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材料结构课程开放式教学实践

基于网络环境的材料结构课程开放式教学实践

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物质结构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冯建华[1](2021)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为例》文中提出

迟岑迪[2](2021)在《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质微粒性”是科学课程中的大概念之一,它为化学、物理和生物各个主题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对化学中如溶液、酸碱、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了了解学生“物质微粒性”概念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本研究旨在构建和描绘中学物质微粒性的学习进阶,能够丰富化学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促进化学有效教学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近20年国际科学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物质微粒性的理论溯源、内涵、学生认识模型、制约因素及教学策略,阐明了当前国际科学教育领域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研究进展,确定了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提炼了学生关于物质微粒性的相异构想。通过对国内外化学课程标准的分析,提取了中学阶段关于物质微粒性的核心概念,并依据已有研究经验确定进阶维度,依据SOLO分类理论确定进阶变量,建立了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框架。开发了新型OMC项目问卷,对山东省158名学生进行了第一轮测试,证明OMC题目的有效性,借助PCM模型中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修正假设框架和OMC题目。将修正后的题目对山东省951名学生进行第二轮测试,同样借助PCM模型进行分析,再次证明了进阶水平的有效性。并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理解的差异性分析、进阶发展水平比较、不同题目的表现分析获得学生的认识现状。在此基础上,获得较为合理的学习进阶,并对教师提出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二:一是构建了有效的“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框架,该框架不同于以往国内研究的概念进阶,而是描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在水平之间描述了学生在该水平的相异构想作为水平间的连接,使整个学习进阶系统化和连续性。二是采用了结合开放题和选择题优点的OMC题目作为测查工具,该工具与开放性题目有一致性,并且适合大规模样本的测试,但对题目开发的要求较高。

刘硕[3](2021)在《基于APT教学模型培养高中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要素能够体现出化学空间思维能力已经逐渐成为化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针对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虽然很早就已经开始,但是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数学学科和地理学科研究成果居多,从化学课堂教学实际角度,化学空间知识体系的抽象性以及教学方式欠缺等问题,导致我国对学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针对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在高中化学物质结构教学中运用APT教学模型,将“评价手段”、“教学方法”、“技术工具”相结合,适当地组合、灵活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采用文献法对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对化学空间思维能力进一步概念界定,并对APT教学模型的构建方式及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笔者运用APT教学模型对高中化学物质结构相关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实习学校高二学年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前测与后测测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空间思维情感态度在教学实践前后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课堂教学效果展开观察分析。最后通过对教学实践结果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提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APT教学模型培养学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优化APT教学模型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应用的优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APT教学模型与化学空间思维培养的深度结合以及教学实践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研究,笔者发现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物质结构知识时,普遍存在理解能力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较少。本文将张屹教授团队提出的APT教学模型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将微观物质结构知识与与APT教学模型整合,并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为学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在教学中具有实际意义。

熊志君[4](2021)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网络信息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线上教学进行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化学核心概念在化学学科中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由于核心概念内容抽象,范围广泛,难以掌握,众多教育家和一线教师致力于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核心概念,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既能掌握课堂知识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为依据,以高中化学核心概念为载体,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为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的优化提供参考。研究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一是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设计原则和流程。二是对高中化学核心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高中化学核心概念知识内容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部分:结合化学核心概念知识特点,选择《物质的量》和《离子反应》两个内容在某学校开展了混合式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得出结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有所提升,学习习惯有所改善,学习方式更多样化。最后,笔者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对学校、教师、学生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对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时提供参考。也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期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更加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方式。

张洪悦[5](2021)在《UbD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化学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了化学的科研性与实用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品格的培养。有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高考中占比较多,但是通过了解发现有机化学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很难进行知识迁移,无法利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模式起源于美国,采用的是逆向设计原理,是以学习目标作为起点,强调教学评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之前,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研究将UbD模式应用于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能力。首先,在深入研究了与有机化学基础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后,基于该模块的高考考点以及教学目标,编制了“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学生认知障碍诊断测试卷”。通过测试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存在的认知障碍,为后面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其次,根据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基于UbD模式的核心理念和框架,选取了“烃的含氧衍生物”这一单元的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为了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分析其可行性,在某高中高二年级选取了两个化学成绩、水平相近的班级进行对照教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之后,对两个班学生的化学成绩、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听评课教师进行访谈,反思并总结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UbD模式在“烃的含氧衍生物”单元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反馈。该模式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还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现状,也为其他学科和模块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垚鑫[6](2021)在《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并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发现学习理念等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类比分析法与调查研究法等方式围绕微项目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相关研究。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式学习发展而来的微型化项目学习模式,选取小知识点为核心,围绕一个真实的问题组织开展微项目活动,通过制作微项目成果,解决真实问题,使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且,相比于项目式学习,微项目学习的小型化,灵活化将更适合高中课堂教学。首先,本文研究项目式学习与微项目学习相关文献,了解项目式学习和微项目学习研究现状。之后使用类比分析法,类比项目式学习框架模板,设计微项目学习模式。并且对课标进行解读,结合微项目特点并根据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选取适合进行微项目学习的核心知识点。依据所设计出的微项目学习模板和评价模板,并对课标下各主题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出适合进行微项目学习的核心知识。之后,选取部分知识点为例,结合教学设计模板和评价模板进行微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为后续实践研究做准备。其次,选取某高中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研究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综合测评发现,微项目学习可有效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根据学习后的问卷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感受,对后续微项目学习的开展做出相关建议。最后,本次研究创新点在于结合项目式学习框架,设计微项目学习一般模板及框架,对相应知识选取做出一定建议。之后将设计用于实践研究中,通过多元化、多方面的测评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测,并基于评价结果为微项目学习的实施提出相关建议:发挥学生主动性;教学实施循序渐进,体现阶段性;关注学生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加强教师间合作,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冯春艳[7](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廖加海[8](2021)在《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理论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前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机械识记的学习方式早已不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早已不再是学者们的“自留地”,根据需求人人皆可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创造者,传统学习方式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信息时代的新要求都越来越呼唤新的学习形式。积极主动获取、组织知识,能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理解并灵活迁移是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们所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从国内外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结果不难看出深度学习已然成为了学习者获取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的教与学则是深度学习的必然指向。本研究主要以“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调查了高中学生的化学深度学习现状;二是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等相关理论与现状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建构深度学习过程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三是通过为期一学期的准实验研究验证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部分,查阅有关深度学习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关于深度学习和知识学习阶段理论的已有研究,进而明晰已经取得的进展和进一步研究的增长点,界定有关化学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而确定本研究的方向与意义。第二部分,依据美国休利特基金会界定的深度学习能力维度,结合化学知识学习特征编制《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选取X省Y市的Z中学为研究对象,对该校高一年级6个班共2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数据结果分析目前该薄弱中学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现实情况,结合教师访谈分析该校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教学策略的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理论、DELC等理论构建了高中化学深度学习过程模型,并基于此模型的三个阶段提出对应的教学策略:在预备阶段,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策略;在主体阶段,针对化学陈述性知识提出了例-规-例加工策略、选择性编码策略,针对化学程序性知识提出了样例学习策略、变式练习与反馈策略;在评价反思阶段提出了即时性评价策略与自主反思策略。第四部分,选取深度学习水平无显着性差异的两个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结束后利用经Rasch模型检验过的试题,以及师生半结构化访谈等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F中学进行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以后得出如下结论:1、在认知领域,就化学陈述性知识而言,大多数学生难以根据化学陈述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认知顺序进行新旧知识的辨别与有机整合,从而造成对化学陈述性知识的浅层理解;对于化学程序性知识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未牢固掌握产生式的条件,从而难以在化学程序性知识的条件与行为之间形成强有力的联结。此外,大多数学生无法对化学陈述性知识进行各种精制,从而导致学生进行高水平的的知识迁移。2、在人际领域,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沟通表达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具有开展合作学习的互动基础,但仍有提升空间。3、在自我领域,该校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学习动机和元认知能力,但表现均算不上优秀,从程度上来讲两个维度的表现都还可以提升。4、被调查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不存在性别上的显着性差异。在进行准实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好于常规教学。2、实验班的师生认可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教师建议开发与深度学习相匹配的教学情境素材库,以及进行有关知识类型和深度学习的理论培训。最后对本研究的不足和建议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一线教育实践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冯永华[10](2018)在《视域融合下的慕课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慕课在建设与应用共享中发展迅速,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慕课开发作为慕课建设与应用共享的焦点问题,亟需系统、深入地展开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然而,慕课开发实践先行,缺乏理论澄清与理性推动;而且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独特性,难以嵌套现成的理论框架;在慕课开发实践中也存在过度沿承现代课程开发模式而缺失对主体、情境及意义观照的问题,出现慕课开发与多元学习诉求、学习体验相冲突的困境与矛盾。因此,慕课开发研究既要指向本体意义的理论问题研究,又要指向实践问题研究,以解决慕课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慕课开发属于课程开发范畴。泰勒原理为慕课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但是,解决慕课开发理论与实践困境同时需要宏大叙事研究与体现开放性、差异性、多元性的微型叙事研究。我们需要超越一元视域而转变为融合泰勒原理在内的多元视域。课程理解鼓励个体对课程的本源性意义重建与自传式的多元理解,它为慕课开发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指导。因此,本研究以泰勒原理所体现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两种课程视域的融合为理论基础,基于慕课开发问题,对慕课开发进行改造、完善,实现新形式的慕课开发,促进在慕课开发实践中探讨关系、过程、意义与多样性的建构,在多元化理解中反思慕课开发。慕课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本研究从课程形态变迁的内在逻辑澄清慕课、慕课开发的“为人”属性;同时澄清当前慕课开发的基本程序。慕课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需要在开发中重视建构的知识观、学习者主体观、师生主体活动的交往观以及生成的过程观,澄清历史图景以观照慕课开发现实。全面审视慕课开发实践、探寻关键症结是澄清慕课开发问题的关键。本研究调研发现当前慕课开发存在如下问题:重静态预设轻开发过程;慕课开发与学习需求不对称;慕课设计过度结构化,剥离了学习者主体性;学习资源生成性与差异性不足;慕课实施缺乏过程关注;学习评价主体与维度偏单一,且评价情境与差异体现不足。慕课开发主体失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慕课开发中“关系”的断裂,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与需求失衡是问题背后的原因。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为慕课开发理论分析提供指导。基于视域融合,慕课开发的逻辑品格是基于关联的隐喻,其价值取向是促进个性化学习;开放的慕课开发环境、凸显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动态生成的课程文本、非线性连通的运行过程,以及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是视域融合下慕课开发的样态。基于当前慕课开发基本程序的分析、问题诉求以及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建构了“FLTC”慕课开发模式,“FLTC”分别代表了教师(Facilitator)、学习者(Learner)、文本(Text)、情境(Context)。“FLTC”慕课开发模式是对慕课开发的核心旨向、要素、活动及其关系的规定,它基于慕课平台、社会性软件等信息技术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为核心旨向,以教师、学习者、文本、情境为关键要素,以课程设计与迭代、资源组织与文本共生、在线教学活动、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分析与评价为主要课程开发活动。其中,教师是个性化学习与慕课动态生成的促进者,与学习者共同构成了慕课开发主体,学习者的主体性渗透于要素、活动、关系、意义的相互关联中,在主动参与中实现个性化的“转变”。实现“FLTC”的慕课开发需要一项新的操作程序。需要组建教师团队—发布课程公告—课程设计与迭代—资源组织与文本共生—组织在线教学活动—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分析与评价,但是,慕课开发并非是线性流程,而是慕课开发要素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不断迭代、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慕课开发中,还需要重视慕课开发要素、活动之间的关联,重视慕课开发的开放性、过程性与生成性,重视学习交互中的网络连通,重视学习分析与评价与教、学的融合过程。在人的主体性发挥中,实现慕课开发在实践基础上的建构、在开发过程中的理解,促进实践与理性的和谐统一。“FLTC”慕课开发模式从一种理论模式到实践落实,还需要教育框架与技术框架共同提供支持保障。慕课开发教师应具备慕课开发素养,真正成为个性化学习与慕课动态生成的促进者;学习者应具备慕课学习素养,真正成为自治的学习主体;技术应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课程的专业性定制提供支持;同时在开发过程应处理好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教师、学习者、慕课开发之间的关系,慕课开发与教学的关系以及预设与创生的关系。最后,本研究选取典型慕课案例,在视域融合的指导下,分析该慕课开发的优势、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促进慕课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沟通。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物质结构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物质结构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综述
    2.1 “物质微粒性”概念界定
    2.2 有关“物质微粒性”的理论溯源
        2.2.1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2.2.2 分子动理论
    2.3 国际科学教育中物质微粒性的内涵
    2.4 近20年国际科学教育关于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研究
        2.4.1 PNM相异构想探查研究——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模型
        2.4.2 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影响因素
        2.4.3 提高学生物质微粒性认识的教学策略
    2.5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国外PNM的学习进阶研究
        2.5.2 国内微粒观的学习进阶研究
        2.5.3 结论与启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思路与任务
    3.3 研究方法
4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的建构
    4.1 进阶假设基本原理
    4.2 核心概念的提取
        4.2.1 我国初中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微粒性
        4.2.2 我国高中课程标准中的物质微粒性
        4.2.3 美国NGSS对物质微粒性的要求
        4.2.4 小结
    4.3 进阶维度的提取
    4.4 进阶变量的确定
        4.4.1 SOLO分类理论
        4.4.2 最高与最低水平的确定
    4.5 物质微粒性学习进阶假设
5 测量工具的开发
    5.1 传统选择题的发展
    5.2 OMC题目的开发
        5.2.1 结构图
        5.2.2 项目设计
        5.2.3 结果空间
        5.2.4 测量模型
6 进阶假设的初步验证
    6.1 研究设计
    6.2 试测结果
        6.2.1 学生OMC与开放题理解水平的匹配
        6.2.2 试测总体情况
7 进阶假设的调整与再检验
    7.1 对物质微粒性进阶框架的调整
    7.2 对题目的调整
    7.3 实测总体情况
        7.3.1 研究样本
        7.3.2 实测总体情况
8 对学生物质微粒性认知水平的描述分析
    8.1 不同年级学生物质微粒性进阶水平差异比较
    8.2 不同年级学生物质微粒性进阶发展水平比较
    8.3 不同年级学生在物质微粒性测试题目上的表现分析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教学建议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APT教学模型培养高中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空间思维培养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空间思维能力是高中生的必备品质
        (三)空间思维能力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二、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空间思维能力
        (二)化学空间思维能力
        (三)APT教学模型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信息加工理论
    三、化学空间思维的心理机制研究
        (一)化学空间思维的心理结构及功能
        (二)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APT教学模型内容及模型研究
    一、APT教学模型的建构
        (一)APT教学模型建构思路
        (二)APT教学模型核心要素解析
    二、APT教学模型的设计方法
        (一)课程评价手段(A)的设计
        (二)课程教学方法(P)的设计
        (三)课程技术手段(T)的设计
    三、基于APT教学模型化学空间思维教学案例设计
        (一)课堂教学流程
        (二)教学案例展示
第四章 应用APT教学模型培养学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高中生化学空间思维水平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问卷设计
        (五)调查结果
    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第五章 APT教学模型实施建议
    一、“评价手段”的实施建议
        (一)评价融入教学
        (二)过程客观性
        (三)学生主体性
    二、“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
        (一)把握知识体系
        (二)促进问题教学
        (三)多样化教学法
    三、“技术工具”的实施建议
        (一)合理使用技术
        (二)遵循思维规律
        (三)提高教师素质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 核心概念教学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模式
        2.1.2 教学模式
        2.1.3 混合式教学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人本主义理论
    2.3 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2.3.1 设计原则
        2.3.2 教学流程
        2.3.3 线上教学
        2.3.4 线下教学
第3章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及其教学的理论梳理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概念
        3.1.2 核心概念
        3.1.3 化学核心概念
    3.2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的分类及特点
        3.2.1 化学计量
        3.2.2 物质简单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3.2.3 物质的分类
        3.2.4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3.2.5 化学反应与能量
    3.3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学习的重要性
    3.4 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面临的问题
        3.4.1 学生的相异构想产生干扰
        3.4.2 教师忽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4.3 教师缺乏相似概念间的分析比较
        3.4.4 教材表述不清导致理解困难
第4章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4.1 教学设计
        4.1.1 《物质的量》混合式教学设计
        4.1.2 《离子反应》混合式教学设计
    4.2 教学实施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对象与执教老师
        4.2.3 教学实施时间安排
        4.2.4 实验假设
        4.2.5 实验过程
    4.3 教学效果
        4.3.1 化学考试成绩比较
        4.3.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3.3 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4.3.4 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教学建议
        5.2.1 学生方面
        5.2.2 教师方面
        5.2.3 学校方面
    5.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一(7)班和高一(8)班入学考试和第一次月考成绩对比
    附录2: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
致谢

(5)UbD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需要
        二、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
        三、UbD模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UbD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UbD模式
        二、知识理解
        三、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特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三章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认知障碍诊断研究
    第一节 课程标准分析
    第二节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三节 高考试题分析
    第四节 教学目标分析
    第五节 诊断测验调查
        一、诊断测验调查的目的
        二、诊断测验试卷的设计
        三、诊断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UbD模式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UbD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第二节 UbD模式在教学中的操作程序
        一、确定预期结果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第三节 UbD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
        三、课时的逆向教学设计
第五章 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第一节 学生评估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一、课堂证据情况分析
        二、 “苯酚的性质探究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分析
        三、 “富春江苯酚泄露事件”解决方案分析
    第二节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一、实验前测
        二、实验后测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一、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促进了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
    第四节 教师访谈反馈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学生认知障碍诊断测试卷
    附录 B 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二、微项目学习的优势
        三、2017 版课标要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项目式学习研究现状
        二、微项目学习研究现状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项目式学习
        二、微项目学习
        三、教学设计
    第二节 理论基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三、杜威实用主义学习理论
        四、情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基于微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原则与理念
        一、设计原则
        二、设计理念
    第二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依据与思路
        一、设计依据
        二、设计思路
    第三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要则
        一、项目式学习设计要则
        二、微项目学习设计要则
    第四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模板及实施流程
        一、微项目学习教学模板设计
        二、微项目学习评价模板设计
        三、实施流程
第四章 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设计
    第一节 微项目学习设计依据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二、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内容特点
        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现状
    第二节 微项目核心知识点选取分析
        一、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知识点分析
        二、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微项目核心知识选取
    第三节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微项目学习教学设计
        一、微项目教学设计案例一:探究新型消毒净水剂
        二、微项目教学设计案例二:探究金属铝冶炼的发展史
        三、微项目教学设计案例三:科学探讨PX工业生产的利与弊
第五章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微项目学习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要素
        一、研究变量控制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第二节 微项目教学实践
        一、“探究新型消毒净水剂”微项目学习实践
        二、“探究金属铝冶炼的发展史”微项目学习实践
        三、 “科学探讨PX工业生产的利与弊”微项目学习实践
    第三节 微项目学习实施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成绩分析
        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微项目学习有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形成高阶思维。
        二、微项目学习有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三、微项目学习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四、微项目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微项目主题设计
        二、分阶段进行微项目学习,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与习惯
        三、关注学生差异,保证学生的参与度
        四、加强教师之间交流合作,保证教学目标完成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学生高铁酸钾氧化性验证实验设计模板
    附录 C 学生论证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理论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
2 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化学深度学习与化学浅层学习的比较
    2.3 化学深度学习的特征
    2.4 理论基础
3 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研究设计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教师访谈分析
    3.4 现状调查总结
4 促进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4.1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过程模型构建
    4.2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过程模型的说明
    4.3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过程模型的化学教学策略
5 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设计
    5.2 后测试卷的编制与修订
    5.3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5.4 研究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师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Ⅲ 单元一测试卷
    附录Ⅳ 准实验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Ⅴ 准实验后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10)视域融合下的慕课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深入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共享的现实需求
        (二)澄清慕课开发理论困惑的需要
        (三)破解慕课开发实践中困境与矛盾的必然诉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分析
    四、概念界定
        (一)视域融合
        (二)课程
        (三)慕课
        (四)课程开发与慕课开发
    五、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历史图景:课程形态变迁与慕课开发诉求
    一、课程形态变迁与内在逻辑
        (一)课程形态变迁
        (二)内在逻辑:满足人的学习需求
    二、慕课: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一)两种慕课形态
        (二)慕课基本特性:大规模、开放、在线
        (三)慕课提供完整的课程体验
        (四)当前慕课开发的基本程序分析
    三、慕课开发诉求
        (一)重视建构的知识观
        (二)重视学习者主体观
        (三)重视师生主体活动的交往观
        (四)重视生成的过程观
第二章 实践审视:慕课开发现状、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测试
        (一)调查问卷编制的前期咨询
        (二)调查问卷基本结构的确定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四)调查对象情况说明
        (五)慕课开发量表的预测试与正式测试说明
    二、慕课开发现状分析
        (一)学习者具有自我学习导向
        (二)学习者期待教师了解学习需求
        (三)多数教师能切分知识点
        (四)课程教学活动以线上为主
        (五)在线论坛、QQ群是核心交互工具
        (六)学习进度记录工具是常见的学习支持工具
        (七)测验与作业兼有客观题与主观题,自动反馈较多
    三、慕课开发问题分析
        (一)慕课开发观重静态预设轻开发过程
        (二)慕课开发与学习需求不对称
        (三)慕课设计的过度结构化剥离了学习者主体性
        (四)学习资源生成性与差异性不足
        (五)慕课实施缺乏过程关注
        (六)学习评价主体与维度偏单一,情境与差异体现不足
    四、慕课开发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慕课开发主体失衡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三)慕课开发中“关系”的断裂
        (四)学习支持服务与需求失衡
第三章 理论寻径:两种课程视域的融合
    一、泰勒原理与课程理解:慕课开发的科学支撑与方法论依据
        (一)泰勒原理:慕课开发的科学支撑
        (二)课程理解:重构慕课开发的方法论依据
    二、两种课程视域的融合:促进“理解”的慕课开发
        (一)视域融合是慕课开发的根本需要
        (二)视域融合指导慕课开发
    三、视域融合下慕课开发理论分析
        (一)慕课开发的逻辑品格:基于关联的隐喻
        (二)慕课开发的价值取向: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慕课开发样态的探寻
第四章 模式建构:视域融合下“FLTC”慕课开发模式
    一、“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含义与内容
        (一)“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含义
        (二)“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内容
    二、“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核心与构成
        (一)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旨向
        (二)慕课开发主体与要素
        (三)慕课开发的主要活动
    三、“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操作程序分析
        (一)组建教师团队
        (二)发布课程公告
        (三)课程设计与迭代
        (四)资源组织与文本共生
        (五)组织在线教学活动
        (六)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七)学习分析与评价
    四、“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侧重点
        (一)重视慕课开发要素、活动之间的关联
        (二)重视慕课开发的开放性、过程性与生成性
        (三)重视慕课开发的学习网络连通
        (四)重视学习分析与评价与教、学的融合过程
第五章 支持诉求:“FLTC”慕课开发模式的条件保障
    一、教师:以慕课开发素养成为促进者
        (一)教师应具有教育立场
        (二)教师应树立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慕课开发观
        (三)教师应具有慕课创生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
        (四)教师应具有反思实践能力
        (五)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二、学习者:以慕课学习素养成为自治主体
        (一)学习者应具有主动性与自制力
        (二)学习者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学习者应具有反思能力
    三、技术支持:促进个性化学习
        (一)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为课程提供专业性的定制支持
        (三)慕课平台应提供诚信识别支持
    四、“FLTC”慕课开发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在互动中协商与转化
        (二)教师、学习者、慕课开发之间的关系:“我─你”交往中的融合
        (三)慕课开发与教学的关系:连续、互动的有机整体
        (四)预设与创生的关系:连续中的辩证统一
第六章 案例分析:对慕课《模型思维》开发的分析
    一、《模型思维》基本信息
        (一)学习者对《模型思维》的评价
        (二)《模型思维》主要模块
    二、《模型思维》开发的思路
    三、《模型思维》开发的优势
        (一)教师、学习者、文本、情境构成开发要素
        (二)注重分析学习者起点与了解学习者需求
        (三)以慕课开发活动推动《模型思维》开发
        (四)基于生活化的情境促进文本理解
    四、《模型思维》开发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课程设计的预设性,缺失学习者主体性与迭代
        (二)缺乏在线教与学活动的触发事件,影响课程生成
        (三)社区交互缺乏知识网络的连通机制,教师引导不足
        (四)课程团队的学习支持不足,缺乏“学伴”引导
        (五)目标导向与学习评价单一,缺乏主体参与及个性化反馈
        (六)课程活动与要素之间缺乏互动,过程性与生成性不足
    五、《模型思维》开发的改进策略
        (一)建构学习者模型,促进个性化学习
        (二)发挥学习者主体性与教师的“促进者”,促进生成与连通
        (三)重视慕课在线教学活动,凸显实施过程
        (四)重视学习评价个性化,促进人文关怀
        (五)构筑关系网络,促进对话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慕课开发未来展望:增强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B: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慕课设计、资源开发、实施与评价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D:慕课设计、资源开发、实施与评价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物质结构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在中学化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为例[D]. 冯建华. 河北北方学院, 2021
  • [2]中学生化学物质微粒性认识的学习进阶研究[D]. 迟岑迪.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APT教学模型培养高中生化学空间思维能力的研究[D]. 刘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4]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熊志君.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UbD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洪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微项目学习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 丁垚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知识学习阶段理论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 廖加海. 西南大学, 2021(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视域融合下的慕课开发研究[D]. 冯永华. 河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基于网络环境的材料结构课程开放式教学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