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堰、大景山、大水桥三个水库富营养化状况

广东十堰、大景山、大水桥三个水库富营养化状况

一、广东石岩、大镜山和大水桥三座水库的富营养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黄鑫[1](2021)在《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演替互作规律与衰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自然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人们通过水库对其进行管理与调配。而随着水库的持续运行,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内源污染物的积累,许多水库面临着富营养化的风险。在水库水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作为该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对水质变化响应极其灵敏。在藻类衰亡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溶解性有机物会对水体中细菌代谢能力及碳源利用情况造成影响。本文以水源水库为实验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和共生网络分析方法,持续跟踪水库水质指标、藻类种群结构的变化以及藻类属间互作和水质变化响应关系,以探究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演替机制。此外,结合细菌代谢图谱,揭示藻类衰亡过程中细菌代谢活性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水源水库水质改善及藻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绿藻门为金盆水库优势藻门,硅藻门在夏季末及秋季相对丰度提高,蓝藻门在6月相对丰度较高。小球藻、小环藻、直链藻、扁藻以及海链藻属为金盆水库研究期间优势藻属,而多甲藻、隐藻、鱼鳞藻和锥囊藻属则只在特定时间出现。所有水质节点与藻类节点之间以负相关关系居多,Fe、氨氮、电导率、浊度、温度和DOC与藻类间响应较为强烈。某些藻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特定的互作关系。(2)与金盆水库类似,绿藻门为李家河水库优势藻属,蓝藻门在6月相对丰度较高,甲藻门、金藻门、隐藻门丰度则在整个研究期间都处于较低水平。小球藻、小环藻和直链藻为李家河水库研究期间优势藻属,而多甲藻、隐藻和金杯藻则只在特定时间出现。衣藻属与扁藻属的相对丰度月度变化相反,与直链藻属相同。网络分析表明电导率、p H、Fe、水温和总氮的变化对真核藻类以负相关关系为主,其中电导率和p H与藻类间互作响应更为显着。栅藻属(Desmodesmus sp.)与其他藻属间有较多的相关关系且以正相关为主。(3)扬水曝气运行期间,水质垂向趋于一致,叶绿素a和藻密度表现出到了运行中后期,垂向上趋于一致。在表层0-20m深度区间,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藻门类,随着深度的增大硅藻占比逐渐下降,而绿藻与之相反。甲藻门和褐藻门仅活跃在扬水曝气运行前中期,说明扬水曝气可以有效控制这两门类的藻。隐球藻属、鱼鳞藻属和棕鞭藻属仅在运行前期相对丰度较高。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深增加,水质参数与藻类间的响应关系逐渐减弱,且藻类属间互作关系也呈现相同趋势。(4)小球藻衰亡期间,pH、Chl-a、TN、NH4+-N以及TP逐渐降低,而NO3--N逐渐升高。其中NH4+-N、TP在第5 d的降幅最为显着,分别降低84.95%(P<0.001)、30.84%(P<0.001)。细菌总数在第5天升高后保持下降趋势。荧光溶解性有机质为类富里酸,在0~10d持续降低而后基本不变。细菌群落代谢活性逐渐减弱,碳源利用类别发生显着改变。第15天细菌群落代谢活性发生突变,并且以脂类为主要碳源,并且也只对丙酮酸甲酯表现出较高消耗。而在第10天时,额外表现出对葡萄糖-1-磷酸盐和β-甲基D-葡萄糖苷的利用。

徐进[2](2019)在《李家河水库水质演变规律与扬水曝气系统水质改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水库水质的不断恶化及有害蓝藻的周期性爆发,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日趋加快,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影响供水水质安全。扬水曝气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原位控藻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水体水质,还能够抑制藻类的繁殖,为水源地水质安全问题提供保障。本研究以西安市重要水源地——李家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持续的原位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研究了自然条件下水库水质演变规律和浮游藻类繁殖特征,以及扬水曝气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李家河水库季节性热分层特征及其对水质演变的影响;2)李家河水库浮游藻类生长繁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3)扬水曝气系统对水质的改善及对浮游藻类的控制效果。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李家河水库季节性热分层现象十分显着,从6月初开始,垂向水体温差逐渐变大,导致上下层水体间的密度差也不断增大,因此垂向水体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受阻,溶解氧(DO)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中间水层(525m)及底部水体DO均接近于0mg/L,呈现厌氧状态,加剧了底部沉积物中还原性物质的释放,稳定分层期结束后,垂向水体开始逐渐混合,富集于底部的还原性物质开始向上层水体迁移扩散,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水库水质。(2)李家河水库藻细胞密度峰值出现在水体稳定分层时期(2017年8月),高达2.76×108cells/L,在该时期,李家河水库主要的优势藻种为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和束丝藻,占总藻细胞数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05m水层中,而绿藻门的小球藻次之。随后便进入混合期,水体分层结构被削弱,藻类开始逐渐死亡衰减,至10月底藻细胞密度降低至9.0×106cells/L,此时硅藻门的小环藻和针杆藻成为主要的优势藻种。(3)扬水曝气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底部厌氧环境,抑制底泥中污染物质的释放,同时可以破坏水体分层结构,改善水库水质,抑制藻类的繁殖。在去年同时期未安装设备时,水体稳定热分层结构维持了3个月,温跃层厚度达18m,而在2018年扬水曝气系统在李家河水库建成运行之后,水体热分层结构明显削弱,系统连续运行8天后,温跃层由去年同期的25m处潜入水深45m处,温跃层厚度削减至10m,运行1个月后垂向水体完全混合,水温保持一致,改善了底部水体厌氧环境,水库内源释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藻细胞密度也由去年同期的2.76×108cells/L骤减到4.0×106cells/L左右,其削减率高达98%,而相应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蓝藻门的铜绿微囊藻占比大大降低,由去年同期的80%降低到40%,主要优势藻变为小环藻和小球藻。

商潘路[3](2018)在《水源水库水质及浮游藻类种群结构时空演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监测,分析对比了两个水库不同时期的水质和浮游藻类繁殖状态,并对不同水库不同时期厌氧区含量进行剖析,制定控藻计划,为水源水库给水和扬水曝气控藻技术提出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使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判别黑河水库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异质性,为水源水库热分层期间水质与真菌群落的偶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黑河水库与李家河水库水体分层结构演变规律及水质响应特征;2)黑河水库与李家河水库藻类数目和种群时空格局;3)扬水曝气系统对水体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其对碳、氮、磷、铁、锰等营养盐的调整;4)藻类爆发期,黑河水库热分层诱导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演替特征。主要成果结论如下:(1)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水体稳定分层结构都是在79月,水库底层DO接近于0,使得水体氧化还原转化效率减弱,垂向水质转变能力被形成的斜温层所抑制。分层期,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厌氧层最大深度分别达到21 m和25 m,等温层水体TN、Fe、Mn浓度超标分别达到1.7、0.38、0.12 mg/L和3.2、0.2、0.4 mg/L。黑河水库在10月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迅速降低直至消亡。(2)黑河水库藻密度在稳定分层期(2016年9月)达到最高值4.51×106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5.5μg/L。分层形成期小环藻、直链藻是主要藻种;稳定分层期铜绿微囊藻是主要藻种,都基本聚集在水体表层25 m处生长繁殖。水体耗氧速率在人工曝气充氧破坏水体分层的作用下逐渐降低,营养盐的释放被阻碍,从而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现象发生。(3)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在分层形成期(6月)和稳定分层期(8月)分别到达峰值5.0×106个/L和3.0×108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11μg/L和24μg/L。完全混合期甲藻是主要藻门,分层形成期小球藻、卵囊藻是主要藻种;稳定分层期铜绿微囊藻是主要藻种,都基本聚集在水体表层25m处生长繁殖。(4)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红酵母属、链格孢属、分子孢子菌属、链格孢属、亚隔孢壳属、分子孢子菌属分别是0.5、10、25、40、60、70 m水深的优势菌属。主成分分析(PCA)表明,TP、水温、DO对水深10、25和4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电导率、NO3--N对水深6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Chl-a、pH值对水深0.5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TP、TN、NO3--N对水深7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

曾明正[4](2016)在《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我国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规律,于2014年7月2015年6月对枣庄市水源水库——周村水库坝前最深点进行了37次分层采样,通过对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植物为期一年的原位监测,研究了水库季节性热分层的水质响应特性,并揭示了水体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转化机理;分析了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并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季节性演变的主要环境因子;分析了造成水库水质恶化和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并阐述了扬水曝气技术用于抑制水库内源污染以及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必要性。本文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周村水库热分层时间长(411月),混合期短(12月次年3月),全年呈典型温带单循环混合模式。气温是引起热分层结构形成—失稳—重建的主要因素,其中上层水温受气温影响显着,而气温对底层水温的影响较小。(2)水温分层对水库水环境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分层引起的底层水体季节性缺氧,导致了沉积物中营养盐以及还原性物质的大量释放,其中热分层期底层水体总氮、氨氮、总磷、锰和硫化物浓度最高分别达1.64 mg/L、1.11 mg/L、0.14 mg/L、0.93 mg/L和1.29 mg/L。秋季热分层结构消亡期,上下层水体的垂向对流使分层期蓄积于底部的高浓度营养盐和还原性污染物被交换至上层水体,引起水质恶化、水体嗅味异常和鱼类死亡等突发性水体污染。(3)采用Renolyds和Padisák等提出的功能类群划分方法对周村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并结合水库水文、水质因素,分析了优势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及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周村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2种,隶属于8门63属,可分为18个功能群类。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性:其中夏秋季热分层期主要以鞘丝藻(Lyngbya sp.)、螺旋藻属(Spirulina sp.)等丝状蓝藻为代表的S1功能类群占优势,而冬季混合期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针杆藻(Synedra sp.)等能适应低温、弱光的C+D功能类群为优势群落;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在垂向上并无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热分层、降雨量和水温是影响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4)采用综合营养指数法(TSI)和Q指数法对周村水库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TSI评价显示周村水库为中度富营养化至重度富营养化,而Q指数评价结果为中等水平。Q指数评价的结果低于TSI的评价结果,这可能是由于丰水期降雨导致水体中较高的浊度,使水体中透明度的测定偏低而CODMn偏高,从而导致TSI值整体偏高。(5)于2014年10月2015年8月对水库3条主要入库河流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徐洼河污染较为严重,其中总氮、总磷浓度最高可达19.97 mg/L、6.05mg/L,3条入库径流中总氮的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徐洼河总氮构成主要以氨氮为主,而西伽河和下十河的氮主要以硝氮为主,这可能与河流所经流域有关。季节性变化上来看,枯水期水质相对较为洁净,丰水期氮、磷浓度都显着高于枯水期。

王旭涛,徐海生,李思嘉,邓培雁[5](2016)在《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石岩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灰色聚类分析对水库富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旨在建立一种完善、合理的富营养化评价模型,为水库的管理提供依据。选用透明度(SD)、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叶绿素a(Chla)7个参数作为富营养化评价参数,将富营养化程度划分为贫营养、贫中营养、中营养、中富营养、富营养和极富营养6个等级,运用灰色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深圳石岩水库夏季富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石岩水库8个采样点均处于中富营养状态,但有着向富营养化演变的潜在风险;从水库的入水口至出水口,富营养化状态有轻微减轻趋势。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是可行的,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姚文婷,蔡德所,唐鑫,文宏展[6](2015)在《珠江流域西江支流贺江水体硅藻群落结构、分布和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综合运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方法评估了贺江流域硅藻群落,结合硅藻生物指数(IBD)、硅藻属指数(IDG)、硅藻营养化指数(TDI)和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对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TWINSPAN将贺江流域的38个样点分为4组,且群落Ⅰ到群落Ⅳ其生境质量逐渐变得单一,人为干扰程度逐渐加大;划分的四组群落在DCA排序图上有明显的界限,依据Van Dam硅藻生态指示意义,水环境污染程度从群落Ⅰ到群落Ⅳ逐渐加剧,有争议的样点7、8和24在DCA排序图上也倾向于群落Ⅲ.4种硅藻指数都是显着相关的,但IBD、IPS、IDG在硅藻群落的箱型图中明显呈现出合理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划分的硅藻群落较好地反映了贺江流域的生态质量,IBD、IPS、IDG适合于贺江流域生物监测与评价.

侯伟,黄成,江启明,雷腊梅,胡韧[7](2011)在《粤北三座典型中型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于2010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采集粤北地区3座中型水库(沐溪、苍村和赤石迳水库)的水和浮游植物,分析植物群落与水质,以考察季节性温度差异与鱼类养殖对水库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3座水库分别属富营养、中营养和中营养水平,营养盐质量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56种(属),群落组成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沐溪水库丰枯两季均以蓝藻为优势类群,其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余两座水库(p<0.01);苍村和赤石迳水库丰水期优势门类均为蓝藻,枯水期均为硅藻。3座水库浮游植物丰度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生物量则枯水期高于丰水期,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DA(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透明度、总氮和悬浮物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沐溪水库的营养盐和悬浮物与浮游植物群落正相关,苍村和赤石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则与水深和透明度正相关;温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种类组成的季节差异上。营养盐和优势种类的季节差异造成了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不一致。聚类分析将不同季节的3座水库分为2个类区,非养鱼水库苍村和赤石迳水库为第一类区,养鱼的沐溪水库为第二类区。沐溪水库库区内发展鱼类养殖业为浮游植物提供了高质量浓度营养盐(尤其是总磷),即使在温度较低的冬季仍支持蓝藻种类的优势性。

聂祥[8](2009)在《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与释放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东省28座大中型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磷形态及部分水库磷释放速率的测定,了解了广东省大中型水库沉积物中磷含量状况及差异,研究了沉积物中磷形态特征和释放速率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类型水库的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关内源污染管理对策。28个水库底泥的平均磷含量范围为0.225-3.02 mg/g。位于珠三角地区的同沙水库沉积物中TP含量是所有水库中最高的,达到3.02 mg/g,远远高于其它水库沉积物中TP(totalphosphorus)含量。6个流域水库沉积物中流域平均磷含量在0.458—0.911 mg/g之间,其中以珠三角地区含量最高,达到0.911 mg/g。从沉积物中磷含量差异来看,外源输入、库容、水力滞留时间、地貌是影响沉积物中磷含量的主要因素。外源污染严重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水库沉积物中磷含量明显高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其中又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污染最为严重;从库容来看,大型水库沉积物中磷含量低于中小型水库沉积物中磷含量;从水力滞留时间来看,水力滞留时间短的水库沉积物中磷含量低于滞留时间长的水库(一般超过100天)。沉积物中磷形态主要IP(inorganic phosphorus)为主,而IP中铁铝结合态的NaOH-P又占了主要部分,主要与南亚热带土壤富含铁铝有关。但少数内源污染程度较低的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以OP(organic phosphorus)为主,可能与污染源类型有关。从TP及磷形态的垂直分布来看,大部分水库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自底层向上含量呈递增趋势,说明水库污染程度的增加;部分水库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含量自底层向上递减,往往这些水库水质良好,污染程度较轻。从TP及各形态磷的水平分布来看,入水口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含量高于库中及出水口,这主要与水库的水动力学特征有关。沉积物中PO4-P的释放速率与上覆水体TP的增加量以及沉积物中NaOH-P+OP含量呈显着的相关性(r>0.80 p<0.05),说明水体TP主要来自PO4-P的贡献,而PO4-P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NaOH-P和OP的释放。针对广东省大中型水库的污染状况和差异,可采取加强外源污染管理、切断外源输入、控制库区养殖业的过度发展、疏浚底泥、修建人工湿地、和水量调度管理措施来改善内源污染程度。

温美丽,方国祥,陈朝辉,李鑫华[9](2009)在《深圳石岩水库污染状况及综合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集石岩水库各来水支流和坝前共计8个样点3种不同深度的水样,由深圳市水质检测中心检测,检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除COD)和补充项目,共计28项。水质评价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结果表明:根据单项标准指数法,全部采样点均检出超标污染物,共有12种污染物项目超标,其中总氮超标最严重;污染最严重的前3个样点分别是石岩河和深坑坜支流、麻布支流和石岩湖温泉度假村;根据富营养化评价法,水库的整体水质为中营养水平,个别样点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磷是该水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营养元素;一些污染物有逐步沉积的现象,其含量随深度逐渐增加,如不加以控制,长期积累也会导致下层首先超标而影响水质。文中提出了对石岩水库污染水质的治理技术方法,并针对各个支流水质的污染特点提出了对应的防治措施。

孟红明[10](2007)在《中国内地水库水质现状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中国内地主要水库水质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水库水质总体状况较好,但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富营养化,分析水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入库污染源的排放、水库养殖业的无序发展、水库泥沙淤积严重等方面。为恢复富营养水库的各种使用功能,上述各项因素应是今后水库防治的主要方面。

二、广东石岩、大镜山和大水桥三座水库的富营养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石岩、大镜山和大水桥三座水库的富营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演替互作规律与衰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表水资源及水源水库水质现状
        1.1.2 水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1.1.3 藻类生长的环境影响因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湖库水体藻类群落季节性演替
        1.2.2 人工强制混合控藻技术研究
        1.2.3 藻类与水体细菌
        1.2.4 探究微生物代谢的技术手段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金盆水库浮游藻类种群演替机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采样点与水样采集
        2.2.1 采样点布置
        2.2.2 水样采集
    2.3 分析方法
        2.3.1 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2.3.2 浮游藻类计数及藻种鉴定
        2.3.3 chlorophyll a的测定
        2.3.4 真核藻类群落结构的高通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金盆水库水质特征分析
    2.6 金盆水库基于形态学鉴定的浮游藻类演替特征
        2.6.1 金盆水库藻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变化特征
        2.6.2 金盆水库藻类种群在门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2.6.3 金盆水库藻类种群在属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2.6.4 基于网络图分析浮游藻类与水质的偶联关系分析
    2.7 金盆水库基于DNA测序分析的真核藻类演替特征
        2.7.1 金盆水库真核藻类种群在门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2.7.2 金盆水库真核藻类种群在属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2.7.3 基于网络图分析真核藻类与水质的偶联关系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李家河水库藻类种群演替机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采样点与水样采集
        3.2.1 采样点布置
        3.2.2 水样采集
    3.3 分析方法
    3.4 李家河水库水质特征分析
    3.5 李家河水库基于形态学鉴定的浮游藻类演替特征
        3.5.1 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及chlorophyll a变化特征
        3.5.2 李家河水库藻类种群在门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3.5.3 李家河水库藻类种群在属水平的丰度变化特征
        3.5.4 基于网络图分析浮游藻类与水质的偶联关系分析
    3.6 李家河水库基于DNA测序分析真核藻类演替特征
        3.6.1 李家河水库真核藻类门水平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6.2 李家河水库真核藻类属水平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3.6.3 基于网络图分析真核藻类与水质的偶联机制
    3.7 本章小结
4 人工强制混合充氧期间金盆水库浮游藻类种群变化特征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采样及分析方法
    4.3 金盆水库人工强制充氧混合期间水质特征分析
    4.4 金盆水库人工强制充氧混合期间基于形态学鉴定分析藻类分布特征
        4.4.1 藻密度和chlorophyll a的变化
        4.4.2 金盆水库藻类种群门水平变化
        4.4.3 金盆水库藻类种群属水平变化
        4.4.4 金盆水库浮游藻类与水质偶联互作网络结构分析
    4.5 金盆水库人工强制充氧混合期基于DNA测序分析真核藻类分布特征
        4.5.1 扬水曝气运行期间真核藻类种群门水平变化
        4.5.2 扬水曝气运行期间真核藻类种群属水平变化
        4.5.3 扬水曝气运行过程前中后期真核藻类与水质偶联响应网络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水源水库小球藻衰亡过程中伴生细菌代谢活性特征研究
    5.1 采样与分析方法
        5.1.1 藻类的培养
        5.1.2 水质指标测定
        5.1.3 荧光溶解性有机质测定
        5.1.4 细菌数量及细菌群落代谢活性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水质分析
    5.3 小球藻衰亡时期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特征性分析
    5.4 细菌总数及chlorophyll a变化特征分析
    5.5 细菌群落代谢活性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

(2)李家河水库水质演变规律与扬水曝气系统水质改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库季节性热分层现象
        1.2.1 水库季节性热分层形成及影响因素
        1.2.2 水体热分层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1.3 水库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1.3.1 水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1.3.2 影响浮游藻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
        1.3.3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主要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李家河水库概况
    2.2 采样与分析方法
        2.2.1 采样点布置
        2.2.2 水样采集与水质监测方法
        2.2.3 浮游藻类采集与鉴定方法
3 李家河水库季节性热分层与水质演变特征
    3.1 季节性热分层特征
    3.2 溶解氧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3.2.1 溶解氧的垂向分布及季节性变化
        3.2.2 中部厌氧层形成机理分析
    3.3 营养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3.3.1 氮垂向分布与季节性变化
        3.3.2 磷垂向分层与季节性变化
    3.4 有机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3.5 铁锰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及藻类季节性繁殖演替规律
    4.1 李家河水库光热特性
        4.1.1 水体透明度季节性变化
        4.1.2 真光层、混合层及真光层/混合层季节性变化
    4.2 李家河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4.3 李家河水库浮游藻类种群结构组成与季节性变化
        4.3.1 浮游藻类种属组成
        4.3.2 浮游藻类数量及种群时空演替
    4.4 浮游藻类生长影响因子分析
        4.4.1 水温和光照对藻类繁殖的影响[75]
        4.4.2 营养盐对藻类繁殖的影响
        4.4.3 降雨径流对藻类繁殖的影响
    4.5 李家河水库浮游藻类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
        4.5.1 浮游藻类功能类群划分
        4.5.2 浮游藻类功能类群季节性演替特性
    4.6 本章小结
5 李家河水库扬水曝气系统水质改善效果
    5.1 李家河水库扬水曝气系统组成与运行情况
    5.2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5.2.1 对藻类生长的抑制效果
        5.2.2 水体混合效果
        5.2.3 充氧效果
        5.2.4 对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

(3)水源水库水质及浮游藻类种群结构时空演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水库/湖泊季节性热分层现象
        1.1.2 水库/湖泊热分层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1.2 浮游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
        1.2.1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1.2.2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子
        1.2.3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1.3 真菌种群结构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黑河水库概况
        2.1.2 李家河水库概况
    2.2 采样与分析方法
        2.2.1 采样点布置
        2.2.2 水样采集与水质监测
        2.2.3 浮游藻类采集与鉴定
        2.2.4 水体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黑河水库不同水质期演变特征
    3.1 稳定分层期水质分析
        3.1.1 水温分析
        3.1.2 好氧区和厌氧区分析
        3.1.3 水质分析
    3.2 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衔接期水质分析
        3.2.1 水温分析
        3.2.2 好氧区和厌氧区分析
        3.2.3 水质分析
    3.3 完全混合期水质分析
        3.3.1 水温分析
        3.3.2 好氧区和厌氧区分析
        3.3.3 水质分析
    3.4 分层期水质分析
        3.4.1 水温分析
        3.4.2 好氧区和厌氧区分析
        3.4.3 水质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黑河水库藻类数量和种群变化特征
    4.1 藻类数量季节变化
    4.2 藻类种属组成
    4.3 浮游藻类种属时空演替
    4.4 藻类与叶绿素的垂向变化
    4.5 藻类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4.5.1 水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5.2 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5.3 入库径流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6 扬水曝气控藻效果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李家河水库不同水质期演变特征
    5.1 完全混合期水质分析
        5.1.1 水温分析
        5.1.2 好氧区和厌氧区分析
        5.1.3 水质指标分析
    5.2 分层形成期水质分析
        5.2.1 水温分析
        5.2.2 好氧区与厌氧区分布
        5.2.3 水质分析
    5.3 稳定分层期水质分析
        5.3.1 水温分析
        5.3.2 好氧区与厌氧区分析
        5.3.3 水质分布
    5.4 自然混合期水质分析
        5.4.1 水温分析
        5.4.2 好氧区与厌氧区分布
        5.4.3 水质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李家河水库藻类数量和种群变化特征
    6.1 藻类数量季节变化
    6.2 浮游藻类种属组成
    6.3 浮游藻类种属时空演替
    6.4 藻类和叶绿素的垂向分布
    6.5 藻类生长影响因素分析
        6.5.1 水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6.5.2 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6.5.3 入库径流量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黑河水库热分层期水质及真菌种群结构垂向演替
    7.1 热分层对水库水质垂向分布影响
    7.2 热分层期间垂向水质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7.3 水体真菌群落结构组成解析
    7.4 真菌群落与水质的偶联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成果

(4)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库(湖泊)季节性热分层现象
        1.1.1 水库(湖泊)季节性热分层问题
        1.1.2 水库(湖泊)热分层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1.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水库(湖泊)浮游植物研究现状
        1.2.1 水库(湖泊)富营养化及其危害
        1.2.2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影响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
    1.3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1.3.1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1.3.2 Q指数评价方法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与分析方法
        2.2.1 采样点布置
        2.2.2 水样采集
        2.2.3 水质指标的检测方法
        2.2.4 浮游植物采集与鉴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数据计算
        2.3.2 数据分析
3 周村水库季节性热分层水质响应特性研究
    3.1 水体季节性热分层及其动态特性
        3.1.1 水温垂向分层与季节性变化
        3.1.2 水库水温分层模式
        3.1.3 气温与水库水温的关系
        3.1.4 水体相对稳定性(RWCS)季节性变化
    3.2 季节性热分层的溶解氧响应特性
        3.2.1 溶解氧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2.2 水体热分层的溶解氧响应机理分析
    3.3 季节性热分层的电导率响应特性
    3.4 季节性热分层的高锰酸钾指数(CODMn)响应特性
    3.5 季节性热分层的营养盐响应特性
        3.5.1 总氮和溶解性总氮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5.2 氨氮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5.3 硝氮和亚硝氮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5.4 周村水库氮时空演替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3.5.5 总磷和溶解性总磷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5.6 正磷酸盐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5.7 周村水库磷时空演替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3.6 季节性热分层的还原性物质响应特性
        3.6.1 总铁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6.2 锰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6.3 硫化物垂向分层与季节变化
        3.6.4 周村水库铁、锰和硫化物循环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3.7 季节性热分层消亡期水质突发性污染分析
        3.7.1 季节性热分层消亡前后垂向水温变化
        3.7.2 气温降低对热分层消亡的影响
        3.7.3 热分层消亡前后垂向溶解氧变化
        3.7.4 热分层消亡前后铁、锰、硫化物和DO的垂向变化
        3.7.5 热分层消亡前后营养盐的垂向变化
    3.8 本章小结
4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研究
    4.1 周村水库水动力特性
        4.1.1 周村水库气候特点
        4.1.2 周村水库降雨量季节性变化
    4.2 周村水库光热特性
        4.2.1 水体透明度季节性变化
        4.2.2 真光层、混合层及真光层/混合层季节性变化
    4.3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季节性变化
        4.3.1 浮游植物种属组成
        4.3.2 浮游植物种属时空演替
        4.3.3 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性变化
    4.4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丰度时空演替特性
    4.5 周村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
        4.5.1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划分
        4.5.2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分布
    4.6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4.7 讨论
        4.7.1 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季节演替特性
        4.7.2 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的主要环境因子
    4.8 周村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4.8.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SI)富营养化评价
        4.8.2 Q指数法的富营养化评价
        4.8.3 Q指数与TSI评价法的比较
    4.9 本章小结
5 周村水库水质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5.1 入库径流对周村水库污染的影响
        5.1.1 入库河流中氮的季节性变化
        5.1.2 入库河流中磷的季节性变化
        5.1.3 入库河流中高锰酸钾指数的季节性变化
    5.2 水库水质污染控制技术
        5.2.1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5.2.2 扬水曝气水源水质改善技术
        5.2.3 扬水曝气技术应用于周村水库污染控制的必要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

(5)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石岩水库富营养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采样地点
    1. 2 监测项目与方法
2 灰色聚类分析评价富营养化的数学模型
    2. 1 确定聚类参数和灰类并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2. 2 确定隶属函数或白化函数
    2. 3 各参数聚类权重的计算
    2.4求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
    2. 5 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方法和营养状态评分法的比较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珠江流域西江支流贺江水体硅藻群落结构、分布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贺江流域概况及采样点
    1. 2 样品采集与处理
    1. 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 样点 TWINSPAN 数量分类结果
    2. 2 样点 DCA 排序结果
    2. 3 硅藻指数箱型图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7)粤北三座典型中型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库特征参数
    1.2 采样方法与样品处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理化因子及营养状态
    2.2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2.3 浮游植物丰度及生物量
    2.4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RDA分析
    2.5 分层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粤北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粤南沿海地区的差异
    3.2 水库流域特征和养鱼对浮游植物结构的影响
4 结论

(8)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与释放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前言
    1.1 水体中磷的循环
    1.2 水库沉积物中磷的来源
    1.3 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1.3.1 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与分析方法
        1.3.2 影响磷形态的因素
    1.4 沉积物中磷释放
        1.4.2 影响磷释放的因素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 水库特征与营养状态
    2.2 采样点设置
    2.3 沉积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2.3.1 采样方法
        2.3.2 实验方法
        2.3.3 理化数据采集
        2.3.4 有机质测定
3.结果与分析
    3.1 理化特征
    3.2 沉积物物理性质
    3.3 有机质含量
        3.3.1 流域间有机质含量
        3.3.2 水库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
    3.4 沉积物中TP及各形态磷流域含量
    3.5 各流域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含量及其垂直分布
        3.5.1 北江流域各水库各形态磷含量及垂直分布
        3.5.2 东江流域水库各形态磷含量及垂直分布
        3.5.3 韩江流域合水水库各形态磷含量及垂直分布
        3.5.4 粤东地区各水库各形态磷含量及垂直分布
        3.5.5 粤西沿海各水库各形态磷含量及垂直分布
        3.5.6 珠三角地区水库磷形态含量及垂直分布
    3.6 沉积物中磷的释放
        3.6.1 磷释放速率
        3.6.2 理化性质
        3.6.3 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速率对水体总磷的影响
4.讨论
    4.1 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及有机质的相关关系
    4.2 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与释放速率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4.3 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沉积物中磷分布特点及影响因子
        4.3.1 流域差异与沉积物中磷分布
        4.3.2 地貌与沉积物中磷分布
        4.3.3 水力滞留时间与沉积物中磷分布
        4.3.4 库容与沉积物中磷分布
    4.4 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的内源污染管理对策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深圳石岩水库污染状况及综合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库概况
2 样品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水质评价及污染来源分析
    3.2 不同深度污染物的比较
4 水质污染的处理技术和防治方法
    4.1 水质污染处理技术
    4.2 水质污染防治方法

(10)中国内地水库水质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及资料来源
2 水库水质状况评价及分级标准
    2.1 各指数计算公式TSIM (Chla) =10×[2.46+In (Chla) /ln2.5]TSIM (Tr) =10×{2.46+[2.69-1.53×In (TP) ]/In2.5}TSIM (TP) =10×[2.46= (6.71+1.15×In (TP) ]/In2.5)
    2.2 营养状态分级标准
3 水库水质状况评价结果
4 水库水质营养化的原因分析
    4.1 入库污染源的排放
    4.2 水库养殖业的无序发展
    4.3 水库泥沙淤积严重

四、广东石岩、大镜山和大水桥三座水库的富营养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源水库藻类种群演替互作规律与衰亡机制研究[D]. 黄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李家河水库水质演变规律与扬水曝气系统水质改善效果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水源水库水质及浮游藻类种群结构时空演替规律研究[D]. 商潘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4]北方温带季节性分层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演替规律研究[D]. 曾明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5]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石岩水库富营养化评价[J]. 王旭涛,徐海生,李思嘉,邓培雁. 人民珠江, 2016(01)
  • [6]珠江流域西江支流贺江水体硅藻群落结构、分布和评估[J]. 姚文婷,蔡德所,唐鑫,文宏展. 湖泊科学, 2015(01)
  • [7]粤北三座典型中型水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J]. 侯伟,黄成,江启明,雷腊梅,胡韧. 生态环境学报, 2011(05)
  • [8]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沉积物中磷形态与释放特征[D]. 聂祥. 暨南大学, 2009(09)
  • [9]深圳石岩水库污染状况及综合防治对策[J]. 温美丽,方国祥,陈朝辉,李鑫华. 热带地理, 2009(01)
  • [10]中国内地水库水质现状及原因分析[J]. 孟红明. 陕西农业科学, 2007(03)

标签:;  ;  ;  ;  

广东十堰、大景山、大水桥三个水库富营养化状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