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年全省火灾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邓彩霞[1](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刘婕[2](2020)在《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文中指出作为传统民俗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烟花爆竹始终是大众消费品中的大宗商品,中国也一向为烟花爆竹的生产、消费、出口大国。晚清以来,随着全球化贸易的日益紧密,加之港澳贸易中转地位的日益提升,广州—澳门—香港逐渐成为华南地区甚至全国烟花爆竹进出口贸易的枢纽,三地间的贸易往来亦纷繁复杂。本文选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为主要史料依据,综合利用政府公报、史料汇编、报纸期刊、专着论文等等各种形式文献资料,对晚清以来广州、澳门、香港三地烟花爆竹的进出口贸易做出梳理与分析,同时对三地不同的贸易机制、贸易商号与组织以及管控政策进行研究,以探讨时代与政治背景对贸易之影响。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析广州的烟花爆竹贸易,主要聚焦于与国内通商口岸、与香港、与海外国家与地区的贸易往来;第二章探讨澳门炮竹贸易的进出口情况及其与广州、香港、内地其他港口的贸易联动;第三章分析香港进出口贸易与澳门、内地港口、海外市场的关系;第四章则是对三地在烟花爆竹原材料控制、厂址分布、燃放使用、运输存储四个方面规章制度异同的比较。在贸易研究的同时亦有三地贸易制度和商号组织的简要讨论。
王哲[3](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刘珍玉[4](2020)在《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政府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更加复杂的城市问题接踵而来,消防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的更大的挑战。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信息化技术逐步应用至通信、公安、医疗等方方面面,消防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里也必然需要适应发展形势,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智慧消防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列为建设发展方向。2016年湖北省被公安部正式列为智慧消防建设试点地区,开启了智慧消防的建设探索。通过积极履行政府职能,湖北省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信息化经验,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公共物品理论、整体政府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为我们探讨政府在智慧消防建设中的职能发挥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湖北省政府在智慧消防建设中的实践,研究探讨中外政府智慧消防建设实践,分析我国智慧消防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出现的问题,探究有效的改善方法。湖北省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多部门协同共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加强人才培养推动智慧消防的建设发展,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规划政策的制定、协作机制的建立上还不够完善,政府投资模式较为单一,建设基础设施和人才力量也较为薄弱,这些阻碍了智慧消防建设的高效开展。从美、德、英历来在消防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广州、江苏地区对智慧消防建设的探索经验来看,他们在政策规划的制定、社会资本的引入和多部门共治方面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和目前智慧消防建设遇到的问题,政府在智慧消防建设过程中应强化职能,可以通过制定顶层规划、完善法规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和资本参与建设、打造整体政府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消防建设的发展。
汪燃[5](2019)在《“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厦门高殿为例》文中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用地也在飞速扩张的之中,许多城市周边的乡村被纳入城市发展范围,形成了大量的“城中村”;如今,许多城市建成区中的“城中村”虽然已逐渐社区化,但是“城中村”社区依然是一种区别于城市社区的存在。在以往对于“城中村”的分析和研究中,学者对“城中村”的存在多半是批判的;然而在近几年的“城中村”理论研究和更新实践中,“城中村”提供可承担住宅的公共资源属性逐渐被发现。因此,对于部分在规划中被保留的“城中村”社区,应当充分发挥其居住的功能,为流动人口市民化提供港湾。高殿“城中村”社区是厦门岛北部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展最成熟的“城中村”社区,高殿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见证了厦门岛近三十年的发展,社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的变迁也可以看成是厦门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且由于其地理位置位于机场限高区,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留。虽然原本的高殿村已经转变为社区,但是这些社区仍然保留了渔村的生活模式;因此“城中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周边城市社区相差甚远。由于“城中村”社区的特殊性,其内部公共服务在需求、供给以及供给模式上与城市社区均存在一定差异,适用于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城中村”社区也无法发挥作用。随着高殿“城中村”社区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在生产生活中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以及社区自身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城中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且有助于对“城中村”社区公共物品供需变化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对高殿“城中村”社区的消防、医疗、环卫和教育服务发展演变进行纵向梳理;其次结合公共物品、供需平衡、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对四项公共服务发展演变在供给主体、供给时间、供给效率三个角度的不同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得出影响四者产生上述差异的因素是公共物品属性、需求差异以及供给模式差异;然后在高殿“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提升策略中,针对三项差异从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供给模式提出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与展望。
邱冰妍[6](2019)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平安广州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古至今,“平安”作为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一个朴素向往,屡屡出现在各种官方文件中,而伴随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的深刻变化,影响社会平安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党和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平安中国”这一战略目标,平安建设作为一项历史工作任务也由此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与加速变革的时代相比,与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平安建设的研究尚显薄弱。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还处于概念移植与理论推演之中,未能系统找到切实影响平安建设的各类因素,导致难以对现阶段平安建设的理念、体系、运行机制、手段进行系统论证与分析。新时期,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颁布相应政策并展开形式各异的实践探索,对平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是华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社会治安压力较大,影响社会平安的因素较多,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任务繁重。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2012年10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创建平安广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广州市随即召开传达贯彻会议,开始部署推进创建平安广州工作。历经6年多的时间,广州市的平安建设情况如何?收获了哪些成效,又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挖掘问题后面潜藏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是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对平安建设与其他相似概念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行区分,并在社会治理理论的框架下对其进行概念的厘清和界定;随后在重点梳理平安建设历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充分研读《关于全面创建平安广州的实施意见》及《创建平安广州推进方案(2013-2022年)》两份纲领性文件,构建了“法治建设、权益保障、服务管理、群防共治和矛盾化解”五个分析维度。重点分析了平安广州建设的具体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发现平安广州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向好以及五个相应领域取得的具体进展。但成效后面暴露出的是机制体系建设不完善、权益保障覆盖度不够、制度供给与精细化程度不足和社会治理内力凝聚和常态推动不够等关键问题。最后再从基层基础建设、运行机制和思想认识三个层面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广州本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平安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婷婷[7](2019)在《《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英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工程类科技报告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成为了解中国国情的渠道之一。为了促进中外合资企业双方在工程项目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总结归纳这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及翻译时遇到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报告通过对《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促进国际交流,并通过解读相关背景和措施,宣传中国公民在促进公共餐饮安全的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公共餐饮安全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而提高并扩大中国公共餐饮安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报告选取笔者所翻译的《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作为翻译文本,笔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源文本,确定此文本属于工程类科技报告。通过比较同一源文本语句的初译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改译,笔者发现改译后的文本更加准确、客观和公正,这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对工程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确定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工程类科技报告英译的指导意义之后,本报告以“读者接受”为重点,以《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深入分析其词汇,句子,篇章特点,并探讨在不同的文本情景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如直译,增译,转译,省略等。通过对比文本翻译实例,本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工程类科技文本英译的实践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类科技文本英译的翻译质量。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加深了对工程类科技文本的理解,并初步总结归纳出翻译这类文本的难点及对策,这将给笔者以后翻译类似文件时提供经验。同时,笔者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对今后翻译此类文本的同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庆召[8](2017)在《内生外动: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的生成与演变 ——基于对广东省蕉岭县芳心村的调查》文中指出本文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视角,研究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过程,试图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村庄公共权力生成模式的分析,考察现代国家建构中村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的若干主要形态,并揭示其变迁的基本规律。在把握村庄公权力监督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的现实困境,构建与以往不同的村庄公共权力监督模式。村庄公共事务内容决定村庄公共权力特性,村庄公共权力特性决定村庄公共权力监督模式。在村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村庄承担的公共事务可分为外部事务(国家事务)和内部事务(村庄事务)两种。为保证内外公共事务顺利完成,村庄内外力量对处于上承下接位置的村庄公共权力进行多种形式的监督。由此,村庄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以特定机制为主导的权力监督模式,如传统时期以自我道德监督为主、权力监督为辅的模式;新政权建设时期外部运动监督为主、内部权力监督为辅的模式;税费改革之后权力制衡监督为主、道德法律监督为辅等模式。因此,本文按照“道德监督—运动监督—权力监督—困境分析—路径预测”这一线索进行探究,以求能够把握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生成和演变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宋明以后,随着祠堂族权的发展,族权在保持中国基层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政权通过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宣扬,将族权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祠堂族权承担的主要是与宗族成员共同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这一时期村庄公共权力的行使范围与强度相对较弱。在权力主体内在的道德监督下,发生蜕变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族权在缺乏内外监督机制的作用下依然能够维持宗族共同体的稳定。清末,国家政权扩张过程中,国家力量试图通过族正制、保甲制控制基层社会,但由于监控能力有限,导致“营利型经纪”增生;新中国成立后,为从农村汲取更多的资源支援城市和工业发展,形成了人民公社体制。合作化运动中适应公社事务急剧增长的需要,基层社会分化形成了新的“干部阶层”。为更好的执行国家政策,完成上级下派的各项任务,公社干部这一新阶层掌握的公共权力急剧膨胀,并发生蜕变。公社内生监督严重不足,引发干群关系紧张。外力支持下的村庄公共权力扩张,普通社员的私权利萎缩,难以通过内部的社会监督约束公共权力。“大跃进”中因政策失误、自然灾害等原因,发生国民经济衰退等严重问题。国家通过在农村开展“整风整社”、“反三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方式运用外部力量对基层干部进行运动型监督,最终引发阶级斗争扩大化。人民公社解体后,村民自治填补了国家退出后的权力真空,村庄承担的国家事务减少,而村庄内部的服务型事务增多。处在夹缝中的村干部,为完成国家任务的硬指标,将重心放在税费收取和计划生育等国家行政事务上,并从中谋取私利。税费改革以后,国家对农村由汲取向给予转变。村庄集体资产增加,资源增值,部分村庄干部利用公共权力中饱私囊,成为新的“营利型经纪”。在“乡政村治”模式下,村庄公共权力转型,农民的监督意识增强,创造性利用村庄内部传统资源,通过外力推动形成了专门化的监督机构——监事会,并在外力持续作用下不断完善,形成了内外监督的合力,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村庄公共权力继续蜕变。但这种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模式存在监督机构独立性不足,动力来源后劲缺乏等困境,需构建“内生外动”型的权力监督模式。“内生外动”型监督模式构建的基本路径包括,划定内外力量作用的边界;利用村庄内部潜在的监督资源;培育完善现有的内部监督机制;发挥内外监督力量的协同作用,提升内生监督主体的意识和能力等。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不同历史阶段村庄权力监督模式的生成与公共权力的特性紧密相关;中国村庄公共权力监督模式的演变是由内外监督力量的作用方式所决定的;现阶段村庄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需要多种机制形成合力;“内生外动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破解我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可选路径。
徐明吉[9](2009)在《2009年全省火灾发生趋势及对策》文中指出认真总结分析火灾发生的趋势和规律,制定相应的火灾预防对策,是推进消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指导和做好消防工作的基础工作。一、2008年全省火灾情况及灾情分析意见评价2008年全省发生火灾6585起,死23人,伤18人,直接财产损失4733万元。与去年同比(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20日,共发生火灾8723起,死24人,
尹成,阚喜刚[10](2007)在《黑龙江消防工作实现“三升三降”》文中研究指明2005年8月2日,公安部党委对全国消防工作提出了"三提升、三降低"的要求(即提升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提升防控火灾能力,降低火灾起数、降低伤亡人数、降低财产损失)。时过两年,这一要求在黑龙江省得到了全面实现。2005年至今,黑龙江省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全面提升,防控火灾能力巩固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二、去年全省火灾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全省火灾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灾害情景分析 |
2.1.2 农牧社区 |
2.1.3 社区减灾能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情景分析理论 |
2.2.2 危机管理理论 |
2.2.3 极值理论 |
2.2.4 复杂系统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
2.3.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
3.2.1 气象致灾因子 |
3.2.2 地质致灾因子 |
3.2.3 生物致灾因子 |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
4.1.3 雪灾区域选择 |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
5.1.1 政府组织 |
5.1.2 社区组织 |
5.1.3 居民个体 |
5.1.4 社会力量 |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学术贡献 |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
附录5 |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
(2)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广州烟花爆竹贸易 |
第一节 总体贸易概况 |
第二节 与国内通商口岸的贸易往来 |
第三节 对港贸易 |
第四节 海外市场的贸易构建 |
第五节 交易机制与贸易商 |
第二章 澳门炮竹贸易 |
第一节 出口情况与穗港的贸易联动 |
第二节 进口情况及与内地其他港口的贸易对接 |
第三节 包税承充制与炮竹商 |
第三章 香港花爆贸易 |
第一节 出口情况与港澳间贸易 |
第二节 进口情况与对内地的贸易承接 |
第三节 海外市场的扩张与收缩 |
第四节 烟爆贸易商与组织 |
第四章 三地政府对烟花爆竹的管制异同 |
第一节 原材料控制的法则比较 |
第二节 厂址分布的相关规定 |
第三节 燃放使用的法律管控 |
第四节 运输与存储条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
小结 |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
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
小结 |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
小结 |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
小结 |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慧消防 |
2.1.2 政府职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整体政府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第三章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
3.1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基本情况 |
3.1.1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的背景 |
3.1.2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的主要内容 |
3.1.3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的初步成效 |
3.2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中政府履行的主要职能 |
3.2.1 制定政策指导智慧消防建设 |
3.2.2 推进协同共治促进高效救援 |
3.2.3 投入财政经费引入社会资本 |
3.2.4 实施人才战略深化实际应用 |
第四章 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社会管理职能履行不到位,缺乏整体规划 |
4.1.1 各地区建设步调无统一规划 |
4.1.2 技术创新方向不一致、效率低 |
4.2 监管职能履行缺位,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
4.2.1 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机制 |
4.2.2 智慧消防建设缺乏相应规范 |
4.3 经济调节职能履行效率低,政府投资模式单一、滞后 |
4.3.1 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低 |
4.3.2 社会资本参与规范缺失 |
4.4 服务职能履行不到位,建设基础力量薄弱 |
4.4.1 地区基础设施差距大 |
4.4.2 人才基础薄弱 |
第五章 国内外政府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政府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实践 |
5.1.1 美国 |
5.1.2 德国 |
5.1.3 英国 |
5.2 国内政府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实践 |
5.2.1 广州 |
5.2.2 江苏 |
5.3 国内外政府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经验启示 |
5.3.1 技术研发顶层设计 |
5.3.2 多元参与共治 |
5.3.3 政府财政扶持 |
第六章 完善政府职能推动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推动形成智慧消防高质量建设格局 |
6.1.1 政府牵头优化顶层设计 |
6.1.2 制定产学研政策推动技术创新 |
6.2 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建设秩序 |
6.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2.2 加强对智慧消防相关产业的引导 |
6.3 强化政府经济调节职能,汇聚智慧消防建设充足的资金支持 |
6.3.1 为企业技术创新设立财政引导政策 |
6.3.2 完善社会资本引入的法规政策 |
6.4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形成智慧消防持续发展的基石 |
6.4.1 打造整体政府服务体系 |
6.4.2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训机制 |
6.4.3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厦门高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本研究支持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中村”认识的发展 |
1.1.2 现阶段“城中村”改造的困境 |
1.1.3 “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现状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1 基本思路 |
1.4.2 理论框架 |
1.4.3 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2.1.1 “城中村”社区 |
2.1.2 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供需平衡理论 |
2.2.3 福利多元化主义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社区公共服务分类 |
2.3.2 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问题 |
2.3.3 社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厦门岛“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概况 |
3.1 厦门岛“城中村”社区概况 |
3.1.1 历史演变 |
3.1.2 现状分布 |
3.1.3 发展趋势 |
3.2 理论在“城中村”的适应性分析 |
3.2.1 公共物品理论与“城中村”问题 |
3.2.2 供需平衡理论与“城中村”社区 |
3.2.3 福利多元主义与“城中村”演变 |
3.3 厦门岛“城中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差异性分析 |
3.3.1 供需主体差异分析 |
3.3.2 供需模式差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殿公共服务供需演变实证研究 |
4.1 高殿“城中村”社区概况 |
4.1.1 发展起源 |
4.1.2 区位现状 |
4.1.3 住房现状 |
4.1.4 高殿公共服务概况 |
4.2 消防服务发展演变 |
4.2.1 消防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
4.2.2 高殿消防服务发展历程 |
4.2.3 消防服务供给模式小结 |
4.3 医疗服务发展演变 |
4.3.1 医疗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
4.3.2 高殿医疗服务发展历程 |
4.3.3 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小结 |
4.4 环卫服务发展演变 |
4.4.1 环卫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
4.4.2 高殿环卫服务发展历程 |
4.4.3 环卫服务供给模式小结 |
4.5 教育服务发展演变 |
4.5.1 教育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
4.5.2 高殿教育服务发展历程 |
4.5.3 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中村”公共服务发展演变分析 |
5.1 公共物品的公共性差异 |
5.1.1 公共性起点 |
5.1.2 公共性下降速率 |
5.2 公共物品的供给时间差异 |
5.2.1 需求种类对供给时序的影响 |
5.2.2 需求量对供给时序的影响 |
5.3 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差异 |
5.3.1 政府意愿 |
5.3.2 市场收益 |
5.3.3 社区收益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殿“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提升策略 |
6.1 供给侧 |
6.1.1 公共物品属性分类 |
6.1.2 明确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分析 |
6.2 需求侧 |
6.2.1 需求种类 |
6.2.2 需求量 |
6.3 供给模式 |
6.3.1 合作供给模式功能主体界定 |
6.3.2 合作供给模式工作机制 |
6.3.3 合作供给模式工作要点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社会治理视域下平安广州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系统分析法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概念内涵 |
(二)概念外延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治理的产生及定义 |
(二)社会治理的特征 |
(三)社会治理的目标和诉求:善治 |
(四)社会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协同治理 |
(五)简要评述 |
三、理论分析框架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安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广州实践 |
一、平安建设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实践的兴起 |
(二)中央对平安建设的确认 |
(三)新时期平安建设的发展 |
二、平安广州建设的目标与框架 |
(一)平安广州的提出 |
(二)平安广州的建设目标 |
(三)平安广州的建设框架 |
三、平安广州建设的实践路径 |
(一)稳步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
(二)重点加大权益保障力度 |
(三)着力推进重点人口的服务管理 |
(四)积极探索群防共治体系建设 |
(五)切实创新矛盾预防化解模式 |
四、平安广州建设的主要成效 |
(一)社会治安形势总体向好 |
(二)具体领域建设成效显着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安广州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平安广州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法治建设的体系和机制不够完善 |
(二)权益保障的覆盖面仍需不断拓展 |
(三)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依旧不足 |
(四)协同治理的参与和施治水平不高 |
二、平安广州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基层基础建设不到位 |
(二)各项运行机制不健全 |
(三)领导干部和公众的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平安广州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 |
一、做好平安广州建设的顶层设计 |
(一)巩固平安广州建设的基层基础建设 |
(二)健全平安广州建设的运行机制 |
(三)纠正平安广州建设的思想认识 |
二、推进平安广州建设的具体措施 |
(一)加强法治的机制体系建设 |
(二)拓宽权益保障覆盖面 |
(三)提升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水平 |
(四)加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治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广州市人大常委会2017-2021 年立法规划 |
附件2:2018 十件民生实事及完成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英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Original Text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al Text |
1.4 Client's Requirements |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Source Text Comprehension |
2.1.2 Parallel Text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
2.1.3 Translation Tool and Reference Material Selection |
2.1.4 Sample Translation |
2.2 The Duration of the Task |
2.3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sk |
2.3.1 Proofreading |
2.3.2 Finalizing |
2.3.3 Reflection |
Chapter 3 Translation Theory |
3.1 Overview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3.2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pplying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Engineering Translation |
3.3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3.3.1 Accuracy |
3.3.2 Objectivity |
3.3.3 Formalization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Terminologies |
4.1.2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for Culture-loaded Words |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al Level |
4.2.1 Adjusting Attributive Order |
4.2.2 Adjusting Adverbial Order |
4.2.3 Word Conversion for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
4.2.4 Division for Structurally Incomplete Sentence |
4.2.5 Combination for Structurally Incomplete Sentence |
4.2.6 The Choice of Voice |
4.3 Equivalence at Textual Level |
4.3.1 Omission |
4.3.2 Addition |
4.3.3 Transformation |
Chapter 5 Difficulties and Implication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
5.1 Difficulties |
5.2 Implications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Appendix C (中英文长摘要) |
(8)内生外动: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的生成与演变 ——基于对广东省蕉岭县芳心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杜赞奇命题” |
(二) 一个根本性问题 |
(三) 日趋严峻的现状 |
二、文献回顾 |
(一) 公共权力监督的研究 |
(二) 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四、个案基本概况 |
(一) 蕉岭县基本概况 |
(二) 三圳镇情况简介 |
(三) 芳心村村情概况 |
第一章 宗族共同体公共权力的道德监督与约束 |
一、传统社会村庄公共权力的道德监督 |
(一) 公共权力的道德监督机制 |
(二) 中国伦理道德与祠堂族权 |
二、芳心村戴姓宗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发展 |
(一) “开基田头定居黄龙” |
(二) “聚族而居十代千口” |
三、芳心村戴姓宗族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形态 |
(一) 宗族共同体公权力的产生 |
(二) 族、房长权力的作用范围 |
四、戴姓宗族公共权力向公共权威的转化 |
(一) 与祖先崇拜相关的活动 |
(二) 维护宗族公共利益的活动 |
五、戴姓宗族权威的道德监督与制约 |
(一) 宗族权威的道德自律 |
(二) 族权内部的权力制衡 |
(三) 自下而上的层级监督 |
(四) 族规对族权的限定 |
六、外部力量对族权的尝试性监控及成效 |
(一) 国家权力对族权的介入过程 |
(二) 国家权力对族权监控的失败 |
七、小结 |
第二章 新政权建设时期的群众运动型监督 |
一、土地改革中村庄公共权力主体的更替 |
(一) 过渡性的村级权力组织 |
(二) 新政权下的首批乡村干部 |
(三) 对农会权力蜕变性质的判断 |
二、国家事务剧增中村庄公共权力的重构 |
(一) 疾风骤雨般的农业合作化 |
(二) 群体分化形成的“干部阶层” |
三、公社体制下村庄事务与公共权力特性 |
(一) 村庄承担的内外公共事务 |
(二) 公社的权力结构及其特点 |
四、公社权力蜕变及内部监督机制 |
(一) 村庄公共权力蜕变的表现 |
(二) 内部权力监督机制的限度 |
五、外部监督的尝试:农村基层反“三风” |
(一) 社员对问题的揭露及处理 |
(二) 当事人的意见及事实还原 |
六、外力监督范围的扩大:“四清”运动 |
(一) 内外权力相互结合 |
(二) 清查账目干部分类 |
(三) 处理包袱进行退赔 |
(四) 完善制度健全机构 |
七、小结 |
第三章 “乡政村治”下权力制约型监督的形成 |
一、人民公社解体下村庄公共事务的变迁 |
(一) 公社解体后急剧减少的公共事务 |
(二) 国家事务与村庄事务比重的变化 |
二、村民自治的兴起与公共权力再度蜕变 |
(一) 公共事务催生村庄治理方式的变革 |
(二) 双重授权下公共权力的蜕变与失控 |
三、外部监督的主动作为及其限度 |
(一) 自上而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
(二) 治理权力失控收效甚微 |
四、外力推动下内生监督的形成 |
(一) 内外联动组建专门化组织 |
(二) 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 |
五、小结 |
第四章 当前村庄公权力监督的困境与限度 |
一、权力监督组织的独立性 |
(一) 村庄“一把手”的权威 |
(二) “村监会”人选的猫腻 |
(三) “村监会”成员更换的逻辑 |
(四) “村监会”地位的尴尬 |
(五) 依附于村“两委”的监委会 |
二、监督主体的道德与能力 |
(一) “村监会”里的“四不清”干部 |
(二) 截然相反的两位理事会长 |
(三) 正派公益热心人的“私心” |
(四) “监督者也需要监督” |
三、内生监督权的动力来源 |
(一) 利益、荣誉与责任的选择 |
(二) 监督权行使的外力推动 |
(三) 对两种监督力量的评价 |
(四) 制衡型监督的“负效应” |
四、小结 |
第五章 “内生外动”型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的走向 |
一、村庄公共权力监督“内生”资源的价值 |
(一) 内生型权力监督形成的基础 |
(二) 内生型基层社会监督的价值 |
二、村庄公共权力监督“外源”动力的转型 |
(一) 从“运动”到“推动”:外力监督作用方式的变革 |
(二) 从“推动”到“互动”:外力监督介入程度的限定 |
三、“内生外动”型村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的构建 |
(一) 划定村庄内外权力作用的边界 |
(二) 利用村庄内部潜在的监督资源 |
(三) 持续完善现有的内部监督机制 |
(四) 发挥内外监督力量的协同作用 |
(五) 提升内生监督主体的意识和能力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模式建构 |
一、基本结论:中国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生成与演变的基本规律 |
二、命题回应:杜赞奇所预言的中国基层权力监督困境的破解 |
三、模式建构:“内生外动”型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中国路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黑龙江消防工作实现“三升三降”(论文提纲范文)
政府领导是关键 |
整治隐患是重点 |
队伍建设是保障 |
四、去年全省火灾四项指标全面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2]近代省港澳烟花爆竹贸易研究(18591948) ——以《中国旧海关史料》为中心[D]. 刘婕. 暨南大学, 2020(04)
- [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4]湖北省智慧消防建设政府职能研究[D]. 刘珍玉.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8)
- [5]“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研究 ——以厦门高殿为例[D]. 汪燃. 华侨大学, 2019(01)
- [6]社会治理视域下平安广州建设研究[D]. 邱冰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英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D]. 张婷婷.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8]内生外动:村庄公共权力监督的生成与演变 ——基于对广东省蕉岭县芳心村的调查[D]. 李庆召.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2009年全省火灾发生趋势及对策[A]. 徐明吉. 山东省2009年度灾情趋势预测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10]黑龙江消防工作实现“三升三降”[J]. 尹成,阚喜刚. 中国消防, 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