学生在知、情、意、行这四个方面更加全面地发展。
孙悦[5](2018)在《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在调查初中生德育水平及化学教学某些环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对于一线化学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对于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叙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文献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则对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描述。包括对立德树人和教师课堂反馈语的核心概念界定;对多元智能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初中生德育水平及化学教学某些环节现状调查研究,了解到初中生存在的德育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责任感、科学态度不够严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薄弱、理想功利化、自信心不足以及“知”与“行”相互脱节这六个方面。同时了解到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体现在:化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初中化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机会较少、师生交流频率低。第四部分则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出发,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力求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内容做具体性研究。包括:教学设计环节采取挖掘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无痕理念的策略;课后作业环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分层作业以及有针对性的化学作业评价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华鸣亚[6](2018)在《高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职班主任应该根据最新的时代发展需要,深入考察学生的思想状况特点,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为了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高素质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的德育模式应有效利用"管育并重"的举措,以管立德、以育立人,实现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基于新时代高职德育发展状况,为大家进行高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构建的研究。
姚翼源,南钢[7](2017)在《青少年心理契约式德育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心理契约式德育是新模式,是以诚信互助为基础、以实现德育主体间心理需求为期望的运行机制。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契约研究视角,是对传统德育缺陷与优点的剥离与重构,可以引领德育革新与发展。在德育场域,要借用社交媒体;在激励机制上,要构建德育评估体系;在效能提升上,要探析心理契约式德育的新模式。
陈曦[8](2017)在《小学仪式的意义表达 ——基于儿童体验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的仪式教育能够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培养儿童的身份角色意识以及增强儿童的集体记忆。升旗仪式侧重于培养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朴素情感,在信仰层面规范着儿童的政治属性与精神追求。入队仪式在儿童刚入学不久则要举行,儿童通过入队仪式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逐渐树立角色意识。毕业典礼仪式是小学常规仪式活动之一,儿童在群体性的狂欢与宣泄中形成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在升旗仪式中,大队辅导员通过对红领巾、敬队礼、“国旗下讲话”等等仪式象征物的塑造,让儿童在这些象征物中具体可感地表达爱国情感。在入队仪式场中,大队辅导员通过认真规范每一位儿童的宣誓姿势、敬队礼姿势以及呼号姿势,让儿童在精益求精的仪式细节中意识到身份角色的转换。在毕业典礼中,大队辅导员通过精心布置典礼会场、设计仪式活动的亮点环节,让儿童在集体性的表演活动中回忆六年的校园生活。然而并非所有的儿童都能领会大队辅导员的良苦用心。总有一些儿童“身体”与“精神”脱离的状态参与其中,儿童表现出一种被动性、无存在感、甚至与己无关的冷漠。儿童在仪式中究竟体验到了什么?如果缺乏对儿童体验意义的解读,可能就无法改变儿童参与仪式的被动性、无存在感以及“人神”分离的状态;大队辅导员也无法继续开展儿童喜爱的仪式活动。在小学仪式中,儿童几乎是以被动聆听的旁观者、调控场面的主持者、听从指挥的互动者以及自由搭配的表演者四种角色参与其中。儿童不同的身份角色体验到不同的仪式意义,并且与大队辅导员赋予仪式的意义出现偏差。在教师层面,小学的仪式活动就是一项被动完成的任务,教师不带主观感情地完成指令就好;对于在仪式场中属于被动聆听的儿童来说,一场仪式活动是主持者及表演者的事情,与旁观者的他们没有关系;同时儿童自身的仪式礼仪姿势不够规范,也间接影响到小学仪式意义的有效表达。一场仪式活动要想达到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则要注重儿童的情感体验,让儿童实质性地参与到仪式中。大队辅导员在设计仪式脚本时,可以邀请部分儿童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讨论;以儿童为主体,活动方案设计贴近儿童的实际需求;同时,大队辅导员还应及时获取儿童体验后的仪式感受,倾听儿童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为下一次更好地设计仪式活动打下基础。儿童越来越喜爱大队辅导员设计的仪式活动,促成仪式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儿童在小学阶段体验到仪式教育的魅力。
徐二敏[9](2016)在《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变革,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知性德育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它产生于科技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我国也曾符合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然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步入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性德育越来越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知性德育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实效就要对其相关方面进行必要的变革,从而实现对知性德育误区的超越,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由导言、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等。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知性德育的兴起和特点。这一部分首先详细介绍了知性德育的产生历程及其在我国的兴起表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知性德育的含义和特征,知识德育和思维德育是知性德育的两个表现形式,知性德育具有理想化、科学化和专门化的基本特征。本部分最后还对知性德育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结合我国的时代特点系统论证了知性德育的误区。即摒弃德育的社会历史性和相对性;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和本真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忽视生活对于德育的重要意义,忽略了知行的统一等。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提出了知性德育走出误区的具体策略。具体包括:在德育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推动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德育目标上,坚持个体适应性目标与社会适应性目标的统一,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德育内容上,把握时代主题,结合时代变化,立足现实生活,与时俱进;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注重实践,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和互联网;在德育评价上,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标准上的“两个统一”等。
江莹莹[10](2015)在《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文化环境的多元变化,国家和社会愈发需要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机制,是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和成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大学生道德和心理问题日趋增多,高校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学者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性质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然而讨论较多的是单项课程教育的反思,偏宏观的阐释或偏主观的经验判断,相关的实证研究较为缺失。与此同时,较少将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讨论。既有的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比较多的倾向于宏观探讨“两育”的意义或功能、地位或现实境地,比较少的从微观教学实践的角度考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尤其是探析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互错位又有效合作的可能途径。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有效性,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上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定位才算合理?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在实践中如何避免纠缠不清、甚或冲突境地?两者如何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有所创新,形成有机契合互动机制与协同合力,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是本文主要的关注点。本文立足实证研究,以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切点,以广西区内部分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对问题的成因做出反思,并对教学改革的行动策略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广西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均普遍开设,并已逐渐发展出相对成熟的课程系列。不过,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看,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整体满意度偏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密切,教学方式以大班化课堂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对不同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不同的期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师资缺乏,存在较多教师兼课现象,大班化上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少,教师教法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课程考核少受重视,存在形式化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与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课程教学的弱专业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定位模糊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受西方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高校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忽视人文精神的教化和人的内在价值的培养,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文科类公共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体系内被排挤在边缘地位,少受真正的重视。总的来说,广西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为克服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此需要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即在教学改革理念上,需要力倡人本主义教学观,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制度上,增设实践性课程,或者增加实践性环节。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服务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方法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型构合作型课堂,并且教师需善用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力量上,多元的专业化师资的引入与培育是发展方向,同时,鉴于高校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主张“两育”协作,即教学改革需要在承认和尊重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激发出公共课教学活力。
二、我们的德育缺点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的德育缺点啥(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
1.1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
1.2 让学生认清是非 |
1.3 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2 现阶段才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与所存在的问题 |
2.1 教学制度不完善 |
2.2 教师并未重视德育教学 |
2.3 教师和学生间缺少沟通 |
3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对策 |
3.1 利用情景进行教学 |
3.2 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学 |
3.3 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 |
3.4 构建完善教学制度 |
4 结语 |
(2)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德生活的基本特点 |
1. 道德生活的统一性 |
2. 道德生活的自主性 |
3. 道德生活的现实意义 |
二、学校德育须要改进的内容 |
1. 不能只关注道德形式教育 |
2. 缺乏可用的资源, 须多开发德育生活资源 |
3. 生活道德评价须纠正其片面性 |
三、学校德育教育难回归到生活中的原因 |
1. 学校教育带有严重的功利性 |
2. 被传统教条主义影响 |
3. 没能真正认识德育教学 |
四、德育教学由知识化转向生活化是必然趋势 |
1.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必然要求 |
2.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教育的必然选择 |
五、学校德育转向生活化的必要方法 |
1. 制度改革 |
(1) 管理制度须要改革 |
(2) 道德教育评价制度须要改革 |
2. 道德教育源于生活, 也要实践于生活 |
3. 把现实生活作为德育的教育基地 |
4. 道德教育生活化是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 |
(1) 应有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目标 |
(2) 应有生活化的德育内容 |
(3) 应该创造德育生活化的方法 |
(3)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道德修养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关键词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二章 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道德影响 |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特点及重要性 |
一、公益广告的概念 |
二、公益广告的特点 |
三、公益广告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道德影响的表现 |
一、满足中小学生的道德需求 |
二、开辟中小学生的道德学习新途径 |
三、为中小学生道德提升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
第三章 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影响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公益广告在中小学生道德修养中的成效 |
一、公益广告的影响范围 |
二、公益广告的影响方式 |
三、公益广告的内容影响 |
第二节 公益广告发挥道德修养影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公益广告受众范围限制 |
二、公益广告内容深度与中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冲突 |
三、公益广告传播渠道和方式不合理 |
四、公益广告播放时间段与学生作息时间不一致 |
五、学校和家庭不重视公益广告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功能 |
第四章 强化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道德修养影响功能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公益广告的道德修养影响功能开发 |
一、提高企业参与公益广告的积极性 |
二、完善公益广告相关法律法规 |
第二节 提升公益广告的道德修养层次 |
一、提升公益广告的创意 |
二、针对中小学生科学确定公益广告的主题 |
三、选好公益广告的表达方式 |
第三节 拉近公益广告与中小学生的距离 |
第四节 社会、学校和家长加强重视 |
第五节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公益广告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 |
一、学校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给予公益广告足够的重视 |
二、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
三、促进公益广告进家庭、进社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文中引用的公益广告目录 |
致谢 |
(4)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体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体验式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验式德育的特征 |
(一) 平等性与主体性 |
(二) 生活性与时代性 |
(三) 情景性与情感性 |
(四) 开放性和发展性 |
二、开展体验式德育的策略 |
(一) 重视学生, 以人为本 |
(二) 培养灵魂, 以情育人 |
(三) 创设情境, 陶冶情操 |
(四) 构建德育网络, 发挥整体功效 |
三、结束语: |
(5)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方面落实“立德树人” |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中落实“立德树人”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二章 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德育水平及化学教学某些环节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初中生德育水平现状的统计分析 |
(二)初中化学教学某些环节的统计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研究 |
一、适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内容 |
二、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策略 |
(一)教学设计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
(二)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无痕理念的策略 |
(三)课后作业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
三、应用策略的教学案例与访谈分析 |
(一)教学案例 |
(二)学生访谈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调查 |
附录二:《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设计 |
附录三: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6)高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高职德育发展状况分析 |
二、“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 |
三、以管立德、以育树人德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
(8)小学仪式的意义表达 ——基于儿童体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小学仪式的应然意义 |
(一)升旗仪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
(二)入队仪式的身份角色意义 |
(三)毕业典礼的集体记忆意义 |
二、儿童不同的参与方式体验不同的意义 |
(一)儿童作为被动聆听的旁观者:被忽视的乏味感 |
(二)儿童作为调控场面的主持者:被选中的自豪感 |
(三)儿童作为听从指挥的互动者:互动中的责任义务感 |
(四)儿童作为自由搭配的表演者:狂欢中的轻松欢快感 |
三、仪式应然意义与儿童体验意义的差异探析 |
(一)对于教师来说,仪式是一项被动完成的任务 |
(二)对于旁观儿童来说,仪式只是少数儿童凸显的表演活动 |
(三)对于仪式指导者来说,儿童因仪式礼仪姿势不规范而仪式感不强 |
四、仪式意义的有效表达 |
(一)设计好仪式的脚本 |
(二)重视儿童在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
(三)及时获取儿童体验后的仪式感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观察提纲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致谢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9)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
1. 研究的问题 |
2. 研究方法 |
一、知性德育的产生和含义 |
(一) 知性德育的历史渊源及在我国的兴起 |
1. 知性德育的历史渊源 |
2. 知性德育在我国的兴起 |
(二) 知性德育的含义和特点 |
1. 知性德育的含义 |
2. 知性德育的基本特征 |
(三) 知性德育的合理性 |
1. 相对于古代神性德育具有进步性 |
2. 道德认知、道德思维是道德养成的前提 |
3. 知性德育在我国有其存在的特定历史意义 |
二、知性德育的误区 |
(一) 摒弃德育的社会历史性和相对性 |
1.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
2. 无视德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
3. 漠视德育媒介的创新 |
(二) 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和本真化 |
1. 脱离德育的完整结构 |
2. 抛弃德育的本体价值 |
(三)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 |
1. 重教育塑造轻自主成长 |
2. 重单一讲授轻主体参与 |
3. 重师道尊严轻平等交流 |
(四) 忽视生活对德育的意义 |
1. 与社会生活脱节 |
2. 远离学生生活 |
3. 漠视实践的作用 |
(五) 忽视知行的统一 |
1. 课程设置重知识培养轻品格养成 |
2. 教育方法重灌输识记轻主体实践 |
3. 评价方式重知识能力评价轻行为评价 |
三、实现知性德育超越的具体策略 |
(一) 德育理念上的超越 |
1.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
2. 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 |
3. 实现由专门化德育走向整体化德育 |
(二) 德育目标上的超越 |
1. 坚持个体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的统一 |
2.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三) 德育内容上的超越 |
1. 贴近现实生活 |
2. 关注学生身心成长 |
3.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四) 德育方式方法上的超越 |
1. 注重实践性,开展活动性德育 |
2. 尊重主体性,开展对话式德育 |
3. 利用数媒体,开展网络化德育 |
(五) 德育评价上的超越 |
1. 评价主体推动多元化 |
2. 评价内容实现完整性 |
3. 评价方式坚持多样化 |
4. 评价标准注重层次性和发展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评析 |
三、概念界定 |
(一) 道德 |
(二) 道德教育 |
(三) 心理健康 |
(四) 心理健康教育 |
(五) 教学改革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调查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广西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状况 |
一、广西三所学校概况 |
(一) J学院概况 |
(二) S大学概况 |
(三) L学院概况 |
二、课程设置状况 |
三、课程综合评价 |
四、教学效果评价 |
五、教学内容评价 |
六、教学方法评价 |
七、教师能力评价 |
第二章 广西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问题 |
一、教师“兼课”化 |
二、大班授课少互动 |
三、教法单一缺吸引 |
四、课程考核形式化 |
第三章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问题反思 |
一、功利主义教育的消极影响 |
二、“两育”课程的弱专业性 |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
四、“两育”关系模糊 |
第四章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对策 |
一、学校重视“两育” |
(一) 重视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
(二)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分开进行管理 |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倡导 |
三、“两育”的教学协作 |
四、专业师资的培育发展 |
五、教学制度与方法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我们的德育缺点啥(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 苟淑云. 科技资讯, 2020(28)
- [2]道德生活是学校德育的最终方向[J]. 李德臣. 教学与管理, 2019(12)
- [3]公益广告对中小学生道德修养影响研究[D]. 邓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2)
- [4]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体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体验式做法[J]. 王汉平. 高考, 2018(29)
- [5]初中化学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研究[D]. 孙悦.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6]高职班主任“管育并重”德育模式的构建研究[J]. 华鸣亚. 现代职业教育, 2018(13)
- [7]青少年心理契约式德育探析[J]. 姚翼源,南钢.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5)
- [8]小学仪式的意义表达 ——基于儿童体验视角[D]. 陈曦. 安徽师范大学, 2017(02)
- [9]知性德育的误区及其超越[D]. 徐二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 ——以广西部分高校为例[D]. 江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