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研[1](2021)在《纳兰成德交游研究》文中认为
李育慧[2](2021)在《《黄州寒食诗帖》递藏与传播研究》文中指出
周安庆[3](2021)在《楝亭夜话忆故人——清代张纯修《楝亭夜话图》画卷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绚烂多彩的南京云锦催生了华夏传统文化史上的不朽名着《红楼梦》。清代文学大家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祖上三代人均曾担任过江宁(今江苏南京)织造一职,其祖父曹寅(1658—1712)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监理江宁织造等职逾20年,履行公务较有政声。目前吉林省博物院内,典藏有一件清初画家张纯修(1647—1706)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创作的《楝亭夜话图》画卷(纸本墨笔,画芯纵26、横65.5厘米),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当时张纯修与曹寅、施世纶(约1658或1659—1722)、
李雪铭[4](2020)在《明清正定梁氏家族文献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明清时期正定梁氏家族的相关文献与文学作品。正定梁氏于明洪武初年因战乱在始迁祖梁聚的带领下由山西蔚县徙至河北正定,到第七代梁梦龙开始逐步走向兴盛。正定梁氏家族素具秉承孝悌、尊师重道的家风,以及好学上进、勤奋苦读的学风。梁氏家族数代为官,世人曾赞“一堂荣五代”,仅明清两代通过科举恩荫入仕的梁氏族人就有几十人,可谓盛极一时。本文自第三章到第五章整理明清时期正定梁氏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人物,即梁梦龙、梁维枢以及梁清标的主要生平交游、着述以及文学创作特色。第三章研究梁梦龙的生平着述以及诗歌创作特色,着有诗文集《赐麟堂集》,梁梦龙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包括民瘼民生、边防军事、应制颂圣等,风格特色上善引经据古、敦厚刚正、清新刚劲,不少作品与其曾抗敌卫边以及抚民瘟疫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梁梦龙作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着有海运志《海运新考》,整理其主理淮安直达天津海运时,实地考察所得的海道口岸、里数、捷径等,并亲自绘制海道总图,是明朝试行海运的重要成果;着有史钞《史要编》,是其近十年在搜读史书的基础上,对历代史学着作的序、跋所作的记录。第四章研究梁维枢生平交游以及小说创作特色。梁维枢着有《玉剑尊闻》《姓谱日笺》《内阁小识》《见君子日笺》等,但大部分作品已散佚。梁维枢虽天资聪颖却仕途坎坷,其着作《玉剑尊闻》为仿《世说新语》的轶事小说,门目丰富,内容上以明代士大夫的轶事旧闻为主,赞颂圣贤、惩治奸佞,梁维枢叙事风格尚质黜华,在人物描述上简笔勾勒,这与当时文坛秉持“实录”的风气密不可分。第五章研究梁清标的生平交游、着述以及诗词曲创作特色,作为政治家梁清标出仕三朝,一生背负“贰臣”之名,备受世人非议。作为鉴藏家,其书画鉴藏成就非凡。在文学创作上更是成绩斐然,着有诗歌集《蕉林诗集》,其诗歌雍容典雅,沉酣诸史;着有词集《棠村词》,其词作秾艳和平,典雅清丽,其中的题画词多见于自身收藏,岭南词是其前往广州撤藩时所作,颇具意义;着有曲集《棠村乐府》,分小令38曲与套数17套,与梁清标的诗词相较,散曲在题材上较为狭小,以相思恋情、纪游思乡、咏写太平为主,在创作风格上以清新雅丽为主,沿诗词中之所已有,而新之变之,颖俊精致。但有别于诗词语言的典雅蕴籍,《棠村乐府》在语言上更加注重浅显通俗。通过系统梳理梁氏族源以及正定梁氏家族发展脉络,分析明清易代时期正定梁氏中最具代表性的族人梁梦龙、梁维枢以及梁清标的生平交游以及着述创作,总结出明清正定梁氏家族在文化和文学上的传承特点,梁氏家族一直秉持家法、绵延家学,世敦孝友、常怀敬畏,文着盈箧、简明平和。
吴祖瑛[5](2019)在《至今莲蕊有香尘 ——纳兰性德书画鉴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初时期的北京文人界名家辈出,纳兰性德被奉为清初第一词人。他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至今我们仍可以在一些名书画中看到他的题跋和钤印。就目前而言,学术界还没有将纳兰性德的家世生平、书画鉴藏活动及其影响等作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传统文人鉴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纳兰性德书画鉴藏的梳理总结其特点,以填补纳兰性德书画鉴藏研究领域的空白。
顾培佩[6](2019)在《耿昭忠鉴藏印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关于清初书画鉴藏家耿昭忠鉴藏印的个案研究。明末清初,大量明内府书画藏品的散落推动了私人书画庋藏的兴起,鉴藏印是作为鉴赏、审定、收藏之用而钤盖于书画和图书上的印章,随着庋藏风气的兴盛而发展,鉴藏印的功用和种类变得更加繁荣,私人藏家的用印更是举不胜举。目前国内外关于耿昭忠及其书画藏品的着录资料极少,历代学者对其鉴藏印鲜少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耿昭忠已有的书画着录及相关资料,梳理耿昭忠的标准鉴藏印,并通过比对分析,以此考证其鉴藏印的钤盖规律与习惯,用以服务于相关书画藏品的真伪鉴别及断代工作,并为今后耿昭忠的书画庋藏研究提供重要的辅助依据。同时以“真赏”、“丹诚”两方耿氏标准鉴藏印作为艺术经验的个例分析,其篆刻技艺、落墨章法所体现的清朗雅正气息,开辟了文字图像相融并重的篆刻新风尚,成为肖形印发展的重要肇基者,也为笔者的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基础。
张淑媛[7](2018)在《纳兰性德散文探微》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诗与词,较少关注他的散文。本文以纳兰性德的散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纳兰性德散文的主要内容、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纳兰性德散文中的个性呈现等几个方面,探讨纳兰性德的性情、人格、阅历、文学观念、学术理路、生存环境等,以求对纳兰性德为学、为文、为人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分为三大章:第一章为纳兰性德散文的主要类别及内容,分序跋、杂记、书牍、辞赋等四类论述纳兰性德散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纳兰性德散文中的文学思想,章下分论“倡导个人性情”“强调比兴寄托”“强调个人独创性”“内容形式需统一”等文学观点。第三章为纳兰性德散文中的个性呈现,论及纳兰散文中呈现的“沉稳持重”“情深义重”“志存高远”等个性特征。
刘春[8](2015)在《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的递藏与宫廷文化圈的赏鉴活动》文中指出自明末书画鉴藏风日盛,此时多集中于江南,其收藏之风远胜北方。如南方兴起的收藏大家如张丑、董其昌、项子京等等。北方尤其是京城宫廷收藏,并未引起帝王重视,收藏管理不严格,并未楷范宣和宋式,将藏品一一记录成谱。尤其是中期以后国库空虚,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甚至将书画作为薪金发给官吏,即所谓的"折俸"。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曾在《临怀素帖书
于佩琴[9](2014)在《纳兰研究三十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十分注重地域文化研究,把深入挖掘清朝历史和清代文学遗产,始终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自1985年学报开辟了纳兰性德研究专栏,至今三十年,连续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学报编辑部与承德市纳兰性德研究会携手合作,培育本院稳固研究队伍,广泛联络各地学者,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建立纳兰性德研究室,连续刊发纳兰性德研究的优秀论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各方面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纳兰研究的热潮。凸显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术研究的民族特色,不仅加强了学术交流,繁荣了民族文化,还活跃了我院学术研究的氛围,扩大了学报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引起了海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而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形象,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孙晓松[10](2014)在《清中期书画收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中期的书画收藏热潮,上承北宋内府庋藏余韵,下启民国、当今掖藏之波。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富有开拓性的探索和研究,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全面系统的总结性文章出现。探究清代历史收藏热潮现象之谜,总结鉴藏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对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人物的深入认识。本文属于鉴藏史研究,力求系统地对有清一代的书画收藏热潮现象进行探讨。
二、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论文提纲范文)
(3)楝亭夜话忆故人——清代张纯修《楝亭夜话图》画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曹雪芹祖上四人先后主理江宁织造署事务 |
●曹寅与施世纶、纳兰性德、张纯修等人互有交情 |
●《楝亭夜话图》画卷创作始末及其价值 |
(4)明清正定梁氏家族文献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正定梁氏的源流发展 |
1.1 正定梁氏的由来 |
1.2 正定梁氏的发展 |
1.2.1 家族谱系 |
1.2.2 仕官经历 |
1.2.3 姻娅关系 |
第二章 正定梁氏的家风家学与乡园文化 |
2.1 正定梁氏的家风家学 |
2.1.1 重视宗族,强调家法 |
2.1.2 秉承孝悌,尊师重道 |
2.1.3 好学上进,刻苦勤奋 |
2.2 正定梁氏的乡园文化 |
2.2.1 移民文化 |
2.2.2 燕赵文化 |
第三章 梁梦龙生平着述及诗歌创作 |
3.1 梁梦龙生平交游 |
3.2 《赐麟堂集》与梁梦龙的诗歌创作 |
3.2.1 《赐麟堂集》诗歌主要题材 |
3.2.2 《赐麟堂集》诗歌风格特色 |
3.3 梁梦龙其他着述 |
3.3.1 《海运新考》 |
3.3.2 《史要编》 |
第四章 梁维枢生平着述及小说创作 |
4.1 梁维枢生平交游 |
4.1.1 梁维枢主要生平经历 |
4.1.2 梁维枢的交游 |
4.2 《玉剑尊闻》与梁维枢的小说创作 |
4.2.1 《玉剑尊闻》刊刻情况 |
4.2.2 《玉剑尊闻》创作特色 |
4.2.3 《玉剑尊闻》叙事风格 |
第五章 梁清标生平着述及其诗词曲创作 |
5.1 梁清标生平交游 |
5.1.1 梁清标生平主要经历 |
5.1.2 梁清标的交游 |
5.2 《蕉林诗集》与梁清标的诗歌创作 |
5.2.1 蕉林书屋与《蕉林诗集》 |
5.2.2 《蕉林诗集》刊刻情况 |
5.2.3 《蕉林诗集》主要题材 |
5.2.4 《蕉林诗集》风格特色 |
5.3 《棠村词》与梁清标的词作创作 |
5.3.1 《棠村词》刊刻情况 |
5.3.2 《棠村词》价值影响 |
5.3.3 《棠村词》主要题材 |
5.3.4 《棠村词》风格特色 |
5.4 《棠村乐府》与梁清标的散曲创作 |
5.4.1 《棠村乐府》抄本基本情况及小令、套数辨析 |
5.4.2 《棠村乐府》主要题材 |
5.4.3 《棠村乐府》风格特色 |
第六章 明清正定梁氏文化与文学传承 |
6.1 秉承家法,绵延家学 |
6.2 世敦孝友,常怀敬畏 |
6.3 文着盈箧,简明平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至今莲蕊有香尘 ——纳兰性德书画鉴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纳兰性德家世生平 |
(一)纳兰性德的家世 |
(二)纳兰性德的生平 |
二、纳兰性德的书画鉴藏活动 |
(一)交游 |
1.与文人 |
2.与书画家 |
3.与鉴藏家 |
(二)鉴藏作品 |
1.晋唐风韵 |
2.宋代珍品 |
3.元代趣味 |
4.明清经典 |
(三)题画诗词 |
1.山水 |
2.人物 |
3.花鸟 |
(四)鉴藏印 |
1.字号印 |
2.堂号印 |
3.鉴藏印 |
4.藏书印 |
三、纳兰性德的书画鉴藏影响 |
(一)鉴藏特点 |
1.注重史料 |
2.注重实践 |
3.个人特色 |
(二)鉴藏影响 |
(三)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按出版时间排列) |
附录1 纳兰性德鉴藏作品简表 |
附录2 纳兰性德印鉴表 |
图版 |
致谢 |
(6)耿昭忠鉴藏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耿昭忠书画藏品与传世印记 |
第一节 耿昭忠生平 |
第二节 耿昭忠传世书画中的鉴藏印概况 |
1、清代私人鉴藏印概况 |
2、耿昭忠书画收藏及鉴藏印特点 |
第三章 耿昭忠鉴藏印记 |
第一节 标准印 |
第二节 钤印格式 |
第四章 个案解读与鉴别 |
第一节 “真赏”印 |
1、“真赏”印的解读 |
2、两方“真赏”印的鉴别 |
第二节 “丹诚”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专业能力展示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耿嘉祚书画鉴藏印一览表 |
附录二 :安岐书画鉴藏印一览表 |
(7)纳兰性德散文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和文献综述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纳兰性德散文的主要类别及内容 |
第一节 序跋类 |
第二节 杂记类 |
第三节 书牍类 |
第四节 辞赋类 |
第二章 纳兰性德散文中的文学思想 |
第一节 倡导个人“性情” |
第二节 强调“比兴”寄托 |
第三节 强调个人独创性 |
第四节 内容形式需统一 |
第三章 纳兰性德散文中的个性呈现 |
第一节 沉稳持重 |
第二节 情深义重 |
第三节 志存高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纳兰研究三十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纳兰性德研究历程 |
(一) 纳兰性德研究热潮兴起 |
(二) 纳兰性德研究专栏 |
(三) 纳兰性德研究机构 |
二、纳兰性德研究成果 |
(一) 关于纳兰性德生平的研究 |
(二) 关于纳兰性德作品的研究 |
1. 对纳兰词的研究 |
2. 对纳兰诗的研究 |
3. 对纳兰其他文献作品的研究和史料的考证 |
(三) 对纳兰性德思想的研究 |
三、纳兰性德研究显着特征 |
(一) 研究者素质高, 专家多, 功夫深 |
(二) 研究范围广泛, 视角各异, 显示了纳兰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四、学报对纳兰性德研究的主要贡献 |
(一) 注重队伍建设, 培养、鼓励本校学者开展纳兰研究, 形成学报基本作者群 |
(二) 拓宽学术视野, 坚持开放办刊的原则 |
(三) 办刊人的坚守与学会的协作, 是纳兰研究持续发展的保证 |
四、纳兰性德书画收藏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兰成德交游研究[D]. 王研. 鲁东大学, 2021
- [2]《黄州寒食诗帖》递藏与传播研究[D]. 李育慧. 渤海大学, 2021
- [3]楝亭夜话忆故人——清代张纯修《楝亭夜话图》画卷探析[J]. 周安庆. 东方收藏, 2021(05)
- [4]明清正定梁氏家族文献与文学研究[D]. 李雪铭. 河北大学, 2020(08)
- [5]至今莲蕊有香尘 ——纳兰性德书画鉴藏研究[D]. 吴祖瑛. 天津美术学院, 2019(06)
- [6]耿昭忠鉴藏印研究[D]. 顾培佩.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7]纳兰性德散文探微[D]. 张淑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的递藏与宫廷文化圈的赏鉴活动[A]. 刘春. 美术学研究(第4辑), 2015
- [9]纳兰研究三十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纳兰性德研究专栏概述[J]. 于佩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10]清中期书画收藏研究[J]. 孙晓松. 明清论丛,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