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中毒19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芳[1](2020)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情况观察及微生物检验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情况和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探讨,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疾控中心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报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50例开展研究,给予5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微生物检验。结果 5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接受微生物检验共计检出菌株数480株,检出病原菌数200株,其中最为多见的为副溶血性孤菌,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结论临床中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为其提供微生物检验,可以为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病原菌菌数、菌种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从而帮助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措施,显着提升细菌性食物中毒临床治疗效果。
蔡泽瑜[2](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周志峰,李晓霞,周洁,游杰,杨贵清,夏伟[3](2015)在《一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幼儿园幼儿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文中认为目的查明深圳市某幼儿园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规模、致病来源,采取控制措施,为防止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提出建议。方法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并找出病因线索,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通过采集留样食品、患者呕吐物和肛拭子、环境涂抹拭子进行微生物检测,市场调查商贩和市民对苦蒲瓜的认知。结果本次调查共搜索到病例21名,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80.95%(17/21)、腹泻71.42%(15/21)、腹痛61.90%(13/21)、头晕28.57%(6/21)、头痛14.29%(3/21)。潜伏期最短0.5 h,最长7.5 h,中位数为2.5 h。同时调查共同进餐未发病的42名人员作为对照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本次事件的可疑食物为蒲瓜,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值比(OR)=266.00,95%可信区间(95%CI)=14.1505 000.000。采集的22份样品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尝试留样蒲瓜带有明显苦味。19.05%(4/21)的商贩和5.77%(3/52)的市民知道苦蒲瓜会引起食物中毒。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苦蒲瓜引起,建议幼儿园可使用其他蔬菜代替蒲瓜制作菜肴,各类饭店和家庭可先品尝再购买,卫生部门加强对商贩和市民的健康教育,防止中毒事件的发生。
龙兮,王孔前,施向东,沈爱军[4](2014)在《一起不明原因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明确诊断,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进行判定。结果此次事件罹患率为4.17%,发生中毒的可疑场所为学校食堂。肛拭及可疑食品未检出目标致病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此事件是一起不明原因的食物中毒。
林华娟,陈晓,路垚[5](2013)在《广东省由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安全问题分析》文中提出分析广东省近30 a来水产品安全问题尤其是由天然毒素导致水产品中毒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近30 a来广东省共发生水产品中毒事件292起,其中天然毒素、鱼胆和其他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起数比例分别为80%、14%和6%。天然毒素中毒最为突出,另外其中毒频率在不同时期总体呈现V字形变化。1980~1985年期间天然毒素中毒起数高达72起,随后中毒事件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后又开始出现反弹上升趋势。1980~1985年期间,河豚和贝类中毒人数比例分别为96%和4%,未出现深海珊瑚鱼中毒。但是从1995年开始贝类和深海珊瑚鱼中毒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到了2005~2011年期间,河豚、贝类和深海珊瑚礁鱼的中毒人数比例分别为16.7%、43.8%和38.3%,贝类和深海珊瑚礁鱼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春季和秋季是河豚中毒相对集中季节,而贝类中毒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3~5月)。由此可见有必要加快对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品安全控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
胡萍,余少文,李红,成斌,刘思乐[6](2008)在《中国13省1999—2005年瘦肉精食物中毒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分析中国各地发生的瘦肉精食物中毒个案,对有关中毒事件的地域分布、应急处理、检测机构、定量分析、中毒救治和事件追溯等研究表明:1999—2005年专业文献报道的瘦肉精食物中毒发生在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共13个省43个市(县),涉及中毒2 455人.无中毒死亡情况报道.根据检测结果推测,当食物中盐酸克伦特罗含量达0.2 mg/kg时,有可能出现中毒临床症状;瘦肉精在食物中残留量的分析测定受制于检测条件;对瘦肉精的追踪溯源常限于本埠猪源;中毒救治时若不明中毒致因可能导致误诊.综合分析中毒个案有助于全面了解和快速应对瘦肉精食物中毒事件.
毕水莲[7](2008)在《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食源性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上升的趋势,研究建立新型快速灵敏的变形杆菌属检测鉴定方法。通过建立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对66株变形杆菌属鉴定,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如下:根据1961-2007年发表的218篇关于264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自二十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到目前的21世纪,呈现上升趋势,广东省和山东省为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多发省份,绝大多数中毒事件都发生在夏秋季节,以城市中的饮食服务单位居多,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食制品,中毒菌种主要是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在187起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检测方法中,94.65%采用传统分离培养法,其余5.3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没有任何采用PCR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报道。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对66株样本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全部为阳性,鉴定结果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菌种鉴定保存的结果一致,符合率100%,验证了变形杆菌属菌种的真实性。选取atpD基因和tuf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3种相应的检测变形杆菌属的常规PCR法,对3株变形杆菌属标准菌株、66株样品分离株及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进行扩增实验,结果显示,3种常规PCR法对3株标准菌株和66株样品分离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3株非变形杆菌属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鉴定结果与传统分离培养法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法结果完全一致,但检测时间仅为6-8 h,其检测速度、灵敏度和特异性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基于atpD基因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1种SYBR GreenⅠ荧光PCR法,用于检测变形杆菌属,其鉴定结果与常规PCR方法完全一致,但本方法所耗时间仅为1-2 h,表现出更优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灵敏度,并且操作更为简便。对8条变形杆菌属菌株atpD基因测序,其结果与Genbank中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不同,本文所测基因序列是截至目前为止尚未公开的新的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综上所述,本文所建立的3种常规PCR方法和1种荧光PCR方法都可作为快速检测鉴定变形杆菌属的可选方法。
朱准,夏斌,贺炜,曾建国,卿志星[8](2021)在《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近40年来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的报道和30余起食用新鲜黄花菜导致中毒事件进行总结梳理,发现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已成为共识。由于检测技术受限,前期主要采用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花菜中秋水仙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质谱技术的应用,最新研究发现黄花菜中不存在秋水仙碱,食用新鲜黄花菜中毒与秋水仙碱无关。
张夏虹[9](2021)在《山西省2011-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描述山西省2011-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2.建立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评价山西省2011-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对山西省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高发场所等特征进行描述。设计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两轮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权重,最终建立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质量分数并描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事件的报告质量特征。报告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采用yaahp10.2,对各级指标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一致性比例CR=0.1。数据分析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软件,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指标得分率等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指标得分率通过X2检验比较;质量分数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2011年至2020年,山西省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3379起,其中未分级事件最多,占99.04%(13251/13379);重大级别事件的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最高。各类事件中环境因素事件最多,占事件总数的96.64%(12930/13251);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3.58%(17181/27024),罹患率、死亡率、病死率均居首位。12930起环境事件除2起为水污染事件外,其余为空气污染事件中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事件报告的高峰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该时间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事件总数的87.57%(11716/13379);报告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2.83%(19682/27024)。在各类事件中,环境因素事件主要集中在取暖季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年于3-6月及10-12月出现明显的双高峰,突发中毒事件报告事件数于7月、9月报告事件数最多。山西省11个市中,晋城市(5137起,6609例)、长治市(3227起,5180例)、阳泉市(2878起,4580例)的报告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多。晋城市的罹患率和死亡率均最高;运城市的病死率最高。在各类事件中,朔州市和忻州市无环境因素事件报告。报告传染病事件数居前三位的为太原市(92起)、大同市(54起)、晋中市和阳泉市(均为49起)。报告突发中毒事件数最多的事太原市和长治市(均为10起)。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社区及家庭最多,占事件总数的97.73%(13075/13379),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5.10%(17593/27024)。在各类事件中,社区及家庭中发生的环境因素事件最多,占事件总数的99.85%(12910/12930);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共报告事件219起,占56.88%。厂矿企业生产场所的突发中毒事件罹患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学校、餐饮服务单位等其他场所。2.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专家积极系数为94.44%;专家权威系数为0.91;专家意见协调系数ω一级指标为0.422(P=0.001),ω二级指标为0.382(P<0.001)。最终设置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9个。经过一致性检验,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均CR<0.10,矩阵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3.2011-2020年山西省报告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8起,质量分数为82.06±14.88分。突发中毒事件分数最高(86.96±14.10分),环境因素事件的分数最低(77.95±13.73分)。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不同(P=0.019)。报告质量分数居前3位的为晋中市(89.04±13.70分)、运城市(88.18±12.01分)、朔州市(86.29±15.66分),但尚不能认为各市报告质量不同(P=0.293)。2013年报告质量最低,2014年以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得分均在80分以上,不同年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不同(P=0.029)。不同类型事件的有结案报告、描述现场流调人员组成情况、描述疫情发生场所基本情况、建立病例定义、调查首发病例、三间分布、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对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追踪管理、开展总结评估九项二级指标的得分率统计学有差异(均P<0.05)。不同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报告、描述现场流调人员组成情况、调查首发病例、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开展总结评估五项二级指标的得分率统计学有差异(均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事件的报告主要为未分级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冬春季为事件高发季节,事件报告主要地区为晋城市、长治市和阳泉市,主要发生场所为社区和家庭。采用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报告质量评价,各类事件中环境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质量最低。目前影响山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的薄弱环节主要有:建立病例定义、描述现场流调人员组成情况、调查首发病例、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和事件结束后开展总结评估。
银赟[10](2020)在《《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阐明《金匮要略》(简称《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及“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简称食忌篇)中有歧义或医理不明的条文。(2)归纳食忌篇食禁原则并挖掘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3)总结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药理学机制。(4)梳理食忌篇源流,为考证其作者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与步骤: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校勘法、训诂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逐条阐释食禁条文,总结食禁原则,挖掘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同时,从中医医理总结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并讨论有关的药理学机制。最后应用比较法,对宋以前10部与食忌篇流传相关的重要医籍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与研究,将相关条文进行逐条逐字对比,梳理食忌篇源流情况并探究作者信息。结果:(1)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食忌篇191条原文中的181条。(2)校注了有歧义的字词12处。(3)解释了篇中古今用途有别的9种食品名称。(4)解释了30个医学名词。(5)介绍了“葵菜”、“苋菜”等28种古时常见植物性食物。(6)确定了55种食物的食性。结论:(1)食忌篇食禁原则是“饮食有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为食性理论。此外,构建食禁的理论基础还与饮食卫生观、“同气相求”、“外象内感”、“物性相克”观念等哲学思维和“取象思维”有关,也受风俗文化和儒、道、佛学说和生活实践的影响。(2)饮食中毒的治疗方法有祛除食毒包括发汗排毒、泻下排毒、利尿排毒、涌吐排毒及苦寒药清热毒和运用“解毒”药解毒,其药理机制与大多数药物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和部分药物的保肝、保肾作用有关。(3)食忌篇成书可能参考过某部着作,且在不同时代均有流传。结合马继兴对《神农黄帝食禁》的研究结论,该着作是《神农黄帝食禁》。本文倾向于食忌篇是仲景参考《神农黄帝食禁》所作的结论。具体到条文,今本食忌篇可能有7条是后人所附。有39条是《神农黄帝食禁》的佚文。其中,有11条《外台》王焘注文有“谨按仲景方云”、4条有“仲景同”字样。25篇60条和24篇101条可能是葛洪所着《金匮玉函经》佚文。据梁永宣研究结论,有17条可能也是该书佚文。
二、食物中毒19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物中毒1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情况观察及微生物检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计算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细菌性食物中毒类型及特点 |
3.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应对措施 |
(2)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总体情况 |
1.2.2 时间分布 |
1.2.3 性别分布 |
1.2.4 年龄分布 |
1.2.5 场所分布 |
1.2.6 餐次分布 |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
1.2.8 致病因子分布 |
1.2.9 诱发因素分布 |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
1.3 讨论 |
1.4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基本情况 |
2.2.2 病例分布 |
2.2.3 发病时间分布 |
2.2.4 危险因素分析 |
2.2.5 卫生学调查 |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一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幼儿园幼儿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1调查对象 |
1.2方法 |
2结果 |
2.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1基本情况 |
2.1.2发病、治疗情况 |
2.2三间分布调查结果 |
2.2.1时间分布调查结果 |
2.2.2人群分布和班级分布调查结果 |
2.3可疑食物病例对照研究 |
2.4蒲瓜的采购和加工过程调查结果 |
2.5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 |
2.6控制措施及后续调查 |
3讨论 |
(4)一起不明原因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定义 |
2 流行病学调查 |
2.1 基本情况 |
2.2 事发经过 |
2.3 流行病学特点 |
2.3.1 时间分布 |
2.3.2 地区分布 |
2.3.3 人群分布 |
2.3.4 进餐史情况 |
3 卫生学调查 |
3.1 食堂卫生学调查 |
3.2 生活饮用水卫生学调查 |
4 临床表现 |
5 实验室检测 |
6 结论 |
7 讨论 |
(6)中国13省1999—2005年瘦肉精食物中毒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源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瘦肉精食物中毒文献概况 |
2.2 地域分布 |
2.3 应急处理 |
2.4 检测机构 |
2.5 定量分析 |
2.6 中毒救治 |
2.7 事件追溯 |
2.8 发文期刊 |
结 语 |
(7)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绪论 |
1.1 变形杆菌属的特性与检测 |
1.2 PCR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1.3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2 1961-2007年我国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
2.4 小结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方法 |
4 传统分离培养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小结 |
5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检测变形杆菌属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小结 |
6 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
6.1 atpD-SL/F2-SL/PR法 |
6.2 atpD-SL/F1-SL/R法 |
6.3 tuf-TFU/PF-TUF/PR法 |
7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3 小结 |
8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序列的测序 |
8.1 材料与方法 |
8.2 结果 |
8.3 小结 |
9 讨论 |
9.1 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关注 |
9.2 常规PCR法与目前常用的变形杆菌属检测法的比较 |
9.3 三种检测变形杆菌属常规PCR法的比较 |
9.4 SYBR Green Ⅰ荧光PCR法与常规PCR法检测变形杆菌属的比较 |
9.5 变形杆菌属atpD基因和tuf基因新序列的发现 |
9.6 atpD基因和tuf基因的选择和应用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创新点 |
10.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作者及导师简介 |
致谢 |
(8)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的报道 |
2 食用新鲜黄花菜中毒的报道 |
3 薄层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花菜中秋水仙碱 |
4黄花菜中不存在秋水仙碱的质证研究进展 |
5 结论 |
(9)山西省2011-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山西省2011-202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判定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2011-2020 年山西省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 |
2.2 2011-2020 年山西省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情况 |
2.3 2011-2020 年山西省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情况 |
2.4 2011-2020 年山西省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布特征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山西省2011-202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 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
3 讨论 |
本文不足之处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与 报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专家咨询表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录2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食禁条文归类辑释 |
一、饮食清洁卫生类 |
(一)禁食腐败变质的食物 |
(二)禁食病死、生病的动物及病变内脏 |
(三)禁食被动物触碰或食用的食物 |
二、饮食有节类 |
(一)节制食物寒热偏性 |
1.注意进食形式 |
2.不多食、久食极寒极热的单个食物 |
3.不合食极寒极热的同性食物 |
4.注意进食时间 |
(二)节制食物五味属性 |
1.不合食同味食物 |
2.注意进食时间 |
(三)节制食物偏性 |
(四)慎食毒性食物 |
三、生活实践的食禁 |
四、病后及特殊人群的食禁 |
五、佛、道、儒学说影响的食禁 |
六、风俗文化影响的食禁 |
(一)源自民间信仰的食禁 |
(二)因“禁忌”形成的食禁 |
(三)源自民间故事的食禁 |
(四)嗜酒有关的食禁 |
七、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食禁 |
(一)外象内感 |
(二)同气相求 |
八、取象思维推演的食禁 |
九、其余条文 |
第二部分 饮食中毒治疗方法探讨 |
一、饮食中毒的症状 |
二、食毒致病特点 |
三、饮食中毒治疗方法 |
(一)祛除食毒 |
(二)寒药清热毒 |
(三)“解毒”药解毒 |
1.甘味药解毒 |
2.灵物药解毒 |
3.巫药残余思维影响使用解毒药 |
4.类比思维指导使用解毒药 |
5.“物性相克”观念使用解毒药 |
第三部分 源流梳理与作者信息探讨 |
一、文献选择 |
二、梳理经过 |
(一)《千金方》“黄帝云”引文与《金匮》食忌篇 |
(二)《肘后方》与《金匮》食忌篇 |
(三)《养生要集》与《金匮》食忌篇 |
(四)陶弘景着作与《金匮》食忌篇 |
1.《本草经集注》与《金匮》食忌篇 |
2.《养性延命录》与《金匮》食忌篇 |
(五)《七卷食经》《食经》和《崔禹锡食经》与《金匮》食忌篇 |
(六)《诸病源候论》与《金匮》食忌篇 |
(七)《千金方·食治》与《金匮》食忌篇 |
(八)《外台秘要》与《金匮》食忌篇 |
三、结论 |
(一)食忌篇作者 |
(二)食忌篇源流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有助科学认识食禁理论 |
(二)全面反映仲景学说 |
(三)为其它学科的文献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二、食禁内容传承创新思考 |
(一)立足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传承食禁原则与内容 |
1.澄清不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的条文 |
2.不宜继续宣传的条文 |
3.加强研究的条文 |
4.传承节制食物性味的食禁原则 |
(二)创新食禁理论 |
三、研究结论 |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性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食忌篇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食物中毒19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情况观察及微生物检验意义[J]. 李芳. 中国处方药, 2020(08)
- [2]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 [3]一起食用苦蒲瓜引起的幼儿园幼儿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J]. 周志峰,李晓霞,周洁,游杰,杨贵清,夏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5(05)
- [4]一起不明原因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 龙兮,王孔前,施向东,沈爱军. 医学动物防制, 2014(11)
- [5]广东省由天然毒素导致的水产安全问题分析[J]. 林华娟,陈晓,路垚. 海洋环境科学, 2013(03)
- [6]中国13省1999—2005年瘦肉精食物中毒个案分析[J]. 胡萍,余少文,李红,成斌,刘思乐.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01)
- [7]食源性变形杆菌属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毕水莲. 暨南大学, 2008(03)
- [8]黄花菜与秋水仙碱的研究进展[J]. 朱准,夏斌,贺炜,曾建国,卿志星. 中医药导报, 2021(10)
- [9]山西省2011-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及报告质量分析[D]. 张夏虹.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10]《金匮要略》食忌篇食禁辑释及研究[D]. 银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文; 食物中毒论文; 变形杆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